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纵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构思周密、色彩绚丽、笔法精细,表现出江山浩淼的开阔气势。在这个长卷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画出了祖国锦绣千里江山的宏伟艳丽景色。“画中万峰千壑,星列棋布,大小高平、重重叠叠、浸于大江之中,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或汀渚绵延,或群峰耸立;或长桥如带;或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或一山孤处;或大山堂堂高峙,众多风阜林壑分布其次;或磅礴;或浑厚;或雄豪;或耸拔……总之,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前无古人。”反映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高超水平。在拖尾中金溥光跋此图“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江山秋色图局部

万松金阙图局部

宋代青绿山水画概况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 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20 世纪40 年代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更是认为: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时期,青绿山水画在走过了晚唐和五代的低迷之后在宋代的中后期实现了它的复兴并走上顶峰的时代。宋代青绿山水画发展和兴盛是在复古的思潮下对唐代青绿山水的回顾,而五代以来的笔墨技法成果却丰富了青绿山水画的造型手段,使青绿山水画摆脱了魏晋隋唐时装饰性描绘,把自顾恺之到李思训、李昭道那里尚不十分完善的青绿山水画推向一个十分成熟的高峰。创造出既有真山真水的真实之感,又富丽精工的青绿山水画的成熟形式,从而形成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明人旧题为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以及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以及《云山殿阁图》《澄江碧岫图》《江天春色图》《曲院莲香图》等杰出的青绿山水作品。这些杰作充分表现出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独特的魅力,使中国画“色彩美”的传统和工细重彩的样式在唐代“二李”的基础得到了较大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继承发扬唐以来青绿一格的经典,技法上大大拓展了唐人“笔法”(限于勾勒成山、平涂石色的画法是晋唐以来青绿一派的风格),使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并一直影响着后代青绿山水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复古”下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复古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现状的反应和要求,借复古以解决现实问题,“以复古为革新”,是文学、哲学、艺术上较为普遍的现象,其用意是用复古的手段或名义以达到当前文化的新生和再生。在文学上,宋初的诗文沿袭唐末五代的风气,文弱纤细,有萎靡风气,于是有文学复古运动,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们提倡学习韩愈,再上追孔孟。到宋代中期,以欧阳修为首,在宋初的基础上又掀起了大规模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之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都成为文学复古运动的中心力量。文学的复古运动取得蓬勃的发展对宋代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同样对山水画的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样的,青绿山水画的复兴,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产生的。水墨山水画自唐代创立以来,从五代至北宋前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个时期,产生了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他们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并影响到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郭熙等山水名家。而专攻青绿的画家却寥寥无几,有些画家虽作青绿,但也只不过是水墨山水之余偶作之,其发展受到抑制。《宣和画谱》曾这样编撰:“驸马李玮,平生喜吟诗,才思敏妙,又能章草、飞白、散隶,皆为仁祖所知……故不事丹青,而率意于水墨耳。”“文同,字与可……或喜作古槎老树,淡墨一扫,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宣和画谱》中又说到“画家止以著色山水誉董源,谓景物繁富,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盖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仿思训者亦少”。这反映了在这个时期,青绿着色山水画在画坛受到冷落的现实。

从宋哲宗开始,为了改变了水墨山水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宫廷所提倡的“复古”成为当时的主流形态。哲宗时期,一切都要用古礼,在艺术欣赏上,同样崇古,“好古图”。“古”即是晋唐画风,就是青绿山水或着色山水,“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色彩浓丽的绘画风格。在复古的风气下,画家学古不学今,皆以复古为荣,直接向晋唐学习。“在复古的风气下,画家们学古不学今,抛弃了郭熙,上追范宽、荆浩、王维,还不肯止,直追到李思训,非‘大青绿’谓古也”。这个阶段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关键性阶段,它在继承唐李思训着色山水画传统四百多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经过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努力,青绿山水画迎来了自己再次复兴,并在原来李思训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山水画家,驸马王洗和宗室赵令稚、王希孟、李唐、赵伯驹是宋代青绿山水画复兴中重要的画家。同时,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在现存的画迹中,属于哲宗朝之后的北宋山水画,几乎都是大青绿山水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佚名的《江山秋色》乃为常人所知。还有《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江山小景图》等,皆着色山水,而非水墨山水,乃为明证”。可见当时青绿画法为时人所尚,视着色山水为高古。宋代的复古,为宋代的青绿山水画增添了光辉。而《千里江山图》是其中青绿山水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

