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伯乐误国:她给北宋选了亡国之君

清华大学出版社不日将推出本人解史新作,敬请欣赏摘要选节7——


独伯乐误国:她给北宋选了亡国之君


17岁的赵佶,不习武不读书,主要专注于三件事:画画,踢球,繁殖。



在没抬到皇位之前,他就生了一大堆孩子,当了皇帝之后,又是一大垛,就此创了中国皇帝生育新记录。史书《宗室传》记载,“徽宗三十一子”,《公主传》记载“徽宗三十四女”。合在一起,是65个孩子,半个连队的编制。赵佶不仅是家长,亦可谓“副连长”。因为古代没有科学避孕措施,皇家子弟也无需节育,所以从生孩子多少,基本可见其"热爱生活"的程度。收获了65个孩子的赵佶可谓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这个样子的青少年,放到今天,说白了就是一吃货顽主,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能量和志向。后人都看得明白,画家赵佶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问题是,他的伯乐并不这么认为。

 谁把画家推上政坛?

  赵佶这个贵人伯乐,名唤向太后,她是宋神宗的正室,宋哲宗的嫡母,也相当于赵佶的养母。这个最关键的皇帝接班人举荐者,认准赵佶是匹好马。

我们知道,对赵佶来说,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确是意外收获,他是皇父的第十一子,皇兄的五弟。那顶天子之冕,似乎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他的皇位无疑是“捡”来的。他是个“捡漏皇帝”。而他之所以能捡到这个漏,主要是因为两个依仗。

一仗运气,二仗人缘。

皇兄夭折,其他哥哥身体不争气,这是他的运气。至于人缘,本来在大臣当中他的口碑也不怎么样,但关键是“选举委员会”的关键人物看中了他,他的胜率于是就转成最大。  

这个关键人物是谁呢?她就是向太后。

   说到这里,必须提及封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人选拔通道。

应该说,此道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狭窄。封建王朝国家选拔官员系科举取士,毕竟有着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一串公开考试的选拔形式,而推举皇帝接班人,自古以来就那么几张嘴可以言语:

其一是前任皇帝;其二为后宫执牛耳者,主要是太后太妃或太监头;其三就是朝堂上的权臣。这三类选皇人的眼光,除了前任皇帝(先帝),另两类人大都藏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前任皇帝猝死、来不及指定接班人的情况下,后两类人选拔的接班人,不是傀儡小儿,就是藕断丝连的一家亲。

比较历代选拔皇帝接班人的程序,具有朝议制度的北宋还是相对民主的。但即便这样,本质上也不可能摆脱专制独裁政治,其中的民主空间,范围狭小、程度有限。向太后把持的那次选拔皇帝接班人“常委会”,民主更小到极点。在哲宗夭亡,后党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这种相对民主的朝议最终变调。

当事人曾布在《曾公遗录》记载了朝议经过。北宋朝堂并非一个明白人也没有,对端王赵佶当接班人的提议,当朝宰相章惇就提出严重发对意见,理由是“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说赵佶举止轻浮,这样的人怎么做天下之主呢?

应该说,章惇看赵佶还是看得比较准,评价比较到位。然而,宰相的意见却遭到了向太后的严厉反驳。

向太后搬出了赵佶适合做皇帝的理由:“先帝(宋神宗)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太后搬出了至高无上的老皇帝语录,说赵佶有福相,有孝德,与众不同。

向太后力挺赵佶的这个理由,至今听来都令人摇头,选一个国家领导人,是选貌选德还是选才?

说赵佶有貌。的确是事实。宋史称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被父亲惊叹“俨雅”,颜值比较高。但是对一个政治人物而言,没有政治抱负与能力,徒有“颜值”、“帅呆”顶什么用?后唐国主李煜比赵佶还帅,不也是死得很惨、连自己的妻儿都不能保护么!

