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丽三医案2

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寒闭型

此属寒入少阴经,少阴属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患者牙痛绵绵不休,痛引头部,得温痛减。多现面青无神,齿龈不肿(齿龈属阳明胃经分布范畴,龈不肿非胃热所致,此为辨证要点)。脉象多沉或沉紧,舌多淡润或滑润,时见畏寒。法当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川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防风6克

炒骨碎补10克 生姜3片

方中附片温少阴之经脉,促进血行,麻、辛助阳散寒,防风祛风止痛,骨碎补温肾助阳。生姜走而不守,辛温散寒。全方温经散寒,宣畅气机,可达“通则不痛”之功。用治寒入阴分,阴邪上犯所致之牙痛甚佳。

(二)胃热型《证治准绳》谓:“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此型多现上下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牵引头部,恶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质干,苔黄腻,或现口臭便秘,尿短赤,脉象多洪数,或弦数,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乘所致。法当清热泻火。可予泻黄散或清胃散。

第一方,泻黄散;

藿香6克 栀子9克 防风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清酒数滴、白蜜一匙为引。若加蜂房10克,骨碎补30克,其效尤佳)

方中生石膏泻阳明胃火,防风发中焦伏火,栀子泻心、肺、三焦郁热。藿香理气调胃,使伏热得清,胃气不伤。甘草泻火调胃。尤妙在酒性升提,蜜性润降,一升一降,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

第二方,清胃散:

生地30克 当归15克 粉丹皮10克 川黄连6克 升麻10克

生石膏15至30克

此方用于胃有积热,牙龈出血,红肿溃疡。黄连、石膏泻脾胃实火。因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中积热,易导致血分瘀血,故用当归活血,生地、丹皮凉血养阴。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具有清热解毒、升清等作用,佐黄连、石膏宣达郁热。诸药共呈清宣胃火、凉血养阴之效,使实火得清,则血不妄行,阴液得养,则溃疡自除。

凡牙痛由脾胃伏热引起,未涉及血分者,用泻黄散;由胃中积热引起,血分亦热者.用清胃散。前者苔多腻,后者舌质多红,无苔或少苔。

(三)旰肾阴亏

此型牙痛多半时剧时缓,夜间痛甚,牙龈无红肿之象,但心烦,潮热,或尿短赤,舌质多红,少苔,-脉多细。法当育阴清热祛风。兼虚火上越者,脉多细数。可予以下二方:

第一方,生地骨碎补汤:

骨碎补30克 生地30克 薄荷6克 细辛6克 蝉蜕10克

天麻15克 粉丹皮10克 焦黄柏10克 桑叶10克 乳香6克

秦艽6克 露蜂房10克 甘草6克

此方系自拟经验方,不仅用于阴虚有热之牙痛,并可用于阴虚所致三叉神经痛,其效亦佳。

方中骨碎补益肾行血,固精髓,镇牙痛,生地、丹皮凉血养阴。露蜂房祛风,细辛散寒止痛。乳香疏利散瘀,活血止痛,蝉蜕、桑叶、薄荷、秦艽以祛风热。黄柏滋水泻火,天麻熄风镇痛。寒温并用,以达育阴清热而止痛。

第二方,当归石决明散:

当归15克 石决明30克 龟板15克 磁石30克 女贞子15克

杭芍15克 茯苓15克 粉丹皮15克 细辛5克

此方治肝肾阴亏导致虚火上越之牙痛,具有养肝肾、潜阳熄风之效。较六味地黄丸仅具养肝肾之阴之作用者,疗效较理想。若阴虚兼有风热者用第一方;阴虚兼有肝血不足和虚火上越者可用第二方。

(四)肾阳虚型

此型多属老年肾精虚亏,相火浮越。牙痛特征:疼痛不剧,昼轻夜重,绵绵不休,无牙齿红肿之象,舌质多青,苔淡润多津,脉多沉或沉弦。治宜温阳固肾。余常选用桂附八味丸,改为汤剂。选上肉桂以引火归源。

如肾阳大虚,面青畏寒特甚,选用白通汤加北细辛。热药冷服,取其反佐。

(五)龋齿(虫牙)

