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1岁的陈独秀郁郁寡欢,妻子问“你为何难过”,他含泪找来几张纸

1938年8月,59岁的陈独秀带着妻子潘兰珍,避居到重庆江津。

此时的陈独秀,无疑是落魄的:失去挚友李大钊,痛失延年、乔年二子,《新青年》早已停刊,他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只能来重庆投靠朋友。

此后,在这座小城,陈独秀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时间。

一听说这样一位“大人物”来了,江津的名流们激动不已,他们都想看一看:这位昔日的“五四运动”总司令,究竟是怎样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但很快,江津德感坝中学的一位教务处主任,便说了这样一句话:“陈独秀不行了,没有了英雄气概,多了些儿女情长!”另一位姓何的朋友,对这种说法也很赞同,称:“他现在讲米价,过去是不讲这些的!”

是的!过去的陈独秀,是一个“狂士”。在他眼里,什么人情往来、金钱物质,都不算什么重要的事。为了革命,他几乎抛弃家庭。甚至连爱子延年、乔年的童年,他都没太管过。

但到江津后,他显然与从前不太一样了:虽然他很穷,但他会关心妻子,会与孙辈们嬉戏打闹,会每天早晚服侍养母汤药。甚至,他居然会关心米坛子里,还有没有可下锅的米。

年纪大了,愈发地重视亲情了,这一点倒是很正常。但让朋友们不太理解的是,他也极少再提起当年一起搞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人、那些事。

难道,他把那一切都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一点,其妻潘兰珍在1940年3月中旬就发现了。

那些天,陈独秀没有像往常一样写字、看书,而是时常呆呆地静坐着,郁郁寡欢。潘兰珍许久没有见过丈夫这副样子,便轻声地问:“为何这么难过?”

听到这话,陈独秀终于回过神来。他用双手支撑着身体,缓缓地站了起来,去给自己沏了杯浓茶。而后,他含泪找来了几张纸笺。

潘兰珍很不解,因为这两年他们虽曾一度穷到要当掉衣服换钱买米,但她都不曾见到陈独秀落泪。过了许久 ,陈独秀对妻子说了一句:

“蔡先生去世了!”

说完这句话,陈独秀坐在桌前,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算不了什么!然而我对于蔡孑民先生之死、于公义、于私情,都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

直到这时,潘兰珍才知道丈夫难过的原因:原来,早前北大同学会的代表前来看望他,竟是通知这一噩耗。

世人都说,蔡元培和陈独秀是两个性格完全不一样的人。但却没有人能否认:他们之间自有一份“英雄式的相惜”。

一: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蔡元培比陈独秀,大了整整11岁。从行事作风来看,蔡元培更通人情世故,行事如谦谦君子;而陈独秀则刚毅且犀利,说话很容易得罪人。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在考功名这件事上,他显然比陈独秀更成功。16岁那年,蔡元培便考上了秀才,而后又一路中举、中进士。不到30岁,他已经进入了翰林院。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一代狂士辜鸿铭谁都不服,偏偏就服蔡元培,正是因为蔡公的学识令他钦佩。

而陈独秀则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叛逆者”,他痛恨八股文,痛恨科举。幼年的他就因讨厌八股文,不肯好好学习。

谁知,当17岁那年他被家里逼着去科考时,竟凭一篇胡乱作的文章而中了秀才里的第一名。家里人欢天喜地,陈独秀却是“啼笑皆非”。后来,陈独秀在江南考举人落榜,从此无缘科考。

一个翰林高材生,一个落榜的秀才,两人为何会有机会相识呢?这是因为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后,沙俄又开始觊觎我国东北地区。而晚清政府,却签下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让陈独秀和蔡元培都气愤不已。

此后,为了救国,陈独秀和朋友们办了一份名叫《国民日日报》的报纸,而蔡元培和友人们则办了一份《警钟日报》!两份报纸,在当时的年轻人里都很有影响力。因为这两份报纸,虽然陈独秀和蔡元培从未见过,却早已互相知晓。

到了1904年,黄兴领导华兴会,打算在长沙起义,蔡元培和陈独秀也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进来。就这样,两人在上海见面了。

至于他们在上海做什么,可能很多朋友想不到:他们在实验室试验炸药,准备以暗杀晚清大臣的形式护国。咱们且不说这样做是不是行得通,但这就是那个年代文化人的担当。

最后,这一系列暗杀计划并没有成功,但陈独秀和蔡元培却在朝夕相处中,引为知己。原来,当民族大义在前时,性格是不是一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一年,陈独秀25岁,蔡元培36岁。

