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志正经验集13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13)

时间:2010-07-30 10:19点击: 2222
 
壬申岁运之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丁壬化木,属木运太过,脾土不及之岁。
 
况少阳与厥阴经脉相络属,互为表里,同气相求,且又兼“同天符”之年。风木与相火相煽,热蒸湿腾,湿蕴化热。但脾阳素虚,湿热之势亦微,而内仍呈以“寒湿”为主之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风热参布,云雾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其民病“寒中”,“内为泄满”。宿有“泄泻”之疾者,逢木运太过兼同天符之年,脾土受抑愈甚,腹泻自然加重。情志抑郁,久则化热,胆失定谧,故心烦眠少;心主血脉,舌为心之苗,气滞血瘀则舌质暗晦;面色黄而透青紫之气者,为肝木横克脾土之征。
 
河间云:“气有余便是火”。据此,当清泄风木、调畅气机为治。但患者泄泻经久,其本已虚,虽值运年湿热淫溢,然“壮火食气”,热则气耗阳微而阴盛,因之,不且用辛凉或苦寒之品。
 
依据《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温气热,治以湿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的理论,以疏肝和络,调气畅中法。方用四逆散与新绛汤意化裁治之。
 
药用:橘叶10克、柴胡12克、桃杏仁各9克、炒枳壳10克、青皮9克、郁金10克、金钱草12克、醋莪术6克、赤芍10克、旋复花(布包)9克、甘草3克。
 
第一卷615方中橘叶、柴胡、金钱草为君,橘叶、柴胡入厥阴、少阳,调畅气机,达木培土,使太阴运化有权;金钱草味淡性平,走厥阴、少阳、太阴,清利三经湿热,令三焦行其决渎之积。青皮、赤芍、枳壳、旋复花、桃杏仁为臣,和络行气化瘀,荡腑通幽,开肺气利大肠,达到通因通用的目的。郁金、醋莪术为佐,活血通脉、下气宽中、开胃消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柔肝缓急为使。诸药合用,清而不寒,疏而不峻,肃而不伐,木气得平,达到土运自复之功。
 
6月24日二诊。
 
进药四剂,泄泻大减,纳谷见增,惟睡眠少如故。脉来右弦细,左弦细数,舌象同前。左脉数者,为郁热未尽之象。效不更方,加黄连3克,以清心经郁火,使热去神藏则睡眠自安。
 
6月30日三诊。
 
服药六剂,肝木调畅,湿热亦杳。大便虽已成形,但仍发软。脉沉滑、舌质淡、苔白,是脾虚挟湿之候,再以健脾益气,行气利湿之剂,五帖而愈。
 
本例脉证与岁运相参,方药与病因病机相合,组方严谨,遣药精当,共奏行气祛湿,化瘀消痰之功。方中未用一味止泻药物,而收到止泻捷效。
 
四、呕吐日久治用濡润许某,女,27岁,近两月来恶心、呕吐、量不多、纳少,恶食油腻,精神委顿,肢倦乏力,两胁胀痛不适,时咳逆上气,便溏。因其爱人患有肝炎,自疑相染,于1978年1月3日到首都医院就诊,经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缘下可触及,脾未触及,肝功正常,HBSAg(-),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服西药月余未效,亦经中医诊治,服香砂六君子汤等温中散寒之剂,亦未见好转。遂于1978年2月8日转我院就诊。
 
患者除上述诸症外,面色萎黄,询知发病于产后五个月,系由情怀抑郁,饮食不慎而起。舌质红,尖有溃疡,苔薄白,脉弱细而滑。审证切脉,认为此乃肺胃阴虚,肝木横逆,克脾犯肺,胃失和降所致。拟先清肃和降以制肝,和胃化痰以治标。方以温胆汤合苏叶黄连汤意化裁:苏叶(后下)4.5克、尾连2.5克、炒枳壳9克、杷叶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生甘草3克、竹茹9克。
 
药进六剂,呕吐止,饮食少进。惟舌红苔少,时有咳逆,肺胃阴虚之象毕露,遂即转入甘平濡润柔肝和胃之治。仿沙参麦冬饮合一贯煎意化裁加炮姜一味以反佐之。药用:沙参12克、麦冬9克、川楝子9克、石斛9克、竹茹12克、山药15克、枸杞子9克、茯苓12克、炮姜3克,10剂。
 
三诊时舌质转润,苔见薄白,脉亦缓和,诸症均减,精神渐充,纳谷日增。遂以参苓白术散意增损,以善后调理。
 
呕吐一证,多责之于胃,胃气上逆为其主要病机。《黄帝内经·举痛论·至真要大论》等篇中有不少关于呕吐之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对呕吐之病因、病机、证治论述更为详尽。然观其方,大都为寒、热、痰、饮、宿食之呕吐而设,仅大半夏汤一方,以人参、白蜜配半夏治胃反呕吐,全方甘缓濡润,养阴通胃降逆。但后世用之并非普遍。盖胃为阳明燥土,喜柔润,得阴则安,燥则气逆。清·叶天士创“腑宜通即是补,濡润胃下行”之论;吴鞠通提出“诸气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之说,以补先贤之未逮。
 
