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痫证

 

一.肝风痰浊证:发作前眩晕、头昏。发作前胸闷、乏力。发则突然跌倒,口吐涎沫,神志不清。抽搐,两目上视。苔白腻,脉弦滑。定痫丸

二.肝火痰热证: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而干,咯痰不爽,便秘。发作时昏仆、抽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三.肝肾阴虚证:发作日久,腰痠,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记忆力日衰。舌红少苔,脉细数。大定风珠。

  肝肾阴虚 证候 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数。常用方左归丸加减。

四.脾胃虚弱证:痫证日久神疲乏力眩晕时作。食欲不佳,或呕恶,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濡弱。六君子汤加味

  心血不足 证候 平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头晕健忘,发时则突然从工作或睡眠状态中站起徘徊,或出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数。常用方酸枣仁汤加减。

五.气虚血瘀证:头部或胸胁刺痛。精神恍惚,心中烦急。头晕气短。发时昏仆无知。抽搐。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脉弦而涩。黄芪赤风汤送服龙马自来丹。

 瘀血内阻 证候 发则卒然昏仆,瘼疭抽搐,或仅有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平素多有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遗症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定义)
  痫证,又名。癫痫。,。羊病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其特征为卒然 昏仆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往往昏倒时喊叫一声,移时可自行苏醒。痫证之“癎”,寓有间断、反复发作的意思,与。痫。字相通。大部分患者在缓解期一如常人。部分患者由于发作频繁损伤正气而神思迟钝,精神不振。其发作的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因病情轻重而不同。轻者瞬间即过,发作次数少,重者发作频繁且每次持续时间较长。更有甚者,持续发作,必须予以紧急处理,否则有生命危险。本证名称颇多,《内经》称为。癫疾。.后世医家因其发作时呜叫声的不同而类比为马痫、羊痫、猪痫,牛痫、鸡痫等。
   [历史沿革]
  我国医家对痫证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时代的《内经》中即有记载,隋唐时代,已能详述证候并加以分类,宋元时代,陈言、朱丹溪、张子和等医家已认识到痰、火、惊是痫证的重要病机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明清以来,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明确,理法方药亦趋齐备。兹分述如下。
  一,《内经》不仅初步记载了本病的临床表现,而且正确地认识到本病与先天因素有关。如《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这里的。颠疾。即是后世所论的。痫证。,但《内经》尚未明确分辨癫证、痫证、狂证,而是混合而论。如《素问.阴阳类论》谓;“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内经》有时称痫证为。痫厥。,如《素问.大奇论篇》云;。二阴急为痫厥。。又云;。心脉满大,痫瘛筋挛.旰脉小急,痫瘛筋挛。。这是对痫证临床表现的初步描述。 ,
  《内经》时代对痫证的治疗以针刺为主。
  两汉时代,痫证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医圣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痫证,但他在《伤寒论》中所创立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被后世移用于痫证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隋唐时代对痫证的认识有较大的提高,对其临床表现加以详细的描述,初步探讨了痫证的病因病机,并从病因和脏腑两方面加以分类。如巢元方指出。。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巢氏还指出了痫证发作的先兆。。夫小儿未发痫,欲发之候,或温状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睡里惊掣,数啮齿。如此者是欲发痫之证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欲发痫候》)。巢氏已明确认识到本证反复发作的临床表现并初步探讨复发的原因,他说;。其瘥之后而更发者是余势未尽。小儿血气软弱,或因乳食不节,或风冷不调,或更惊动因而重发。(《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患痫瘥后更发候》)。对于痫证发作时的护理,巢氏指出。。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持之,捉则令曲突不随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患痫瘥后更发候》)。巢氏将痫证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痰痫等。属病因分类法。他说:。风痫者因衣厚汗出而风入为之。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食痫者因乳食不节所成。(《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