此型疼痛较剧,可因冷热或刺激性食物而诱发。可选黄坤载柴胡桃仁汤效果较好。处方:

柴胡10克 桃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炒骨碎补20克

方中柴胡调气舒郁,配骨碎补镇痛,桃仁行血逐瘀而缓痛,生石膏清热泻火。此方用于缓解龋齿疼痛,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以上五型牙痛为临床所常见者。因治验病案甚多,不便一一列举。仅提出以上分型论治之理法方药,供临证选取。医 案 暑温夹疠

叶××,男,三十岁。于1949年盛夏,发热不退,已月余,经西医治疗热仍未解,延余会诊。症见:卧床不起,面垢而黄,双目发黄,壮热烦渴,自汗出,身重。舌苔白腻,右脉洪大有力。因思病发于七月,节令正当大小暑之际,系暴感暑热之气所致。吴鞠通氏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然病势既暴,必夹疠气为患”,乃断为暑温夹疠。症既见壮热、烦渴、汗出、面垢,右脉洪大有力,乃热邪内伏,与《伤寒论》白虎汤证相似。予白虎加苍术汤。处方:

生石膏30克 炒知母9克 炒苍术6克 粳米15克 甘草6克

方中石膏清肺热、泻胃火,知母清肺热、育肾阴,甘草、粳米和中护胃气,苍术燥湿辟秽。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燥湿解暑之功。

二诊:药后烦渴、发热减轻,脉由洪大转弦细,舌苔微薄,尚有口渴、心烦、微热。证属暑热内闭,宜清热除烦,透热外出。改予芳香散。处方。

僵蚕6克 蝉蜕6克 生石膏15克 玄参15克 苦参4.5克

烧神曲9克 荆芥6克 茯神15克 焦栀子9克 炒黄芩6克

炒川连2克 焦黄柏6克 天花粉9克 甘草4.5克

方中用僵蚕、蝉蜕皆清化之品,涤疠除秽;苦参清热燥湿,玄参清火退热而养阴;合以石膏、黄芩、黄连、栀子,增强退热之效。经云“火郁发之”,用荆芥以透热外出,花粉生津止渴,神曲消食化秽,茯神安神,甘草顾胃和中,调和诸药。

三诊:服一剂后,发热烦渴顿减,苔腻全退,舌质转紫,已现津虚本质,此郁遏之伏热外露,佳兆也。惟大便秘结多日,里急腹痛,由热郁日久,内结为患,应当急下,用《伤寒六书》黄龙汤加减。盖本证虽属温热,然因病程已久,热结于里,灼伤津液,肠液枯涸,若专以攻下泻热,则不免有“病去人亡”之虞,故拟攻补兼施之法为妥。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当归15克 大黄6克 潞党参15克 芒硝6克

厚朴6克 炒枳实6克 甘草4.5克 白蜜3匙为引

此方乃大承气汤加味而成。方中生地养阴生津,酒炒后尤能活血;配以潞党参、当归补气生血;甘草和胃,更加白蜜滋养胃阴而润燥。如此组合,集扶正攻邪于一方,则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方与证衡,自属相得。

服药一次,便稍通,然不甚畅。服二次,小腹急胀,随即下黑便甚多,间有血块,可见若迁延失下,姑息养奸,势必阳盛阴亡,有生命危险。今患者虽神形倦怠,然发热月余,烦渴虽解,自觉轻快。但汗出不已,形体消瘦,下午微热。处以补血养阴之剂调理。不料其家属请某医处以附片、鳖甲、杭芍、元肉之方插服,服后烦躁不安,此乃病退阻亏,不耐扶阳,虽上方亦有养阴之品,但在阴亏阳盛之际,投以附片等物,终不相宜也。复延余诊,纯从养阴立法。处方:

酒炒生地15克 龟板15克 金石斛9克 五味子2克

牡蛎15克 焦黄柏6克 炒川连2克 玉竹9克 麦冬9克

玄参15克 阿胶9克 知母6克 甘草4.5克

全方主旨在养肺胃之阴液。五味子、牡蛎敛汗育阴;阿胶补益肺津,滋益肝肾,龟板益阴滋水;玉竹、麦冬、石斛和玄参生津润燥;少佐黄连以降心经之浮热,加黄柏泻火而坚肾。服后,烦定汗收。继以大剂补阴煎,重用龟板、熟地及知柏八味,重用淮山药调理数剂而告痊愈。

