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张志远辨治月经病经验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期、 量、 色、 质发生异常, 以及伴 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是妇科临床的 多发病。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治疗月经病, 从阴阳气血整体出发,强调女性以血为本,以血为用,气血为 女子濡养的根本,重视调益冲任二脉,以通为要。现将 先生治疗月经病经验摘录于下,以飨同道。

1、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至昏厥者,称为 “痛经” 或 “经行 腹痛”。

《诸病源候论》 首立“月水来腹痛候”, 为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先生认为女性气血常处于 “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 的特殊状态,易瘀易虚,故 “不通则痛” 与 “不荣则痛” 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辨治当从女性体质特点出发,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

实证以活血、理气为主,虚证以补气养血为要。

临证喜用当归、川芎、香附、杜仲、延胡索、五灵脂、甘草、白术、黄芩、秦艽、陈皮、苏梗、木香等, 对缓解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以理气药的止痛效果最好, 十分符合传统理论 “气行则痛止” 的观点。

案1 

乔某,女,39 岁,2001年6月来诊。自述平时腰腹隐隐作痛,月经前及行经时腹痛加剧,经量多,色紫黯,脉弦,舌红夹青,苔薄白。医院曾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先生认为此患者发病重点在气滞血瘀,即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行气活血, 投予七二要方。

药用: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延胡索10g,丹参10g,制乳香10g,炒没药10g,大黄2g,1剂/d,水煎分3次服,月经前5 ~ 8d 开始服用, 月经来潮时停药。患者用药4个月后, 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月经情况恢复正常。

按:本例中患者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胞脉气血壅滞 ,“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瘀阻不通日久,郁而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先生据 《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所言,将治疗重点放在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上。方中当归为血中气药 既能温养,又可和血行气,且有调经作用,补不恋邪,通而无伤。川芎辛温,行气止痛,补血而兼活血,同当归配合,调理冲、 任二脉,养血温里,行气活血。

香附有疏 肝解郁、 调气散结之功, 以辛散苦降发挥“通” 而止痛,对情志抑郁 “不得隐曲” 之症,效果甚好,被誉为 “气中 之帅” 。

丹参虽以参名,但既不滋阴亦不养阳,乃典型活血药,专以散瘀见长。

延胡索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 , 《本草纲目》中记载 “延胡索味苦微辛,气温,入手足太阴厥阴四经,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乳香、 没药为树脂凝固物,醋制后使药中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减轻泛恶、干哕之弊,乳香理气散结居优,没药活血化瘀属其专长,二者 合用,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化腐生肌的作用。

大黄苦寒,有破积、通利之效,如 《本草崇原》 曰 :“大黄性走而不守, 主下瘀血血闭。气血不和,则为寒为热,瘀血行而寒热亦除矣。” 

因此大黄通利冲任二脉, 在妇科 临床常用来活血通经,但用量宜小,不宜奉之为君。全方以活、 散、 通结合, 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行气散结之功。药证相合, 疗效显著。

案 2 李某, 女, 23 岁, 2008年3月来诊。患者自述曾在经期淋雨,后每逢经期小腹剧烈疼痛,伴面色苍 白,手足逆冷,不思饮食,脉象沉而无力。

先生认为该 患者月经来潮时腹痛剧烈,且有手足冷等寒象,应以温中散寒论治。投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6g,通草3g,香附15g,川芎10g,附子10g,吴茱萸10g,甘草10g,大枣(劈开)20枚,1剂/d,水煎分3次服,来潮前1周开始服用, 月经来潮时停止。

二诊时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按上方继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气血运行不畅,行经之际,气血下注冲任,经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是该患者发病的主要病机。寒伤阳气, 阳气受损,不能敷布体表及四肢,故而有面色苍白、手足逆冷等症出现。 

当归四逆汤出自 《伤寒论》,以散寒通脉立治。先生以此方作为基础,加吴茱萸、附子、香附、川芎,全方共 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养血调经之功。

方中当归养血活血, 祛瘀生新, 配伍川芎, 可温化肝、 脾阴血亏损, 调理冲任二脉;白芍养阴柔肝,解郁镇痛,

配伍香附, 疏滞行气,通利凝结,

配伍桂枝, 活血通络, 调和营卫;

吴茱萸 辛热散寒, 理气温中;

附子辛甘大热,可通行十二经, 能除表里沉寒,温中强阳,可温经、散寒、定痛;

细辛散寒 止痛, 温经通络;

通草通经通脉;大枣、甘草益中气、助营血。全方共奏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养血调经之功。

2、闭经: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 系指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经建立后又中断6个 月以上者。

对本病最早的记载见于《素问·阴阳别 论 》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本病的发病机制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因精血不足, 冲任不充, 无血可下;实者多为冲任受阻, 脉道不通, 经血不得下行。