  巢氏认为“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这里所讲的癫并不是后世之癫证,乃指癫疾即痫证而言。巢氏区别小儿与成人的痫证更有利于研究先天因素对痫证发病的影响。
唐代孙思邈把痫证分为心痛、肝痫、肺痫、肾痫与肠痫。这种脏腑分类法,对痫证的分型论治,有很大的启发。 .
  三,宋元时代,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有所发展。认识到脏气不平、肝风、痰,热、惊对痫证的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陈无择指出;。夫癫痫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张子和认识到本病与旰经热盛有关,他说;。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儒门事亲。卷四》)。朱丹溪透过痫证复杂的临床表现,抓住了。痰迷孔窍。的病机,他认为把痫证分为马痫、牛痫、鸡痫,猪痈,羊痫并无实用价值,只是因为“病状偶类”。他说。“痫证有五,马牛鸡猪羊。且如马痫张口摇头马鸣,牛痫目正直视腹胀,鸡痫摇头反折喜惊,羊痫喜扬目吐舌,猪痫喜吐沫,以其病状偶类耳。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发则头旋颠倒,手足抽搐,口眼相引,胸背强直,口q吼吐沫,食顷乃醒。(《丹溪心法。痫》)。
  宋元时代的张子和主张汗吐下三法并行。他说。“夫痫病不至于目瞪如愚者,用三圣散投之。更用大盆一个,于暖室中令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圣散,百余日则愈矣。至于目瞪愚者,不可治。(《儒门事亲。卷四》)朱丹溪认为。大率行痰为主,用黄连南星瓜蒌半夏,寻火寻痰,分多分少治之,无不愈者。(《丹溪心法。痫》)。这些治疗措施对于痫证之实证颇为相宜。
   四、明清以来,对痫证的认识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明确地将癫,痫,狂加以区别。如王肯堂说。。究其独言癫者,祖素问也,言癫痫、言癫狂者,祖灵枢也。要之癫痫狂,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风,此志愿高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狂者病发之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腧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疭抽挈,目上视,或口作六畜之声。。(《证治准绳.癫痫狂总论》)
  虞抟指出。痫病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医学正传.癫狂痫证》).他选录了历代名方如龙脑安神丸、二白丸、朱砂滚涎丸、碧霞丹、控涎丹,.牛黄泻心汤、牛黄清心丸等治疗痫证之实者,但对痫证之虚者,虞抟认为难治,他说.“神脱而目瞪如愚痴者,纵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己矣。”(《医学正传。癫痫狂证》)。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则补充了本证虚证的治法,如用人参、白术扶正,配蜈蚣、全蝎、南星熄风化痰治疗痫证之虚者。
  龚商年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后加的按语中,明确指出:“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
  至此,痫证虚实二方面的辨证巳初具规模。
  清代名医王清任继承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进一步认识到痫证与元气虚、脑髓瘀血有关。他说;“试看痫证,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眼天吊如死。有先喊一声而后抽者,因脑先无气,胸中气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正抽时,胸中有漉漉之声者,因津液在气管,脑无灵机之气,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气管,故有此声。抽后头疼昏睡者,气虽转入于脑,尚未足也。”(《医林改错.脑髓说》)与此相应,王氏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气虚血瘀之痫。至此,痫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趋向于完善和系统。 .
  [范围]
  本篇讨论的痫证是指反复发作的以突然昏仆,两目上视,四肢抽搐,I---I吐白沫为特征的病证。发生于热病过程中的抽搐以及暑痫等不属本篇讨论的范围。西医学中的癫痫,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二方面,一是胎气受损,当在母腹时,母亲或受惊恐而精却,或过分劳累而体虚导致小儿秉赋不足。二是父母秉赋虚弱或父母本患癫痫导致小儿精气不足。后天因素有三方面,一是七情失调,二是由于外感六淫,往往病邪虽去而痫证独留,长久不愈,三是跌仆损伤,瘀血内留成痫。临床上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可互相影响。例如,小儿出生时元神之府大脑受损,并
不一定马上发痫,当受到情志刺激或外感邪气时,即可诱发。又如父母亲中虽有患痫者,但所生小儿如能养护得法,则不一定得痫证。
  二、病机
  本病的病机虽然各型有异,但脏气不平,痰浊盱风为各型所共有。与肝脾心肾最为密切。肾阴亏,水不涵木,木旺化火,热极而生风,脾虚生痰,痰浊犯心而失神,形成脾肾俱虚,肝气横逆,气、火、风、痰交杂的局面。由于病因不同因而导致痫证发生的病机也有差异,兹分述如下。
