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海经并非神话传说?新发现重要线索揭示真相

#精品长文创作季#

《山海经》内容广博,如上古百科全书,涵盖山川、动植物、矿产、气候、宗教、神话等,展现了上古先民智慧。

其内容不仅包含对自然界广博精细的客观认知还蕴含着奇幻神秘的主观意志,可以说是一本千古奇书,但是近几年却常被忽视或抵触。

鉴于很多人对《山海经》的误解和无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它的来龙去脉。

《山海经》的内容从何而来?

因为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奇特描述,特别是在《山经》部分,如《南山经》中的三个山系之神的鸟身龙首、龙身鸟首或龙身人面形态,对现代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怪异”。

现存最早的《山海经》刻录本

那么《山海经》真的是一本凭空臆造的假书吗?

其实不然,专家认为应考虑到《山海经》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为上古时期的人有很多部落图腾,所以,这些异兽应理解为图腾。

例如,东南越人以蛇为图腾,而《山海经》恰好记录东南越国有一种奇形怪状的蛇。

古埃及文明也有很多“蛇元素”,这或许说明人类远古文明都对蛇这种生物保持敬畏

因此,将《山海经》中的“怪力乱神”视为图腾的描述,或许能减少我们的困惑。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仔细研究发现,《山海经》的作者似乎具备了对书中所涉及广大区域进行详尽考察的条件。

那么,谁拥有这样的条件呢?

书中描述最为细腻和清晰的部分是东夷部族所在的《中山经》和《西山经》。

特别是《中山经》,几乎每隔十几到二十里便记录了一座值得注意的山。

与南北东三个区域动辄几百里的间隔相比,这种差异尤为明显。

《山海经》所载的大山

例如,《中山经》中的“薄山之首”一段,短短一段内便记录了15座山,其中两山之间的距离从15里到70里不等,仅有两处超过100里,这种分布密度甚至与当前的县城差不多。

相比之下,其他山经中,两山之间距离小于100里的只有南山经中的三处,其余大多是200里以上。

《山海经》所载世界地图,在上古时期就有地球是椭圆形状的观念

这种差异的背后,除了《中山经》所处区域的人口密度较大之外,作者对这个区域的熟悉程度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经》和《西山经》中对祭祀的描述相较于其他山经要详细得多。例如,《中山经》中“薄山之首”一段对祭祀进行了详细记载,这种具体而详尽的祭祀方式在其他山经中并不多见,进一步突显了作者对这两个区域的深入了解和熟悉。

此外,从书中用语的方言特征看,更接近上古东夷部族所处区域。

龙山文化玉神人,属新石器晚期,是东夷部族早期先祖

龙山文化玉人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面部特征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目前仍未所知

因此,综合以上证据可以推测,作者应属东夷族。

《山海经》为何对夏朝充满仇恨?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多位历史人物,如炎帝、黄帝、帝喾、帝颛顼、帝尧和帝舜等。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治水的大禹,却并未被《山海经》的作者尊称为“帝”。

这是为何呢?

是否是因为夏商之后的人们不习惯称禹为帝?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多次尊称禹为“帝禹”,甚至将其子启称为“帝启”。那么,《山海经》的作者为何不遵循这一习惯呢?

更为有趣的是,《山海经》中提到了尧的儿子丹朱,与禹不同,丹朱在《海内南经》中却被尊称为“帝丹朱”。

庙街遗址考古现场,出土了大量形器,有 瓮、盆、豆、纺轮、陶片等,被判定为夏代中期都城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丹朱作为禅让制的直接受害者,如果没有这一制度,他确实有可能成为帝。

但事实是,他并未成为帝,甚至连一天的帝位都未曾拥有,在正史中,我们也从未见过有人尊称他为“帝丹朱”。

将这一现象与前面提到的“帝”字称呼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山海经》的作者似乎在运用一种微妙的笔法,传达出某种深意。

这绝非简单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那么,作者的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呢?

《海内经》中的一个记载或许能给出答案。

《海内经》记载:帝俊赐后羿武器,让其攻灭夏朝,这与《史记·夏本纪》中太康失国记载相契合。

庙街遗址又叫原城遗址,被认为是太康失国后,东夷部落建立的新都城,少康复国后也在此建都

更为有力的证据出现在《大荒西经》中。

文中提到夏启献上三女,从而得到《天乐》等神物,这被视为中国行贿受贿的最早记载,其实就是在暗示夏启贿赂上天得天子位是卑劣的。

《山海经》中通过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启帝位的非法性和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

周穆王西狩揭示《山海经》的真正作者

《山海经》中,有两个最受作者尊崇的人———帝俊和帝鸿。

令人不解的是,除《山海经》以外,翻遍正史,搜遍各种野史、传说,都找不到有关这俩帝的丝毫信息。

这似乎是《山海经》作者自己才承认的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独立王国的统治者。

山海经狩猎图,少有的写实风格绘画

《山海经》记载帝鸿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且是少昊族后裔,而帝俊同为大禹接班人,但未正式称帝即身亡。

结合之前的分析,《山海经》的作者极有可能是东夷部族的人,那么就有两个人符合条件,一个是协助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一个是大禹选定的接班人皋陶。

再结合《山海经》的作者仇夏后启而亲伯益,那么就可以断定帝鸿是伯益,帝俊是皋陶。

这样一来,《山海经》中帝俊的事迹实为皋陶,帝鸿的事迹为伯益。

而写作《山海经》的人就是伯益或其后裔了。

山海经鸟身龙首图,或许是龙会飞的最早来源

历史学家已经考证出《山海经》成书于周初成康时期,《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很可能是周穆王看到了《山海经》中对昆仑墟和西王母的精彩描述,才决定西巡狩。

那么周穆王的《山海经》从何而来?

历史记载,东夷族后代有个叫造父的向他进献了《山海经》,造父不仅献书还陪同周穆王西巡狩。

这表明,在造父的时代,《山海经》已经成书,而且一直在东夷部族代代相传。

造父被周穆王封至赵地,成为赵氏先祖,造父的族人赢非子又因养马之功被封于秦(天水),为秦国始祖

历史专家据此推测,《山海经》是由伯益自己所作,通过其子孙口口相传,到周初时,由某位东夷部落后人整理成书,并由造父献给周穆王,从而流传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母娘娘的形象是怎样嬗变的?
《山海经》的4大未解之谜,神话背后隐藏着真实历史
《山海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山海经笔记008:山海经中浓浓的楚国风与诸夏
《山海经》里的妖怪竟然不是平白被创造出来的?
《山海经》里的大禹治水,你真读懂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