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化系统中医辨证论治大全
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又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夏秋多见。主要症状特征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排脓血样便、里急后重等。临床分急性(又分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三种)、慢性(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急性发作型三种)二期。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的“痢疾”、“滞下”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位在肠,与脾、胃、肠、肾等脏腑有关。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其诱因可以由饮食不洁,病邪随之而入。湿热疫毒侵袭机体,损伤脾胃,湿热积滞郁蒸肠中,气机不畅,运化失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疾。若因脾胃受伤,中阳被遏,湿从寒化,则成寒湿之痢。若因平素脾肾虚弱,病邪留恋不去,每成久痢不愈之症,常呈虚实夹杂之象。
【诊断要点】
1.本病常在夏秋流行。
2.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腹痛、腹泻、排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慢性期病人常反复迁延或为诱因引起急性发作。中毒型患者可有高热、昏厥、神萎等症,且常在腹痛腹泻之前出现。
3.在急性期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中度增加。
4.粪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是确立诊断的依据。
【辩证分型】
1.湿热痢症状:腹部疼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肛口灼热,小溲短赤,可有发热,恶寒,头痛,也可见壮热,烦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多见于典型的急性菌痢。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则见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湿热下注测肛口灼热、小搜短赤;兼有表热证可有发热、恶寒、头痛,里热甚则有壮热、烦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湿热蕴蒸之象。
2.寒湿痢症状: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有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院闷不渴,头重身困,也可有恶寒微热,身痛无汗。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多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证候分析:寒湿滞留肠中,气机阻滞,故见下痢、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寒湿伤于气分,则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寒湿中阻,运化无权,故口淡乏味。
脘门不渴、头重身困;兼有表寒证可有恶寒微热、身痛无汗;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是为寒湿内盛之象。
3.疫毒痢症状:起病急骤,剧烈腹痛,后重转甚,下痢脓血,多紫红色,或呈血水状,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胸满不食,呕吐恶心,甚则昏迷痉厥,四肢厥冷,面色青灰。舌红线,苔黄燥,脉滑数。多见于急性中毒性菌痢。
证候分析:感受疫毒之邪测起病急骤;热毒壅滞肠道,气机不畅,故剧烈腹痛、后重转甚;热毒熏灼肠道,损伤气血,故下痢脓血、多紫红色、或呈血水状;热盛伤津,则壮热口渴;热扰于上则头痛;热扰心神则烦躁;热毒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故胸满不食、呕吐恶心;热毒蒙蔽清窍,可有昏迷痉厥;热毒伤阴,阴损及阳,故有四肢厥冷、面色青灰;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是为疫毒灼盛之象。
4.虚寒痢症状:久痢不愈,痢下稀薄,带有白冻,时发时止。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食少神疲,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虚或沉细。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菌痢。
证候分析:久痢不愈,脾胃虚寒,寒湿流滞肠中,故见痢下稀薄、带有白冻、时发时止、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食少神疲;脾阳不振,不能温运四肢,故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虚或沉细乃脾胃虚寒之象。
5.虚热痢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稠黏,或下鲜血,腹痛隐隐,虚坐努责,午后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菌痢。
证候分析:久痢不愈,伤及阴血,故痢下赤白、脓血稠黏、或下鲜血、腹痛隐隐;阴津亏耗,虚热内生,则虚坐努责、午后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象。
6.噤口痢(实证)症状:下痢不能进食,呕逆胸闷,纳呆口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多见于急性中毒性菌痢。
证候分析: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故下痢不能进食、呕逆胸闷、纳呆口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之象。
7.噤口痢(虚证)症状:下痢不能进食,或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淡脉细弱,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菌痢。
证候分析:久痢不愈,伤及脾胃,胃虚气逆,故下痢不能进食、或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脾失健运,则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淡、脉细弱为脾胃虚弱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痢治则: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
黄连3克黄芩9克制大黄9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当归9克甘草6克木香6克槟榔9克随症加减: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9克、柴胡6克,以疏风清热;里热盛者,加白头翁15克、黄柏9克、桅子9克,以加强清热之功;湿重者,加猪苓12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以淡渗利湿。
2.寒湿痢治则:温中化湿散寒,行气活血导滞。
方药:胃苓汤加减。
半夏10克苍术9克白术9克厚朴6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肉桂3克干姜9克陈皮6克枳实6克木香6克当归1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9克,以疏风;口淡乏味者,加山楂15克、神曲9克,以消食;
小便清长者,加肉桂3克,以温阳。
3.疫毒痢治则:清热凉血解毒,化湿开窍导滞。
方药:白头翁汤合紫雪丹加减。
白头翁15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制大黄15克秦皮9克赤芍9克丹皮9克槟榔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紫雪丹研1粒(吞)。
随症加减:神昏高热者,加水牛角60克、生地9克、至宝丹研1粒(吞),以清热开窍;动风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6克(吞)、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以清热熄风;暴痢致阳气虚脱者,急服人参10克、附子10克,以益气回阳救逆。
4.虚寒痢治则:温中健脾补肾,散寒涩肠止痢。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附子6克干姜3克肉豆蔻6克吴茱萸3克党参12克甘草6克白术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木香6克河子3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随症加减: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者,加高良姜、炮姜各9克,以温中止痛;食少神疲者,加山药、薏苡仁各15克,以健脾。
5.虚热痢治则:滋阴养血扶正,清热化湿止痢。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黄连3克阿胶9克黄芩9克生地9克白芍9克当归9克炮姜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午后潮热者,加地骨皮12克、白薇9克,以清虚热;咽干口燥者,加芦根30克、沙参9克,以养阴生津。
6.噤口痢(实证)治则:苦辛通降,和胃泄热。
方药:开噤散加减。
黄连3克石菖蒲12克半夏9克茯苓10克陈皮6克荷叶蒂9克制大黄6克竹茹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逆胸闷者,加枳壳12克,以利气;
纳呆者,加生山楂15克、鸡内金6克、神曲9克,以消食。
7.噤口痢(虚证)治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半夏9克石菖蒲12克莲子肉9克陈皮6克姜竹茹9克生姜计数滴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恶不食,食入即吐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以降逆;肌肉消瘦,口谈不渴者,加山药、薏苡仁、山楂各15克,以健脾和胃。
【中成药】
1.黄连素片  每次2片,每日3次。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2.香连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3.补脾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
4.固本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适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
【简便方】
1.石榴果皮  30克、香椿鲜叶  100克、荠菜  100克,水煎取浓汁,加红糖适量,每日分多次饮服。
2.白头翁、秦皮各30克,败酱草、马齿苋、红藤、凤尾草各15克,赤芍9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3.马齿苋60克,扁豆花、薏苡仁各15克,山楂60克,芡实15克,水煎服,治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天枢、脾俞、上巨虚、合谷、足三里;里急后重加阴陵泉;发热加曲池、大椎;呕吐加内关;大便不禁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食疗:
(1)莲子肉15克、糯米30克(炒黄),两味洗净加水如常法煮粥。
(2)石耳10克焙于研细末,粳米20克加水煮成米汤,米汤趁沸时冲调石耳末,分3次食用。
(3)鲜淮山药100克切片、黄牛肉100克,两味加水先用武火煮沸,去血水,加黄酒适量、生姜3片,文火焖煮,至牛肉酥熟汤浓,分2次服用。
(4)将新鲜猪胆倒出胆汁少许,把洗净晒干的适量小米装人猪胆内,扎紧胆管,悬于阴凉处晾干,然后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3次。空腹用米汤送服。
【注意事项】
1.在急性发作时要及时隔离和治疗。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
2.急性发作期,禁食多渣、油腻、油炸的食物及辛辣刺激等食物,忌食生冷食物。高热期间,宜清淡素净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腹泻较甚,宜大量补充水分,腹泻止后,可给予清淡而易于消化的少渣软食。
3.急性细菌性痢疾预后较好。
病毒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感染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范围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主要症状特点有乏力、发热。
黄疽、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胁痛、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和压痛等;重症肝炎则有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本病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根据临床还可分为急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活动性)、重症肝炎(暴发型、亚急型)和瘀胆型肝炎四种。病毒性肝炎属中医的“胁痛”、“黄疽”、“虚损”、“急黄”、“瘟黄”、“肝积”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有关。
外因为感受疫毒湿热之邪,内因为正气虚弱。急性肝炎以实证为主,主要是感受湿热邪毒,郁结脾胃,熏蒸肝胆,阻滞气机所致。慢性肝炎多虚实夹杂,主要是外邪留恋,肝脾不和,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所致。瘀胆型也是虚实夹杂,主要是湿热留恋,熏蒸肝胆,脾虚血瘀所致。重症肝炎病候危重,主要是疫毒炽盛,化火化燥,内陷营血,邪热内闭,元气欲脱所致。
【诊断要点】
1.急性肝炎可有乏力、发热、黄疽、纳呆、恶心、呕吐、胁痛、腹胀、肝区疼痛、肝肿大等。慢性肝炎为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有急性期的症状和体征,也可有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还可有肝外多器官损害,最多见为关节炎和慢性肾炎。重症肝炎起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肝臭、嗜睡、抽搐、烦躁、谵妄、昏迷、尿少或尿闭等。
瘀胆型肝炎黄疸较重,并可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2.肝功能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持续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魔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等阳性。重症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固醇降低、氮质血症等。瘀胆型肝炎直接胆红素偏高可持续数月或1年、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一谷氨酰转移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3.血清免疫学检查  肝炎特异性抗原抗体可诊断和区别各型肝炎。
4.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情况、纤维化程度均可得到正确数据。
【辩证分型】
1.湿热蕴蒸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胁痛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肝脏肿大,触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证候分析:湿热蕴蒸肝胆,可见身目俱黄、胁痛、肝脏肿大、触痛明显;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灼津液,故发热口渴;湿热蕴结中焦,运化失常,故有纳呆厌油;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腑气不通,故腹胀、大便秘结;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蕴蒸肝胆之象。
2.脾虚湿阻症状:疲乏无力,肢体困倦,胁下隐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软。多见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虚湿阻则疲乏无力、肢体困倦;湿阻气机可有胁下隐痛;脾虚湿阻,运化无权,则饮食减少、大便搪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软是脾虚湿阻之象。
3.肝脾不和症状:神情抑郁,胁肋胀满或疼痛,时喜太息,烦躁易怒,院痞腹胀,暧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多见于急性无黄疽型肝炎或慢性迁延性肝炎复发。
征候分析:肝气郁结,故神情抑郁、胁肋胀满或疼痛、时喜太息;郁而化热,故烦躁易怒;肝脾不和,脾胃升降失常,可有脘痞腹胀、暖气纳呆、恶心呕吐。
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为肝脾不和之象。
4.肝肾阴亏症状:右胁隐痛,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双目花糊,牙宣鼻衄时作,口干唇燥,手足心热,面红潮热。舌红少苦,脉细数,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证候分析:久病损伤肝阴,络脉失养,故有右胁隐痛、形体消瘦、双目花糊;日久及肾,可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肝肾阴虚,虚热内生,则口干唇燥、手足心热、面红潮热;舌红少苦、脉细是肝肾阴虚之象。
5.气血瘀滞症状:胸脘胀闷,嗳气恶心、胁下积块,胁肋胀痛或刺痛,手掌色红,颈臂见蛛丝赤缕,鼻衄齿衄,面唇晦滞。舌质黯红,脉细涩,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部分迁延性肝炎。