  (一)胎儿在母腹期间,母亲受惊吓,惊则气乱,胎气亦随之而逆乱,致小儿脏气不能平衡协调,脾肾虚而生痰,旰气旺而生风。若母亲怀孕受恐,恐则精却而肾亏,母体肾亏则小儿出生后易患痫证。若父母患痫证则因其脏气不平,影响小儿先天秉赋而易患痫证。 ,
  (二)饮食失调,脾气素虚则痰浊内聚,适逢七情失调,尤以骤然大惊、大恐、大怒为甚。惊则气乱,盱失条达而横逆,甚则抽搐,痰随气动,上冲于元神之府或蒙蔽心窍均可使神明丧失。恐则气下,精血不能随气上承,心神及元神之府失养而导致神明不用,水不涵木则导致肝风内生。大怒伤盱。怒则气上,肝气不舒,五志过极化火,若兼脾虚生痰,则痰火互结,火扰心,痰闭窍,痰火随气上冲于脑而抽搐神昏。
  (三)外感六淫之邪干扰脏腑之气的平衡,轻者邪退而脏气渐平,重者或素来脏腑之气偏颇者,则邪虽退而气机不能和顺。肝失条达,脾失健运,痰浊遂生,肝郁则化火生风,风火痰相结侵犯心脑而成痫证。
  (四)跌仆、产伤最易形成瘀血,而尤以脑部外伤造成的痫证为多。因头为精明之府,其间瘀血内停,血流不畅则神明遂失,血瘀不行,筋脉失养,则致血虚生风而抽搐。此外,痰浊和气滞血瘀可互相影响,使痫证病机更为复杂。痰浊停留可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则津液流通受阻而变为痰浊,痰瘀互结可使痫证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类证鉴别)
  痫证与中风、昏迷、厥证、癫证的鉴别巳在厥证及癫狂篇论述,本篇不再重复。痫证与脏躁病抽搐者需要鉴别。
  脏躁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精神性疾病,女性多见。患者忧郁悲伤,周身疲惫不适,正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脏躁病具有高度的情感性和暗示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发作时哭笑无常,叫喊,频频哈欠,诉述繁多,以求取得医生及他人的同情,病甚者也会发生抽搐,但与痫证抽搐不同。脏躁之抽搐在时间上无规律性,在地点上有选择性,常选择安全和有人的地方,不易摔伤。四肢挺直或戏剧性的抽搐。不吐沫,无咬舌及二便失禁,发作时间较长,可暗示而停止,过后病人可回忆其发作过程。痫证的抽搐,每次发作情况相似,不分场合,发作时伴尖叫吐沫,意识丧失,醒后无所记忆,凭暗示不能终止其发作。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痫证与脏躁的鉴别并不困难。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详细了解病史及发病情况以确定诊断
由于痫证与先天因素有关,故需询问其父母体质情况,了解亲属中有无患痫证者以及本人出生时的情况,有无跌仆伤脑病史等。 .
  本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发作次数有多有少,有日发数次者,有数日发一次者,有数月乃至数年余发一次者,但总是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有数秒到数小时不等,发作程度有轻有重。有的仅表现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语不动,有的可突然中断活动,手中物件突然落下,或头突然向前倾下而又迅速抬起,或两目上视。重者来势急,卒倒呼号,抽搐,口吐白沫,二便失禁。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头昏等预感,苏醒后可有疲乏的感觉。临床上应抓住反复发作。生风、失神的表现而确定诊断。
  (二)辨正气之盛衰,痰浊之轻重 , .
  本证的轻重常与正气的盛衰,痰浊的轻重有关。一般初起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如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浊日重,愈发愈频,使正气更衰,互为因果。临床上应从吐涎沫的多少,咯痰与否,舌腻及脉弦滑的程度来考虑痰浊的轻重,从患者的神色、体质、病程长短,脉舌来判断正气之盛衰。
  (----)辨气机
  气机逆乱在本证病机方面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分辨是清气不升,还是浊气不降,或许还是旰气郁结,以定升清、降浊,还是疏肝理气。清气不升多属虚,常有气短神疲脉弱无力等表现,浊气不降多属实,常有脘腹胀满、二便不爽、脉滑有力等表现,肝气不舒者,常有情志不畅、口苦、脉弦等表现。
  二,治疗原则
  (一)发作时应豁痰、开窍、醒神、止抽搐。急救措施如下。①迅速解开衣扣、束带,让患者平卧,使呼吸通畅,头偏向一侧。四如有条件用张口器张开上下颌,在其间垫一纱布。如无张口器,可用裹纱布的压舌板及类似他物代替,以免咬伤舌、颊。侣)针刺人中、内关、神门等穴。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4)急用搐鼻散或通关散,吹少许入鼻以通关开窍醒神。 .
  (二)缓解期应具体分型辨证施治,但各型均应适当加入重镇潜阳平肝化痰之品,以控制其复发。若痫证日久,风痰入络尚可考虑使用虫类药搜剔,如蜈蚣、全蝎、僵蚕等药。但虫类药克伐力强,须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由小量逐渐增大,不可骤用重剂,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三、证治分类
  (一)肝风痰浊证
  症状及分析;
  发作前眩晕、头昏一一风痰上逆所致,
  发作前胸闷、乏力一一气机不畅,
  发则突然跌倒,口吐涎沫,神志不清一一心神为痰浊所蒙,
  抽搐,两目上视一一肝风内动,
  苔白腻,脉弦滑一一为旰风挟痰浊之象。
  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定痫丸为主方。
  (U方解;本方具有豁痰平旰,醒神定痫的功效。方中,竹沥、贝母、胆星、半夏、陈皮,豁痰,开窍,天麻、全蝎、僵蚕,平旰熄风镇痉,琥珀、朱砂、茯神,镇心宁神,菖蒲,远志,能化痰浊,开心窍而安神,麦冬,生津养心阴而除烦宁神,丹参,活血化瘀除心窍之瘀滞而定志。 .
  (2)加减。若无伤津表现可去麦冬。若痰粘不利加瓜萎。若痰涎清稀而多可加干姜,细辛。 .