先生治疗该病, 虚证常用药物为当归、 熟 地、山药、枸杞、人参、紫河车、甘草;实证多用肉桂、 桂枝、 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益母草、水蛭、 刘寄奴、 山 楂、 虫。点睛之笔是于对证方剂中加入大黄 2 ~4 g, 破瘀通经, 效果很好。

案3 丁某, 女, 19 岁, 2011年10月来诊。因精神刺激、洗冷水澡, 患者月经停止来潮一年有余, 烦躁、恐惧不安、啼哭, 曾服大黄虫丸等成药, 依然如故。 

先生认为该患者因情志起病,气滞而血瘀,瘀阻冲任,同时感受寒邪,加重胞脉不通,后闭经年余,久病正衰,证属虚实夹杂,治宜补泄并用,故以四物汤为主,

另加 活血化瘀药。

药用:当归10g, 熟地黄10g, 白芍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柴胡6g,桂枝10g,三 棱10g,益母草10g, 虫6g, 1剂/d, 水煎分 3 次服。 

二诊时在方内加入大黄 3 g, 服用 20 d 后, 月经即行。 尔后逢月均潮, 恢复正常。

按:先生善用《金匮要略》 大黄虫丸调理妇科 疾患和许多杂症, 重点活血、 化瘀、 消积、 破结, 投予月 经量少、 延后、 闭经诸症, 均有较好效果。然该患者应 用此药无效, 先生认为其原因是久病正衰, 营血耗损, 冲任血少, 以致血海空虚无血可下。方中以四物汤为 基础, 养阴补血, 可治疗妇女血亏、 冲任虚损, 若辅以羊 肉、 大枣、 红糖、 鸡汤等血肉有情之品, 则效果更佳。方 中桃仁苦平, 功能活血祛瘀、 行血利滞, 促进月经排出; 

红花活血化瘀, 破血通经;

柴胡功以疏肝解郁为主,久用有活血通经之效;

桂枝既能温经散寒, 又可宣导活血药物,增强化瘀止痛之效;

三棱破血逐瘀, 消积止痛, 为 “气中血药” ;益母草活血祛瘀, 利尿消肿, 

若病人血压 偏低, 可改用马鞭草代替;

虫味咸性寒, 破血逐瘀;

大黄气味俱厚, 直降下行, 走而不守, 如《神农本草经》 云 :“大黄, 一名黄良。味苦, 寒。无毒。主下瘀血、 血 闭、 寒热, 破癥瘕积聚, 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

先生强调, 大黄虽 能通利冲任二脉, 但非调经专用药, 其用量宜限在 3 g 之内, 以肠道不泻作标准。全方补中寓行, 虚实兼顾, 共奏养血活血, 化瘀导滞之效。

3、崩漏:崩漏是妇科常见病, 也是疑难急重病症。凡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或淋漓日久不断, 即为崩漏。前者称为 “崩中” , 后者称为“漏下”。

二者出血情况虽有不同, 但其发病机制是一致的, 如《济生方·卷六》 云: “崩漏之病, 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 甚者谓之崩 中。” 

先生认为临床所见崩漏以气虚不摄、血失故道、 血热妄行者为多, 特别是因于热邪迫血妄行而致 的, 更属屡见不鲜。因此先生治疗崩漏, 将重点放在血 热妄行这一类型上, 临证喜用三七、 蒲黄、 小蓟、 紫草、 旱莲草、 阿胶、 生地黄、 黄芩、 侧柏叶、 丹皮、 鸡冠花、 赤 芍、 茜草、 地榆、 白头翁、 贯众。

案4 苏某, 女, 33 岁, 2008 年7月来诊。患者自 述经来无期, 量少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 已有年余。医 院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经多法医治, 仍时发时 止。前来就诊时, 出血不止, 量大, 面色苍白。

先生据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 中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之说, 投予黄连解毒汤加减。

药用:地榆30g,贯众36g,白头翁36g,黄连9g,黄芩9g,黄柏6g,栀子9g, 1 剂/d, 水煎分 2 次服。

二诊时血已止,将用量减半后,再服3剂, 以巩固疗效, 后辅以当归丸及血肉有情之品 补益冲任, 半年后告之月经已恢复正常, 未有再犯。

按:该患者患病日久,此次急性发作,出血量大,情况危急,且久崩久漏,胞宫易感染火热邪毒,迫血妄行。

先生以 《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为基础, 倾泻三焦 之火;贯众苦寒, 促进子宫收缩,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具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地榆味酸, 收敛止血, 化瘀更 新;白头翁祛瘀生新, 兼消积聚, 三药配伍, 不仅能清热 泄火, 且有涩以固脱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功用。