证候分析:肝气郁滞,胃失和降,则见胸脘胀问、嗳气恶心;气滞血瘀,瘀血痹阻胁络,积久成疤,可见胁下积块、胁肋胀痛或刺痛;瘀结日深测手掌色红、颈臂见蛛丝赤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出血不止,可有鼻衄齿衄;面唇晦滞、舌质黯红、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6.疫毒炽盛症状:发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鲜明如金色,高热烦渴,胁肋胀痛,纳少呕吐,嗜睡,神昏谵语,极度疲乏,或兼见衄血或便血,小便深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多见于重症肝炎。
证候分析:湿热夹毒,热毒炽盛,熏蒸肝胆,迫使胆汁泛溢肌肤,故发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鲜明如金色;热毒内炽,灼伤津液,故高热烦渴;肝胆疏泄失司,气机失调,故胁肋胀痛。纳少呕吐;热毒内陷心包测见嗜睡、神昏谵语;热迫血妄行,可见衄血或便血;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深黄;舌红线、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为疫毒炽盛之象。
7.肝胆郁热症状:面目及全身肌肤发黄,持续不解,黄色鲜明,胁痛引背,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音咽干,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瘀胆型肝炎。
证候分析:郁热阻滞胆道,胆汁外溢,故面目及全身肌肤发黄、持续不解;肝胆疏泄失司,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黄色鲜明、胁痛引背;少阳胆经受病,故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肝胆郁热,脾胃升降失常,则纳呆腹胀、恶心呕吐;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是肝胆郁热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蕴蒸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茵陈18克生大黄9克栀子12克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9克木通6克龙胆草6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猪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9克,以和胃止呕;肝热重者,加田基黄、垂盆草各  30克,以清肝;湿邪盛者,加苍术、茯苓各12克,滑石。
车前子(包煎)各30克,以利湿。
2.脾虚湿阻治则:益气健脾,理气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猪苓12克扁豆15克山药15克半夏9克厚朴6克木香6克砂仁3克川??子10克陈皮6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畏寒肢冷,五更泻者,可加附子6克、干姜2克,以温阳散寒;下肢浮肿者,加桂枝5克、泽泻12克,以利水退肿。
3.肝脾不和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国君子汤加减。
柴胡6克枳实9克香附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薏苡仁15克半夏12克厚朴6克川芎6克白芍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止呕;纳呆者,加谷麦芽各15克、神曲9克、鸡内金6克,以消食;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各15克,以健脾止泻。
4.肝肾阴亏治则:益肾补虚,柔肝养阴。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克熟地12克枸杞子12克白芍15克当归9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川??子9克制首乌12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眩晕者,加天麻6克,以平肝;耳鸣者,加石菖蒲12克,以开耳窍;目糊者,加青箱子9克、决明子9克,以清肝明目;口干唇燥者,加鲜芦根30克,以生津止渴。
5.气血瘀滞治则:行气消滞,活血化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9克(包煎)当归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丹参15克赤芍9克延胡索9克香附12克帜壳15克川??子9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随症加减:胁下积块严重者,加牡蛎、穿山甲各15克,以软坚散结:衄血者,加白茅根30克、茜草炭9克,以止血。
6.疫毒炽盛治则:清营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片30克生大黄9克栀子12克黄连6克茵陈15克黄芩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丹参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2克生甘草6克随症加减:高热狂躁、神昏谵语、肝臭者,急加安宫牛黄九或牛黄清心丸,每次3克,每日1~3次,以清热开窍;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粉,每次0.3克,每日2次,以清肝熄风;有腹水者,加车前草15克、陈葫芦9克、虫笋9克,以利水退肿。
7?肝胆瘀热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导滞。
方药:三金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12克鸡内金6克茵陈30克栀子9克大黄9克黄芩9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本通6克丹参15克枳壳15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者,加柴胡6克,以和解少阳;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止呕;脾虚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薏苡仁15克,以益气健脾。
【中成药】
1.垂盆草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2.茵栀黄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芝肝泰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简便方】
1.茵陈10克、栀子6克、黄芩9克、垂盆草30克,日服1剂,连服15剂。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2.鸡骨草9克、田基黄12克、丹参10克、白芍12克、龙胆草4.5克、滑石12克、木通6克,日服1剂,连服15剂。适用于慢迁肝、慢活肝患者。
3.生薏苡仁30克、赤豆30克,加水适量,共煮至酥不加糖、吃豆喝汤,每日1次。适用于各类肝炎以湿阻为主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至阳、肝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如湿热蕴蒸加大椎、曲池。外关;肝气郁结加期门、支沟、内关;湿邪困脾,加阴陵泉、三阴交、中脘;
均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食疗:
(1)水发香菇50克(切丝)、梗米100克,共煮至稠,食粥,每日1次。
(2)活泥鳅100克,加水适量,先炖泥鳅至七成熟,入豆腐适量、生山楂9克、金针菜30克、生姜末、盐少许,煮熟。分顿食。
(3)苦瓜  200克、猪肝  200克,加少许料酒、酱油、盐,腌15分钟,冷开水淋冲后,加水适量,入笼蒸熟,食用。
(4)甲鱼1只、灵芝12克,料酒、盐、调味少许,隔水炖至酥,食用。
【注意事项】
1.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对易感人群,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在发病后,应隔离30天左右,患者应注意休息。治疗中不要滥用药物。
2.饮食以新鲜、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C。少吃煎烤油腻的食物,急性期患者采用低脂、高糖食谱。重症肝炎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高糖,保证充分的热量。重症肝炎患者须禁食蛋白质,当病情好转,就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慢性肝炎患者饮食要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摄入可适当增加。肝炎患者严格禁酒。
3.急性肝炎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丙型、戊型肝炎易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预后较慢性迁延性肝炎为差。重症肝炎的预后尤差,病死率高,幸存者也常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胆囊炎、胆石症
【概述】
胆囊炎、胆石症是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三种类型。胆石症又有胆囊结石、胆囊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肝管内结石之别。胆囊炎、胆石症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多发于女性及肥胖者。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特征有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且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可伴发热、黄疽。慢性期主要症状特征有上腹不适、右上腹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的“胁痛”、“结胸”、“黄疽”等范畴。
【病因病理】
胆囊炎、胆石症病位在胆腑,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胆者,中精之府”,其功能既依赖肝的疏泄,储存胆汁,又能促进脾胃运化,以转输通降为顺。
常因情志不舒、嗜食肥甘、虫积、外感等,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或致肝胆气滞,胆泄不畅;或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日久煎熬成石;或致气滞腑闭,血行不畅,化瘀壅脓,而形成胆囊炎、胆石症。
【诊断要点】
1.急性胆囊炎常以饱餐后上腹部、右季肋部或剑突下剧痛、绞痛,发热或黄殖为特征;慢性胆囊炎则往往缺少典型症状,或有上腹不适。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石症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石形态。
大、小部位和并发症;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胆绞痛)、寒战高热或伴黄疽等;平时大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消化不良。
2.急性发作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3.胆囊炎、胆石症的确诊主要依靠X线和B超,检查可发现阳性结石或炎症。
4.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进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CT)、CT对  X线和B超无阳性发现的胆石症病例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辩证分型】
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饮食减少、口苦、嗳气、恶心、呕吐;肝胆郁滞化热,则可伴轻度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脉弦紧为肝胆气滞之象。
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湿热中阻,脾胃受困,故见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紧是为肝胆湿热之象。
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气滞则胸腹胀满;热结则寒热时发;气郁热结,瘀血停积,胆汁排泄受阻,故有黄疽不退;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则有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是为瘀血之证。
4.脓毒壅滞症状:脘腹、胁肋绞痛拒按,痛引肩背,持续不止,胸腹满闷,壮热寒战,汗出,黄疸,甚则谵语神昏,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日久,脓毒壅滞肝胆,气机受阻,故脘腹、胁肋绞痛拒按、持续不止、腹部胀满;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邪热脓毒炽盛,故壮热寒战、汗出;邪热脓毒迫使胆汁外溢,则见黄疸;邪热脓毒扰乱心神,则谵语神昏;邪热下迫大肠和膀胱,可有便秘溲黄;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是为湿热脓毒壅滞之征。
【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柴胡6克白芍9克枳壳15克大黄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金钱草30克香附9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饮食减少者,加鸡内金6克,以开胃;有口苦、暖气、恶心、呕吐等症者,加左金丸9克,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伴发热者,加蒲公英30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以清热解毒。
2.湿热熏蒸治则:清利肝胆,化湿排石。
方药:三金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鸡内金6克茵陈15克黄芩9克栀子9克虎杖根9克枳壳9克木香9克延胡索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高热畏寒者,加柴胡9克、蒲公英30克,以清热;恶心呕吐、口音咽干者,加左金丸9克,以降逆止呕;大便不爽或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芒硝15克,以泻火通便。
3.气郁热结,瘀血停积。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攻下。
方药:复元活血汤合排石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6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柴胡9克郁金9克枳壳15克木香9克茵陈12克黄芩9克虎杖根9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胀痛甚者,加延胡索、川??子各9克,以理气止痛;发热者,加金银花9克、连翘9克、蒲公英30克,以加强清热之功。
4.湿热脓毒,壅滞肝胆。
治则:清热透脓,化瘀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茵陈9克栀子9克大黄6克穿山甲15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汗出脉细者,加太子参30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以益气敛汗复脉;神昏谵语者,急用安宫牛黄龙1粒吞服,以芳香开窍。
【中成药】
1.胆宁片  每次5片,每日3次。
2.金胆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3.消炎利胆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4.熊胆胶囊  每次3粒,每日3次。
【简便方】
1.虎杖根15克、黄芩9克、木香6克、枳壳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9克、茵陈、栀子、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肝俞、胆俞、日月、支沟、阳陵泉或胆囊穴(奇穴),用泻法。
食疗:
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绞痛者:
(1)鸡内金(不落水者)5枚,拭净,新瓦上焙脆,研极细末,用脱脂奶(制法:牛奶烧沸,稍凉去上浮衣)送服,每日1次,饭后用。
(2)田螺100克,去泥、洗净,加清水,武火烧开后,文火炖15分钟,饮汁。
(3)绿豆150克,洗净,武火烧开,文火煮烂,后入蛋清1只,入调味少许。每日1次。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
(4)茭白250克,洗净切丝,玉米须100克,洗净,煮汤,饮用,每日一剂。
(5)乌雌鸡1只,去肠杂,入生鸡肫皮30克,白萝卜250克,加水,共煮至烂。去鸡肫皮,分顿、分日,少量多餐用。
(6)泥鳅250克,黄豆100克。先将泥鳅去腮和内脏,洗净,和黄豆同入锅中,清炖至烂,分顿服食。
其他治疗:内窥镜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防止急性发作。
2.急性发作者,应予禁食,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流质、半流质及清淡食物。
3.慢性患者,饮食要清淡,严格限制动物脂肪胆固醇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香菇、木耳,以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抑制肠内胆固醇的吸收,减轻炎症。每日需保证1500毫升的饮水量,以防止结石的形成。禁食辛辣、油煎食品,肥胖者应节食,降低体重。
4.胆囊炎、胆石症一般预后良好。
肝性脑病
【概述】
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是肝细胞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之一。主要症状特征有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而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门体分流性脑病最为多见,发生的主要机制是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人体循环。肝性脑病属中医的“昏迷”、“急黄”、“肝厥”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脑,与肝、肾、脑、脾、胃等脏腑有关。常因肝病迁延不愈,邪热疫毒,伤及阴液,以致虚风内动;或因木旺克土,肝气犯脾,脾胃虚弱,聚痰生湿,痰浊上蒙清窍,以致神昏不识。本病病情危重,邪实正虚,肝肾阴竭。