  (二)肝火痰热证
  症状及分析;
  平曰情绪急躁,心烦失眠一一肝火素旺,火扰心神,心神不安故烦而失眠,
  口苦而干,咯痰不爽,便秘一一肝火盛而灼津液,津伤则痰粘,液耗则便秘,
  发作时昏仆、抽搐一一肝火盛,火动生风而抽搐,风挟痰动,阻于心窍而昏仆,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一一均为旰火痰热偏盛之征。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旰汤合涤痰汤加减。 .
  (1)方解:二方合用,清火豁痰,作用甚强。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导火下行,当归、生地,凉血养血,增液润肠,半夏、南星、陈皮,豁痰开窍,枳实、竹茹,降气而有助于豁痰,菖蒲、茯苓,醒神定志。
  卿加减:原方可加入生石决明,钩藤以潜阳熄风定痫。若大便秘结甚者可加大黄。若痰粘甚者可加竹沥水。
  (三)旰肾阴虚证
  症状及分析; 。
  发作白久,腰酸,头晕,眼花一一旰开窍于目,腰为肾之府,肝肾不足所致,
  五心烦热,记忆力日衰一一阴虚征象,肾阴不足,髓海空虚而记忆力差,
  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为肝肾阴虚内热之征。 、
  治法。滋补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为主方。
  (1)方解。本方养盱益肾,滋阴潜阳,用于肝肾阴虚之痫,颇为适宜。方中生地,麦冬,补旰肾之阴,阿胶、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善补精血,龟版、鳖甲、牡蛎,潜阳熄风定痫,白芍、五味子、火麻仁,养血、敛阴、润燥。
  (2)加减。若无大便干可去火麻仁。若伴性急心烦,心肝火旺者可加龙胆草、灯芯草。若纳谷不香宜加入焦山楂、麦芽、神粬。
  (四)脾胃虚弱证
  症状及分析:
  痫证日久,神疲乏力,眩晕时作一一脾胃虚弱,清气不升之故,
  食欲不佳,或呕恶,便溏一一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失和,
  面色不华一一脾胃虚弱,后天生化之源不足,
  舌质淡,脉濡弱一一均为脾胃虚之征象。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佐以镇旰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1)方解;本方为健脾益气之祖方,临床应用较广,适用于痫证缓解期。方巾党参、甘草,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化痰。
  (2)加减;宜加入生龙牡、钩藤、僵蚕以镇旰熄风。若气短甚者可加入柴胡、升麻以升清阳之气。若呕恶、腹胀可加枳壳,竹茹以和降胃气。若痰浊较甚可加菖蒲、远志、胆星以开窍化痰止痫。