全方通过凉血使火去而妄出自息以达到止血目的。后期 调养以补益冲任为主, 养肝益肾, 促进气血化生。先生 这一疗法, 取自 《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逆者正治, 从者 反治”, 以凉血解毒化解血热迫血妄行, 从而达到治 愈目的。

除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针对性药物以外, 

先生指出尚需注意三点:

第一,崩漏不宜盲目止血,尤其对血失故道之崩漏, 应活血化瘀, 使血归冲脉返回原道, 即可达到止血效果, 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第二,止血不用炭类,除槐米用炒制品外,重点用未经炮制的原质 生药, 防止留瘀、 复发, 其中以地榆、 贯众、 白头翁三味 为核心, 清火、 固脱、 祛瘀生新,习用 15 ~ 30g, 最大量 可至 50 g, 情况稳定则可减半, 易见捷效;

第三,结合食物疗法,从用药之日起,每天以黑木耳15g 佐餐, 根据 复发次数多少, 连服1~6 个月, 最易收到良效。

4、小结:张志远先生辨治月经病, 紧扣“女子以血为本” 与 “女子以肝为先天” 之说, 以调理气血为本, 通畅冲任 为要, 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注重病机的寒热虚实, 巧化古方为今用,为临床诊疗该类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值得借鉴。

崩漏(冲任不固)治则调摄冲任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陈宝贵教授临床中体会凡见到崩中漏下或月经过多,属于脾肾两虚而致的均用固冲汤治疗。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对于舌淡齿痕,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之气虚明显的黄芪可用至30~60g,以加大补气摄血之力。如伴有气短,气不接续,可加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柴胡又可疏肝、升阳,取补中益气之意,配合补气药可增强补气之力。《本草纲目》谓升麻:“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眩晕),胸胁虚痛,久泄(泻)下利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阳)痿足寒。”可见升麻亦可治血崩。升麻用于升举阳气治疗崩中漏下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g即可。如见月经量多鲜红,舌红脉数,为伴有血热者,可加生地15~30g,丹皮10~15g,仙鹤草30~60g,凉血养阴止血;如月经淋漓不断,有血块,色暗或黑量少,舌暗或有瘀斑,伴有瘀血者,可加益母草15~30克,当归10~30g,桃仁10g,红花10g,活血化瘀,使瘀去则血止;如见崩漏不止伴小腹冷痛,四肢凉,经来腹痛,舌淡齿痕,苔白,脉细者,伴下焦虚寒者,可加小茴香15g,元胡10g,炮姜10g,桂枝10g,以温经散寒。

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女,43岁。2017年7月1日就诊。诉月经淋漓3月,色淡红,无血块,面色白光白,经来时无明显腰痛,小腹坠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头晕乏力,自汗出,舌淡齿痕,苔白,脉细弱无力。曾就诊于西医,口服孕激素出血前1~2天或见血后肌注黄体酮20mg/d,共3天,或口服安宫黄体酮、妇摩片等。

诊断:崩漏(冲任不固)。

治则:调摄冲任。

方药:固冲汤加减:黄芪30g,生龙牡各30g,山萸肉15g,五倍子5g,蒲公英30g,升麻10g,炒白术10g,仙鹤草50g,海螵蛸15g。14服。水煎服。二诊时因肝气盛则乘脾土,崩漏和头晕乏力的症状无明显改善,方药中加沉香5g,香附30g。14服。水煎服。三诊时见舌红少苔,脉弦细,精神紧张,加当归15g。14服。水煎服。

配合针灸治疗,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操作:毫针刺补法,可加用灸法。7服服后血止,后用固冲汤原方调理2月恢复正常。

患者崩漏三月,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结合面色白光白,责之肾气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傅青主女科》中提到:“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肝藏血,脾统血,患者舌红、脉弦细,当知还有肝气郁结之症,《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道:“血崩之证,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气郁结,不能上达,而转下冲肾关,致经血随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气冲。”肝木乘脾,损伤脾气,血失统摄,亦可致月事非时而下。综合分析,该患者主由脾肾亏虚,肝气郁结,冲任不固,发为本病,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然以脾肾先、后天之本为主;此外,固冲摄血与益气健脾应相结合,标本兼治。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气摄血;二至丸、山萸滋补肝肾,养血敛阴;升麻与白术相配,动静相宜,升提脾气兼又和中益气。以上几味药治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澄源”。五倍子、生龙牡仙鹤草、海螵蛸收敛固涩;蒲公英散结,大剂涩药与蒲公英相配,止血不留瘀,以上几味药治标,解决困扰患者的出血问题,即“塞流”。复诊时,肝郁加重,肝脏“体阴而用阳”,加当归养肝体,柔肝,收效显著。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妇科名医经验集
罗元恺-中医瑰宝苑
谈谈月经病,看看中医怎么说!
妇科经验
“姨妈”不着调,调经方法得知道!
万文蓉教授:运用反治法巧治妇科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