第一卷616此患者病起于产后五月,正哺乳之际,气阴被耗,加之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更加伤阴。肝旺气逆,犯胃灼肺,是故呕逆频作。前医以其便溏肢倦而误为脾胃虚寒,投与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剂,遂致阴津愈耗,虚火亦炽,不仅无功,呕逆反增。今先以薛生白苏叶黄连汤合温胆汤调和肺胃,清胆(同样清肝)除热,妙在以枇杷叶肃肺,肺金清而肝木自涵,气逆平而呕自止。呕止之后,则以一贯煎合沙参麦冬饮化裁而治其本,故三诊而获效。
 
五、阴虚挟湿胃痛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阴虚胃痛挟湿的患者,处方遣药颇感棘手,滋阴虑助湿,渗湿恐伤阴,且针对脘闷症状多用理气药物;而理气的药物又多香燥伤阴。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确是个关键问题。
 
患者王某某,男,年过半百。几年来胃脘部一直胀闷,伴有隐痛不适,中下腹发凉、便溏、得暖不解。服用西药健胃之品,并经中医诊治,先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旋复代赭石汤、黄连汤等方剂,非但不效,症状反而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除上述诸症外,且胃脘时有灼热感,嗳气,矢气频作,便溏量多,中下腹部发冷,舌质红少苔,脉沉弦小滑。从证候上看,脘闷腹胀、隐痛、嗳气、矢气频作,为脾胃升降失调,湿阻气滞之征;便溏量多,中下腹发凉,似属脾肾阳虚无疑,但无四末不温、恶寒、肢倦等症,反而得暖不解,胃脘部时有灼热感,加之舌光红少苔,脉来沉弦小滑,实系阴虚挟湿之候。治宜理气和胃,佐养胃阴法。药用:太子参9克、玉竹9克、山药9克、厚朴花9克、藿梗(后下)9克、炒枳壳9克、半夏6克、腹皮子各6克、茯苓12克、草蔻仁(后下)6克、甘草3克,三剂。
 
药后腹胀消失,大便正常,腹部发凉亦瘥。但胃脘隐痛、嗳气如故,舌质仍光红而无苔,口干,口渴,脉弦细小数。湿邪虽除,而胃阴不足之象毕露。遂以滋养胃阴,兼理气止痛法。药用:太子参9克、沙参9克、炒枳壳9克、佛香9克、紫丹参9克、檀香6克、草蔻仁(后下)4.5克、白芍9克、瓦楞粉(包煎)15克、玉竹12克、石斛9克。
 
先后以本方加减八剂。药后胃脘疼痛已瘥,灼热感亦减,口干、口渴已微。惟仍觉脘部痞闷,舌苔薄白,脉来弦细,为胃阴得复,气机未调之征兆。遂以上方加大药量,研末为丸,缓缓图治,以资巩固。药用: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炒白术30克、茯苓30克、北沙参30克、丹参60克、白芍12克、梭罗子12克、炒扁豆15克、檀香12克、麦冬15克、焦三仙各12克、瓦楞子15克、桂枝18克、枳壳(炒)15克、草蔻仁15克、九香虫15克、甘松18克、佛香18克、川楝子18克、醋元胡18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六克,日二服,每服一丸,白开水送下。
 
对此患者追访四年,自从瘥后,胃痛未再复发,饮食正常,体质健壮,整日工作。
 
本案辨证要点在于胃脘隐痛有灼热感,舌光无苔,得暖不解,为阴虚之候;腹胀便溏量多,中下腹发凉,是脾虚湿感之象。前医以温中燥湿、益气健脾、调中降逆等法治疗,不仅无功,反而有温燥劫阴,降逆耗气之弊。
 
初诊时以太子参、玉竹、山药益气养阴;用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枳壳等药调气除湿。药第一卷617仅3剂而腹胀消,便溏除。二诊时口干、口渴、舌光红无苔等胃阴虚之证始为突出。吴鞠通曾言“复胃阴者,莫如甘寒”。故变佐法为主法,以滋养胃阴之益胃汤合丹参饮之意化裁,而见显效。后以丸药滋养胃阴健脾除湿收功。治疗本证,祛湿之时,宜远辛热香燥,以防劫阴耗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脾胃辩证歌诀(全)
心脾胃辩证歌诀
慢性胃炎的证治
医学入门1(17)_
漫画医案 | 路志正治疗呕吐案
名老中医经验集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