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K12教研论文库师生关系解读
    ——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之二)
    引言
    这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从学生答卷反映的情况看,当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人找教师任”自己,而且确实有81%的教师愿意与“所有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交朋友。而当调查问到说!而从教师卷调查出的一些结果看,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有人认为,对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居然有53%的教师“可以理解”,认为“确有一定效果”!对此,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分析说,现在,我们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状况,用一句话来概括,是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感情沟通的大门在缩小!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细细一想,这个概括真的很准确,很生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仅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中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良好的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及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上海就有校长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思想。
    一、真心诚意地关心学生,为什么走不进他们的心?
    “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对这句话,有89.3%的教师是赞同并力求做到的,而且有60.4%的教师真心诚意地愿意与学生交朋友,有69.8%的教师认为与学生在一起“很愉快”和“有愉快的感觉”。而且从学生卷和家长卷来看,对教师比较满意的比例也较高,家长答卷达87.8%,学生答卷也达85%。但“关心”和“满意”的结果似乎并不理想,比如学生有心里话要说的时候,有困难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找老师。从我们调查的另外几组数据来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学生卷,有25%的人认为老师只喜爱少数同学;有40%的人认为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有85.6%的人说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和游戏;有61%的人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同学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有自己的看法,13.6%的学生回答说“老师不太高兴”。而当问到“你们学校里是否有老师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时,只有18.3%的同学回答说“一个老师也没有”。这样一种现状,教师们即使有再好的愿望,有再美的设想,也是没法实现的。与学生真心诚意交朋友,让他相信你,尊敬你,与你无话不谈,非一朝一夕之功,是要付出情感、付出代价的。
    调查中,有个家长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学生,特别聪明好学,但胆子比较小。有一天,班上一个学生丢了东西,老师立即现场查问,当问到他时,胆小的他脸“腾”地一下就红了,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师马上宣布:我知道是谁偷了,最好他自己承认。边说边拿眼睛望着他,小男孩脸更红了,班上同学似乎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也都一齐看着他,小男孩窘极了。这还不算,下课了,那个老师又把这个孩子叫到一边:是不是你拿了?孩子有口莫辩,只知道哭。于是这个老师居然就向全班学生宣布,东西是这个孩子拿的!从此,孩子再也不爱读书了。当然,也许这个故事过于极端了点,但生活中,这种比较武断的教师是很多的。试想,如果这样对待学生,与他们对话都困难,何谈走近他们?更不用说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了。
    教师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个有16年教龄的教师说:“我当学生时,对老师即使有意见,也绝对服从。哪像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想法很多。”另一个青年教师的回答是,现在的学生“很难沟通和理解”,认为师生关系“过去受政治因素影响,如今受经济因素影响”。学生们则认为“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大多只关心我们的成绩。”“老师只关心个别同学。”“有许多老师都不认识他们的学生。”
    与学生沟通不够,又觉得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不能误人子弟,时时渴望学生成才、有出息,但一切又不一定如愿;学生不听话,工作生活又有那么多压力,说不定还与领导同事闹矛盾,这种种,怎能令他有好心情?所以“对学生适当的体罚”,37.5%的教师“可以理解”,26.4%的教师认为“确有一定效果,不能盲目反对”。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越是不发达地区,这两个比例越高,如宁夏,分别是40.3%和34.2%,这也许从某一个方面说明,城市或者发达地区,教师对学生体罚还是有所顾忌的,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方式要文明一些。但是据我们个别调查,教师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有所保留的。有一个教师在我们一再保证不说出其姓名和所在学校名时,告诉我们,现在你们不要调查是否有体罚现象,而要调查还有哪个学校没有体罚现象。
    二、多数教师热爱教师职业,为什么把它当专业努力钻研的不多?