【诊断要点】
1.有急、慢性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腔侧支循环的存在。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小部分脑病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阶段;更少见的有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
2.临床分为四期  一期只有轻微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二期可有睡眠障碍、意识错乱、行为举止异常、扑翼样震颤;三期有昏睡、精神严重错乱;四期有意志丧失、昏迷,同时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肝臭等,扑翼样震颤反而消失。
3.肝性脑病的诱因  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感染等。
4.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
5.脑电图异常,脑电图不仅有诊断价值,且对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6.简易智力测验  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脑病最有用。
【辩证分型】
1.热毒伤肝,阴虚风动症状:身热颧红,口干且苦,不寐盗汗,烦躁不安湖言乱语,鼻衄齿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可有扑翼样震颤。舌红绛,苔少或黄糙,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热毒伤及肝阴,阴虚内热,故身热颧红、口干且苦、盗汗;热毒扰乱神明,故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夜难成寐;热迫血妄行,则见鼻衄牙宣;热毒下迫肠道和膀胱,可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阴虚风动测有扑翼样震颤;舌红绛、苔少或黄糙、脉弦细数均为热毒伤肝,阴虚风动之象。
2.瘀血痰浊,闭阻清窍症状:面色晦滞,胸闷腹胀,喉中痰声,精神痴呆,表情冷漠,渐至神志模糊,言语不清,昏不识人,或见黄疸,呕血色黯,腹大筋露,皮肤有红丝赤缕。舌黯有瘀斑,苔厚腻,脉濡。
证候分析:脾失健运,痰湿内盛,阻遏阳气,气机不畅,故面色晦滞、胸闷腹胀、喉中痰声;痰蒙清窍,则精神痴呆、表情冷漠、渐至神志模糊、言语不清、昏不识人;湿郁化热,熏蒸肝胆,可见黄疸;湿阻气遏日久,导致瘀血停留,可见呕血色黯、腹大筋露。
皮肤有红丝赤缕;舌黯有瘀斑、苔厚腻、脉濡是为痰浊内阻,气滞血瘀之象。
3.脏腑虚极,肝肾阴竭症状:昏迷日久,谵语气促,肢体强直,手足痉挛,散发特殊肝臭,小搜短少或癃闭不通。舌质红绛,苔焦黄,脉微细数。
证候分析:脏腑虚衰,肝肾阴竭,阳失承制,神明逆乱,则见神昏谵语;阴竭风动,故肢体强直,手足痉挛;脏腑虚竭,则气促,散发特殊肝臭;肾元亏虚,开合不利,可有小溲短少或癃闭不通;舌质红绛、苔焦黄、脉微细数为肝肾阴竭之象。
【分型治疗】
1.热毒伤肝,阴虚风动治则:育阴熄风,泻热解毒。
方药:三甲复脉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羚羊角粉0.3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阿胶9克龟版12克鳖甲12克牡蛎30克麻仁9克黄芩9克黄连3克栀子9克生大黄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有扑翼样震颤者,加天麻6克、钩藤12克,以平肝熄风;鼻衄齿衄者,加白茅根30克、白及、侧柏叶各9克,以止血;便秘者,加芒硝30克,以泄热通便。
2.瘀血痰浊,闭阻清窍治则:祛瘀导滞,豁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送服苏合香丸。
半夏9克胆南星12克陈皮6克枳壳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石菖蒲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赤芍9克川芎6克苏合香丸1粒(吞)随症加减:有呕血者,加白及9克、参三七粉3克、花蕊石15克,以止血;腹大筋露者,加陈葫芦、虫笋各9克,以利水消肿;见黄疸者,加茵陈12克、黄芩、栀子各9克,以清热利湿退黄。
3.脏腑虚极,肝肾阴绝治则:育阴潜阳,熄风开窍。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九。
鸡子黄(生)2枚阿胶9克枸杞子12克白芍9克五味子6克生地30克麦冬15克麻仁9克龟版12克鳖甲12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九1粒(吞)甘草6克随症加减:肢体强直,手足痉挛者,加葛根12克、天麻6克、钩藤IZ克,以平肝熄风;喉中痰涎鸣响,肝臭,便结者,加黄连3克、半夏9克、生大黄9克,以清热化痰通便;尿少者,加车前子15克(包煎。、泽泻15克,以淡渗利水。
【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  每次1粒(吞),每日1~2次。
2.苏合香丸  每次半粒或1粒,每次1~2次。
3.醒脑静注射液  每次10~20毫升,溶于等甚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简便方】
1.菖蒲9克、天麻6克、钩藤12克,水煎服,每日l次。
2.龟版15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肝俞、脾俞、气海、水分、丰隆。
涌泉;还可灸神阙。
消除诱因:
(1)必须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快速和大量的排钾利尿和放腹水。
(2)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3)灌肠或导泻,清除肠内积食、积血,抑制肠内细菌,减少氨形成。
(4)当肝性脑病并发少尿、氮质血症时,可考虑血液透析。
对于许多目前尚无其他满意治疗方法可以逆转的慢性肝病,肝移植是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
【注意事项】
1.积极防治肝病。避免一切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严密观察肝病患者,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前驱期和昏迷前期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治疗。
2.注意护理  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保护脑细胞功能;深昏迷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应作气管切开给氧;防治脑水肿;防止出血与休克。
3.患者应禁食蛋白质,补充高糖、高维生素。有腹水者忌盐。昏迷不能进食者可经鼻胃管供食。纠正患者的负氮平衡,以用植物蛋白为最好。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较少,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能增加粪氮排泄。此外,植物蛋白含非吸收性纤维,被肠菌酵解产酸有利于氨的排除,且有利通便,故适用于肝性脑病患者。
4.诱因明确且容易消除者(例如出血、缺钾等)的预后较好。肝功能较好,作过分流手术,由于进食高蛋白而引起的门体分流性脑病预后尚佳。有腹水。
黄疽、出血倾向的患者提示肝功能很差,其预后也差。暴发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预后最差。
急性胰腺炎
【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系由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主要症状特征有突然发作的腹部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疽等;严重者有休克、呼吸衰竭、腹膜炎等并发症出现。病变轻重不等,轻者胰腺以水肿为主,病情有自限性,数天后即可完全恢复。严重者胰腺出血坏死,易并发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急性胰腺炎属中医的“腹痛”、“胃脘痛”、“脾心痛”、“胁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与肝、胆、脾、胃、肠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病因或由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化瘀;或由暴饮暴食,嗜酒过度,伤及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结;或由寄生虫、结石阻于胆道,气机逆乱;从而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常在发病前1~2小时有酗酒、暴饮暴食史。
2.水肿型  患者可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或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轻度发热、或有黄疸;上腹部压痛,但腹肌不紧张强直;同时有血清及(或)尿淀粉酶显著增高;淀粉酶清除率(Cam)/肌酐清除率(Ccr)比值增高,3~5天可缓解,少数反复发作。
3.出血坏死型  患者全腹剧痛,出现腹肌强直、腹膜刺激症状,以及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血钙显著降低;腹腔诊断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与病情不相适应的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肠鸣音显著降低,肠胀气或麻痹性肠梗阻;正铁血红白蛋白阳性;肢体可出现脂肪坏死;消化道的大量出血;低氧血症等。外周血白细胞、血尿素氮、血糖(无糖尿病史者)均升高;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循环功能衰竭、胰性脑病、代谢异常等并发症,乃至猝死。
【辩证分型】
1.肝郁气滞化火症状:突然发作的腹部剧痛、常在中上腹,走窜两胁、腰背,伴发热、咽干、口苦、暧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滞不行,不通则痛,可有腹部剧痛突然发作;气病游走,故疼痛走窜两胁、腰背;气郁日久化火,可有发热、口音、咽干;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暧气、恶心、呕吐;火热阻于肠道,故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是为肝郁气滞化火之象。
2.肝胆湿热内蕴症状:持续的腹部、两胁钻痛或剧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音、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则持续的腹部钻痛或剧痛,阵发性加剧;湿热中阻,则胸闷、恶心、呕吐、发热;胆不疏泄,故寒热往来,口苦、胁痛;湿热交蒸,胆液不循肠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均为肝胆湿热内蕴之象。
3.瘀热留滞肠胃症状:腹痛持续不解、痛如刀割、走窜两胁、腰背,腹胀满、按之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口渴烦躁,大便秘结,或见腹部、脐周瘀斑。舌质紫黯,苔黄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气滞日久,化热化瘀,故持续腹痛,痛如刀割,走窜两胁、腰背;瘀血有形,则腹胀满、按之痛;邪正交争,故高热寒战;肝火犯胃,则恶心呕吐、口渴烦躁;热阻肠道,则大便秘结;腹部、脐周瘀斑,舌质紫黯均为瘀血内阻之象;苔黄燥、脉洪数是为内热炽盛之象。
【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化火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清胰汤加减。
柴胡6克摈榔9克木香6克延胡索9克枳壳12克川??子9克黄芩9克黄连3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随症加减:暧气、恶心、呕吐者,加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口渴者,加芦根30克,以生津止渴。
2.肝胆湿热内蕴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柴胡6克龙胆草6克黄芩9克黄连3克茵陈15克栀子9克车前子30克泽泻12克木通6克生大黄6克白芍20克甘草3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川??子、槟榔各9克,以理气止痛;胆结石引发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郁金12克,以疏肝利胆;胆道蛔虫引发者,加乌梅丸9克,以安蛔。
3.瘀热留滞肠胃治则:逐瘀行血,清热通腑。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生地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生大黄9克芒硝15克枳实12克厚朴9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地了草12克随症加减:高热寒战、口渴烦躁者,加石膏30克、知母9克,以清热泻火;高热过程兼见汗出肢冷、面色脉微者,加人参9克、附子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以益气回阳救逆。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茵栀黄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3.大黄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老丝瓜1500克,捣汁,每小时服50毫升,昼夜不停。
2.鲜马齿苋500克、败酱草500克,煎汤,每次50毫升,病情严重者每小时1次。
3.芋艿250克,生捣汁,开水温烫,每次50毫升饮用,次数依病情定。或用芋艿加水煎汤温服也可。
4.生大黄粉15克、玄明粉30克,用开水冲200毫升,每2~4小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中脘、足三里、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内庭、太冲,用泻法。
食疗:
(1)赤豆150克、绿豆150克、生薏苡仁50克,加水适量,煎汤温服。每小时50毫升,昼夜不停。
(2)鳖甲1具,烧灰存性,研极细末,麻油调服,每次0.3克,每日3次,饭后服。
(3)鹅毛20克,于铝锅内炒焦(勿入油),研末;
豆腐50克,煎汤送服,分2次服完。
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应用酶的抑制剂等减少胰酶分泌,并应防止继发感染和治疗原发性胆道疾病。
黄疽持续加深、胆道梗阻不解,或高热不退、血尿淀粉酶持续不降,并发脓肿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避免酗酒可减少乙醇性胰腺炎的发生。尽量避免外伤与手术、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的病变、严重感染、有关的药物、内分泌代谢因素和血管病变等诱发因素。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紧张、劳累。
2.急性胰腺炎的饮食原则  轻的水肿型患者,可给予少量多次低脂流质,如米汤、藕粉、果汁、菜汤、豆浆、脱脂牛奶等,每2小时1次。水肿型重症患者,初发病2~3天内应该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该完全禁食,减少胃酸,以免促进胰腺分泌。病情已稳定控制者,可少量多次进食半流质等。
3.慢性胰腺炎的饮食原则  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少量多次食用低脂软食。急性复发期患者,饮食原则同急性胰腺炎。胰源性腹泻者,应限制脂肪摄入量。胰源性糖尿病患者,饮食原则一般同糖尿病,同时也应适当限制脂肪摄入。
4.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和预后取决于病变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水肿型常在一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出血坏死型者则病情重而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主要症状特征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肝脏肿大;后期可出现黄疽、腹水、恶病质、出血、昏迷、全身衰竭等。根据病理可分为单纯型、硬化型、炎症型,根据病程进展又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原发性肝癌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原发性肝癌属中医的“胁痛”、“肝积”、“疤积”、“臌胀”、“黄疸”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脾、胃、肾等脏腑有关。病因有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情志不舒、饮食所伤、脾胃素虚等;这些病因导致肝脾损伤;或为热毒炽盛,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成黄疽;或为气滞血瘀而成积聚;或为气血水停聚腹内而成鼓胀;久病及肾而成全身衰竭之虚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肝、脾、胃、肾等脏腑;标实为热毒、气滞、血瘀、水停。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出现之前,故有赖于采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并辅以超声显象进行普查,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定期随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较高。不明原因肝区不适或疼痛,或原有肝病症状加重伴全身不适。
乏力、发热、胃纳减退、体重减轻者,均应纳入检查范围。
2.肝区疼痛、乏力消瘦、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质地坚硬和表面有结节隆起等体征,已属中晚期。中晚期还可有黄疽、发热、全身衰弱、脾肿大、腹水、恶病质等症出现;也可并发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
