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画院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摘要: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景物是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但在表现方法上还带有北方山水的特征。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郭熙画法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画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正如历代宫廷画家中的许多人一样,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均无记载。唯一可靠的依据是在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卷后有当时的奸相蔡京的一段题跋,曰: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由此可见,《千里江山图》大致是在政和三年(1113年)完成,当时王希孟年约十八岁。从跋文中亦可推断,王氏在入画院之前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身为画学生的王希孟虽画不甚工却勤奋刻苦,并在进入文书库之后多次向宋徽宗献画。随后,皇帝认为王希孟“孺子可教”并亲授画艺,在徽宗的点拨之下,这位年轻的院画家终于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青绿山水画巨作——《千里江山图》。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确实没有其他王希孟的作品。只有到了清代的宋牧仲才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并自注云:

  “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亦即,王希孟创作完此卷后不久便辞世。这位早熟的画家,其英年早逝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千里江山图》堪称中国古代绘画之第一长卷,是青绿山水绘画的不朽杰作,可以代表徽宗朝大青绿山水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的山水画最初独立于中国画坛,是以青绿重彩的形式出现于隋代(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并发展于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继承和发展了隋代青绿山水的画风,青绿山水画发展迅速的同时还出现了以王维为肇始的水墨山水画,从此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并驾齐驱。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文官治政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量的文人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遂引发了水墨画的发展和“文人画”的最终产生。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的支持。翰林书画院是由官方建立,网络绘画人才,专门从事绘画创作的机构。在宫廷中建立画院最早始于五代时期,宋统一中原后建立翰林图画院,理所当然地将当时各地的优秀画家召至京师汴梁的图画院中,先后应召的画家有黄筌父子、周文矩、郭忠恕、董源等人,这就使得宋代的画院从起始之时就实力雄厚。特别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对画院进行了一番调整,使得画院由一个单纯为产出画作而设的创作机构,演变成了兼具教学功能的艺术学院,这无疑是徽宗皇帝的一大创举。不仅如此,因为画院由皇帝直接领导,画院中经过层层筛选的画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君主的支持使画院进入了全盛时期,王希孟成长和学习的年代正在此时,所以他理当划入“天子门生”之列。

  画院中皇帝的这些“门生”均经过严格挑选,他们在画院中的任职亦有所区别,如待诏、诋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并按不同的出身和文化素养加以区别,分为“士流”和“杂流”,画院画家可以观摩宫廷所藏绘画,日常作画也有专人指导,有时则皇帝亲授。王希孟所处的环境和他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画风属于精工浓艳一派,其画作色彩浓丽鲜艳,且画面气氛灿烂辉煌,颇符合皇室的审美取向。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其实,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郭熙的“三远法”。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写到: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嘹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基本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或低坡远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峻增,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

  《千里江山图》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山石之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皴,峰顶皴法似荷叶皴,线条不刚不硬,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虽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来看,可以出其右者尚不得见。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宏观上讲,此图可谓笔精墨妙。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难怪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从诗意中寻找绘画主题,是徽宗朝画院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希孟的这张青绿山水,论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不太可能是由实地写生而衍生的创作,倒颇为符合诗意的想象。就这一点而言,他的这一幅长卷作品也再一次地彰显了时代性。

  《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景物是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但在表现方法上还带有北方山水的特征,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郭熙画法的影响。所以,此作实在是融合南北山水风貌且独具匠心。鉴于王希孟创作此图时年仅十八岁,能够完成如此巨构,可见其观察生活之精微。画面景物,无论是建筑形式、生活场景、劳动工具,均属江南地区所有,故王希孟可能出身于江南而无从界定其籍贯。另外,从这张流传下来的作品和仅存的文字资料(前面提到)来看,王希孟是一个早熟的画家,他的英年早逝至今是个谜,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信 | 画论和画史笔记两则
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独家】深度解密《千里江山图》
林容生山水畫藝術賞析
中国美术原典之《千里江山图》
与王希孟齐名的赵伯驹,绘名作《江山秋色图》,内容却与秋色无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