[按]:暑温易夹疠气,本案病虽月余,热邪羁留气分,证似白虎,因予白虎加苍术汤,药后热势缓解,继用芳香散透热外出,诸症顿减。然因热邪郁结既久,阳明腑实,非攻下无以捣其巢穴。但久热伤阴,正气也虚,不养阴扶正,则难任攻下,两全之策,只有攻补兼施,黄龙汤是理想之剂。攻下之后,本来补血养阴即可痊愈,但病家易医更方,兼用扶阳,致有一时之变。说明暑温病至后期阴虚生内热,内热必伤阴,形成恶性循环。阴虚者必滋养之,此千古不易之法。病非阴阳两虚,故不必阴阳双补,否则,“画蛇添足”,反而偾事。

夹阴伤寒

陆××,男,五十余岁。于1943年夏,因发热不退,住某医院,经西医诊断为“肠伤寒”。用西药治疗无效.又用小柴胡汤加二陈、生地、牡蛎、丹皮之类,病势日趋沉重.已二十多日,乃请余诊治。症见:高热无汗,面色晦滞.声低懒言,项背强痛,时见惊惧,舌苔厚腻而滑,口不渴,脉沉迟而紧。据症分析,患者病程虽达二十多日,尤高热无汗,项背强痛,显系太阳未解。然面色晦滞,脉沉迟而紧,声低懒言者,又属表邪闭甚而里气不足所致。不足者,即“气怯”之意也。余询之,患者病作之初,又犯房劳,因而致有里气不足之象。舌苔厚腻,则系湿邪郁甚。此症初起即应以汗法解表,若汗之得当,邪随汗解,万不致迁延时日,愈演愈烈,至于此极。患者当前所现症状,原系太阳、少阴两感证,初起误治,专从和解少阳着眼,屡用小柴胡加减,何能胜任!且生地、丹皮之阴而敛,牡蛎之涩而收,柴胡之升而散,黄芩之清而降,不但不能尽其解表之功,反足以抑减体功之抗力。肌腠愈闭,致使体温愈激愈高,神明将频亍混乱,心机亦日趋衰弱,故时见惊惧。斯时据理而立法遣方,固宜解太阳之表,温少阴之经,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又考虑病势初起,前医屡甩柴胡一升再升,今时见惊惧,若循规再用麻辛之升散,恐致心神飞越之不良后果。两全之策,唯有温扶肾阳,开太阳气机,引病邪由里达外,遂决定用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烧生姜3片 甘草6克 大枣3个

方解见本书“风寒湿痹”案。

处方毕,特语其家属曰:“此症之转机,若能由阴转阳,阳回阴消,则属易治,似此发热不退至二十余日,将来恐不免白痦红斑接踵而发。此方主旨,即在导邪外出,庶免肠壁穿孔之患。”

次日复诊:服药后,神形较安,惟发热如故。仍守原方加重附片至90克。三、四诊均守原方另加淮牛膝9克、杜仲15克、金毛狗脊9克以温壮元阳而疗其腰脊之痛。

五诊:用大剂白通汤鼓舞气机,交通心肾之阳。处方:

附片12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前数方服后,均未得汗,服大剂白通汤一剂后,始濈然汗出,足见表邪固闭之甚,非大剂温里通阳不能逮也。两周来均未大便,近五日所服之方,均以附片温壮元阳,强心益火增强体功抗力为主。

六诊:服白通汤一剂后,虽已得汗,里阳渐回,发热未退,然全身痛楚大减,神气转佳,惊惧已平,面色润泽。病已由阴转阳,脉现洪大有力。烦渴思饮,病者已由初之形气俱怯转为形气皆盛,实乃预后良好之征兆也,乃用《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处方:

白洋参9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七诊:服上方后,烦热缓解,且得安眠。果然胸间隐隐出现白痦,足征肺郁已宣,惟胸闷脘痞殊甚,不大便已十余日,脉仍有力,热传于胃,腑气已实,可下之征备矣。