3.实验室检查  血清AFP测定阳性;中晚期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肝昏迷患者血氨升高。
4.亚临床肝癌的诊断,主要靠血清AFP的检测辅以实时超声显像。中晚期肝癌的诊断一般不难,如有困难尚可借助肝B型超声波、肝CT、肝MRI、或CT导引下穿刺作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肝气郁滞症状:胁肋胀痛,以右侧为甚,胸闷不舒,腹部胀满,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肋,故有胁肋胀痛,以右侧为甚;气机不畅,可有胸闷不舒,腹部胀满;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苔薄、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征。
2.脾胃虚弱症状:乏力眩晕,脘腹不适,纳谷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濡。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健运失司,升降失常,可有乏力眩晕,院腹不适,纳谷减少,大便溏薄;气血生化乏源,故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濡是为脾胃虚弱之象。
3.湿热蕴结症状:胁痛胸闷,目黄身黄,口苦恶心,甚者呕吐,腹部胀大,腹壁青筋显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肝胆气滞,气机不畅,故胁痛胸闷;
湿热交蒸,胆汁外溢,可有目黄身黄;湿热熏蒸,胃浊上逆,可有口苦,恶心,呕吐;湿热互结,浊水停聚,故腹部胀大,腹壁青筋显露;湿热之邪阻于肠道,故大便于结;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是为湿热蕴结之象。
4.热毒炽盛症状:高热汗出,口渴唇燥,腹胀胁痛,或身目俱黄,或鼻衄,齿衄,肌衄,甚则呕血、便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肤紫斑。看红苔焦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则高热汗出,口渴唇燥;
病本在肝,热郁气壅,故腹胀胁痛;热毒迫使胆汁外溢,可见身国俱黄;热毒侵入营血,迫血妄行,可有鼻衄、齿衄、肌衄,甚则呕血、便血,皮肤紫斑;热毒阻于肠道,则大便秘结;热毒下注膀胱,则小便短少;舌红苔焦燥,脉洪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5.  瘀血停着症状:右胁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肝脏肿大,按之疼痛,质地偏硬,表面凹凸不平,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苔薄白,脉细涩。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气滞血瘀,血瘀停着,则有右胁疼痛如刺;瘀血有形测有痛处不移,肝脏肿大,按之疼痛,质地偏硬,表面凹凸不平;面色晦滞。
舌质紫黯、脉细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征。
6.肝肾阴亏症状:乏力消瘦,形容枯槁,肌肤干燥,肝肿大更明显,疼痛加剧,腹大胀满,腹壁青筋暴露,日哺潮热,口干舌燥,心烦不寐,面色灰黯,齿鼻衄血,甚则呕血、便血。舌质红绛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血虚阴亏,故乏力消瘦,日晡潮热,口干舌燥,心烦不寐;气血虚弱,不能营养肌肤,则形容枯槁,肌肤干燥,面色灰黯;正虚邪实,气滞血瘀水停更甚,故肝肿大更明显,疼痛加剧,腹大胀满,腹壁青筋暴露;阴虚内热,迫血妄行,则有齿鼻、衄血,甚则呕血、便血;舌质红线少津、脉细数是为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象。
【分型治疗】
1.肝气郁滞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柴胡6克枳壳15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川??子9克川芎6克丹参15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食欲不振甚者,加鸡内金6克、生山楂9克、神曲9克,以消食开胃;胸腹胀问、苔白腻者,加薏苡仁12克、苍术9克、厚朴9克,以燥湿。
2.脾胃虚弱治则:益气健脾,和胃畅中。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扁豆12克当归9克木香6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胀甚者,加八月札12克、佛手6克、青皮6克,以理气;久泻不上、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加升麻、柴胡各6克,以升举阳气;纳差者,加鸡内金6克、生山楂、神曲各9克,以消食。
3.湿热蕴结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化滞。
方药:茵陈蒿汤合科实导滞丸加减。
茵陈30克黄芩9克黄连6克桅子9克生大黄9克郁金9克丹参15克枳实12克猪茯苓各12克车前子12克(包煎)泽泻12克随症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降逆业呕;腹部胀大者,加陈葫芦、虫笋各9克,以利水。
4.热毒炽盛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金银花12克仙鹤草30克黄芩9克黄连3克黄柏9克栀子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高热汗出较多者,加石膏30克、知母  12克,以清热泻火;口渴者,加鲜芦根  30克,以生津止渴;齿鼻衄血者,加白茅根30克、侧柏叶9克,以止血;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以泄热通便。
5.瘀血停着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隔下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
桃仁9克红花6克赤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川芎6克丹参15克五灵脂9克(包煎)香附12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枳壳12克檀香3克砂仁3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肝脏肿大者,加穿山甲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以逐瘀散结;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9克,以逐瘀止痛;正虚明显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以补气健脾。
6.肝肾阴虚治则: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一贯煎合青蒿鳖甲煎加减。
枸杞子12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当归9克川??子9克青蒿9克鳖甲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丹皮9克阿胶9克仙鹤草30克侧柏叶30克随症加减:肝脏肿大明显者,加人参鳖甲煎丸g克,以软坚消疤;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罂粟壳各9克,以止痛;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2克,以渗湿利水;低热者,加地骨皮、白疤各12克,以清虚热。
【中成药】
1.平消胶囊  每次8粒,每日3次。
2.肿节风片  每次5片,每日3次。
3.蟾酥丸  每次5粒,每日2次。
4.鳖甲煎丸  每次3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五灵脂10克(包煎),茜草、八月札、白花蛇舌草各30克,煎药取汁,以汁煮粥或饭,每日分次食用。
2.穿山甲、鳖甲、三棱、莪术各15克,水煎服。
3.鸭肫或鸡肫,煮熟、焙干、研末,吞服,每日3次,每次0.5克。或煮熟之肫肝任意食用。
4.黄芪50克、党参50克、陈皮、佛手、香椽各6克,煎药取什,以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肝俞、肾俞、期门、行间,用补法或用平补平泻法。加血海、膈俞、三阴交以活血;大冲、足三里、支沟以行气。均用泻法。
食疗:
(1)母鸡或童子鸡1只,加蘑菇250克煨汤,将熟时放入草头  100克煮几沸即可食。
(2)河蟹清蒸食用。蟹壳及蟹脚取下,煮水,饮用。或以蟹壳或蟹脚炙灰,吞服,每日3次,每次0.5克。适用于各类肝癌患者。
(3)甲鱼1只,放入火腿片少许,香菇少许。炖至熟,分1~2天食用。
(4)鲫鱼250克、赤豆100克,蒸熟。饮汤、食鱼。
早期小肝癌或局限于肝边缘区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插管介入化疗对不能手术者亦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和情志、生活的调摄。早期及手术后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可适当活动。避免接触肝炎患者,实行分食制。
2.告诫患者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吃高盐食物,禁食酒、辛辣、油腻食品。注意平衡饮食,荤素搭配,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大蒜为防癌佳品,可经常食用。频饮绿茶,对各类肝癌患者有益。
3.肿瘤大小、治疗方法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肝硬化
【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病变。其病理特点是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硬、变形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症状轻,主要症状特征为肝区不适、纳差、腹胀、乏力、肝脾肿大等;失代偿期肝脏缩小,质硬,临床症状加重,并可有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腹水、浮肿、消化道出血、贫血、肝昏迷等出现。肝硬化属中医的“鼓胀”、“疤瘦”、“积聚”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肝脏,其形成与肝、脾、肾等三脏关系密切。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感染蛊毒、黄疽日久等病因,均可引起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肝郁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脾虚湿停日久可致肾亏,最后伤及肾阴肾阳,最终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在肝、脾、肾三脏,标实为气滞、血瘀、水聚。
【诊断要点】
1.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营养失调及酗酒等病史。
2.肝功能代偿期症状较轻,可有肝区不适、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胸胁胀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肝脾肿大、面色萎黄或灰黯。
3.肝功能失代偿期上述症状加重,并可有肝质地较硬已先大后小、腹水、胸水、出血倾向及贫血、黄疽、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腹壁静脉曲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性昏迷等出现。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部分阳性;脾亢时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均降低,并以血小板降低尤为明显。
5.X线食管吞钡检查显示食管静脉曲张。
6.超声波检查可助诊断。
7.肝CT、肝MRI、肝组织活检对确诊有价值。
【辩证分型】
1.气郁湿阻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有疼痛,纳少嗳气,食后作胀,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脾不和,肝郁气滞,湿阻中焦,故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痛;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纳少嗳气、食后作胀;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
苔白腻、脉弦均为肝郁湿滞之象。
2.寒湿困脾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问,得热稍舒,形寒肢冷,精神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少。
苔白腻,脉缓。
证候分析:寒湿内停,水蓄不行,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阳不运,故胸脘胀问,得热稍舒;脾阳被困,阳气不展,故形寒肢冷,精神困倦;牌不运化,水液停留则尿少;下渗大肠则便溏;苔白腻、脉缓均为温盛阳微之象。
3.湿热内蕴症状:腹大坚满,院腹急痛,烦热口苦,纳少身重,溲赤短涩,大便秘结或搪垢,或有面目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互结,浊水停聚,气机不畅,故腹胀坚满,脘腹急痛;湿热上蒸,故烦热口干;湿热阻于胃肠,故纳少身重,便秘或溏垢;湿热下注,故溲赤短涩;湿热熏蒸则见黄疸;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是为湿热之象。
4.肝脾血瘀症状:腹大坚满,胁腹攻痛,右胁触之有疤块,质偏硬,脉络怒张,面色黧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渴不欲饮,牙宣鼻衄,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水道不通,以致水气内聚而腹大坚满、胁腹攻痛,有胁触之有疤块、质偏硬,脉络怒张;瘀结日深,入肾则面色黧黑,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冰浊停聚,故渴不欲饮;阴络之血外溢,则有牙宣鼻衄,大便色黑;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停滞之象。
5.脾肾阳虚症状:腹大胀满,朝轻暮重,神疲体倦,畏寒肢冷,脘闷纳呆,大便溏薄,面色苍黄或(白光)白,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胖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寒水停聚,故腹大胀满,朝轻暮重;阳气不能敷布于内外,故神疲体倦,畏寒肢冷;脾阳不运,故皖闷纳呆,大便溏薄;肾阳亏虚,可有腰膝酸软;水湿滞留下焦,故尿少足肿;阳虚不能上荣,故面色苍黄或?s白;舌质胖淡、脉沉细是为阳虚之象。
6.肝肾阴虚症状:腹大坚满,胁痛腰酸,四肢瘦削,甚则青筋暴怒,面黑唇紫,口于心烦,面热掌红,时有低热,齿鼻衄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津液不能输布,水气停聚,血瘀不行,故腹大坚满,胁痛腰酸,四肢瘦削,甚则青筋暴露;气血瘀滞,故面黑唇紫;阴虚液亏,故口干,小便短少;阴虚火旺,故心烦,面热掌红,时有低热;血热妄行,故齿鼻衄血;舌红绛少津、脉细弦数均为阴虚血瘀之象。
【分型治疗】
1.气郁湿阻治则:疏肝利气,行温消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柴胡6克佛手6克机壳12克香附12克白芍9克)11芎9克苍术9克厚朴9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胀暧气甚者,加木香6克、砂仁6克、槟榔9克,以理气;尿少者,加车前子12克(包煎),以利水;纳少者,加神曲9克、鸡内金6克,以开胃消食。
2.寒湿困脾治则:温中散寒,化湿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味。
附子6克干姜9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木瓜9克厚朴9克木香6克大腹皮12克草果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小便短少者,加泽泻20克、陈葫芦9克、虫笋9克,以利水;脘胁胀痛者,加延胡索、郁金各12克、青皮6克,以理气和胃;食少苦腻甚者,加姜半夏9克、鸡内金6克,以化湿开胃。
3.湿热内蕴治则:清热利湿,利水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九加减。
茵陈15克黄芩9克黄连3克栀子9克知母9克厚朴9克半夏9克枳壳6克陈皮6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甘草6克随症加减:溲赤短涩者,加黄柏9克、滑石30克,以清热利水;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以泄热通便。
4.肝脾血瘀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川考6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9克陈皮6克按榔9克大腹皮9克葶苈子15克赤茯苓12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大便色黑者,加灶心土30克、参三七9克、白及粉3克、地榆炭9克,以止血;水肿胀满过甚,加陈葫芦、虫笋各9克,以利水消肿。
5.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九合真武汤加减。
附子9克肉桂3克炮姜3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赤芍9克当归9克莪术9克三棱9克大腹皮12克车前子30克(包煎)随症加减:畏寒肢冷、腰酸者,加巴戟天、仙灵脾各12克,以温补肾阳;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猪苓12克、泽泻15克、陈葫芦9克、虫笋9克、滑石30克,以利水消肿。
6.肝肾阴虚治则:滋肝补肾,理气化瘀。
方药:一贯煎合隔下逐瘀汤加减。
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枸杞子12克龟版15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枳壳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红花3克五灵脂9克(包煎)丹皮9克茜草15克。
随症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各9克,以清热退黄;小便少而腹水多者,加猪苓、茯苓各12克、陈葫芦9克、滑石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泽泻20克,以利水消肿;齿鼻出血者,加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旱莲草  12克,以止血;低热面红者,加龟版、鳖甲各9克,以养阴补肾。
