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他写了一封上书,感谢圣上隆恩,只不过末尾,他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


“陛下体察到我又老又笨,估计跟不上那些朝廷新进的大臣的思路了,所以让我到地方上抚恤百姓发挥余热。”


本来这只是一种谦虚自嘲的表达,但在处心积虑挑你毛病的人眼里,这几句话问题可大了。


问题在哪儿呢,在“朝廷新进的大臣”这个说法。


众所周知,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的,他所指的“新进大臣”的确有些暗讽王安石推行新政而招揽的一众支持者,而皇帝本人又赞成变法,你发如此牢骚,不就等同于讽刺皇上的英明决定吗?


因此很快就有御史以此为理由参了苏轼一本,认为他这几句话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些宵小见有人带头有机可趁,群起而攻击苏轼,他们翻出苏轼新出版的诗集,拼命翻查、附会,找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作为苏轼“诋毁新法”的证据,比如有诗句提到海水,就说是不满皇上的水利新政,提到盐,就是不满皇上新的盐政,总之无一不是“以讥谤为主。”


最后的结论是苏轼罪不可恕,必须斩首。


更可笑的是一旦置于攻击的目标上,苏轼在这些宵小的眼里似乎就变得一无是处了,甚至有人这样评论苏轼,说他“不学无术,名气靠吹,只不过是侥幸考中功名而已。”


几个月后,苏轼被押送进京,关入大牢,神宗亲自下令要仔细审查他的每一首诗,文字狱大兴。


在杀不杀苏轼的问题上,神宗犹豫不决,但越是犹豫,拖得越久,我们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越是在牢里吓得胆战心惊,几欲自杀,并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苏轼当然没有死,立国之初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对神宗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另外就是曹太后的规劝,以及众多仗义执言的大臣不断劝谏,有意思的是,帮苏轼说话的大臣里,很多都是他对立面的新法支持者,包括王安石本人,当然也包括他暗讽的“朝廷新进大臣”。


苏轼交代了数万字的认罪书,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使。


这一次生死劫对于苏轼的人生几乎是颠覆性的,他开始更寄情于天地的美景和市井的乐趣,精神世界也变得更为广阔豁达,于是我们看到了夜游赤壁、承天寺观水月、竹柏的苏轼,看到了研究怎么吃猪肉的苏轼(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也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天派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
北猫茶社||酒色财气论诗
苏轼3大难临头
品德高洁的完人王安石
宋朝之谜:苏轼险些命丧“乌台诗案”,是谁一句话救了他?
苏轼写了哪些诗,竟卷入文字狱“乌台诗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