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府的最大靠山——元春到底是怎么去世的?
元春到底是怎么去世的

文/刘永

我始终认为阅读《红楼梦》还是应当以正文为主,那些离题万里的猜测,实在是无中生有,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是走火入魔。包括那身份不明的“脂砚斋”、“畸芴叟”之类的批书人在书中的批语,可以参考,但不能全信,更不能因此就去改变《红楼梦》作者的原意。所谓买珠还椟、喧宾夺主、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阅读《红楼梦》的误区。

当然《红楼梦》本身就布满迷阵,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曹雪芹的原著最初是以手抄本流传,残缺不全的文本使得书中人物的命运发展的最终结果成为了疑案。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述又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感觉不满意,于是他们另起炉灶,千方百计地去猜测原著所谓的真像。其中关于贾元春之死的猜测无疑是一大热点,因为她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也是四大家族最大的支柱。

贾元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家四姐妹之首,贾府通称“娘娘”。贾元春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十几岁时便已入宫做女史,后加封贤德妃。为了迎接元春回家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贾元春的真正登场就是在这次意义非常的省亲活动中。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归省,贾府举办了盛大庆典,楼堂阁榭,灯火通明,美酒欢宴,歌舞升平。全家聚会之时,贾元春亲自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二出戏目是《乞巧》(在此,脂砚斋有一则批语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意思是这出戏暗伏了元春之死。这怎么讲?原来《乞巧》这出戏演的是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七月七日,二人在长生殿祭拜牵牛、织女星,立下生死不渝的爱情密誓。这出戏在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长生殿》里的回目叫《密誓》,因此这《乞巧》是不是来自洪昇的《长生殿》还成问题,因为同样题材的戏剧早就有人反复创作。《乞巧》未几,再演几场戏,杨贵妃就在剧中魂断马嵬坡,于乱军之中自缢而亡了。元春在皆大欢喜的场景中所点剧目,“作尽悲欢情状”,看似随意圈点,仔细想来,的确是大有深意。脂砚斋的批语具有提示作用,但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也是语焉不详,等于没说。总之,《乞巧》预示着元春即将与皇帝生离死别,贾家也随之盛极而衰,走向灭亡。

    

用杨贵妃来比拟贾元春显然是不合适的,杨贵妃是公认的“红颜祸水”,贾元春贤良淑德,为贾家负重委屈,建功立业,是典型的贤德贵妇形象。虽然脂砚斋的批语并没有将二人划等号,但由此展开联想的人们却幻想出无数的可能:贾元春死于政治斗争,贾元春被打入冷宫,贾元春死于乱军之中,贾元春自缢而亡……这些离奇的猜想还真不能怪罪脂砚斋,因为他根本没有这么说过,是别人想多了。其实,元春之死,在《红楼梦》第五回早有交代。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通过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对《红楼梦》人物的命运进行了隐喻安排。贾宝玉翻看到关于元春的画册,只见画面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弓谐音“宫”,橼谐音“元”,指嫁入宫廷的元春。元春嫁入宫廷已经二十年,她就象那火红的石榴花映照着宫廷,而石榴花正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贾家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都赶不上元春的光彩荣耀,可惜好景不长,元春在“虎兔”相逢的日子里,就撒手归西了。

单从画面及判词看,作者曹雪芹并未说清楚元春的死因。有人说“弓”即弓箭,代表战争,“橼”即冤枉、怨恨,代表元春含冤而死,还有榴花只是花,还没有长成石榴,代表元春没生出孩子。更有在少数《红楼梦》文本里“虎兔”为“虎兕”,这样就是两种凶猛的动物相逢,代表两股政治势力的拼杀,必然会有叛乱、战争发生,混乱之中,元春就像杨贵妃一样死于非命。这些推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关于元春之死,曹雪芹接下来在《红楼梦》十二支仙曲里,有《恨无常》继续交代:“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恨无常》才是对元春之死的直接描述,既然欢喜“荣华正好”,说明元春在宫中的地位稳固,与皇帝的感情很好。“无常又到”说明元春之死来得突然,无可奈何。“眼睁睁”、“荡悠悠”,即是她已身入“阴曹地府”的情景描述。此时元春还在牵挂爹娘,托梦他们早早“退步抽身”,要从眼前的荣华富贵中抽身出来,为将来早作打算。既然还能“退步抽身”那贾家应该还可挽救,绝不至于犯下了什么谋反、叛国之类不可饶恕的大罪。元春更不是死于什么政治斗争,自缢而亡。有人说贾家就在京城,那元春为什么“望家乡,路远山高”?这不正说明她死时离家很远吗?她像杨贵妃一样死于逃亡途中也有可能啊。实际上,这句话是描写元春被无常鬼勾去魂魄,命入黄泉,她登上阴间的“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场。登望乡台”,过奈何桥,喝孟婆汤,这是每个死者的必经程序。从此天人永隔,那贾元春的魂魄所眺望的故乡当然就是“路远山高”了。

元春死时,心中怨恨的是“无常鬼”,而且还不忘托梦爹娘,牵挂着贾府安危。可见她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们再来看太虚幻境里关于元春的画册,“弓上挂着香橼”,这“香橼”是什么?香橼是一种果木,又名佛手柑。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所以这香橼也是一味中药,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胃等多种功能。果木那么多,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选择“香橼”?这“弓上挂着的香橼”应该具有特殊的含义。曹雪芹是位懂得医理的中医高手,《红楼梦》中有多处对中医的精彩描述,有时他甚至直接把药方记入文章中,可见曹雪芹对自己的医术也是很自信的。既然“香橼”是一味中药,也就预示着元春是因病而亡。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描写元春“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她暴病突发,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召太医调治也不见效,这治疗元春痰疾的药方里应该就含有“香橼”。很快,元春汤药不进,危在旦夕。“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不久,贾娘娘就薨逝了。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兔)寅月(虎),存年四十三岁。(正所谓“虎兔相逢大梦归”。)这段关于元春病逝的描述应该是合曹雪芹创作原意的。想来也是,程伟元、高鹗们光凭想象、猜测,恐怕是无根无据,缘木求鱼,必然无法胜任后续。如果再出现前后矛盾的整理编写,则更加令人难以信服。

因此,我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很有可能保留了曹雪芹的部分遗失的文本,“元妃薨逝”无疑就是原著留下的痕迹之一。


作者 刘永,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痴迷《红楼梦》,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批语“史笔”真相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八十回后回目之谜(下)
贾元春死前发现20年大秘密,贾家因此抄家,脂砚斋批语揭开真相
贾元春被皇帝下旨,活活用弓弦勒死,她究竟犯了皇帝哪些忌讳?
《红楼梦》回目解读,每一个字都发人深省
贾元春是怎么死的被弓弦勒死,而且与贾珍、贾蓉、贾宝玉有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