【中成药】
1.平消胶囊  每次8粒,每日3次。
2.人参鳖甲煎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3.血府逐瘀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简便方】
1.白茅根30克,虫笋60克,陈葫芦120克,煎汤服,每日1剂。
2.马兰头250克,竹笋150克,入水共煮,食汤吐渣,每日1剂。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取期门、支沟、阳陵泉、太冲,用泻法。有黄疸者,加至阳、胆俞,平补平泻,并用灸法。
食疗:
(1)青头、肥大老雄鸭1只,放入沸水锅内煮片刻出汤。用冷开水洗净,膛内塞入冬虫夏草10克、枸杞子15克、赤小豆60克、草果5个,用线缝膛。上笼蒸2小时。取出虫草、枸杞子咀嚼,吐渣。汤一次饮毕。鸭肉切片,分顿食用。
(2)生鸡肫皮  15克、新鲜山楂  30克、红枣  10枚,一同入锅,加水,文武火煮,去渣饮汤。
(3)鸡蛋数枚、陈皮10克、小茴香10克,入水共煮。约10分钟后,敲碎蛋壳,继续小火焖炖半小时。食蛋1枚,每日1次。
(4)当归、枸杞子各9克,干地黄、女贞子、麦冬各10克,山药16克、陈皮6克,放入纱布袋,鳖1只,将药袋入鳖体腔内,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及葱、姜等调料,文火炖烂熟,取出药袋,食鳖饮汤。
(5)鲤鱼1条(约500克),放入砂锅,再放赤小豆、玉米须各  30克,冬瓜皮、猪茯苓各  15克,泽泻12克、陈皮6克,水及葱、姜,文火炖至鱼烂熟,食鱼饮汤。
出现昏迷、大出血、尿少甚至无尿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抢救。
【注意事项】
1.本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注意调摄护理,让患者解除一切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安心休息静养。如有肝功能失代偿或有并发症时,一定要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2.饮食宜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食物为主。当肝功能明显减退,或有肝昏迷先兆时,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适当限制动物脂肪、动物油的摄入。禁酒,严格控制粗硬、煎烤食物、带碎骨的禽鱼类食品,以免诱发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现腹水、浮肿者,应以低盐为原则。伴便秘者,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产生积聚,防止肝昏迷。
3.本病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病情即转入进行性恶化阶段,则预后不良。
肠结核
【概述】
肠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肠结核大多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主要症状特征有腹痛、大便或清或秘、右下腹肿块、发热、盗汗等。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和溃疡增生型三类。本病在我国过去较常见,虽然解放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近年又有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肠结核属中医的“痢疾”、“腹痛”、“泄泻”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发生是由于正气亏虚,再感染“瘵虫”所致。如忽视消毒隔离,与肺痨患者共餐,或肺痨患者经常吞咽含有瘵虫的痰液,均可引起瘵虫侵犯肠道,从而导致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等本虚标实之证。
【诊断要点】
1.青壮年患者,原有肠外结核,或原发病灶已被控制而一般情况及结核病毒血症状反而加重者。
2.临床表现有腹痛、大便或溏或秘、或便秘腹泻交替等消化道症状,并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3.腹部尤其是右下腹部有肿块,伴或不伴压痛,或出现原因不明肠梗阻。
4.X线胃肠钡餐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查显示溃疡型回肠部炎症所致激惹征象,或增生型病变所致的充盈缺损与狭窄等征象。
5.实验室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可有中度贫血、淋巴细胞增高、血沉明显增快。(2)粪便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粪便多为糊状,常规镜检可见少量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浓缩找结核杆菌,阳性者有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仅在痰液检查阴性者才有意义。
6.诊断性治疗  对疑为肠结核而无法确诊者可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观察临床症状有无好转,以判明诊断。
7.当增生型肠结核与肠癌或其他赘生性疾病不能鉴别时,应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症状: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乏力倦怠,形寒肢冷,纳差食少,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有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肾虚不能温运脾阳,则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
阳虚生内寒,故见乏力倦怠,形寒肢冷;脾虚则纳差食少;肾虚则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是脾肾阳虚之象。
2.瘀血阻滞症状: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疼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瘀阻肠道,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3.正虚邪实症状:乏力倦怠,潮热盗汗,纳差食少,大便时据时秘,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
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气虚则乏力倦怠;阴虚则潮热盗汗;
脾虚则纳差食少,大便塘薄;瘀阻肠道,可有便秘;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有下腹刺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则:益气温阳,健脾补肾。
方药:附子理中九合四神丸加味。
附子6克于姜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补骨脂9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9克百部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潮热盗汗甚者,加青蒿9克、知母12克、鳖甲9克,以养阴清虚热;若见寒性秘结者,可加肉苁蓉、肉桂、当归各9克,升麻6克,以温阳通便。
2.瘀血阻滞治则:化瘀消积,行气化滞。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包煎)没药6克枳壳12克延胡索9克干姜9克小茴香6克百部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肿块明显者,加象贝母、三棱、莪术各9克,以软坚散结;腹部胀气甚者,加槟榔9克、川??子9克、木香6克,以理气。
3.正虚邪实治则:益气养阴,化瘀祛邪。
方药:异功散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鳖甲15克知母9克白芍9克当归9克秦艽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百部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三棱9克莪术9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可加生地、天冬各9克,以养阴;大便溏薄食少者,可去鳖甲加扁豆、薏苡仁各15克,以健脾止泻;便秘者,可加火麻仁9克、生首乌30克,以润肠通便。
【中成药】
1.补脾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固本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3.芩部丹片  每次5片,每日2次。
【简便方】
1.百部20克冰煎服,每日1剂。
2.山药500克,蒸熟后去皮捣烂成泥状,鲜藕500克捣烂搅汁,两者混匀后食用。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膏盲穴、大椎。三阴交,潮热加大溪、劳宫穴,盗汗加阴郄、复溜穴,阳虚加脾俞、肾俞、关元穴。阴虚多用针法,阳虚多用灸法。
食疗:
(1)嫩光鸡1只(乌骨鸡更佳),加黄芪20克。
西洋参3克、百部10克、冬笋片30克、熟火腿3片,文火炖2小时后食用。
(2)光鸭1只,冬虫夏草10克,装入鸭腹,加调料蒸2小时取出食用。
(3)活甲鱼  1只(约  500克),加调料,清蒸至烂熟后食用。
(4)百合20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共煎取汁,与粳米100克一起煮粥食用。
合理选用抗痨西药,保证有充分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
如出现肠梗阻、急性穿孔、肠道大出血不止等并发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重视休息疗养,配合食疗、体疗,加强摄生,戒酒色,节起居.息妄想,适寒温,方能提高疗效。
2.应注意各种营养的补充,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供应。久病体虚患者更应进食滋补类食品。控制脂肪的摄取。忌温热辛燥、香燥的饮食,如辣椒、生姜、羊肉等,亦忌烟酒。
3  预后与治疗的迟早和治疗方案正确与否有密切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久病人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诊断要点】
1.常见症状:有腹泻、鲜血便、黏液样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发热、纳呆、消瘦、贫血等。
2.乙状结肠内窥镜检查:肠黏膜里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脆性增高,易出血,常有糜烂或大小不等的多发性溃疡,上附着黏液脓性渗出物;后期可见假性息肉,黏膜苍白,有萎缩斑片,肠壁僵直,结肠袋消失。
3.X线钡剂灌肠:在急性期因黏膜水肿而见皱襞粗大紊乱;有溃疡形成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后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形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肠腔狭窄,呈水管状。
4.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见多数红、白细胞或脓细胞;血常规可示贫血;血高凝状态;严重时有明显的电解质紊乱,以低血钾为主。
【辩证分型】
l.脾虚湿热症状:腹泻,次数不等,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腹痛,小便短赤,乏力消瘦,发热,口苦纳呆。舌苔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生湿,郁而发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则有腹泻,次数不等;湿热熏蒸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则有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坝u肛门灼热*\便短赤;脾气虚弱,可见神疲乏力、纳呆消瘦;发热口苦、舌苔黄腻均为湿热内蕴之象;脾虚则脉细;脉滑数乃湿热之脉象。
2.肝旺脾弱症状: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或激动而发作,大便夹脓血,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暖气纳呆,肠呜腹胀,头痛时作。舌淡红,脉弦细。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健运失司,导致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情志不调而作汽滞血阻,壅而化脓,可有大便夹脓血;
肝旺则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头痛时作;气滞则嗳气、肠鸣腹胀;脾虚则纳呆舌淡红,脉弦细是为肝旺脾虚之征。
3.瘀阻肠道症状: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
征候分析:瘀阻肠道,气机不畅,故有少腹刺痛,按之痛甚;气滞血瘀,壅而化脓,故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是为气滞血瘀之象。
4.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搪薄,可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s白。舌淡苔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薄,或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
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两亏,可见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s白;舌淡苔白,脉儒细为脾胃虚弱之征。
5.阴虚内热症状: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常伴有午后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泻不愈,伤及阴血,可有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阴虚生内热,故有午后潮热,盗汗;虚热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是为阴虚内热之象。
6.脾肾阳虚症状:黎明之前,肠鸣腹痛腹泻,泻后则安,大便为黏液血样,遇寒即发,形寒肢冷,口淡纳少,喜热饮,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有黎明之前腹痛腹泻,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阴寒凝滞,气血凝聚,伤及肠络,则大便为黏液血样;阳虚生内寒,可见遇寒即发,形寒肢冷;
肾阳不足,则腰酸乏力;脾阳虚亏测口淡纳少,喜热饮;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脾虚湿热油则:清热解毒,化湿消滞。
方药:连理汤合白头翁汤加味。
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白头翁30克金银花9克秦皮9克黄连3克黄柏9克地榆炭12克莲子肉12克炮姜炭9克木香3克按榔9克枳壳12克葛根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纳呆口苦者,加鸡内金6克、黄芩。
栀子各9克,以清热消食;脓血便者,加白及粉3克、仙鹤草30克,以上便血。
2.肝旺脾弱治则:抑肝扶脾,止泻止痛。
方药: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防风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煨姜6克甘草6克白芍9克白及粉3克陈皮9克随症加减:腹胀暧气明显者,可加郁金9克、枳壳12克、陈皮6克,以理气;纳呆者,加神曲9克,以消食;头痛、烦躁易怒者,可加黄芩、栀子、丹皮各9克、龙胆草6克,以清热。
3.瘀阻肠道治则:理气活血,逐瘀止泻。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芍药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红花3克五灵脂9克(包煎)没药9克延胡索9克乌药9克槟榔9克木香6克黄芩9克黄柏9克白及粉3克地榆15克槐花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加香附12克、川??子9克,以理气止痛;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9克,以消瘀血。
4.脾胃虚弱治则:益气升阳,健脾止泻。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柴胡6克升麻9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9克木香3克砂仁3克桔梗3克当归9克陈皮6克大枣15克甘草6克。
随症加减:有脓血便者,加槐花9克、黄连3克、白头翁30克,以清肠上血;久泻滑脱者,加河子9克,余禹粮、赤石脂各15克,以收敛止泻。
5.  阴虚内热治则:滋养阴血,清热止泻。
方药:驻车丸加味。
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阿胶9克地骨皮12克白薇9克黄芩9克黄连3克炮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痛隐隐者,加香附12克、延胡索9克,以理气止痛;便血鲜红者,可加槐花9克、侧柏叶、地榆炭各卫2克,以凉血止血。
6.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真人养脏汤合四神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9克甘草6克肉桂3克肉豆蔻9克炮姜6克补骨脂9克五味子3克河子9克罂粟壳6~9克吴茱萸3克白芍9克当归9克木香6克大枣15枚随症加减:腰酸肢冷甚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以温阳散寒。
【中成药】
1.黄连素片  每次2片,每日3次。
2.固本益肠片  每次4片,每日2次。
3.六神丸、云南白药、锡类散  以上三药可同时内服,亦可用于灌肠。
【简便方】
1.白头翁30克、黄芩9克、黄连6克、木香6克、槟榔9克,煎汤,每日1剂。