西医治疗“肠伤寒”,便秘禁用下法,下之则因肠蠕动过剧而引起肠出血等危症。然只要具备可下之症,未尝不可用下,故毅然用大承气汤。处方:

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八诊:药后,排出臭粪甚多,十余日来之积垢,大为荡除。惟自痦仍续出,并现呕吐。此非大承气汤下后之变.系患者胃气初复,寒热失调所致。给以调和胃气,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法夏9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6克 潞党参15克 神曲9克

鸡内金9克 麦芽15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大枣3个

此方原治伤寒下后,胸满不痛之痞证,身寒而呕吐之主方。方中法夏止呕逆,散结气;芩、连消痞,参、草、姜,补脾和中以通上下而交阴阳;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导积滞。

九诊:诸症均减,饮食渐增,但发热转为潮热,神倦,胸稍闷,又四日未大便,时有恶寒。此邪热有余而阳气不足也。《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正符此候,乃予是方治之。处方:

附片60克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6克

心下痞,胸闷不舒,虚热内伏也。恶寒者,阳虚于内也,予泻心汤攻痞通便,加附子以助阳。

十诊:服后便通,周身旋出红斑,色甚鲜艳(若色黑,则系胃阴枯绝,难治也)。前于胸间所发白痦,今已全退。患者至此,神形倦怠,骨瘦如柴。宜保津液、养胃阴为治。处以下方: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麦冬9克 天冬9克 陈皮6克

白洋参9克 知母6克 粳米15克 犀角3克 甘草6克

十一诊:服上方后,神气转佳,饮食增进,旋又潮热鼻衄,此静胃余热未尽,血热妄行。宜清肺胃郁热,凉血止衄。方用扁鹊三豆饮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焦栀皮3克 扁豆9克 桑叶6克

枇杷叶9克 连翘9克 麦冬9克 枳壳6克 藕节5个

竹茹6克 甘草3克

十二诊:上方服一剂,鼻衄即止,潮热亦退,续以养阴润燥滋养之剂调理。方用上方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扁豆9克 乌梅9克 冰糖15克(分三

次同煎)

上方连服五剂,诸证痊愈。

[按]:综观此症,病程较长,机转亦繁,概而论之,因患者表实里虚,抗力不足,故先用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白通汤温扶。之后,患者体功由虚转实,即按祝昧菊先生所说:“治法以人体为主”,及“立法处方,不必细审为何细茵,但了然于其病灶之所在,就体功反常之处为调治南针”。毅然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其肺胃之热,以大承气汤下其久滞不通之结热;白痦未尽,红斑旋出,邪势遂因之而渐衰。倘于此时因循坐误必失良机。病者自服白通汤后,汗出濈濈,从未中止,是病邪外达,有利于减轻肠胃之壅热,此为顺症之所当然,亦即预后良好之征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用寒用热,悉以体气之盛衰而为定,在体功与病邪方面,则根据“体功重于病邪”、“阳气重于阴气”的观点,先着重调理体功(机体功能)及扶持阳气,使正气旺盛,抗力增强,然后再处以治病之方,总以救人为先。此余平生用药心得之一也。

另据此案,可知西医之肠伤寒亦未必都是中医的湿温症,临床辨证勿为病名所惑:

头痛八例

例一:

李××,女,四十三岁,患头痛日久,来所就诊。自诉:每日工作即感头痛脑鸣,目眩,心烦。休息即止,口中干燥少津,舌色紫,脉细数。脉症合参,系用脑过度,肾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以致风火上扰清空。治当滋肾水,养肝木,熄风火。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粉丹皮10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淮山药15克

柴胡6克 蔓荆子9克 钩藤10克

六味地黄汤为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之名方。此例即为肝肾阴虚是病之本,故用此方加蔓荆子搜风凉血,且止脑鸣;柴胡疏肝达郁,畅达气血,并升举清气,钩藤平肝熄风;三味加入六味地黄汤中,则有滋水养肝,熄风之效。

上方服五剂,各证均减。

二诊:脉已不数,舌转红润。拟三才封髓丹育阴滋肾,以作巩固。

例二:

王××,女,三十余岁,患头痛,目眩且胀,尤以眉棱骨胀甚。脉弦兼数,口干,舌略红。脉症合参,此系血虚生风。法当养血祛风为治。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柴胡6克 刺蒺藜10克 白芷6克

