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课 |《论语·学而》12

有子曰:“礼之用,和⑴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注释】⑴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⑵有所不行——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为音乐,说:“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这种句读法值得考虑,但把“和”解释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特为注出,以供大家考虑。

朱熹《论语集注》: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高瑞杰: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论语》首次出现“礼”这一概念,朱子界定“礼”之定义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这样释“礼”又见于《颜渊》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注亦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此条注解可谓为宋儒以理释礼的代表。(不过《礼记·仲尼燕居》即曰:“礼也者,理也。”宋儒承此而下,朱子与之略异)《论语》所提“礼”,基本上是“礼之用”的范畴;朱子却进一步探讨到“礼之体”。礼作为“人事之仪则”,乃《论语》中说礼之本义,所谓克己复礼、博文约礼、立于礼诸说,皆就礼之规范人事而言,此即“礼之用”。但问题是,礼何以能够作为“人事之仪则”?为说明“礼”的合理性,宋儒多以“理”证明,周敦颐曰:“礼理也,乐和也。”张载曰:“盖礼者理也。”程颐曰:“礼即是理也。”等等,即认为礼之所以规范人事的仪则,是因其本据于天理。

不过,以“理”释“礼”,这一概念的转换,容易落入玄虚。李旭师兄以为,朱子论学,不欲轻言“理一”,而在“分殊”上着力,故其推究礼之为体,不称“礼者,理也”,而称“礼者,天理之节文”。《论语》中将礼常释为“节文”、“制度品节”、“义理之节文”等,即因此种考虑。而“节文”之说,又本于《孟子·离娄》篇:“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若以仁义为天理之内核,而礼节文仁义之天理,亦可一以贯之。故《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朱注“礼,则节文斯二者”,亦本此说。另外,对于“节文”为何意,历来也颇多争议。《北溪字义》以为“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似将“节文”释为“调节”、“文饰”解,但《语类》卷三六则说“节谓等差,文谓文采,等差不同,必有文以行之”,即因有“等差”而“文节”异,即“分殊”之意,此处“天理之节文”仅是陈述礼为理之条陈分殊,并非损节之义。《说文》释“理,治玉也”,《礼记·大学》“切磋琢磨”句,朱子注曰:“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所谓“有绪”即指有其条理,依“理”而行,而礼之用,正在于“依理而行”,于是可以脱然贯通。因此,礼本于天理,为天理之分殊显现,则“礼之用”必当“依理而行”,《大学章句序》言“无不有知性分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即此分殊之义。此即“和为贵,小大由之”之等差品节,先王之道之斯美端在于此。礼为“天理之节文”,有分殊之义;又为“人事之仪则”,则有轨范之责。故有不得行之处,而徒以礼之分殊等差之和美义而流荡忘返,不知礼之轨范之责,亦不得“循礼而行”,复其天理。故“礼之全体”即“理之自然”,明此,则无毫厘之差、勿偏无过,而守中正。所以,此章关键,实在于领会朱子构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之义理内涵之深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而合礼斯为美——《论语》悟读【12】
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12)
论语讲案 | 第一篇学而之第12章
《论语之道》:有“礼”行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素说《论语》:学而篇(十二)
1-12、有子曰:礼之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