2.槐角9克、地锦草30克、薏苡仁、扁豆各15克,煎汤,每日1剂。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脾俞、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留针20分钟,隔日1次,可灸。
(1)食疗:
粳米100克、新扁豆30克,加水煮粥至稠,入葱盐少许,常服。
(2)羊肉500克、干姜12克、葱结1只,人锅加水,黄酒适量,武火烧沸。去浮沫,文火炖烂食用。适用于久病、五更泻者。
(3)莲子15克(冷水中浸1小时)、山药30克,共煮至稠食用。适用于脾虚者。
(4)绿茶(3年以上,越陈效越佳)25克,加水适量,浓煎1杯,分次饮,1日饮尽。
中药灌肠:白头翁、苦参各30克,地锦草、败酱草、明矾、槐花各15克,白及、侧柏炭、地榆炭各10克,每剂浓煎250毫升,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出血量多,经中西药止血无效,以及出现肠狭窄、肠梗阻、肠穿孔、脓肿或瘘管形成、癌变等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急性期或病重时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
2.宜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品。热粥有益,有助于本病的康复。忌食油腻肥甘之品,莫滥进补,以防滑肠。
3.大部分病人的预后良好,病久者癌变的危险性增高,有并发症者预后差。
胃癌
【概述】
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恶性疾患,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症状特征有胃脘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腹块、黑便、腹部积块等。胃癌好发于胃幽门区,其次是胃小弯及贲门部。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男女发病之比为2.3~3.6: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然而大多发生于中年后。以50~60岁最多,30岁以前较少见。胃癌属中医的“胃痛”、“反胃”、“疤积”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常因情志抑郁,气机阻滞;饮食内伤,痰湿内生;感受邪毒,损伤胃络等导致胃院气滞食积、痰凝血瘀,结而成积。病久为虚,或为邪热稽胃,灼伤胃阴;或为耗气伤阳,脾胃虚寒等。
【诊断要点】
1.早期可有不明原因消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胃脘部胀满不适或隐痛、厌恶肉类食物、泛恶呕吐、便血;晚期表现为腹部积块、淋巴结肿大、恶病质。
2.胃肠钡餐X线摄片检查有局部充盈缺损、癌性龛影、狭窄或梗阻。
3.胃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癌变的形态。
4.活组织病理检查,如找到癌细胞可确诊。
5.剖腹探查可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肝冒失和症状:每因情志不舒而有胃院部胀满不适,或有胀痛、隐痛,纳谷不馨,频频暖气。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不利,故每因情志不舒而有胃脘部胀满不适、胀痛、隐痛;胃失和降,可见纳谷不馨,频频嗳气;脉弦主肝病、主痛。
2.痰热瘀毒症状:胃嗳部灼热疼痛,恶心呕吐痰涎,甚或呕血,时有发热,口干欲饮从便干结,或便血,小便短赤,肌肤干枯。苔黄腻,舌紫有瘀斑,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瘀毒,阻于中焦,气机不畅,可见胃脘部灼热疼痛,恶心呕吐痰涎;热毒炽盛,故有发热,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肌肤于枯;痰热瘀毒,损伤脉络,则呕血、便血;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舌紫有瘀斑则为瘀血之象。
3.胃热伤阴症状:胃脘部隐痛,口于咽燥,泛恶干呕,潮热盗汗,肌肤干燥,渐渐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部、骨盆及腋窝处可触及块物。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久胃阴受伤,故见胃脘部隐痛、口干咽燥、泛恶干呕;阴虚内热,则有潮热盗汗,肌肤干燥,渐渐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痰热瘀毒内结,故腹部、骨盆及腋窝处可触及块物;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4.脾阳不振症状:胃痛隐隐,倦怠乏力,面色?s白,形寒肢冷,饮食难进或朝食暮吐,大便溏薄,肿块明显,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病久脾阳亏虚,胃络失于温养,故有胃痛隐隐;阳气亏虚,阴寒生内,可见倦怠乏力,面色?s白,形寒肢冷;脾阳不足,运化迟缓,则饮食难进或朝食暮吐,大便搪薄;阳虚水湿内停,则肿块明显,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均为脾阳不振之象。
【分型治疗】
1.肝胃失和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金铃子散合逍遥散加减。
川??子9克延胡索9克香附9克枳壳15克柴胡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当归9克白芍9克青皮6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纳差者,加鸡内金6克、神曲9克,以消食;暧气甚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以降逆。
2.痰热瘀毒治则:化痰逐瘀,解毒清热。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
黄连3克半夏9克全瓜萎15克夏枯草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蜀羊泉15克蛇莓30克参三七9克水牛角30克生甘草9克随症加减:呕血、便血者,加灶心土30克、白及9克、地榆炭9克、藕节炭9克,以止血;呕吐痰涎甚者,加胆南星12克、姜竹茹9克,以化痰降逆。
3.胃热伤阴治则:益胃养阴,清热祛瘀。
方药:养胃汤合失笑散加减。
玉竹9克石斛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2克扁豆12克川??子9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包煎)夏枯草9克随症加减:咽干者,加芦根30克,以生津;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12克、糯稻根9克、瘪桃于9克。
五味子6克、煅龙牡15克,以养阴清热敛汗。
4.脾阳不振治则:温阳补气,健脾止痛。
方药:参苓白术散、理中九合良附丸加味。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干姜6克附子3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高良姜9克香附12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肿块明显者,可加三棱、莪术各9克,以破瘀散结;面浮足肢者,加泽泻、车前子(包煎)、猪苓、茯苓各12克,以利水退肿。
【中成药】
1.平消胶囊  每次8粒,每日3次。
2.牛黄醒消九  每次3克,每日2次。
【简便方】
1.蜀羊泉、白花蛇香草、半枝莲各30克、龙葵。
黄毛耳草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连苗荸荠、生薏苡仁、藤梨根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
3.石斛200克,煮药取汁,以什煮粥。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关元等,用补法。
食疗:
(1)猪肉250克煮至熟,蘸大蒜泥吃(稍加酱油)。适用于胃癌体虚或术后康复者。
(2)大米150克、薏苡仁50克,煮饭或粥。适用于各类胃癌患者。
(3)野荸荠500克,饮汤食肉。适用于各类胃癌患者。
(4)老菱壳100克煮汁,取其汁煮粥,经常食用。适用于胃癌不适合手术者。
(5)百合、英实、莲心各100克,共煮成羹,每日当点心食用。适用于各类胃癌患者。
早期胃癌适宜手术者,应尽早手术切除,术后可用化疗、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1.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应避免摄入或接触可能的致癌物质。
2.采用平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脂肪、糖、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大蒜是防癌佳品,可经常食用。腌制食品禁食。
3.胃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手术者尽量早期手术,术后坚持放疗、化疗、中药,预后尚佳。
十二指肠壅滞症
【概述】
十二指肠壅滞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十二指肠远端阻塞,食糜通过不畅,致使十二指肠近端扩张,内容物壅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特征有进食后喷射状呕吐,上腹近脐部疼痛,以及恶心、腹胀等。十二指肠壅滞症属中医的“呕吐”、“反胃”、“胃痛”、“腹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可因情志不调,肝气失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因久病劳倦体虚,脾胃受损,不能腐熟水谷,食滞于内,浊气上逆;也可因久病入络、瘀血阻于胃络;而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进食后1~3小时出现喷射状呕吐,呕吐量多,吐出物中有宿食、胆汁,上腹部或近脐部痛间歇性反复性发作,呈绞痛、闷痛、胀痛,吐后腹痛减轻,取侧卧、俯卧或胸膝位时症状可缓解,还可伴有腹胀、暧气、恶心、肠鸣等症。
2.体征偶可们及扩张的十二指肠。
3.X线钡餐检查特征为“刀切征”,俯卧位时钡剂顺利通过,逆蠕动消失。
【辩证分型】
1.肝胃气逆症状:食后即见喷射状呕吐,情志不舒时加重,胃院腹部胀痛,暖气频作。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见食后喷射状呕吐,情志不舒时加重,暧气频作;气机不利,故胃院腹部胀痛;苔薄,脉弦为肝胃气逆之象。
2.饮食停滞症状:呕吐宿食量多,夹有不消化物,脘腹胀满疼痛,吐后痛减,暧腐吞酸,大便秽臭或便秘,可有身热。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食停中脘,气机不利,故脘腹胀满疼痛;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宿食量多,夹有不消化物,暧腐吞酸;升降失常,传导失司,则可有大便秽臭或秘结;食滞化热,可见身热;苔厚腻,脉滑实为饮食停滞之象。
3.瘀血中阻症状:反复呕吐,腹胀暧气,院腹剧烈绞痛,腹部可们及块物,可有发热。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结,气机不利,气逆而上,故反复呕吐,腹胀嗳气;瘀血凝滞不通则痛,故有脘腹剧烈绞痛;瘀血有形,故腹部可们及块物可有发热,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分型治疗】
1.肝胃气逆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姜半夏9克厚朴9克姜竹茹9克紫苏9克茯苓12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陈皮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吐痰涎、胃中有振水者,可加用桂枝9克、白术12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以化痰降逆;泛酸、心烦口渴者,加左金丸6克、黄芩9克、山栀9克,以清热除烦。
2.饮食停滞治则:消食导滞,清热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山植15克神曲15克莱菔子9克连翘12克黄连3克生大黄6克枳实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甚者,加姜竹茹9克,以止呕;腹胀气滞甚者,加大腹皮12克、青皮9克、槟榔9克,以行气导滞;便秘者,加芒硝15克,以加强通便之功。
3.瘀血中阻治则:化瘀活血,和中上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
丹参15克蒲黄9克(包煎)五灵脂9克(包煎)当归9克檀香3克延胡索9克砂仁3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反复呕吐者,可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姜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者,可加党参12克、黄芪15克,以补气;头晕心悸、口干唇燥、皮肤皱瘪者,加生地、石斛、北沙参各9克,以养阴。
【中成药】
l.左金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保和九  每次4.5克,每日2次。
【简便方】
1.生姜3片,紫苏叶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鲜荷叶30克,佩兰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3.生山楂30克,炒谷麦芽各30克,莱菔子30克,陈皮9克,浓煎取汁服。每日2次。
4.橘子皮9克,竹茹9克,水煎服。每日2次。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选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痰甚加丰隆;食积加下脘;气滞加阳陵泉、大冲。
食疗:
(1)牛奶250毫升、蜂蜜25克、橙子1只,将牛奶煮沸后加入蜂蜜、橙汁,一次服用。
(2)将生地、王竹各10克煎汤取汁,加入50克粳米煮粥,每日2次。
(3)藕粉50克、香附2克(研粉),先将藕粉加水调匀,倒入香附粉,煮熟食用。
(4)鲜藕或荸荠,去皮切碎绞汁,分次服用。
反复呕吐者应予以输液,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减平衡失调。
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
【注意事项】
1.应注意原有病的诊断及治疗。患者睡觉时和餐后1  小时内,可采用头低臀高的俯卧位。必要时可用腹部托带。
2.宜少食多餐,进食要慢,不可过饥过饱,预防诱发呕吐。呕吐发作时,饮食当以清淡为原则,如藕粉、牛奶、生姜粥等。禁忌油腻及大蒜、烟、酒等辛辣刺激之物,生冷蔬菜水果也要慎用。在缓解时应补充营养,如蛋汤、猪肝汤、红枣汤、桂圆汤等。
3.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胃黏膜脱垂症
【概述】
胃黏膜脱垂症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窦部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胃黏膜脱入幽门而不能立即复位者,可有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可向后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的出现常与患者体位有关。如右侧卧位时容易发生,左侧卧位时则较少,甚至不发生。也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有关,胃黏膜恶性细胞浸润也可发生本病。多见于30~60岁男性。胃黏膜脱垂症属中医的“胃脘痛”、“呕吐”、“下血”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或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由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胃失和降;或由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血溢脉外;也可由气虚气滞日久,血行不畅,阻于胃络均可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轻症仅有腹胀、暧气、泛酸等;严重者可有不规则上腹隐痛、烧灼痛或绞痛,右侧卧位时疼痛加剧,左侧卧位时减轻,进食或碱性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2.幽门梗阻症状为恶心、呕吐等。
3.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黑便。
4.严重脱垂者有上腹部有压痛,偶在上腹部可扪及柔软肿块。
5.X线胃肠钡餐检查有肯定诊断价值。
6.胃镜检查时可见,当胃窦部收缩时,胃黏膜随蠕动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舒张时,脱垂的胃窦部黏膜可自幽门以下回复至胃腔。
【辩证分型】
1.肝气郁结症状:脘腹胀痛,食后尤甚,暖气则舒,右侧卧位时疼痛加重.两胁胀满,不思饮食,泛酸。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可见院腹胀痛,食后尤甚,暧气则舒,两胁胀满;胃失和降则不思饮食,泛酸,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弦为肝胃不和之象。
2.脾胃虚弱症状:上腹部剧烈疼痛,持续性不解,胃脘部饱胀感,食物下行受阻,嗳气,呕吐,吐后痛减,胃中有振水音,乏力肢软,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中焦气机不畅,故有上腹部剧烈疼痛,持续性不解,胃脘部饱胀感,食物下行受阻;胃失和降,故嗳气,呕吐,吐后痛减;脾虚痰湿内生,则有胃中有振水音;脾气虚弱,则有乏力肢软,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痰湿内阻之象。
3.气虚血瘀症状:胃脘或上腹部刺痛、钝痛,眩晕心悸,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可有呕血、便血。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推动乏力,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见胃脘或上腹部刺痛、钝痛;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见眩晕心悸,乏力自汗,面色萎黄;脾气虚弱,血失于统摄,可有呕血、便血;血瘀则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分型治疗】
1.肝气郁结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金铃子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川??子9克延胡索9克柴胡6克枳壳15克香附9克郁金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泛酸者,加锻瓦楞30克,以制酸;纳少者,加谷芽、麦芽各15克、神曲9克,以消食。