二:用他、护他、救他

暗杀失败后,陈独秀和蔡元培各奔出路。

陈独秀去日本留学、讨伐袁世凯,在经历了入狱、出狱之后,他终于在1915年9月,于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新青年》)。而蔡元培则赴德国学习,而后进入教育部门,而后官越做越大。

1916年12月份,蔡元培为接任北大校长之事,来到了北京。一到北京,他就开始考虑:文科学长到底该由谁来当?为了这件事,他专门去请教了两位北京学界的老朋友,他们都一致推荐:陈独秀。

那么这时候,陈独秀又在哪里呢?原来,这时陈独秀为了《新青年》的事,与安徽同乡汪孟邹一起,正好在北京办事。于是,蔡元培二话不说,便赶到了他们住的中西旅馆拜访。这就是后来世人所说的:蔡元培的“三顾茅庐”。

关于这件事,汪孟邹先生后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12月26日,早9日,蔡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

其实,当时陈独秀心里确实是有顾虑的:

其一,北大是如此有名的学府,而陈独秀自问连一张像样的文凭都拿不出来,在日本留学他并未拿到毕业证;

其二,家中妻小当时都不在北京,要过来当这个文科学长,就得拖家带口;

其三,当时《新青年》已很有影响力,他不想放弃。

那段时间,蔡元培天天来看陈独秀。有时候来得早,陈独秀还没起床,他就拿张小凳子在门口坐着等。

蔡元培是什么人?前清翰林,同盟会元老,还出任过教育部长。任他陈独秀在年轻人群体里再有影响力,论社会地位,怎么都是无法和蔡元培相比的。

就这样,带着感动,陈独秀答应了。此后,北大师生们得知《新青年》创始人要来北大,个个激动不已,奔走相告。但对于陈独秀来说,要在北大站稳脚跟却并不容易。

当时,不少教师认为陈独秀不算有真才实学,不过是写了几篇新式的文章而已。这时候,又是蔡元培主动站出来,以理服人,力保了陈独秀。

如果说陈独秀欣赏蔡元培,是因为他的进步思想;那蔡元培让陈独秀最敬佩的,则是他的“用人之道”。蔡元培在北大聘请老师时有3个特点:

其一,他不问党派信仰,只求学问高深。其二,他不问个人功利,只求名师汇聚。其三,他不问一时得失,只求长远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他既聘请了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鲁迅这样的新文化运动名家,也邀请了辜鸿铭、刘师培、黄季刚这样的守旧国学大师。

当这些人聚在一起“吵得不可开交”时,恰恰是建国前北大学术最牛的一段时间。

为了维持这样的平衡,蔡元培承受了怎样的压力,陈独秀是再清楚不过的。因此,大家如果把陈独秀在北大期间的言行,细细梳理就会发现:他在这段时间说话是比较克制的。至于原因,很简单:这是他尊重蔡元培的方式。

然而,就算是这样,陈独秀最终还是在顽固派的反复施压下,于1919年4月离开了北大。当时,蔡元培不得不选择撤销文理科学长一职,改由教务长统辖教务。这样一来,陈独秀也算是体面地失去了学长的职务。

同时,为了保护陈独秀,蔡元培还对外解释:“陈独秀虽然不再是文科学长了,但还是一个北大的人员”。

只是,陈独秀是何等傲骨之人!很快,他就默默地离开了北大。

此后,因为频频得罪军阀,蔡元培的北大校长也干不下去了。他只能避其锋芒,暂时离开北大,准备赴法国考察。想当年,他上任时是何等风光。但到要离开时,愿意与他往来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陈独秀听说后,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事:他通知了在上海的所有北大同仁,几乎花光了自己身上的所有积蓄,于极高档的一品香饭馆摆了一桌践行宴。

岁月匆匆,再在一个桌上喝酒时,他们都已经不再年轻。宴席上,年过40的陈独秀回想起北大岁月,端起酒杯,提高语调,说了这样一番话:

“蔡先生自任校长以来,竭力扩充,而各方之阻力亦日大,如安福俱乐部当权时,即无日不思与北大反对,蔡先生之精神力用之于对付反对者三分之二;用之于对付整顿校务者,仅三分之一耳”。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段话,都会觉得诧异:真的如陈独秀所言,蔡元培在北大时三分之二的精力都用在对付反对者上了吗?

是的!这就是事实。这一点,大家从蔡元培后来回忆文章里,就能窥见一二。他就像一个“救火员”一样,频频与教育部官员周旋,救学生、救老师、救陈独秀。

世人说他“八面玲珑”也好,说他是“老好人一个”也罢,但蔡元培的难处,陈独秀都知道。因此,当初陈独秀离开北大时很多人替他不值,这结人认为:是蔡元培把他请过来的,怎么就没有保下他?

