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97年邓小平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噩耗后,当时是什么反应?

1997年2月20日,当天所有的电视、广播都播出了一则新闻。

即: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消息,因为正是在这位老人的手里,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时很多人都在缅怀这位时代伟人,痛心他的离世,其中也包括邓小平同志的亲属们。

而在邓公的亲属当中有一位身份极为特殊的老人,她当时已经97岁高龄了,而且还患有严重的阿兹海默症。但在那一天,她的神情却是异常悲伤,不与任何人交流,甚至一直不愿意吃饭。

也许有人会好奇这位特殊老人到底是谁?她的名字叫做夏伯根,是一个船工的女儿,但是她同时又有一个了不起的身份,即邓小平的继母。她与邓小平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呢?让我们将时光倒流,重新回到段那坎坷艰难的岁月。

一、新时代女性夏伯根

根据邓小平女儿在《在江西的日子里》中记载,夏伯根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农村女性,她在很早时候便失去了母亲,因此十几岁就嫁了人。

然而,相夫教子并非是她最后的人生归宿,动荡的岁月、时代所造就的坎坷会不断摧残她,使得她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果然,没过多久,夏伯根的丈夫便病死了,她只能带着一个女儿改嫁,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嫁给了一个叫邓绍昌的人,成为了他的第四任妻子。

接下来她的历史就颇有意思地走向了另外一个位面。

——因为邓绍昌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邓先圣。对于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后来的大名却是家喻户晓,因为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正是由于这一次看似普通的改嫁,夏伯根成为了邓小平的继母,而且后来还为邓家生下了三个女儿。

根据邓小平的儿女们回忆,夏伯根有着绝大多数传统女性的优良品德,她贤淑、勤劳、勇敢......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更是有直截了当的评价说:夏伯根为人爽快侠义,在家里很受人爱戴,尤其是在邓绍昌去世以后,她就成为了邓家的顶梁柱。

只是有些可惜,虽然夏伯根把邓家打理得很好,但她却始终未能与邓小平有太多交集,因为作为邓家的大儿子,邓小平早早就投身于革命,很少会回四川老家。

因此,在这一时期双方没有任何交集。

不过,就和很多故事小说一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未来之路必定不平坦。就在夏伯根一心一意照顾家庭时,剧变的大环境以及儿女们的选择直接改变了她整个人生。

首先是他的女儿邓先芙,在读女子中学时受共产党教师田秀岩等人的影响,逐渐被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并且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对于女儿的“冲动行径”,夏伯根刚开始也很迷惑,但在女儿的耳濡目染下,身为一个船工的女儿,夏伯根却有了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革命才是改天换地的大事业。

有了这样的思想与信念,夏伯根不再执着于“家长里短”,她开始全力支持女儿的革命运动。为了帮助革命,她还还不断地赶工制作鞋袜,以此来资助当地的游击队。

其实在这一刻开始,夏伯根便从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开始转变成了一个新时代女性。

二、见到继子邓小平

1948年暑假,一直参与革命的女儿带回来一个消息,那就是武装起义受挫了,队伍急需要支援。夏伯根二话不说就叫家里的长工,以干农活为掩护来接应游击队的伤员。

在众人的通力协作下,一共有20多名游击队员被转移到夏伯根在家里面,夏伯根一方面安排众人疗养伤势,另一方面又是大半晚上帮忙守夜,为游击队放哨。

在她的鼎力相助下,游击队很快一改颓废之势。但可惜的是,后来此事被有心之人告密,夏伯根被国民党特务抓捕,而为了将她赎回来,家里卖掉了仅有的两石谷子。

经过此次变故,夏伯根家中一贫如洗,而且另一个女儿邓先蓉也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后来没钱治病离开了人世。

因为一次救援行动,夏伯根倾家荡产,而且还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境遇,这对于一个传统农村妇女与一个母亲而言,这种打击实在是太过于残酷。

不过,夏伯根并没有因此绝望,她擦干眼泪,坦然面对现实,因为她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红色”的理想需要替她们去实现。

而在夏伯根历经坎坷的时候,她的继子却已经开辟了一片天地——在经历早期的大起义以及成长后,革命一路高歌猛进,邓小平也逐渐声名远扬。

到解放初期,邓小平早已不是当年的邓家小伙子,他已经成为了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掌控着整个西南七千万人民的建设与管理。

在最初的时候,夏伯根便听说过自己的继子邓先圣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邓小平,她的内心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并且只大他五岁的继子有了一丝好奇。

毕竟他代表的是全家,乃至祖国未来的希望。

后来夏伯根毅然决然舍弃了家里所有家当,仅仅带着一个包裹与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在1950年找到邓小平

当时在三人刚见面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个小乌龙。

我们应该都清楚,邓小平做事一向认真负责,一旦会议开始,绝不会因为私事被打断。因此,夏伯根和淡以兴当时并没有得到邓小平的接见,而是在那里等了很久。

亲人来此相投,竟受到一番冷落,面对这样的遭遇,作为舅舅的淡以兴自然非常不爽,等到邓小平开完会后就数落了他一顿。

但随着一起回忆起曾经的往事,数落着,数落着,两人却不由得泪流满面......