说到德,这是最不靠谱的,因为可以表演。一个轻佻的人,怎么可能品德高尚?当然,宰相章惇不知,轻佻的赵佶对其他女人轻佻,可对向太后却极为恭敬。自从父亲神宗死后,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的居所嘘寒问暖。因此,向太后把赵佶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哲宗在“相思湖盘”意外驾崩时,老太太第一个想到的皇位继承人当然就是赵佶。

知道赵佶与向太后这层关系内情的大臣们,遂随声附和。

最后,“民主朝议”变为一人之声,众人附和,“听太后处分”。

于是,年届18岁的端王被推上皇帝宝座。执掌北宋最高权柄。  

后来发生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了。顽主从政,毁了国家。赵佶成为宋徽宗后,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得江河日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爱玩贪色、不务正业的国家领导人,只能加剧政治腐败,将国家带向没落。

当然,在北宋君主高度集权制及一群贱人的簇拥下,皇帝赵佶虽然昏庸但无“失位”之忧,所以这个顽主优哉游哉在皇帝宝座上玩了25年。不难设想,宋徽宗的好日子若无人打扰,可以一直延续到寿终正寝。

然而,国内被统治的人惯你,国外不受统治的人可不会惯。无能的君主统驭着千万羔羊,让域外虎狼闻到了血腥。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强势崛起的游牧民族金国女真人南下攻宋,赵佶连同儿子一起被抓了俘虏、成了亡国之君。

成为战俘后的赵佶,不仅皇帝当不成了,连做个有尊严的艺术家,也是奢望。

据史书《宣和遗事》记载,被金兵押送东北的赵佶,妻女皆为金人霸占,他忍辱苟活了九年,最后忧愤成疾,“疮疾满腹”,含恨而去。宋徽宗死后,没有被厚葬,而是被金人“碎尸焚之”。他们并没有把这个皇帝当作艺术家安葬,而是做了废物利用,捣烂他的尸体,烧出油来,点灯使。“享年”54岁的赵佶,就落了个这样“碎尸万段”的人生结局。

赵佶由一个九五之尊沦为战俘时,刚刚人到中年、才45岁,此时的他想必悔恨交加,但除了埋怨“小伙伴”误己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时刻的反思。

我以为,作为他本身,最该反思的一点,就是缺少自知之明

宋史记载,当年在当皇帝这件事上,赵佶态度非常积极,“时多征兆,心独自负”。他认为自己命中注定,才华横溢,是当天子的料。而那个反对他当皇帝的宰相章惇,所说的那句评价,后来被他视为“奸言”,赵佶对此始终怀恨在心。赵佶成为宋徽宗的当年,就将章惇罢相,此后一贬再贬,直至死于贬所。其主要罪状之一便是:“方先帝奄弃天下,中外震惊。乃复于定策之际,心怀异志,独倡奸言。”我赵佶当皇帝是众望所归,天下归心,就你老章胡言乱语,贬损天子,活该遭贬。

  但最后结果又如何呢?当了皇帝后的赵佶,其病症不幸被章惇言中了吧?人生的最后时刻,赵佶不知对章惇之评做何感叹。

记得日本海防大员渡边华山曾言:一个人是否安全,和自知之明有关。这句话与其说是给本国日本听的,不如说是给邻国中国听的。显然,他的话赵佶无福听到。政治驽马赵佶自认千里马,结果拉出来一溜,哪有日行八百之功?这样的皇帝,在太平时代尚可装模作样,而一旦大敌当前,就立刻现了原形,弄了个人仰马翻。如果赵佶有自知之明,当初不争皇位,而是像他的师傅王诜一样专心当个画家,让德才兼备的人去当皇帝,也许能够安稳度过幸福的“艺术人生”。怎会沦落到生不如死的绝境呢?

该反思的,还有看走眼的向太后之流。北宋亡国时,向太后早已撒手人寰,但这并不能使之逃避责难成为历史诟病人物,因为是她的选择留下千古之恨。出于个人感情、一己私念,以及有限的视野,向太后在国家危机四伏时代,选择了错误的人,自己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岂非历史罪人哉?

当然,最该反思的,是那个选人制度。十七岁已经定型的赵佶,不被很多人看好,却被“独伯乐”一票中标,这样的选制,害了国家、害了民族、也害了自己,只应置于历史的故纸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驾崩太后让其弟继位,宰相说了8个字被太后驳斥,26年后应验
个性轻佻还喜欢艺术的赵佶,为什么会继承他哥哥的皇位?
| 五千年 | 都说赵佶不是当皇帝的料,原来这事儿怪后妈!
宋哲宗死前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的亲弟弟,而是要传给了赵佶?
宋徽宗当皇帝:天上掉下来的帽子,登基全靠猪敌手的帮忙
北宋最奇葩的皇帝登场!太后评价:是个B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