但陈独秀,没有一句怨言。他是“端端正正”地给蔡元培鞠了一躬后,才转身离开北大的。

三:蔡元培客死异乡

自践行宴之后,陈独秀和蔡元培,开始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因为革命,陈独秀连失二子,自己也数次入狱。国民党为了抓他,一度悬赏3万大洋。1937年8月份,年近60的他,才结束人生最后一次牢狱之灾,并辗转由湖北到达重庆江津。

而正当陈独秀重获自由时,已年过70的蔡元培,则于1937年在上海登上了前往香港的邮轮。此时的他,已对当局绝望到了极点。他早前的一切美好愿望,包括教育救国,包括科技救国,在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下,都成了“幻想”而已。

偌大的政府,竟容不下一个教育家。除了远走他乡,蔡元培没有别的出路。

在香港的蔡元培,因为经济所限,明明身患重病,却始终没有做过一次彻底的治疗。1940年3月清晨,蔡元培起床时突然头晕,摔倒在地上,口吐鲜血。

家人发现后,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当时,医院认为他只是胃病。但此后不久,他便大量便血。当医生介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时,纷纷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他!”

然而,此时蔡元培却早已不看重生死,他只是喃喃地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

“世界上种种事故,都是由人们各为己利……我们要以道德救国,学术救国……”

连说了几次“救国”、“救国”后,蔡元培离世。这一年,他72岁(周岁)。

噩耗传回大陆后,各界爱国人士都痛惜不已。那些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大师已死,人们才会明白失去了什么。3月10日的出殡,香港前往告别者达5000余人,人一直排到了马路上……

然而,这所有的告别仪式,陈独秀都没能参加。事实上,就算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一消息,61岁的陈独秀也拿不出路费去香港祭拜。

穷,是蔡元培和陈独秀晚年的最大的共同点之一。他们俩是这样,李大钊先生生前又何尝不是……

直到3月中旬,北大代表何之瑜特意赶到重庆来看陈独秀,并带来了一份北大同学会的信,上写这样一行字:

“望先生给蔡校长写篇纪念文章!”

是的!除了陈独秀这个昔日文科学长,在北大学子眼里,还有谁有这个资格给蔡校长写悼文呢?晚年的陈独秀很惜字,多少本地乡绅来求字,都吃了闭门羹。但这次是北大学子提的要求,陈独秀当即答应。

他写的,就是传至今日的《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在文中,陈独秀是这样评价蔡元培的:

“一般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他都很倔强的坚持着,不肯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

在这一大段文字后,陈独秀又加了一句:“蔡先生没有了,他的朋友,先生的学生,凡是追悼蔡先生的人,都应该服膺他”

“服膺”这样的字眼,在陈独秀的其它文章里,从未出现过。

如今,很多文史学者在读完这篇悼文后,都得到同一个观点:虽然出身不同、政见不同、学识不同,但在那个年代,陈独秀就是最懂蔡元培的人之一。他是为数不多的,能看懂蔡元培“温和”背后的倔强和坚强之人。

四:陈独秀双眼瞪着房顶,含泪离世

给蔡元培写完这篇悼文后,陈独秀仍跟从前一样,继续著书、读书。

期间,蒋介石曾想拉拢他,他怒喊:“他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在美国过得不错的胡适,曾劝他去美国写自传,他回复:“我一个中国人,若是真写自传,在中国也能写,何必跑到美国去!”

两年后,即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劝妻子早点改嫁,好好度过后半生。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

“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他还是那个陈独秀,虽有了儿女情长,但骨气不减半分。妻子听完后,轻唤着他的名字,泣不成声……

1945年5月27日晚上9点多,陈独秀离世,享年63岁。当时守在他病榻前的,只有妻子,第三子及其孙女,以及几位朋友,一共8个人。

几天后,在江津大西门外的一处山麓上,好友们凑钱为他立起了一座背靠青山的坟冢。

这座坟冢跟蔡元培在香港的,隔了1000多公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入葬当日,坟前都摆放着北大学子千里迢迢送来的鲜花。

尾声:陈独秀和蔡元培是性格完完全全不相同的两个人,但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他们都扛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带领着那一代年轻人,走出了第一步。这条路走得不易,甚至有过曲折,但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怀念着他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北大之魂”蔡元培 陆 艳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北大历史上最出名的校长,他的一生非常传奇
北大校长蔡元培,一生资助读书人,但去世时竟付不起医院千元药费
《觉醒年代》中的鞠躬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