当忆完往昔,这时候邓小平才发现站在一旁的夏伯根,当时夏伯根已经将近50岁,但衣衫整洁,手里拎着包裹和竹篮,看起来非常精神。

不过二人的初次见面却稍显沉默,因为邓小平根本不认识这位自己名义上的母亲。

这时候还是老舅在旁边赶忙搭腔,他告诉邓小平:贤娃子,这就是你的后妈,是他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在你老子去世后,你们家全靠她撑着。你后妈人真没得说,村里人都说你老邓家有福。”

听到淡以兴的夸赞,夏伯根也不由得羞涩起来,她打住了话头,然后缓缓抬起头对邓小平说道:“听说你回来了,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只是几句简短的交流,邓小平便知道眼前这个仅大他5岁的女人有多不简单,于是他郑重地向他们承诺:“不,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也就是在这时,邓小平第一次喊出了一个让夏伯根感触颇深的词“夏妈妈”。之后,邓小平将继母引荐给妻子卓琳, 夏伯根就这样成了邓小平家庭当中的一员。

三、一家人相濡以沫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邓小平的女儿是这样评价的我的祖母不是父亲的亲生母亲,但我的父亲待他很好,特别是我的妈妈和祖母,从来不分你我。妈妈去上班,家和孩子就全交给祖母照看。

邓小平也常对妻子说道: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通过回忆录当中的记载,还有邓小平与妻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邓小平的孝心,同时也能间接了解到夏伯根在新家庭中有多么幸福。

不过熟知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邓小平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是面对任何挫折苦难,邓小平都从没有过任何怨言,他唯一担心的只有自己的母亲。

当时他在去江西前,找到过汪东兴,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独自一人无人照看,希望能够带他一起走

面对邓小平的请求,汪东兴则是直接回复:可以,人之常情。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当中,夏伯根依旧陪伴在邓小平身边,正如他曾经说的那般,他们三个人始终是在一起劳作,一起应对困难,一起期待着美好未来......

之后虽然发生了一些事情,不断冲击着这个小家庭。但每当邓小平坚持不住的时候,夏伯根总是会站出来安抚他。

常言道苦尽甘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风风雨雨逐渐成为过往,而邓小平也终于成为了新中国新一代领导核心。

在之后的历史中,属于邓小平的时代正式到来,无论是后来的改革开放,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起云涌,尼克松来了,卡特走了,邓小平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人物。

不过虽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但是曾经能够为游击队守夜,敢于和反动派斗争的夏伯根却已不再年轻,她的头上不知何时起爬满了白发,而且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老一辈的革命者,她有幸见证太平盛世,看到孩子们成家立业,而她自己也逐渐从一个外姓成长为家族中的老辈。

一有时间,她都会给儿孙们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而每次讲到邓小平时,老人经常会笑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个继子一直便是她的骄傲。

但可惜,人老了,身体终究是不太行了。老人很快得了阿兹海默症,她的精神状态已经很难保持清醒,甚至有时都认不清自己儿孙们的模样了。

四、邓小平逝世后夏伯根有何反应?

其实1997年2月20日,当广播里讲到邓小平去世的消息时。根据夏伯根的病情,已经97岁高龄的她已经不再那么清醒了。

但是她却偏偏在那一天,精神突然变得非常不安,随后变得非常悲伤,她不再与任何人说话,甚至连饭都不吃了......

之后在怔楞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小平,走了啊......”话音未落,眼泪便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了,毫无疑问,在这一刻老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经离开了。

也许那时,夏伯根会突然回想起邓小平当年的诺言:我们三谁也离不开谁。

也许她也会想到,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被舅舅数落时邓小平的样子。

甚至还会怀念到与邓小平见面后,还一片茫然时便说出要赡养自己的情形,包括那个让他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词“夏妈妈”。

半个世纪,他们一家人经历了太多,但曾经的一切转瞬即逝,总是会让人难以接受。以前的回忆有多么甜蜜,在这一刻便有多么痛苦。

眼泪模糊了老人的意识,哽咽得让她不再想与任何人交流。跨越半个世纪的母子情,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人们只记得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设计师,夸奖他为那个时代的伟人。但在夏伯根的眼中,邓小平只是他的儿子,一个永远希望自己能够陪伴他身边的亲人。

在之后的日子里,邓小平的儿女们按照他的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将他的角膜捐献,甚至还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

邓小平的临终要求让所有人肃穆,儿女们也很尊重老人的遗愿。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普普通通,但又在平凡中隐现出伟大。

2001年春天,在强撑了四年后,夏伯根也离开了人世。

也许老人临终前是带着微笑的,因为对于她而言,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另一种方式的团聚。

从1950年初见到1997年永别,再从1997年的悲痛到2001年的解脱,夏伯根和邓小平相识近半个世纪,他们的母子感情已经深入骨髓,丝毫不逊色于血缘至亲。

或许正如1992年,邓小平在珠海巡视时所说的那样: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从这位老人的言谈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家庭的重视,即使站在国家和未来的高度上,他依旧高度肯定家庭。

我们可以猜测,老人家的认知不仅仅来源于他对历史的观察,恐怕也有相当的部分来源于他们母子的感情。总而言之,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但邓小平和夏伯根的故事却被记载在书中,将会被后人永远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7年邓小平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一句回应令人泪目
1997年邓小平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一句话回应让人动容
1997年邓小平去世,大他五岁的继母得知消息后,怔愣良久说了句话
邓小平与继母夏伯根的母子情:仅五岁之差,却至死不离不弃
邓小平谪居江西近三年半,虽然生活清苦,但心态依然乐观
89年邓小平舅舅去世,邓小平得知后交代了三句话,县委明白了一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