2.脾胃虚弱治则:益气升提,和胃降逆。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旋覆代储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9克升麻6克柴胡6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甘草6克。
随症加减:腹胀甚者,加枳壳12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以加强理气功效;泛酸者,加煅瓦楞15克、乌贼骨15克,以制酸。
3.气虚血瘀治则:益气健脾,化瘀和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川芎6克五灵脂9克(包煎)延胡索9克乌药9克香附12克枳壳6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血黑便甚者,可用参三七粉3克、花蕊石15克,以止血;血虚者,加黄芪15克、当归9克、生地、熟地各9克,以益气养血。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云南白药胶囊  每次2粒,每日3次。
【简便方】
黄芪、丹参各30克,党参、升麻、柴胡各10克,水煎常服。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选足三里、中脘、关元、天枢、气海。
脾俞、胃俞等穴,可用灸法。
食疗:
(1)肥大雄鸡1只,膛内塞入生黄芪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缝肚,入砂锅,加清水,文武火炖极烂。空腹饮场食肉,分日食尽。
(2)乌雄鸡肝1具(切片)、生姜1片(切末)、粳米50克,熬粥至稠熟,空腹饮用,每日1次。
(3)猪后蹄工只、人参15克、黄芪15克、葱姜适量,加清水入砂锅,文武火炖烂食用。
胃黏膜脱垂引起幽门嵌顿或并发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常须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患者睡觉时应左侧卧位,避免一切精神紧张。
2.少食多餐;戒烟酒;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本病预后尚佳。
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是一种内脏下垂的疾病。它是指站立时,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轻度者多无症状,严重者可有上腹部不适、或胀痛。饱胀感、暧气、纳差、排便异常等症状特征。现代医学认为与腹压减弱、体型瘦长、隔肌悬吊力差及隔胃韧带松弛等多方面的病因有关。胃下垂属中医的“胃痞”、“腹胀”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胃等脏腑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主四肢肌肉。因先天元气不足,或因久病体虚,元气虚衰所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乏源,肌肉失于充养,中气虚陷,升举无力引起本病;或因素体阳虚而脾阳不振;或因素体阴虚而胃阴虚亏。
【诊断要点】
1.上腹部不适、饱胀感、站立久及劳累后加重,或见腹胀痛、嗳气、恶心、纳差、腹泻、便秘或交替性腹泻便秘。严重者可有心悸、低血压、站立性昏厥等。
2.肋下角常小于90度。
3.X线胃肠钡餐检查有肯定诊断价值。特征为无张力型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髂嵴连线以下。
【辩证分型】
1.中气下陷症状:脘腹痞满,或坠胀不舒,劳累后尤甚,倦怠乏力,纳谷不馨,嗳气频频,面色少华,形体消瘦。
苔薄白舌淡,脉濡细或缓弱。
证候分析:脾虚则中气下陷,故有脘腹痞满,甚则坠胀不舒,劳累后尤甚;脾虚则运化无权,可有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嗳气频频;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养,故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苔薄白舌淡,脉濡细或缓弱为脾虚之象。
2.脾阳不振症状:脘腹闷胀,时有隐痛,久站或劳累后尤甚,畏寒喜暖,得温则问胀隐痛减轻,纳差,呕恶,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缓弱。
证候分析:脾之气阳不振,升举无力,气虚下陷则见脘腹闷胀,时有隐痛,久站或劳累后尤甚;脾阳不足则畏寒喜暖,得温则问胀隐痛减轻;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谷不化可有纳差,呕恶,便塘;舌淡胖,苔薄白,脉细缓弱为啤阳不振之象。
3.胃阴虚亏症状:脘腹胀满,烦闷不舒,食后和劳累后尤甚,口渴喜饮,口苦且臭,或有干呕,便秘,口唇干燥色红。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虚气陷,故有院腹胀满,烦闷不舒,食后和劳累后尤甚;胃阴不足,虚热内生,故阴津亏少有口渴喜饮,口苦且臭;胃失和降,则可有干呕;
阴津不足,肠道失润,则有便秘;口唇干燥色红,舌红少苦,脉细数为胃阴亏虚之象。
【分型治疗】
1.中气下陷治则: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薏苡仁30克当归9克柴胡6克升麻6克葛根15克佛手9克陈皮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纳谷不馨者,加鸡内金6克、神曲9克、山楂12克,以助消化;腹胀、暖气甚者,加枳壳12克,以加强理气功效。
2.脾阳不振治则:温阳举陷。
方药:理中九加味。
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干姜9克肉桂9克柴胡6克升麻6克木香6克佛手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加高良姜9克、香附12克,以温中止痛;纳差者,加鸡内金6克、神曲9克,以助消化;呕恶者,加姜竹茹,以降逆止呕;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各15克,以健脾止泻。
3.胃阴不足治则: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北沙参12克石斛9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玉竹9克柴胡6克升麻6克芦根30克火麻仁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于呕者,加柿蒂9克、刀豆子12克,以降逆止呕;便秘甚者,加郁李仁15克,以润肠通便;口苦者,加黄芩9克,以清胃泄热。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每次4.5克,每日3次。
2.养胃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
3.枳术丸  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1.太子参9克,红枣10枚,加水适量,入砂锅。
武火烧开,文火炖30分钟。嚼参、食枣、饮汤。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感冒、经期暂停)。
2.山药30克、生薏苡仁30克,共煮,空腹用。
3.人参30克、黄芪50克、白酒500毫升,共入瓮中封固,1月后可供试用。早晨饭后服10毫升,每日1次。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关元、中极等,用平补法;亦可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用灸法。
食疗:
(1)肥大乌雄鸡  1只,膛内塞入生黄芪30克,缝肚,入砂锅,放清水,文武火炖极烂。空腹饮汤食肉,分日食尽。
(2)乌雄鸡肝1具切片、生姜1片(切末)、粳米50克,熬粥至稠熟,空腹饮用,每日1次。
(3)兔肉100克切块,用盐、酒、姜末,加山药粉30克拌匀,隔水炖烂食用。
(4)猪后蹄1只、人参15克、葱姜适量,加清水入砂锅,文武火炖烂食用。
必要时可以胃托辅助治疗,给予蛋白合成制剂以增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
【注意事项】
1.患者应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
2.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饥饱无度,以防进一步损伤脾胃,加重胃下垂;控制茶水摄入量,切忌一次饮用大量茶水;每日可饮少许黄酒,以鼓舞气血上行,但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肝病、乙醇过敏者禁服。
3.本病大多数预后良好。
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
(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
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问;胃气上逆测感泛恶,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院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问不适,食后尤甚,暖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
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症状: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于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互结治则:清化热湿,和中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3克蒲公英30克党参12克大枣15克煅瓦楞30克炙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胀者,加枳壳15克,以理气;湿重者,加藿香9克、厚朴6克,以化湿;热重者,加生大黄6克,以清热;呕吐者,加姜竹茹9克,以降逆止呕。
2.肝胃气滞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于散加减。
枳壳15克柴胡6克香附9克白芍9克川芎6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瓦楞子30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口苦口干者,加左金丸6克,以辛开苦降;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IS克,以制酸。
3.脾胃虚寒治则: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附子理中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9克木香g克砂仁3克附子6克干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神疲甚者,加黄芪15克,以加强补气功效;纳少者,加鸡内金6克、谷麦芽各15克,以助消化。
4.胃阴亏损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叶氏养胃汤加减。
北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15克白芍9克扁豆9克乌梅3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火麻仁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脘胀痛暧气者,加八月札12克、佛手6克、绿萼梅9克,以加强理气功效而不伤阴;
口于甚而心烦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2克,以辛开苦降;反复吐血、便黑、有瘀点者,加蒲黄炭10克、参三七粉3克(吞),以止血。
5.瘀阻胃络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五灵脂9克(包煎)蒲黄9克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郁金9克当归9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有黑粪者,加参三七9克、花蕊石15克、地偷炭12克,以止便血;吐血者,加白及粉3克,以止血。
【中成药】
1.胃苏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
2.胃复春片  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3.猴菇菌片  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糜烂性胃炎。
4.养胃冲剂  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
【简便方】
1.小茴香6克、生姜6克,加水先煮取什,去渣,加粳米  100克煮为稀粥。适用于慢性胃炎虚寒腹痛者。
2.生萝卜200克,捣汁,沸水烫温,分数次温眼。适用于慢性胃炎腹胀纳呆者。
3.鲜山楂适量,捣汁,每日服50毫升,入蜂蜜适量调匀,分次细咽。适用于萎缩性胃炎。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内关、中院、足三里穴,如见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期门,脾胃虚寒加胃俞、脾俞、公孙,病久有血瘀者加肝俞、三阴交。操作可用平补平泻。而脾胃虚寒者宜补法,并可加灸。
耳针法:取穴肝、胃、皮质下、下脚端。每日1次,选用2~3穴,留针15~20分钟。
食疗:牛奶200毫升,煮沸,睡前饮,长期饮用。
酸奶50毫升,沸水烫温,或入抬糖少许,每日2次,空腹饮用。适用于萎缩性胃炎。
(1)大麦芽100克,用纱布包扎,与红枣250克共煮,至枣烂,去核捣成枣泥,冷却后,加猪板油适量,山药粉100克,白糖150克成馅,用面粉做成包子,上笼蒸熟,当饭食用。适用于慢性胃炎腹胀、食欲不佳者。
(2)甘蔗绞汁100毫升,早晚2次服。适用于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胃炎胃阴受损者。
【注意事项】
1.戒烟酒;积极治疗口腔及咽喉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贫血。
2.患者宜选择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应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药物,禁忌煎烤、奶酪腌熏食品;对萎缩性胃炎患者或伴缺铁性贫血者,应注重多吃牛肚、猪肚。此外,可多吃橘子。山植,也可选用鱼、肉、禽、蛋等食品,以起到刺激胃酸分泌的效果。
3.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少数演变为萎缩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特征有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可伴泛酸、嘈杂感、暧气、反胃、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吐血、便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例为5.23:1~6.5: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消化性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呕吐”、“吐酸’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发生可因忧思恼怒,气都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塞,导致胃痛。若肝郁化火,火邪伤阴测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若气滞日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顽固难愈。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均可致中焦虚弱而胃痛:若脾阳不足,寒邪内生,脉络失于温养,则为虚寒胃痛;若胃阴受伤,胃失儒养,又可成为阴虚胃痛。
【诊断要点】
1.中上腹疼痛,呈反复性、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位置在中上腹稍偏右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发生在两餐之间,位置多出现在中上腹,或略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
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和饥饿样痛。
2.其他症状、体征:可有泛酸、嘈杂、腹胀、嗳气、反胃、恶心、呕吐等症状。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
3.内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
4.X线钡餐检查:消化性溃疡的X线主要征象是壁龛和龛影,也可见到十二指肠畸形、激惹。
5.胃液分析可发现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增加。
6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辩证分型】
1.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院痛连胁,嗳气则舒,情志不舒时加重,泛吐酸水,胸闷喜太息,食少。
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胃脘胀满作痛;气病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疼痛攻撑连胁,暧气则舒;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可见胸闷喜太息,泛吐酸水,食少;弦脉主肝病、主痛。
2.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食入即痛,泛酸嘈杂,口干口音,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胃失和降,可见胃脘灼痛,泛酸嘈杂;肝胆火旺,可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胃阴不足症状:胃痛隐隐,饥饿时加重,口燥咽干,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或纳呆,时作干呕,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郁热伤阴,胃络失养,可见胃痛隐隐;阴虚内热津亏,可见口燥咽干,渴不欲饮,五心烦热;胃失和降,可见似饥而不欲食,或纳呆,时作干呕;大肠液耗,可见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胃痛之象。
4.胃络瘀血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甚者呕血、便血。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涩。