  (五)气虚血瘀证
  症状及分析。
  头部或胸胁刺痛一一血脉瘀阻,不通而痛,.
  精神恍惚,心中烦急一一血瘀心窍,心神不宁,
  头晕气短一一气虚之故,
  发时昏仆无知一一心窍瘀阻,心不藏神,或脑部受伤,元神之府瘀血所致,
  抽搐一一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
  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一一瘀血之征,
  脉弦而涩一一弦主盱风,涩为气血不通.
  治法;补气化瘀,定风止痫。
  方药;黄芪赤风汤送服龙马自来丹
  (1)方解:二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立。二方合用能补气活血化瘀通经散结,故可治气虚血瘀之痫。方中,黄芪,为补气药之长,补气可以推运血行,赤芍,活血化瘀,防风,钵草从新。卷一》谓其;。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又谓。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防风配黄芪,补而不滞,配赤芍搜肝泄风活血。三药合用可补气化瘀定痫。马钱子,苦寒有大毒,入肝脾经,通经络止疼痛,散结消肿而治瘀血痫证。地龙,咸寒可通络熄风而定痫。王清任治疗本型痫证的方药效果,为后世医家张锡纯所证实(《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十三)》)。但马钱子有剧毒,炮制必须如法,用量亦须严格控制(炮制方法用量用法详见附方)。马钱子的中毒表现是,肢体颤动、牙关紧闭,甚至麻痹拘挛,不省人事等。如发现马钱子中毒,可急煎肉桂6克灌服,即可缓解。
  (2)加减:若兼有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若体质壮实可酌加螟蚣、全蝎、僵蚕则熄。风通络作用更强。若兼见颈项强直加葛根。若头部刺痛难以缓解,可加麝香、葱白以通络止痛。
  以上各型痫证可以互见,应互相参考而辨治。例如跌仆产伤所致瘀血痫证亦可兼有肝火痰热的病机,脾胃虚弱也可伴有肝风痰浊。’临床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考虑。经验表明,治疗痫证需要坚持用药,一般在病情控制后仍需服药半年到一年。兹将痫证分类、症状、治法、主方归纳如下页表。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宁痫散:朱砂470克,明矾47O克,制香附1,000克,广木香1,000克,郁金1,000克,研末混合,每次1.2克,日服3次。
  2.大腹皮,煅焦存性,装瓶内,放阴凉处,一周后可用。每次9克和白矾0.9克,炖猪心吃。
  3.乳朱丹。乳香别研,朱砂细研水飞,用乳香熔化,拌和朱砂为剂,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原方未说明乳香和朱砂之用量,可根据体质情况酌定。
  (二)针刺、埋线
  1.用强刺激手法针刺太溪、照海、天井、神门,百会。
  2.哑门、鸠尾、内关、太冲穴,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

