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

1 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1.平补镇心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 肉桂 炙远志 磁石生龙骨 生牡蛎 酸枣仁 茯神 炙甘草

加减:

1.心气虚者,加黄芪;

2.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2.黄连温胆汤;

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3.安神定志丸; 【组成】 

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4.心悸证: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心丹。  

2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归脾汤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 白茯苓(3克) 黄芪炒(3克) 远志(3克) 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 (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悸证:

1.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

2.若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见心悸者,仿生脉散意。

3.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重用酸枣仁。

4.精血亏虚,加服河车大造丸。

5.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

6.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

7.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

5.用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黄48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阿胶6克(包) 麦门冬12克 麻仁12克 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

6.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3 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7.天王补心丹;(组成:

熟干地黄(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当归(洗,焙)、远志(去心)、石菖蒲、黑参、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桔梗(去芦头)、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参(洗)、酸枣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 ;(处方:朱砂200g,黄连300g,地黄200g,当归200g,甘草100g。)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8.黄连阿胶汤加味,

黄连12克 黄芩3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包) 阿胶9克(包)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心悸证加减;

 1. 一搬加枣仁、珍珠母,牡蛎,加强安神定悸作用。

 2.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版、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3. 阴虚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

 4. 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苍术等.

 5. 若兼风湿热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变证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

9.知柏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4 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蛎6克 龙骨6克 

心悸证:

1.心阳不足较明显,宜加人参、附子以加强温阳益气之力。

2.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

11.补坎益离丹

(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12.合参附汤【组成】

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大汗出,亡阳者用

13.独参汤主料: 

人参3克。辅料: 红糖30克。

5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14.苓桂术甘汤 组成: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呕恶,加半夏、陈皮、生姜。阳虚水泛: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

15.真武汤组成为:

炮附子5克 桂枝9克 茯苓12克 白术6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五加皮9克 葶苈子5克 防已6克 甘草6克

加减:

1.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皮;

2.尿少肢肿者,重用泽泻、猪苓、茯苓、防已、葶苈子,加大腹皮、车前子;

3.兼有肺气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

4.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6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16.桃仁红花煎,

桃仁5克 红花5克(后下) 丹参9克 赤芍5克 川芎5克 元胡5克 香附5克 青皮5克 生地5克 当归3克 

 1.阳虚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络气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

 4.胸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粉、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等活血止痛药。

17.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1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牡蛎二两30g(熬) 龙骨二两30g)

18.血府逐瘀汤;

桃仁12克、红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北柴胡3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气滞血瘀者,重用柴胡、枳壳,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陈皮;

 8.因虚致瘀者,去柴胡、枳壳、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9.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

10.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11.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磁石。

7 痰热扰心:

19.黄连温胆汤,组成】

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证:一般可加山栀子、黄芩、陈胆星、贝母、全瓜蒌、酸枣仁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  瓜蒌、生大黄。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牡蛎、石决明。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生地、天冬。麦冬、玉竹。

8.气阴两虚

20.炙甘草汤;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黄48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阿胶6克(包) 麦门冬12克 麻仁12克 红枣30枚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4.心悸证加减;

1.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

3. 心神不宁,心慌甚者,加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

4. 兼见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归尾。

5. 脾虚、食少、便溏者,去麦冬、麻仁、地黄,阿胶,加白术、木香。

 变证 

1.痰血较多,。面颧暗红者,在原方基础上去桂、姜、参,加丹皮,旱莲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可加热附片,龙骨、牡蛎,黄芪。

单验方

   (1)甘草30g,水煎服。

   (2)苦参20g,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的患者。 ·

   (3)紫石英lO-l5g,水煎服。

   (4)

21.定心汤:

龙眼肉30g,酸枣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乳香3g,没药3g,水煎服。

   (5)

22.养心镇惊汤:

白苇根15g,天竺黄9g,龙骨9g,牡蛎9g,钩藤9g,煅磁石12g,生白芍15g,银花藤9g,茯神9g,朱砂5g,

菖蒲lOg,水煎服。

其它治法

   (一)朱砂3克,塞入猪心中煮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二)朱砂0.3克,琥珀0。6g,一El两次吞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三)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治心悸具有阴虚证候者。

   (四)苦参片,每次3--10片,每日三次,或苦参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二次肌注,适用于室性、房性,结性及多源性期前收缩。

心肾阳微

轻者用

25.冯氏全真一气汤;

