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美院老教授们的课徒稿
编者按


这些课徒画稿实际上已大大越出了课徒技法的范畴,老先生们传授的不仅仅是技法,还有理念、思想。技法中有法理、赋哲理;教学中蕴学问、含情趣;让不光是美院的学生,即使对传统绘画不甚了解者,也可以循道探入,渐渐有所体悟,堪称珍品,值得收藏!



国美老教授顾生岳、宋忠元在中国画系上课。



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画学子们心中的圣地。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脑、没有视频课件的年代,国美国画系老一辈国画大师们靠着自己亲身示范指导学生,形成了一套注重画法规范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课徒稿的作用,尤其重要。




课徒稿,画家在平时的绘画草稿,也常作为教学生的“课本”。20世纪,新式美术教育制度确立,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绘画进行教学。老先生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大师,那些高深的画史、画理、画论、画法、画诀,经由他们多年的实践和体悟,变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今天带大家看看,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课件”长什么样?


潘天寿
👇

1961年,潘天寿先生给花鸟班上课

潘天寿

(1897-1971)


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历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浙江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每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对中国民族绘画之发展、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有重要意义。

——1961年潘天寿先生

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上的讲话



半个多世纪以前,正是有如潘天寿先生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画的命运才得以改变,正是由于他们对民族绘画艺术的那份责任与坚守,才奠定了今天我们在中国画教育上不断演进的基础。






黄山写生 1961年






黄山莲花峰写生


陆俨少
👇


陆俨少
〔1909—1993〕  

字宛若,上海嘉定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山水画大家。


陆俨少在绘制山水画课徒稿时,不仅告诉大家要根据客观对象创作,还细心地为大家区分了哪一种皴法对应了哪些地形、地貌,甚至还为大家标注出都有哪些前辈大师偏爱这些技法,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融汇古今。

在绘制课徒稿的时候,陆俨少还有个小习惯,喜欢把心里话写下来。每张课徒稿上不仅有笔法和步骤,更有轻松有趣的“说明书”,要是再配上声音,活脱一个“视频教学”。


皴无定法,古人也不是哪一家一定画哪一种皴法,主要服从描画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几种笔路相近的皴法混合起来用,也可以在古人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一步,自创新法,以符合客观对象。

这两块都是水成岩,长江三峡一段路上,很多这种石头,元代大画家王蒙喜欢画这种石法。左面一块用笔像牛毛,所以又叫牛毛皴。

这两块石是画的北方太行山的石法,我记得在北京郊区娘娘庙后面有一块大石,完全这右面一块的样子,也是所传五代时候大画家关同的画法。他是住在太行山,对景写生,可见古人法子都是在现实中来的。右(左)面一块在南口火车站旁边山石是这样的,也是宋代大画家范宽的画法。

这是叠糕皴,又叫折带皴,元代大画家倪瓒多画这皴法。他是无锡人,无锡乡下太湖边上都有这种形状的石头或土坡。倪瓒写生了这种土石,再根据了五代画家荆浩、关同的遗法,就创造出这法子来。这两图一用方笔侧锋,一用圆笔中锋,实是一种构造,方的是石,圆的是土。

皴山以披麻皴为基本功夫,因为除了大小斧劈,其余各种皴法,大致都从披麻皴中生发出来。懂了这个规律,尽可自己创法,不必死仿古人,以符合客观的真实。

我国南方的山石上面都蒙披着厚厚的青苔,或长着茂密的树木。带点带皴法,先点后皴,或边点边皴,也即是再也分不出哪几笔是点,哪几笔是皴。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用激情来描写它,我以为完全可以把笔墨运用(得)比现实更奔放些。

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有这种山形,所以是土也是石。宋朝人有画的,因为宋朝画家很多是北方人。

这是贵州的山,多横的纹理。

这是土山,也是一种砂砾石经过风化的石山,山形相同,但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山石纹理。

留白可以代表云气,亦可代表流泉或不能确指为何物。总之,山中自有了这几条白痕气象便不同。



这些看起来既像随意涂改的笔记,又像游玩山水的写生一样的手稿,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方便大家临摹学习,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各地的风貌,在分析古代画家的作品时也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朱颖人
👇


朱颖人

1930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52年毕业留校,为吴茀之先生入室弟子,曾得到潘天寿先生亲授,是卓有成就的中国花鸟画家兼美术教育家。



朱颖人先生曾亲炙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一代大师,是吴茀之先生的入室弟子,更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著名教授、当代杰出的花鸟画家。朱先生为人敦厚谦和,正所谓文如其人,他的课徒画稿笔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且图文并茂,对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传承和发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禽鸟结构示意图


黄羲
👇


黄羲
(1899-1979)

福建仙游人,原名文清,又名文倩,号大蜚山人,是我国著名古典人物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



黄羲在国美任教15年,教学上孜孜不倦,先后编绘了人物画“十八描”范本和大量的教学示范课徒稿,为中国人物画教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多次得到学院的嘉奖。


课徒画稿之一 — 传统人物画十八描之钉头鼠尾描

黄羲·尺寸不详·20 世纪 60 年代



课徒画稿之二— 传统人物画十八描之高古游丝描

黄羲·尺寸不详·20 世纪 60 年代



课徒画稿之三 — 传统人物画十八描之马蝗描

黄羲·尺寸不详·20 世纪 60 年代



课徒画稿之四 — 传统人物画十八描之行云流水描

黄羲·尺寸不详·20 世纪 60 年代



吴茀之
👇


吴茀之
(1900-1977)