钩藤10克 明天麻15克 枸杞15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肝藏血,血虚即是肝虚。本方黄芪、当归为补血汤。补气益血,佐枸杞滋肾补肝,为治本之图。加柴胡达木郁以调畅气血,白芷祛风止痛,钩藤、刺蒺藜、菊花平肝熄风,天麻独入肝经,尤增强治虚风内动之效。菊花一味《本经》称其“主诸风肿痛,目欲脱泪出”。此方组合对血虚生风之头痛,尤为切合,乃本“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头痛止,眉棱骨胀亦减轻。仍守原方去黄芪加黑豆10克、荷顶1O克再服三剂,诸证悉除。

例三:

武××,男,四十五岁,患头痛引左颈麻木疼痛不能转侧已十余年,曾经多方治疗,效未显,转余诊治。按其脉濡滑,舌淡苔白腻。自诉:痛甚时欲呕,常感四肢酸困。证属寒湿不化所致,拟温阳化湿通络为治。予自拟小白附子汤。处方:

小白附子30克 天麻15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20克

川芎6克 藁本6克 独活6克 吴白芷6克 防风6克

桂枝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嘱患者守方服用,共服至三十余剂,十余年之顽固疾患竞愈。至今多年未发。

[按]:小白附子一方,为余多年临床常用有效方剂。举几体功不足,阳虚外感,或寒湿阻滞经络所致之头痛,用之均有疗效。

余曾以此方治一李姓妇女,四十余岁,患两下肢剧烈疼痛,且出现对称性红斑。诊为营卫阻滞,气机不调,用小白附子汤加羌活、秦艽五剂而愈。

例四:

李××,男,四十余岁,患头顶疼痛,已历数月之久,兼见失眠、耳鸣,心烦,不能任劳。某医以肾阳虚论治,用附片、狗脊、白术、吴萸、肉桂、寄生、黄芪、党参和干姜等药治之。服二剂后,头顶疼痛加剧,转余诊治。查其脉弦滑,舌苔白腻。详细询问,曾因长期工作劳烦,脾阳不足,痰厥生风所致。拟方以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处方:

法夏10克 白术9克 明天麻15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潞党参15克 黄芪15克 泽泻9克 焦黄柏6克 苍术9克

麦芽6克 干姜9克 神曲15克 菊花6克 蔓荆子9克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虚风眩晕非天麻不能除。党参、黄芪甘温益气健脾,白术、苍术,甘、苦、温,健脾燥湿,补益脾阳,陈皮理气化痰;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去胃中积滞。干姜温中散寒,黄柏坚肾益阴而退虚热,泽泻利水渗湿,茯苓渗湿健脾。加蔓荆子、菊花疏散风热。诸药共呈健脾燥湿、祛痰宣散风热之功。

二诊:服上方二剂,头顶疼痛大减,惟尚眩晕,耳鸣。午后心烦,唇舌略紫。此乃湿郁化热,加之元阴不足,相火浮动。拟“水中置介”法。方用自拟首乌黑芝麻散加减。处方:

龟板15克 首乌00克 黑芝麻1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钩藤10克 茯神15克 石斛10克 桑叶9克 菊花6克

栀子6克 甘草6克

方中首乌、黑芝麻补肝肾益气血,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石斛清虚热,栀子苦寒泻火、凉血清心;桑叶、菊花、钩藤平肝熄风以治头眩。

三诊:服二剂后,头顶疼痛消失,仍有心烦失眠。用龙虎丹以交心肾。处方:

川附片30克 上肉桂6克 云黄连5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炒枣仁15克 茯神15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桂枝9克

附片、枣仁以强心,黄连、肉桂即交泰丸以交心肾,任心火下注于肾;肾水温则上济于心,水火相济则神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即《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和营血而扶心阳,龙、牡收浮越之阳而复阴,茯神宁心安神,甘草、干姜温中阳。

四诊:服一剂后,心烦大减,竞已得寐。嘱用原方再进二剂,并用龟龄集二瓶作调理而愈。

龟龄集系我国最早的升炼剂之一,采用多种珍贵的动、植物药材炼制而成,有强身健脑,固肾补气,调整肝肾之功。

例五:

