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鼻 衄
鼻  衄
    [概述]    .
    概念  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鼻衄甚者,  口鼻皆出血,称为鼻
洪、鼻大衄、脑衄.若衄血经久不愈,称为鼻久衄、鼻衄不止。还有“蠛血”、“红汗”、
“倒经”等,都属于鼻衄的范畴。   


  .  [病因病机]
    鼻衄为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由于不同疾病、不同原因,导致阳络受伤而致鼻衄。
归纳起来,可分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者,因火热气逆迫血妄行而鼻衄;虚证者,因
阴虚火浮,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现分述如下;
    一、实证鼻衄  、
    1.。心火亢盛  由于操心劳神太过,情志之火内发,心火妄动,或因温热之邪外袭,
邪热灼伤手少阴心经之脉络,则致鼻衄。
    2。肺经热壅  肺素蕴热,若复受外感邪热,邪热不得发散,困郁于肺.则使肺热壅
盛,上熏鼻窍,血液溢出鼻脉络而为衄。    .
    3.  胃火炽盛  脾胃素有积热,若再饮酒过度,嗜食辛燥之品,以致火热内燔,胃热
炽盛,循经上沸,灼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而为鼻衄。    、
    4.肝火上逆.因于情志不遂.积怒伤肝,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逆,血不藏
肝,血液内动,.随气上逆,,发为鼻衄。    ,
  .二,虚证鼻衄    ,    ,
  1.阴虚火浮  由于劳伤气血或病后体弱,以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不藏血,则
虚阳浮越,虚火内生,伤及阳络,血不循经,随火上升,血从清窍溢出而为衄。
    2。气不摄血  因饥饱劳力,饮食不调,或因病后脾虚体弱,脾胃气虚.统血失司.
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而离脉道,则致鼻衄。    .
    [临床诊断]    .
    症状:鼻衄轻者,涕中带血。严重者,口鼻皆出血,称为鼻大衄或脑衄。

    实证鼻衄.患者在鼻衄之前,可有周身烘热.面红,头胀脑热之感,继而血涌鼻窍,
口鼻出血;鼻衄多突然而发。来势较急猛:出血量较多。血色较鲜红。
    虚证鼻衄,一般无先兆症状,或只感鼻痒不适,随之鼻血渗渗而出;鼻衄来势缓慢,
时出时止,出血量较少,血色较淡。
    检查:在询问病史时,要迅速问清是哪一侧鼻腔出血,或哪一侧鼻腔首先出血。注
意血量多少,血色红淡,病情缓急,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  ’
    鼻腔前段出血.一般较容易发现出血点。鼻衄不剧者,可用1%~396麻黄素溶液棉
片收缩鼻腔粘膜后,从首先出血的一侧鼻腔寻找出血点。此时,须仔细检查.特别是鼻
中隔前下方的血管丛区,注意鼻粘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血痂等。
    鼻腔后段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鼻前孔镜多不能发现出血部位,须行
鼻后孔镜检查,以寻找出血点。
    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中鼻道或嗅裂流出。    .
    除寻找出血点外,尚须找出鼻衄的原因。因此,在止血后,还要进一步作必要的全
身检查。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的鼻出
血.多为两侧鼻腔交替出血或同时出血。
    鉴别诊断: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症情复杂。内因鼻衄须与外伤鼻衄、鼻腔异物、
鼻咽或鼻腔肿物而致鼻衄相鉴别.同时.鼻衄甚者,血可溢从口出,或因大量血液被咽’
下,片刻后呕出。因此,鼻衄还应与吐血、咯血相鉴别。外伤鼻衄。病史明确,因伤势
轻重不同,鼻衄可多可少。鼻腔异物.多见于小儿,症见单侧鼻塞,流涕脓样,混有血
丝,有臭味。检查鼻腔可见异物。鼻咽或鼻腔肿物,涕中时见血丝,要注意可能是鼻咽
癌或鼻腔肿物的早期症状之一。若肿物破裂,可致鼻大衄。鼻咽镜检查可见鼻咽肿物。
若为鼻腔肿物,鼻窥检查可以发现肿物。咯血,是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证,其血必经气
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吐血,其血由胃而
来,从口而出,甚则倾盆盈碗。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夹有食物残渣.亦称呕
血。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
    (一)实证鼻衄    .    .    .
    1。心火亢盛    ,
.    证候:面赤口干,鼻窍掀热,动则鼻衄.时衄时止,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全身
可见心烦失眠或口舌生疮疼痛,  口干,小便黄赤或灼痛,舌质红,脉数。    .
