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论医话.14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2)

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应参考前制方之秘法以修合之。1: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固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荞、薄荷、前胡。

2: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如:黑附子、干姜、干生姜、川乌头、良姜、肉桂、桂枝、草豆蔻、丁香、厚朴、益智仁、木香、白豆蔻、川椒、吴朱萸、茴香、元胡、砂仁、神曲。

3: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如: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半夏、白术、苍术、陈皮、青皮、藿香、槟榔、三棱、阿胶、诃子、挑仁、杏仁、大麦芽、紫草、苏木、

4: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如:茯苓、泽舍、猪苓、滑石、瞿麦、车前子、木通、灯草、五味子、白芍、桑白皮、天冬、麦冬、犀角、乌梅、丹皮、地骨皮、枳壳、琥珀、连翘、枳实。

5:寒沉藏: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如: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龙胆草、生地、知母、防己、朴硝、瓜篓根、牡蛎、玄参、苦参、川栋子、豆鼓、地榆、栀子、

四象对应:

1:冬至一阳生:味之厚者,联系五藏即肾、阴中之阴,联系药物即大黄。其对应夏至一阴生:气之厚者,联系五藏即心、阳中之阳、联系药物即附子。

2:冬至一阳生:味之薄者,联系五藏即肝、阴中之阳、联系药物即麻黄。其对应夏至一阴生:气之薄者、联系五藏即肺、阳中之阴、联系药物即茯苓。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1)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也。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簿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厚则泄,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病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簿;补下冶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薄者则少服而频服,厚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调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消散也;土郁夺之,渭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析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var tps = "";x++;document.getElementById("fArea").id = "fArea" + x;document.getElementById("fArea"+x).innerHTML = tps;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一)脏气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九)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脏气补泻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二)五脏补泻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臟補瀉用藥原則+ 五脏五味五行辨+中草药归经入味法(恒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
五脏与苦欲补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