《千里江山图》在宋代的影响和成就

宋徽宗时期的画院学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标志着青绿山水画在唐代“二李”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王希孟,他的确切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他的全部文字资料,则是《千里江山图》后纸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蔡京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是《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全部资料。我们从中可得知:王希孟是宋徽宗画院中的一个画徒,并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点,十八岁的时候就画出这幅《千里江山图》。《中国画全史》中曾这样记“徽宗嗜画尤笃……亦以蔡京等希旨奉迎,使帝心别有所用,不遑顾及政事,而已得乘机窃权;故广征名画,力加激扬,以投帝意,帝甚惑焉。”蔡京的题跋是有许多阿谀奉承的成分在里面,我们看:刚开始王希孟是“未甚工”而宋徽宗的独具慧眼觉得他有天资“知其性可教”,不到半年的时间,画出了《千里江山图》,宋徽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这一幅近十二米的长卷,重彩青绿,画法极为工细,怕也不是半年就可以成就的。退一步,即使不到半年就能画成这样规模的重彩青绿山水,宋徽宗“不逾半岁”的“诲谕”和亲授其法,也不可能将“未甚工”的王希孟调教得出奇的工致。由此,我们就可以推知:王希孟本来就画得十分出色,应是一位少年天才,十几岁时王希孟作为学生画徒,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在画院中,丰富的收藏、优越的创作条件,他的才气也得到的施展和肯定。

从历史背景中分析宋代青绿山水画复兴的根源

青绿山水画的复兴在宋代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精神文化的需要,而物质材料的丰富又为其复兴提供了基础。

1.经济发展宋初,出现了新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混乱状态,天下基本归于统一。国内局势比较安定,朝廷内部比较平稳。“赵宋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采用了一些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五代的荒芜景象,渐渐变为繁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达,工商业也空前发展,手工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小商人和手工业者被吸引来了商业重地的大城市中来,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人们的审美要求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主、富商等阶层,对绘画的需求大量增加,书画已成为大众所好,《中国画全史》中记载,“且当时一般人民,对于山水若有偏好,凡妇人服饰及琵琶筝面,往往画山水小景,其概可知矣”,足见当时对山水画的喜爱。人们的对山水绘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于单一的水墨山水形式,画院内外已进入多样化发展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对水墨画以外画种的关注。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兴起,是北宋后期山水画发展多样性的表现,是满足人们对山水画审美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2. 画院繁荣两宋是中国美术史上宫廷绘画的鼎盛期间,画院规模宏大,建制齐备,创作力量雄厚。“及宋,画院规模益宏。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且太祖、太宗,次弟来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其待诏、祗候之名手,多被召入画院;如郭忠恕自周往,而为国子监主簿,高文进自蜀往,董羽自南唐往,并为翰林院待诏;此外为祗候、为艺学者,不可指数”。翰林图画院是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五代各国的画院的画家有相当一部分汇集在这里,并任要职,可谓人才济济。另外,画院还极力寻访和收藏历代的书画名迹: “从太宗皇帝开始,诏今开下郡县搜求前代墨迹图画,在崇文院中堂置秘阁,珍藏古今名笔,淳化年间,兴建天章、龙图、宝文三阁,后苑还有书库,分存内府书画。每年夏天晒画,都召集近臣宴集观赏,一进之在盛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兴繁盛。” 可见画院收藏之丰富。画院的兴盛、完善,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南北各画派的融合和创新提供了基础,造就了诸多优秀的画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青绿山水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3. 帝王的倡导最高统治者的艺术兴趣和对艺术创作倾向的提倡,对宋代青绿山水的复兴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许多有成就画家都是来于皇族的宗室,如王诜、“二赵”等,而且宋代的大多帝王都是绘画的好手,如北宋的仁宗、神宗、徽宗,南宋的高宗、光宗、宁宗等。 “徽宗嗜画尤笃,其于图画,奖励不遗余力……而真宗、而仁宗、而神宗,皆以好鉴藏故……高宗书画皆妙,作人物山水竹木,皆有天趣。” 可见,宋代皇帝都对绘画有浓厚兴趣。特别是北宋徽宗,他以皇帝的身份,亲自领导翰林画院,画家备受礼遇,画事兴盛,盛况空前。由于画院服务于宫廷,所以,宫廷的审美取向很容易对宫廷画家的创作形成导向作用,画院画家的创作作品就必须投合皇族的情趣,按皇室的旨意创作。《画继》卷十里记载: “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多不合而去者,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事,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或无师承,故所作止于众工之事,不能高也。” 所谓“合法度”,也包括合于皇室的“法度”。画院画家创作甚至要先呈稿,经皇帝审核后,才能落笔。于是,皇帝倡导复古,所以画家皆以复古为荣,纷纷回归晋唐风格,也就使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