    病机分析:由于情志之火内发,或六气郁而化火,或过食温补之品,致使血热,心
火亢盛。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火上炎,故面赤,口舌生疮。心主血,热追血妄行.
上溢鼻窍,故鼻干焮热而鼻衄。火热伤津,故口渴。心火内炽则心烦,火扰心神故失眠,
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赤或灼痛。舌红,脉数均为心火上亢之证。  :    .
    2。肺经热壅  ;    .
    证侯:鼻干口燥.鼻衄血色鲜红,咽痛口渴,呼气烘热,或鼻塞涕黄浊,或咳嗽痰
黄,或身热烦躁,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数。    ‘  ’
    病机分析;鼻力肺窍.风热犯肺或肺有蕴热,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故口气烘热,

鼻干燥而鼻衄,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黄。喉为肺之门户,热邪壅肺、所以咽
喉疼痛。若肺热久郁,蒸灼津液而为痰涕,则涕黄浊.口干,舌质红,脉数均为热炽伤
津所致。
    3.胃热炽盛    .
    证侯:鼻孔干燥,鼻衄多突然发生,血色深红,出血量较多,  口渴喜冷饮。  口气秽
臭,或齿龈肿烂出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
    病机分析:《寿世保元。卷四》说:。鼻衄,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致动胃经,  胃火
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胃乏经脉上循于鼻,  由于饮食辛燥,热蕴于胃,火热内蒸,
迫血外溢,则鼻燥,鼻衄量多而色鲜红。热烁胃阴,故口渴喜冷饮。火邪循经上炎,故
口奥,牙龈肿痛,灼伤血络,则糜烂出血。热盛阳明.蒸灼津液,故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4.肝火上逆    .    .
    证候:鼻衄多因情志激动而致,出血量多,色深红,不时举发,头痛眩晕,  口苦咽
干,面红目赤,胸胁苦闷,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症因脉治.卷二》说;“内伤衄血之因,….”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
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扰,迫血上窜清
窍而鼻衄。肝火上炎,故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肝失条达.故胸胁苦闷,烦
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眩数为肝火内盛之征。
    (二)虚证鼻衄
    1.阴虚火浮
    证侯:鼻衄血色淡红.量不多,时作时止,  口干津少,头晕眼花,或见耳鸣心悸,
五心烦热,或见龈浮齿摇而微痛,舌质红嫩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由于劳房伤肾,阴精不足,或因病后阴血亏虚,虚热不清,导致肝肾阴
虚,虚火上炎鼻窍,伤及血络而鼻衄。虚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眼花耳鸣。肾水不能上达
于心,故见心悸、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嫩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之
证。    。
  2.气不摄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时衄时止,常于夜间鼻衄,面色咣白,手足欠温,少气懒
言,倦怠无力,动则心悸气短,夜睡不宁,纳差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
力。
    病机分析: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由于劳伤过度或病后血虚气弱,气虚不能摄血,
血无所主而外溢,故血液渗外而为衄。夜间阳气收敛,若气虚.阳气外泄,则常见夜间
鼻衄。气虚血弱.则面色既白.心跳气短。气虚.血不能荣养四肢,则四肢欠温。脾气
虚运化失健,则纳差便溏,倦怠无力。舌淡苔薄,脉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二.治疗    :
    实证鼻衄
    (一)内治法
    1.心火亢盛
    治则: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以泻心汤为主方。《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说: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血证论.卷七》说;“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
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方中以黄连为主药,  以泻心火;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
泻火通便,引热下行。故本方有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心火炽盛,迫血妄行而致之鼻衄。
若口渴面赤,  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而灼痛,可加白茅根、旱莲草、小蓟等药物,  以加强
清热凉血利水之功。    、
  2.肺经热壅
  治则:倩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以桑菊饮为主方。本方有清肺泄热之功,宜加丹皮、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
止血。若肺经热壅而无表证者,可去薄荷,加黄芩、栀子,加强清肺热之功;若咳嗽痰
稠,可加瓜蒌仁、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3.胃热炽盛
    治则: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
    方药: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临床上宜加白茅根、
侧柏叶、旱莲草以加强其凉血止血之功。亦可选用玉女煎加减,方中用石膏清泄胃热;
麦冬、知母养阴清热;生地凉血止血,牛膝引血下行。并可加栀子、丹皮以清热凉血。
凡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白茅根、石斛以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则加大黄、瓜蒌仁以通腑
泄热。
    4。肝火上逆
    治疗: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藕节等加强止血之功。
热甚者,选加羚羊角、生石膏、黄连、竹茹等清泻上炎之火:口干甚者.选加麦冬、玄
参+知母、葛根等清热养阴生津。    .
