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解味」系列发布之九:书中“谬误”何意?拒绝过度解读

书中隐味已大致解释完毕,本回接上文,谈一谈书中的“谬误”:

二,关于书中的“误谬”

书中的“误谬”大体可分二类。

一类,可能确实是由传抄过程中造成的。但,这类“误谬”一般没有大碍

二类,可能是作者故意制造的,分两种类型:

一种,通过制造这种“误谬”,让你注意并找出“误谬”背后所隐的“真”和“有”。最典型的还是秦可卿的故事。

一种,是通过制造这种“误谬”,驱使你带着好奇心去反复去读这书的相关章回。比如,林黛玉的年龄,第二回时年方五岁,到了第三回,马上就十三岁了,很快又十五岁了,更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批语人还特别提醒“记清,黛玉年龄”,书读到这儿,读者很难不回过头来,慢慢的仔细地寻找林黛玉一路走来的各个细节(类似“误谬”还有很多,如贾母年龄,薛姨妈生日等)。

喜欢红楼梦这部书的人,大部人都读了好几遍,因为读了好几遍,所以才爱不释手。可是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种阅读的体会,就是开始读书时,是读不进去的,但由于带着各种问题反复去读,才发现书中文字文笔即美妙绝仑又悦目悦心,也正是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才慢慢感觉到,读《红楼梦》书中文字,就像唱一首经典老歌,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畅快;读《红楼梦》中人物情节,又象品一壶老酒和一杯好茶,越品越回味无穷。

这就不难理解“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了。以前听说有人读过五六遍,感到不可思议,现在才知道,不多读几遍,那才不可思议呢。

正是这种阅读直觉体验,让笔者感觉到后四十回书中文字大部分出自原作者之手。

后四十回本来没有太多的问题,但由于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使后四十回的问题才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看来,如果当年胡适先生不对后四十回做出那种结论,胡适的“大胆假设”的关于《红楼解梦》一书的各种论断,就都站不住脚了。后四十回的确是有一点儿问题的,可能有几回不是原作者所做,但大部分章回还是原作者所做,有的章回还特别精彩,甚至放在全书之中都是最精彩的。对此共识者越来越多,这里就不再继续讨论了。

关于书的作者问题,笔者将另行行文进行讨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持着一种正确的态度来读红楼梦这本书,既要对他适当的解味解谜,又不要解读过度。作者当时这么写,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后来的读者,知道了解一下就行了,真的不应该在这方面花费太大的精力了。其实,作为一部文学小说,他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应该都是虚拟的,可能有一些历史的或者作者生活时代的一些印记,但都不是确指。作者下了大气力所做的各种隐喻,其实是表达的一种对外来民族的统治不接受的一种思想情绪,由于现在满汉两民族的高度融合,我们现代人对这种情绪感觉不明显,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的排满清情绪,可能完全类似于当年日本入侵时的排日情绪,也可能正是这种思想情绪所代表的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才使得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断吧。

(碧园粒 贾金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成因:红楼论坛
冬日读《红楼》
《红楼梦》大揭秘之一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前言
《红楼梦》研究最新成果:后40回的作者不是高鹗,而是另有他人
【红学】索隐派述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