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课 | 《论语·雍也》29

子曰:“中庸⑴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⑵鲜久矣。”

注   解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注释】⑴中庸——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孔子拈出这两个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后代的儒家又根据这两个字作了一篇题为“中庸”的文章,西汉人戴圣收入《礼记》,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书》。司马迁说是子思所作,未必可靠。从其文字和内容看,可能是战国至秦的作品,难免不和孔子的“中庸”有相当距离。⑵民——这“民”字不完全指老百姓,因以“大家”译之。

 

朱熹《论语集注》:

鲜,上声。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陈昱哲:

这一则很有意思,也很难讲,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中庸”这一概念。首先,“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仅只出现于这里一处,且孔子也没有说明其具体内容,因而单单从这一则推导出“中庸”的确切含义,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其次,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观点,《礼记》中《中庸》一篇未必是子思所作,与孔子时代有相当差距,所以将《礼记》之“中庸”等同于《论语》之“中庸”,恐怕也不是十分恰当的。当然,这仅仅只是一方面的推测,毕竟前人的解释对于理解孔子思想还是有帮助的,杨先生对“中庸”的解释也是仍然遵循了旧说,取折中平常之意。倘若以折中之意考察《论语》中有关“中庸”的思想,那么可取材料就丰富了许多,如“过犹不及”、“叩其两端而竭”等等。然而孔子这里的中庸思想似乎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上或者方法论上的折中,而是更多地包含了价值取向的意味在其中,拒斥极端、追求适当,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再来看一下《礼记·中庸》所记载孔子的言论。一方面,延续了《论语》中的折中思想,如“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等。另一方面,又有了虽平常但非人所能及的意味,如“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等。至于后来到了程朱那里,在义理上就更为精进了。

  这里我尝试仅仅围绕孔子来谈谈对中庸的理解。孔子十分推崇周礼,如他在看到季氏 “八佾舞于庭”时,气愤地喊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在具体语境下,周礼中的不同要求也可能相互间发生冲突,如鲁昭公娶同姓女子为妻,这是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当别人问其昭公是否懂礼的时候,孔子却称其“知礼”,为尊者讳。这就是经与权。周礼是孔子所重视的常道,当执行常道的时候遇到了两难的情景,就需要合理的变通。然而,如何权变不是“礼”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仁”所涉及地范围。于是,“中庸”的重要性就凸显于此,即在没有明确行为规范或行为规范自相冲突的情况下,如何依靠自己的判断做出最合适地选择。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执中,执中并不是简单地折中,而是不同环境下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选择,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所以说,《论语》中也就会出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种字面上的矛盾了。简而言之,我所理解的“中庸”,是在缺乏外在行为向导的时候,依靠自己主观判断做出选择的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名句集锦
孔子的思想体系
试论孔子的政治思想
何为四书五经,并作简单介绍【2015年兰州大学,2014年南开大学】
《礼记》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的地位
知识改变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