证候分析:气滞而致血瘀,胃痛有定处而拒按,如刺如割;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涩均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之征。
5.中焦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纳食减少,呕吐清涎,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或迟。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脉络失于温养,可见胃痛隐隐;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失健运,水饮停胃,可见纳食减少,呕吐清涎,大便稀薄;脾主肌肉四肢,脾阳不振故见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或迟,为脾阳不振,中焦虚寒之象。
【分型治疗】
1.肝气犯胃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6克枳壳15克香附12克香橼9克佛手6克绿萼梅9克白芍9克州书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煅瓦楞30克随症加减:疼痛较甚者,加川??子、延胡索各9克、木香6克,以理气止痛;暖气泛酸口苦者,加左金丸9克,以辛开苦降。
2.肝胃郁热治则:和胃泄热。
方药:化肝煎加味。
陈皮9克青皮9克延胡索9克白芍9克栀子9克丹皮9克黄连3克吴茱萸2克大黄6克煅瓦楞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痛势已缓和,肝胃未调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以清热解郁。
3.胃阴不足治则:益胃养阴。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石斛9克当归9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火麻仁15克白芍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胃痛甚者,加用佛手9克、八月札12克、香橼皮12克,以加强理气功效而不伤阴;五心烦热者,加黄芩9克、淡豆鼓9克,以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生首乌30克、郁李仁9克,以加强润肠通便的功效。
4.胃络瘀血治则:和胃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9克五灵脂9克(包煎)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木香6克砂仁3克延胡索9克青皮6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呕血者属热者,加用泻心汤,以清热泻火止血;呕血属寒、或见黑便者,用黄土汤,以温中止血。
5.中焦虚寒冶贝:健脾温中。
方药:黄芩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白芍18克抬糖30克高良姜9克香附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泛酸重者,去饴糖;呕吐清水多者,加用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以和胃化痰降逆;便血者,加用黄土汤治疗,以温中止血。
【中成药】
1.健胃愈疡片  每次3~4片,每日3次。适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者。
2.八号止血粉  每次1包,每日2次。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
3.猴菇菌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煅瓦楞子150克、象贝母6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痛、泛酸者。
2.白及、大黄(按3:二配伍),研细,过筛备用。
每次口服2克,每日3~4次。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主穴取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取三阴交、肝俞、胃俞,中等刺激。
耳针法:可取胃、交感、皮质下区等穴。
食疗:
(1)牛奶或豆浆200毫升,煮沸温服,早晚空腹1次。
(2)生薏苡仁30克、山药60克(切片),加水共煮至烂熟,入饴糖少许,连汤同饮。
(3)乌贼鱼500克,加水炖汤,肉熟即可分顿食用。乌贼骨酥,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4)吐血、便血者先止血,反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避免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宜食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定时进食;不宜饱食、暴食;忌食生冷粗硬、冷饮沸汤、辛辣酸甜之品;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食管癌
【概述】
食管癌是食管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以进行性咽下困难、胸骨后痛等为主要特征。食管癌好发于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其中以中段最多,下段次之,L段最少。本病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食管癌属中医的“噎隔”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基本病理改变为食管狭窄,发病机制与胃、脾、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本病以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常因忧思伤脾,导致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输布,遂聚成痰,痰气交阻食道;或因郁怒伤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久而成瘀,阻塞食道;或因嗜酒无度,多食肥甘,酿成痰浊致使食道狭窄;也可因恣食辛辣香燥等物,津伤血燥导致咽管干涩。久病之后,胃津亏耗,损及肾阴,阴损及阳,阴阳耗竭,病情危重。
【诊断要点】
1.早期症状有咽下梗咽感、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咽喉部干燥和紧缩;继而出现食物反流、进行性咽下困难;后期可出现声音嘶哑、食管大量出血、恶病质等。
2.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食管壁僵硬;食管腔狭窄而不规则;钡剂在癌肿起点停滞、病变段钡流细窄等。
3.纤维食管镜可在直视下观察癌肿的形态,并可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4.食管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可确诊。
5.食管CT扫描检查可充分显示食管癌病灶大小、肿块外侵范围及程度。
【辩证分型】
1.痰气交阻症状:吞咽时有梗塞感,胸脘痞满,情绪不舒时可加重,泛吐痰涎,口干咽燥,暖气呃逆。苔薄腻,舌质偏红,脉弦细而滑。
证候分析: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见吞咽时有梗塞感,胸脘痞满,情绪不舒时可加重,泛吐痰涎;痰气交结之后,津不上承,或郁热伤津,故有口干咽燥;
暧气呃逆为胃气上逆之象;苔薄腻,舌质偏红,脉弦细而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之象。
2.热结阴亏症状:吞咽梗涩,胸隔灼痛,固体食物难咽,但汤水可下,形体渐渐消瘦,口渴喜饮,大便干结,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苦,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胃之阴津亏损,食道失于儒润,故吞咽梗涩灼痛;口渴欲饮,大便干结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均为胃津不足累及肾阴;舌红少苦,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为阴亏热结之候。
3.痰瘀互结症状:胸骨后刺痛,痛有定处,咽食梗阻不畅,或食后即吐,或呕吐痰涎,或呕出物如赤豆汁,大便于结,坚如羊屎,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有紫斑,苔腻,脉细涩。
证候分析:痰瘀互结,阻于食道,故见胸隔刺痛,痛有定处,咽食梗阻不畅,或食后即吐,食不得下而复吐出,呕吐痰涎;络伤血溢测呕出物如赤豆汁;
久病阴血更伤,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长期饮食不入,生化乏源,必见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有紫斑,苔腻,脉细涩均为痰瘀内结之候。
4.气虚阳微症状:长期饮食不下,汤水难进,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肢肿,脘腹胀大,面色灰白。
舌淡苦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病情发展,由阴损而导致阳微,脾胃之阳衰微,生化之源告竭,长期饮食不下,汤水难进,故精神疲惫,泛吐清涎;肾阳亦败,故面浮肢肿,脘腹胀大;元阳衰微,故有面色灰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
【分型治疗】
1.痰气交阻治则:理气解郁,润燥化痰。
方药:启隔散加减。
丹参9克郁金9克砂仁3克北沙参9克川贝3克茯苓12克荷叶蒂5只瓜萎12克陈皮6克夏枯草9克随症加减:呕吐痰涎、暖气呃逆甚者,加用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竹茹9克、姜半夏9克、柿蒂6克,以加强化痰止呕之功。
2.热结阴亏治则:养阴生津。
方药:五计安中饮加味。
梨汁、藕汁、牛乳各适量,加少量生姜汁、韭菜汁,每天多次少量,频频呷服。
随症加减:阴亏津伤重者,加用玄参、麦冬、北沙参、生熟地、石斛各9克,以双补胃肾之阴;大便不通者,可酌加大黄6~9克,以清热通便,但要注意中病既止,以免再伤津液。
3.痰瘀互结治则:化痰破结,开郁行瘀。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通幽汤加减。
半夏9克厚朴9克紫苏9克茯苓12克生地12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瘀甚者,加参三七、三棱、莪术各9克,以破瘀散结;痰甚者,可加海藻、昆布各12克、象贝母9克,以软坚化痰;津亏甚者,加牛乳、羊乳,以润其燥。
4.气虚阳微治则:益气健脾,温阳补肾。
方药:补气运脾汤合右归丸加味。
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陈皮6克熟地12克山茱萸6克当归9克枸杞子12克鹿角胶12克向桂3克附子9克杜仲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呕甚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姜竹茹9克,以止呕。
【中成药】
1.赡酥丸  每次5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玉枢丹  每次0.6~1.5克,每日2次。用于服药后即呕,难以下咽者,可含化,然后再服中药。
3.平消胶囊  每次8粒(去胶囊,将药粉吞服),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简便方】
1.威灵仙50克、半枝莲50克、石见穿50克、急性子50克,煎出药汁,用该药汁煮成1日食用量的粥,分次服食。
2.半夏30克、胆南星30克,生姜3克,共煎药汁,以药汁代水煮成1日量的粥,分次服食。
3.六神丸100粒、玉枢丹30克,共研细末,加人糯米粉和蜂蜜,制成粉或搓成丸,每日4次含咽,以上量可服5日。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选穴内关、膈俞、胃俞、巨阙、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不灸。
食疗:
(1)鹅血  100毫升,趁热饮服,每日  1次,连服10天。亦可将鹅血稍加胡椒末煮汤吃。也可用鸡、鸭血代替。
(2)芝麻、胡桃仁各250克,共研细末,少加白糖拌和,时时食用。
(3)糯米粉、山药粉等量,加入适量白糖拌和,再加人胡椒粉少许,分次食用。
病变早期,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尽可能早进行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进食要少而频,温度适中,以软食或半流质、流质为主。中药煎剂服用时忌过烫、过凉。
2.患者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多吃蛋白质、维牛素含量丰富、质地新鲜的食品。
返流性食管炎
【概述】
返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特征有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烧灼痛、泛酸。呕吐和吞咽困难,甚者呕血、便血、血虚等。返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的“胃院痛”、“胸痛”、“吐酸”、“嘈杂”、“呕吐”、“噎隔”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食管,其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初起可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或脾虚日久,失于统摄,可见出血;或气滞日久,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均可导致本病。
【诊断要点】
1.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感或烧灼痛、泛酸、呕吐,甚者吞咽困难、贫血、呕血、便血。
2.食管酸滴注试验阳性。
3.食管腔内PH<4。
4.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可提示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
5.胃一食管闪烁显象可见胃以上部位有放射性存在。
6.内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辩证分型】
1.肝胃气逆症状:胸脘部经常灼痛,平卧时发作明显,胸胁胀满,暖气频频,泛吐酸水、苦水。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胸胁胀满;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暖气泛酸;脉弦主肝病、肝气郁结。
2.肝胃郁热症状:胸脘部经常灼痛,吞咽时加重,口干咽燥,喜冷饮,口苦泛酸,呕吐血水,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脉数。
症候分析: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火邪犯胃,故见胸胁灼痛;肝热胆火上乘,口干咽燥、口苦泛酸;热伤胃络,故见呕吐血水;郁热伤津,大肠失润则大便干结;舌红主郁热,伤津则少津;脉数主热。
3.气虚血瘀症状:胸脘灼痛反而减轻,或伴有刺痛,咽下食物有梗阻感,甚者,稍进汤水则呕吐,乏力肢软,纳差,大便溏薄。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
证候分析:病久脾气受损,气虚血行无力,乃至瘀血停滞,故见胸胁灼痛减轻,或伴刺痛;瘀血内结阻于食道,故见咽下有梗阻感,食入即吐;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乏力肢软;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可见纳差,便溏;舌黯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均为气虚血瘀之征。
【分型治疗】
1.肝胃气逆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佛手9克积壳15克香附IZ克陈皮6克甘草6克白芍9克川芎6克旋覆花12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可用川??子、延胡索各9克,以加强止痛功效;暖气较频者,用沉香6克、代赭石30克,以顺气降逆。
2.肝胃郁热治则:清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化肝煎加左金丸加减。
白芍9克丹皮9克桅子9克陈皮6克青皮6克黄连3克吴茱萸2克随症加减:痛势已缓和者,可加柴胡6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以解郁健脾。
3.气虚血瘀治则:补气健脾,化瘀降逆。
方药:补气运脾汤合通幽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9克半夏9克陈皮6克生姜3片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3克随症加减:呕吐者,加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以降逆止呕;咽下困难甚者,加玉枢丹0.6克;瘀重者,可加丹参9克、  参三七9克、赤芍9克,以活血祛瘀。
【中成药】
1.左金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逍遥散  每次4.5克,每日2次。
3.玉枢丹  每次0.6克,每日2次。用于食入即吐。
【简便方】
1.玫瑰花6克,加水适量急火烧沸,文火炖半小时,加冰糖。适用干食管炎属气郁痰阻者。
2.硼砂60克、火硝30克、礞石15克、沉香9克、冰片9克,共细末,每次含化1  克。用于咽下困难。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选穴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食疗:
(1)大活鲤鱼1尾,膛内塞入陈皮9克、公丁香3克,加清水煮汤。食肉饮汤,分次食毕,连服数次。
适用于食管炎早期患者。
(2)牛奶或豆浆200毫升,早晚各1次。煮沸后温服。
(3)活蚯蚓1条,酒浸去腥,研烂,以鸡蛋清及少许麻油搅和,然后咽下。每日1次。适用于食管炎吞咽困难为主者。
有食管瘢痕严重者,考虑食管扩张术或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避免餐后平卧,睡眠时适当抬高头胸部,宽带,以降低腹压。
2.患者应食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热。控制巧克力、酸食、甜食等食品,忌烟、酒、咖啡。
3.返流性食管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脏神经症
第六节 虚劳、简化
消化性溃疡-中医
巧用中成药与亚健康说拜拜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