炮附子5克、人参5克(焗服)、麦冬5克、五味子3克、熟地6克、当归5克、牛膝5克

胸痹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6.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7. 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26.重者有陶氏回阳救急汤;

炮附子1.5克 肉桂1.5克 人参1.5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半夏2.1克 陈皮2.1克 甘草0.9克 北五味子9粒  麝香0.9克(包)

胸痹加减:

1.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

2. 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水。

8.阴寒内结,胸闷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

栝蒌仁15克薤白24克白酒1斤上药先用酒浸泡20分钟,然后煮取3两,分二次温服。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恶变质等食物

胸痹证:

1.阴寒甚者,加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

2.痛剧者,加细辛。  

变证 

1.痛剧无休止,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重证,重用乌头赤    

27.石脂丸

(炮乌头1.6克.蜀椒6克.附子3克 干姜6克 赤石脂6克),以温通之。

2.疼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见其它湿象者,属阳虚寒湿留着,宜薏苡附子散(薏苡仁45克炮附子50克 )以温化寒湿

单验方

   (1)阴邪壅滞治宜辛温通阳,益气活血。药用瓜蒌30g,薤白9g,桂心5g,枳壳lOg,丹参15g,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干姜6g,白酒90g,炙甘草lOg。

   (2)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温通络脉。药用瓜蒌30g,薤白9g,桂枝4.5g,当归9g,丹参15g,枳壳9g,赤芍12g,川芎6g,檀香6g,桃仁9g,红花9g,鸡血藤30g,天仙藤12g,甘草4.5g。

   (3)阴虚阳亢治宜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佐以通络。药用生石决明30g,珍珠母30g,钩藤15g,夏枯草15g,菊花12g,白 蒺藜12g,瓜萎30g,半夏g9,生白芍15g,麦冬12g,女贞子15g,生地15g,旱莲草15g,地龙9g,桑寄生30g。

   (4)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辛温通阳。药用太子参30g,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丹参15g,远志9g,生地15g  ,柏子仁9g,炙甘草9g,鸡血藤30g,丝瓜络9g,桂心5g。

   (5)肾虚治宜滋阴补肾,疏气通脉。药用黑桑椹30g.瓜蒌30g,薤白12g,半夏9g,旱莲草12g,肉苁蓉12g,郁金9g,        降香6g,丹参15g,鸡血藤30g,枸杞子12g,菖蒲9g,远志9g,柏子仁12g。

食疗

   (1)痰浊未尽者可用双菇冬瓜汤取鲜香菇、鲜蘑菇各5只,洗净,入生油中稍煸,加食盐少许,水适量,旺火煮汤沸,        入寸许冬瓜小块,煮令熟。

   (2)留瘀未清者可用三仁粥取桃仁、麻仁、柏子仁各lOg,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约15分钟,入粳米50g,煮成粥。

   (3)气虚血亏者可用黄芪莲芯红枣粥 取黄芪15g,莲子lOg,红枣10粒,文火煎煮20分钟,捞去黄芪,炊入粳米50g,煮成粥。

   (4)阴虚不复者可用山药煲猪肾取猪腰子1对,割开,刮去脂膜,以粗盐擦洗,切成丁块,另取山药50g,洗净,去皮        切片。先取山药,入油锅中煸炒,盛起,另起油锅,取葱、姜稍煸,入猪腰片爆炒,加黄酒、细盐少许,入山药片,旺火煮令熟,勾芡即成。

   (5)阳虚不复者可用羊肉胡桃粥取羯羊肉30g,洗净,放葱、姜煮令酥烂,炊入粳米30g,煮成粥;另取胡桃1个,用生        油氽熟,研细末,撒入粥中即成。

其它治法

   1.冠心苏合丸,每服一粒,心痛发作时服。或每日二至三次,可常服。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l~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4,'-,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内静脉滴注。

   3.苏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4.麝香保心丸每服l~2丸,痛时服用。 

应急措施

   1.胸闷气促,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者,可急选下列药物以止痛

   (1)心脉瘀阻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络者,可选冠心苏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宜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并以参附龙牡汤频频灌服。经治病情仍无好转者,宜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得延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频发早搏经方治疗案
心悸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心悸的辨证论治
炙甘草汤 乃心律不齐良方
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补虚祛痰化瘀
诊治阳虚失眠的学生娃——201703010行医札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