4.绘画材料的丰富宋代中国绘画颜料的制作方式,在色彩运用中被不断的筛选,随着不断的演进过程,颜料品种日益增多,矿物颜料运用得到了推广,颜料的制作水平都站在历史的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点,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我们就可以得到证实:画面中的石青、石绿历经千年犹焕烂如新,令人兴叹。同样的,这一时期,植物色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植物色亲水性强,具有透明性、流动性和渗透性,既可以和墨一起用,也可以当颜色单独使用,呈现出“雅”、“淡”、“清”的韵味。它的这种特性,受到了画家们的极大爱戴。宋代的山水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植物色的运用。此外,人们对胶的使用也更加讲究,胶液使用得当,使颜料紧紧附在绢帛上,历经千年而不脱落,色泽还很鲜艳。这一时期绘画颜色的用色特点是:植物色、矿物色、早期的化学合成颜色交错使用,如将胭脂染在朱砂上强化红的效果,藤黄罩在石绿上使之变为嫩绿等。这种矿物色、植物色的交复使用,产生了间色、再间色,并几经创造,产生了矿物色间的调合、植物色间的调合以及不同材质间的复合,结束了过去石色单用的历史。间色的发展,大大增多的颜色的品种,成为宋代绘画绚丽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宋代的青绿山水画继承了魏晋至隋唐时期色彩绘画的体系,并在水墨急剧发展的绘画背景下,将青绿山水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它是一种对传统资源的重新发掘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将“色彩”与“水墨”进行结合,这也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千里江山图》的出现,成为宋代青绿山水画最闪光的一笔,它也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特征的见证者,在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晋唐那绚烂明艳、金碧辉煌的色彩;同时也感受到五代以来笔墨的渗透与交融;那浩如烟海、一目千里的构图,既有气吞山河、纵览天下的气概,也有着辉煌之后,回归平淡天真的祥和;那些富于生活意味的描写与刻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诗意的情怀与理想,体现着时代的审美思想。宋代青绿山水画这些创造性的转化及各种丰富的绘画语言样式,又为元以后的色彩绘画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影响重大。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最终创作成功,使青绿山水画在画坛受到冷落的局面情况下再度得到重视,为青绿山水画的复兴登上了高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帝王对金碧山水画赋予“富丽堂皇”审美理想的追求。《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通过蔡京的题字(政和三年题跋),后经过梁清标的修复,被收入《石渠宝笈》,后经乾隆在卷首题跋诗一阕,从此确立了国宝的身份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大千与中国近现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北宋画院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林容生山水畫藝術賞析
中国美术原典之《千里江山图》
与王希孟齐名的赵伯驹,绘名作《江山秋色图》,内容却与秋色无关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代表宋代绘画“青绿山水”技法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