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新派花鸟的创始人之一。



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画,兼能山水、人物,他的画作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设色艳丽,气韵生动。






诸乐三
👇


诸乐三
(1902-1984)

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他坚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五十年代与潘天寿、吴茀之等为浙江美院中国画系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初,筹建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率先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研究生。


《藤花翠鸟》

《珠玑》

《扁豆园趣》

《案头清品》


潘韵
👇


潘韵
(1905-1985)

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1934年上海新艺术专科学校毕业。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1940年起,先后任杭州国立艺专,与浙江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画史上山水、人物、花鸟俱工的画家并不多见,潘韵先生是一个山水、人物、花鸟俱臻上乘的全能画家,实为罕见。







画石示范


顾坤伯
👇


顾坤伯
(1905~1970)

现代国画家、教育家。善作山水画,得力于沈周、文徵明,将沈、文重勾勒的画理与其所学土木工程讲究,造型结构的严谨学理相贯通,同时又涉猎历代名家。


顾坤伯重视写生,善用水墨烘染,并渗以西法,自创新意,是一位善于示范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家。曾赴内蒙古及兴安岭、雁荡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独具风格。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顾生岳
👇

顾生岳
(1927年— 2012年)

浙江普陀人,擅国画,浙江美术学院。1949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论起资历来,顾生岳先生是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代工笔人物画教授。当年,他与方增先等人积极配合潘天寿院长关于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思路,推动了中国人物画专业素描教学体制的健康发展;他所倡导的“三写(慢写、速写、默写)”教学体制和“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画)、速(求速)”的速写要诀,是对美术院校速写教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极具理论的严密性和实践价值。


几何体教学图


方增先
👇


方增先
(1931年-2019)

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西塘下(今属兰溪),现代著名画家 ,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1955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方增先也因此被转入国画系。在此背景下,天资聪颖、勤奋钻研的方增先充分利用学院当时的教学资源,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水墨画传统(主要是写意花鸟画传统)的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


人体结构素描·方增先·尺寸不一·1982 年


吴山明
👇


吴山明
(1940-2021)

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画坛重要领军者、浙派人物画杰出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金奖。

对于中国画,吴山明先生在追忆潘天寿那一辈的师长时说:“ 潘天寿那一辈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潘先生倡导中国画教学要重视临摹古画,还给我们配备非常传统的老师。山水有顾坤伯、陆俨少,人物有黄羲,还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老师,花鸟老师就更多了。潘老强调'三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还有一分是整体修养和全面发展。”

对于自己的风格,他曾说:“宿墨在水的冲渗下,特别是画头部时用的淡宿墨,竟产生了晶莹的光感,画女孩身上时的宿墨线与块面,又显出屋漏痕味而特别凝重。尽管仅是一小幅十分简略的生活形象的记录,然而偶得的这种苍润兼有,笔墨痕迹所产生特殊的美感,特别是与生活本身的美的和谐,使我兴奋不已。“古人墨法妙于用水”,由于水与宿墨有机结合,使容易发黑或僵化的宿墨变得活泼起来。”

诗人徐志摩

丫头

女人体

女人体



日出而作


花鸟



卢坤峰
👇


卢坤峰
(1934-2018)

山东平邑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当代中国花鸟画的杰出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主席、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主席、杭州国画院首席导师。
卢坤峰早岁擅工笔,入手宋元,祖述赵佶、李迪、王渊,嗣后专攻水墨写意,宪章、青藤、白阳、八大,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并得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辈悉心指授,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根底,潘天寿曾誉之为“天才,画鹅的线条之高为二百年来所未有”。又好写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无论奇葩珍禽、野卉闲鸟,一一收揽笔底,蕴罗胸中,与前人图式相为印证而又互为发明。因此,他的画风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个人的,诚如陆俨少先生评其“得青藤八大遗意,然能融汇两家而出于自运,盖不如是,青藤八大不足以为青藤八大,而坤峰不足以为坤峰也。故青藤八大不能为坤峰,而坤峰亦不能为青藤八大也,即所谓各寻门户自当家也。”







吴永良
👇


吴永良
(1937-2020)

1937年11月生于浙江鄞县,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和指头画,为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学术成就。


吴永良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从结构素描到笔墨写意之间尚存在一个明显的断层,因而难以克服造型和笔墨之间“两张皮”的状况。如何将二者合二为一?如何让现代写实人物造型真正成为中国画的形象?吴老师以课堂作为推演造型方法和绘画语言的实验室,与同学们一起写生,共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画特征的意笔线描写生法,作为从结构素描到水墨写意中间的衔接。



老汉人体

捧书女青年、抚头女青年

女人体、男青年


童中焘
👇

童中焘

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原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为陆俨少的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


童中焘告戒初学画者,重要的是要画自己喜欢的,就像小时候抓周;要取自己最倾心的。弄清最打动自己的画境是什么,再从这一路入手慢慢扩大绘画视野,并深入下去。由自己为自信;画家要画自己最感动的、真正想画的东西;不要抄西方西化的东西,也不要抄古人形式化的东西。庄子说:“用志不伤,乃凝于神,解衣盘礴,优游自在,沉着痛快”是也。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视预告 | 悼念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永良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黄羲国画作品欣赏
史海钩沉 |《读画说史——稀见美院名师国画作品考》
浙派人物传承人——张品操教授作品鉴赏
新山水画先驱潘韵先生
《潘天寿先生课徒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