     (二)外治法  包括吹鼻法、塞鼻法和滴鼻法。
    1。吹鼻  主要用清热收敛,涩血止血的药末,吹入鼻腔止血。多用于少量出血。药
物如百草霜、血余炭、马勃粉、龙骨粉、云南白药等。鼻内清拭后,先以干棉片压迫止
血,待鼻衄缓解后看清出血点,吹入药物粉剂,再以干棉片压住出血部位。注意粉剂吹
入不可过多,  以免造成局部刺激或阻塞鼻腔。
    2.塞鼻  用药棉蘸药物粉剂,或药液填塞于出血的鼻孔中止血。如用湿棉片蘸上血
余炭、百草霜、马勃粉、云南白药等填塞于出血鼻孔。
    马勃薄片填塞止血:取干燥柔软的马勃菌体,去外皮后,剪成1。5厘米×1.5厘米×
2。5厘米长方形马勃条,置入密封瓶中高压灭菌备用。用时取灭菌马勃条放于出血点上,
轻轻加压约30秒钟,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
    复方旱莲草药棉填塞出血鼻孔。用时每次将药棉1~2个塞入患者出血的鼻孔中,约
5~10分钟内止血,止血后仍保留药棉5小时左右,至出血停止后去掉。
    填塞鼻孔期间,注意禁食辛热刺激食品,停止激烈运动,安静休息。
    3.滴鼻  用收敛止血的药物,滴入鼻中止血。上好墨浓研,滴入鼻中。取其色黑人
血,有收敛止血的作用。亦可用藕汁、莱菔汁、旱莲草汁.滴入鼻中,收敛止血。
    (三)针灸疗法  实证鼻衄,主要以针刺疗法为主。、取手阳明经.督脉经穴为主,毫

斜刺用泻法。    .  .
    主穴:合谷、上星0手阳明与手太阴表里相合i又与足阳明经相接.故取合谷以清
泄诸经之热而止血。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热亢盛迫血妄行,取上星清泄督脉,使亢热渐
平而衄自止。    .    ’    ’
    配穴:心火亢盛而鼻衄者,加后溪。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泻后溪穴则可清
.泄心火而止衄;肺经热壅而鼻衄者,.加尺泽,并刺少商出血。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有清热泻肺的作用;若
、胃热炽盛而致衄者,加上巨虚。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有清胃通府泻热之功;若肝
火上亢而致鼻衄者.加太冲、丘墟。太冲为肝经原穴,.丘墟为胆经原穴,用泻法清泄肝
;胆之火,取。病在上,取之下。和。盛则泻之。之意。
    (四)其他疗法    ,
    1。冷敷法  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前额或颈部。
    2.穴位按摩法和压迫法
    穴位按摩:取双侧风池、太溪穴,或在患者头部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加压揉
按。方法是按所取穴位,患者或立,或坐、或侧卧均可.术者用右手(或左手)大拇指、
食指按揉穴位,由轻按至重按适中,约1~2分钟。.
    指压耳屏:、患者取坐位或站位,术者站于患者对面,用双手中指同时按压双侧耳屏,
使耳屏紧贴外耳道口,使耳道闭塞,指压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按压约2~3分
,钟。  、    、
    指压少商穴:用拇指甲捏少商穴,由轻至重,至头面感到酸麻,如火热亢盛者,应
先重后轻(即泻法),如是多次,可以止血。    ‘
    3.扎指法  左鼻孔出血者,以丝线扎左手中指根;右鼻孔出血者,以丝线扎右手中
指根;双鼻孔俱出血者,扎双手中指根。扎线的松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半小时松解
1次,一般扎2~3次。
    4。穴位磁疗  取血海、三阴交等穴,其方法是用小磁铁敷贴于穴位上,每天1次.
一般敷贴1~2天。    、
    (五)民间疗法    .
    ].鲜藕节,鲜白茅根各60克,水煎服。有清肺胃热,凉血止血乏功。
    2。韭菜根90克,捣汁,用童便或冷开水冲服。有行瘀散血,止血之功。
    3。黄花菜60克,水煎服。有清热止血之功。
    4.三苍煲芥菜  有清泻肺热.养血止血的作用。每次可用三苍4~5牧.芥菜约300
:克,煎汤进服。食时可加食盐少许调味。    、
    5.茅根竹蔗水  有清热泻火,润燥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每次可用白茅根50"-"
120克,竹蔗100"~'300克,煎水代茶饮。
    6.红糖绿豆沙  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止血的作用。每次用绿豆约60克,
红糖适量制做。    ‘
    虚证鼻衄    .    .