┏━━━━━━┳━━━━━━━━━━━━━━━━━━━┳━━━━━━━━┳━━━━━━━┳━━━━━━━┓
┃ ┃ 症 状 ┃ ┃ ┃ ┃
┃ ┣━━━━━━━━━┳━━━━━━━━━┫ ┃ ┃ ┃
┃ ┃ ┃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 主证 ┃ 兼证 ┃ ┃ ┃ ┃
┣━━━━━━╋━━━━━━━━━╋━━━━━━━━━╋━━━━━━━━╋━━━━━━━╋━━━━━━━┫
┃ 肝风痰浊 ┃眩晕,抽搐昏仆 ┃胸闷,口吐.e沫, ┃肝风挟痰浊上 ┃涤痰熄风,开 ┃定痈丸 ┃
┃ ┃尖叫,苔白腻, ┃二便失禁 ┃逆清窍,蒙蔽 ┃窍定痈 ┃ ┃
┃ ┃脉弦滑 . ┃ ┃于心 ┃ ┃ ┃
┣━━━━━━╋━━━━━━━━━╋━━━━━━━━━╋━━━━━━━━╋━━━━━━━╋━━━━━━━┫
┃肝火痰热 ┃昏仆,抽搐,口 ┃心烦失眠,性情 ┃肝阳化火生 ┃清肝泻火,豁 ┃龙胆泻肝汤, ┃
┃ ┃苦,痰粘,舌红 ┃急躁,便秘 . ┃风,风动痰壅, ┃痰开窍 ┃涤痰汤 ┃
┃ ┃苔腻,脉弦 ┃ ┃痰火扰心 ┃ ┃ ┃
┣━━━━━━╋━━━━━━━━━╋━━━━━━━━━╋━━━━━━━━╋━━━━━━━╋━━━━━━━┫
┃肝肾阴虚 ┃痈证发作日久, ┃两腿无力,记忆‘ ┃病久耗伤肝 ┃补肝肾之阴, ┃大定风珠 ┃
┃ ┃腰酸头晕,五心 ┃力差,便干眼花 ┃肾,精血不足 ┃滋养精血 ┃ ┃
┃ ┃烦热,舌红少苔, ┃ ┃ ┃ ┃ ┃
┃ ┃脉细数 ┃ ┃ ┃ ┃ ┃
┣━━━━━━╋━━━━━━━━━╋━━━━━━━━━╋━━━━━━━━╋━━━━━━━╋━━━━━━━┫
┃脾胃虚弱 ┃瘸证发作日久, ┃面色不华,呕恶, ┃脾不健运,胃 ┃健脾益气,调 ┃六君子汤 ┃
┃ ┃神疲无力,纳差 ┃腹胀,眩晕 ┃失和降 ┃和中州 ┃ ┃
┃ ┃便溏,舌淡,脉 ┃ ┃ ┃ ┃ ┃
┃ ┃弱 ’ ┃ ┃ ┃ ┃ ┃
┣━━━━━━╋━━━━━━━━━╋━━━━━━━━━╋━━━━━━━━╋━━━━━━━╋━━━━━━━┫
┃气虚血瘀 ┃气短,头部胸胁 ┃口唇紫暗,眼眶 ┃气虚血行不 ┃补气化瘀 ┃黄芪赤风汤、 ┃
┃ ┃刺痛,昏仆抽搐, ┃发青,脉弦涩 ┃畅,瘀血内阻 ┃ ┃龙马自来丹 ┃
┃ ┃舌紫暗 ┃ ┃ ┃ ┃ ┃
┗━━━━━━┻━━━━━━━━━┻━━━━━━━━━┻━━━━━━━━┻━━━━━━━┻━━━━━━━┛
  3.在身柱、陶道、大椎穴,用埋线疗法。 、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避免惊吓、劳累,以免眙气受损。
  2.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勿过劳或伤风淋雨。
  3.不要独自外出,不宜登山、骑自行车、高空作业,水上作业或驾驶车辆。
.二、护理 .
  1.发作时宜有人看护。 。
  2: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窒息。
  3.注意除去义齿,保护舌头。
  4.发作时可使侧卧,使痰涎易于排出。
  5.禁止饮酒。因酒性辛热助湿生痰,且刺激性太强。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助火之品,脾胃虚弱者,慎食寒凉冷食。
  [结语]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以卒然尖叫一声,昏仆倒地,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为特征,移时可自行苏醒。我国医家对瓶证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春秋时代的《内经》中已有记载,隋唐时代已详细描述了痫证的临床表现并进行了病因分类和脏腑分类,宋元时代已认识到肝风痰火的病机并制定了相应的治法,明清以来叶天士补充了本证虚证的治法,王清任提出气虚血瘀致痫及具体的辨治方法。至此,痫证理法方药趋向系统与完善。’痫证的病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胎内受损或出生时受伤或秉赋不足,后天七情失调或六淫诱发,皆可形成本证。其共有的病机是脏气不平,肝旺生风,气郁化火,痰浊内聚,更有气虚血瘀而瘀血内停者。本证急性发作时应立即抢救,豁痰、开窍、醒神、止抽搐,迅速针刺人中,内关等穴并用搐鼻散搐鼻。缓解期应分型辨治,可分为五种类型。肝风痰浊类型,多用定痫丸加减治之,肝火痰热,多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肝肾阴虚者,用大定风珠,脾胃虚弱,宜六君子汤加味,气虚血瘀,用王清任黄芪赤风汤送服龙马自来丹。以上各型并非截然分开,临床上应互相参见。各型均可酌加金石介类潜阳熄风,病重者可加虫类药搜剔熄风,但虫类药性猛,用量不宜过大。
  [文献摘录]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沾。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7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痫病的发病原因和起因
古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尤在泾的临证风格刘志龙
周子芳从血瘀风证论治老年眩晕的经验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朱良春
眩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