胡××,男,二十五岁,患头痛且胀,痛引前额,午后尤剧,病已月余。曾服止痛药效未显,转余诊治。其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心烦,口干。脉症合参诊为胆胃郁热、风热上乘所致。选用自拟菊花粉葛汤加味。处方:

菊花6克 粉葛20克 吴芷10克 川芎6克 蔓京子9克

炒荆芥6克薄荷6克连翘10克枯芩6克 焦楂15克

荷顶10克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胀痛遂止,脉已不数尚弦,苔黄腻略减,尤感心烦。用温胆汤加味,继清胆胃郁热。处方: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枳实9克青蒿6克

吴芷6克夏枯花6克 甘草3克 竹茹3克荷顶10克桑叶1o克上方服三剂,诸证消失而愈。

例六:

张××,女,四十余岁,经期前即感头痛绵绵不休,历时已年余。诊脉细弦,舌淡润无苔。此系血虚生风兼肝气不舒。本《内经》木郁达之,法当养血舒肝解郁。用逍遥散加味。处方:

当归20克 柴胡9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6克

藁本6克 明天麻15克 吴芷9克 川芎6克 杭芍10克

炙甘草6克 炮姜6克 荷顶10克

当归、杭芍补血和营养肝,茯苓、白术健脾补中。柴胡、香附和薄荷疏肝解郁,加天麻、吴芷、川芎活血祛风止痛。炙甘草、炮姜苦甘化阴,与归、芍合用有调和气血之功。诸药共呈健脾养血、祛风解郁止痛之效。仅服三剂而痛即止。嘱每月经期前守方服三剂。服三月,多年经前头痛即未再发。

例七:

王××,女,二十七岁。病由产后血虚受寒,致头痛隐隐,持续一年,遇风更甚。经多方治疗,疼痛虽有所减轻,但未根治,每遇风头痛即发。诊其脉沉细,舌淡无苔,畏风特甚。脉症合参,系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法当补血养肝祛风。用加味愈风散。处方:

当归20克 黑豆10克 炒荆芥6克 独活6克 荷顶10克

方解见本书“产后发热”治案。

服上方十余剂后,头痛、畏风消除而愈。

临床实践证明,本方药昧虽简而功效显著,曾用本方治疗产后血虚生风所致之头痛,或产后血虚受寒所致之发热头身痛,无不药到病除。治案较多,不再另举。

例八:

杨××,女,三十八岁,产后曾大流血,服药血止后.即现头痛,时作眩晕,面赤灼热。脉细,舌淡润。此为阴血暴虚,阳无所附,故面赤灼热,乃假热征象也,气血不能上荣于脑,故头痛;血虚生风,故时作眩晕。拟方以补水汤合当归补血汤,大补气血而滋水为治。处方:

白洋参15克 当归15克 口芪20克 焦黄柏6克 白蜜15克

方中白洋参、黄柏、白蜜为补水汤,有大滋肾水之功。白洋参大补心气。黄柏苦以坚肾,合白蜜之甘,苦甘化阴.阴得化生而血液不竭。加当归补血汤,补气补血,使气充血旺,浮阳得以潜纳。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头痛眩晕好转,阳气收纳,面赤灼热转为苍白。拟归脾汤去木香、白术加天麻、法夏、杭芍继补心脾。上方续服三剂,头痛眩晕悉除。

[按]:头居人体最高往。手足三阳经和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及足厥阴肝经均上会于头。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头痛一证,有内伤与外感之分。外感头痛不外六淫之邪循经上犯,治疗关健在于分清六淫之性质,体质之强弱,掌握经络循行部位,则不难辨也。所难辨者,内伤头痛,证情较复杂。纯虚与纯实者易治,虚实互见,寒热相兼者,则较为难治,非一方、一法所能取效。宜方随证变,尤其掌握体质因素最关重要。治病必求其本,非见痛止痛所能见效。上逆八例,均属临床所常见,特为立案,以备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杏林集叶医话(转)博客
“小柴胡汤”新视角与“牙病”的临床治疗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傻傻的不知道怎么调理。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50】
经方治右下腹硬块胃胀一例
【曹晓鸣:昆明姚氏妇科-补益调冲法治不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