    (一)内治法    ,    ,
    l。阴虚火浮

.    治则, 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加减。滋水清肝坎中以六味地黄养肝肾之阴,柴胡、
  山栀清泄肝火;茜根散中用生地、茜根、侧柏叶、阿胶养血凉血止血.两方合用,有滋:
  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此外.亦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旱莲草、藕节、阿
  胶等。    ,
    2.气不摄血    、
    洽则:补气摄血。
    方药:选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二方均为补益气血之剂.归脾汤有健脾养心.益:
  气补血的作用。十全大补汤则着重于温补气血。    .
    除上所述,若患者素体虚弱,鼻衄时面赤火升,四肢冰冷,属阴虚及阳,虚阳上越
  之证,治宜滋阴导阳,  引火归原,用附桂八味丸。若出血过多,阴液骤失,面色苍白.
  心神恍惚,或不省人事,四肢不温.脉浮大而无力,此为气随血泄.阴脱阳亡危急之证.
  侯,宜投独参汤速服,以补气摄血,救逆扶危。
    (二)外治法  同实证鼻衄。
    (三)针灸疗法
    1.取上星、三阴交。患者取半坐卧位.先针上星,再针三阴交,均为轻刺激,留针.
  20-30分钟,上毕穴针后不灸,三阴交针后可灸3-5壮。上星穴为督脉之穴位。三阻
  交为手太阴脾经之穴位,故温肾补脾而摄血.
    2.取双太冲、双合谷。均用灸法,灸太冲有滋养肝肾,引火归原的作用.灸合谷有.
疏通经络,温经止血之功。
    3.大蒜泥敷足心(涌泉穴)  将大蒜捣碎成泥,取铜钱大,贴于涌泉穴.一般右鼻一
出血,贴左足心;左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孔俱出血,两足心俱贴之.此法取大蒜皋.
温行水止衄,利用其辛温之性,以引火下行,使火归元则鼻衄可止。    .
    (四)其他疗法  .
    ].冷敷法  同实证鼻衄。
    2。穴位按摩和压迫法  同实证鼻衄。
    3.扎指法  同实证鼻衄。    .
    .4.导引法  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并用大纸一张,作八摺或十摺.凉水浸湿,置:
顶中,以热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纸干。
    (五)民间疗法
    1。鲜韭菜一小把,洗净切碎,置干净研钵中捣烂.用布包拧取其汁.放开水内炖。
热,每次服一酒杯。取韭菜汁散血行瘀止血之功。
    2.乌豆圆肉大枣汤  有健脾补肾,补心养血之功,对气虚血弱.气不摄血之鼻衄尢
为适宜.每次用乌豆50克,桂圆肉15克,大枣50克.清水3碗,煎至2碗,分早晚2
次服。    .
    3.岗稔果煲瘦猪肉  有滋养阴血,止血之功。每次用鲜岗稔果60克(干品用1s.
克).瘦猪肉60克,清水3-4碗,煎至1碗。
    4。旱莲草红枣汤  有补益肝肾,滋阴补血,止血的功效。每次用鲜旱莲草50克,
红枣8~10枚,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饮汤。

    [转归及预后]   
    鼻衄反复发作,久衄不止.可引起贫血。若鼻衄量多,则可致阴脱阳亡,甚则可危
及生命。    .
    [预防及护理]
    1。积极治疗可以引起鼻衄的各种疾病,是预防鼻衄的关键。   
    2.戒除经常用力擤鼻或挖鼻的习惯。
    3.对实证鼻衄患者,应指导其平时多服清热润燥之品,忌服辛辣刺激的食物。虚证
鼻衄患者,平时则应多服滋养阴血之品,忌食生冷食物。
    4。鼻衄患者,一般精神比较紧张,恐惧不安,接诊时,医者必须镇静,并安慰病
.人.解除其恐惧心理。问清是哪一侧鼻孔出血或首先出血后,结合检查情况,首先采用
适当的局部止血方法.
    5。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疑有休克时,可取平卧低头位)。嘱病人将流入口中之
血液尽量吐出,  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6。必须注意.对于素有鼻衄患者,应照顾到素虚之体,不可任意用汗法,以免伤其
.血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三七粉治疗便血久、不止、妇科崩漏、多种慢性出血证候等
鼻血的中醫調治
流鼻血也分4种证型,我们该如何对症用药?
目疾的针灸治疗
回家的路堵了,或者家里着火了,心神无处安放 (常见病:实证型失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