    本次调查回收的教师有效答卷1158份,其中高中教师占40.4%,初中教师占47.9%,小学教师占10.4%,有1.3 %的答卷者从答卷上看不出是中学还是小学老师。从教龄来看,10年以上和20年以上的比较多,分别占30%以上;从职称来看,中高级的比较多,达68%。按说被调查者整体水平和素质是高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现状的,可是当问到:“您认为做中小学教师是职业、专业、事业”时,选“职业”的占49.4%,选“事业”的占46%,而选专业的只有35人,占3%!这说明, 我们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仅仅是将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作为一种职业。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是当作一种职业去做,而不倾注情感和心智,那么他顶多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已。用到教书上来说,他就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出来的“产品”是特殊的,是具有知识、思想的人才,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怎么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难怪有专家撰文大声疾呼:“现在大多数教师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情感和爱心。”
    做教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一份伟大的事业?值得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吗?长期以来,可能我们很多的教师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这两者间徘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对自己要求高的,能把它当作一份事业就很不错了,而很少有人想到,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它当作专业,做教师最快乐的事是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难怪全国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却很少。事实上,做教师有许多的学问,其间有许多东西可钻研,有许多东西可探讨,只要努力,也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也能成为专家学者。过去,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很少有过这样的要求。“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质量高,这就足够了。”难怪有的教委主任就曾经这样要求他手下的教师们。也许在过去,人们这样评价一位教师:能恪守职责,有着崇高的事业心,就是一个好教师,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这些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对教师工作这三种不同的选择,对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有极大影响。如问到:“您觉得自己做教师,目前的心情”时,把教师当作职业的(以下简称“职业者”),认为“很舒畅”的仅占4.7%; “比较舒畅”的占29.2%;“很不舒畅”的占7.2%; 把教师当作事业的(以下简称“事业者”),与此相对应,则分别是16.3%、48.8%、1.7%; 而把教师当作专业的,则没有一个人“很不舒畅”。此外,在与学生交朋友的问题上,“职业者”只有56.9%的人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事业者”却有70.9%的人愿意;当学生与你看法不一致时,只有55.9%的“职业者”很高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事业者”却有72.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者”只有55.9%的人与学生商量,“事业者”却有65.9%;在关于是否能对学生适当体罚方面,“职业者”只有24.7%的人反对,“事业者”反对人数则达44.7%。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认可与否,用心与否,投入与否,对他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影响。
    三、家教赞同家访为何举步维艰?
    不知从何时起,请家教现象在一些地方风起云涌,“家教”这个曾经有些奢侈的词,现在也经常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社会、家长关心的问题。所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对业余时间进行有偿家教“赞同的”或“可以理解的”达82.4%,觉得学生请家教“很有帮助”和“有所帮助”的占81%;与此相对应,在家长调查卷中,89.9%的家长赞同和比较赞同家教,而在学生调查卷中,请家教的原因,有74.6%的学生告知是“父母强迫”或“父母要求”的,但学生们并不乐意请家教,真正自己提出的只占14.3%。而且越是贫困地区,教师乐意做家教的越多,比如老师“赞同”家教的,上海仅36.7%,宁夏则达62.4%;认为家教对学生“很有帮助”的,上海仅5.2%, 湖南和宁夏则分别为15.9%和14.9%。但与此相反的事实是,贫困地区学生请家教的比发达地区要少得多。如宁夏,“孩子从来没请过家教的”是44.8%,上海是31.5%;请家教“全班人数很多”或“一半以上的”,上海是23.4%,湖南是5.2%;完全赞同家教的家长湖南是44.6%,上海是35.5 %。可见,越是贫困地区,教师越愿意做家教,因为这样做“既可以把升学率搞上去,又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调查中,教师们坦露了自己的心迹。贫困地区的家长也更愿意让孩子接受家教,“望子成龙”之心比发达地区更甚,对家教的依赖程度也更高,可由于经济等原因,实际上贫困地区学生接受家教的却较少,而发达地区学生接受家教的反而多。
    对于家教,教师和家长都有要求,那么家访的情况又怎样呢?调查中,只有1.1%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家访”, 但从学生卷和家长卷来看,教师的认识是一回事儿,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事实上如今教师进行家访的很少。如有62.3%的家长告诉我们“老师从来没有家访过”,教师与家长联系,80%的学生回答是“请家长到学校里来”或者“电话联系”。当年那种教师走家串户家访的景象只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是飞速发展的电讯事业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使然;也有人说,是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们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所致。一些教师不同意这种种说法。他们说,家访肯定得用业余时间,而这个时候,我们多用来备课、改作业,现在都说学生压力大,实际上我们教师更不轻松,这个考试那个检查什么的,每天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哪还有时间家访?而且现代社会人们也挺讲效率的,能电话解决的事,何必非得跑一趟?况且现在有的家长并不欢迎教师去,他们家里装修得那么豪华,教师进去又脱鞋又倒茶什么的,烦!双方都烦!
    家访挺难的,那么做家教为什么又有时间和精力呢?有的还不惜跑很远的路,看来还是个利益驱动在作怪。
    四、教师让学生送礼、干私活等现象,为何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么严重?
    “过节了,是不是给老师送点礼呢?”“你孩子要评‘三好’啊?可能得对老师表示表示。”也许许多家长有过这样的对话,于是有人说,现在的师生关系太讲物质利益了,但这次调查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三套问卷均显示:学生给老师送礼的并不多,老师以权谋私的也较少。如学生卷,“对班主任或其他老师节假日或家有红白喜事的态度”,送礼的学生仅占8.9%,55.6%的学生是“卡片或口头慰问”;55.8%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有钱有权家长的态度”是“一视同仁”;与此同时,43.7%的教师“家里的事根本不让学生知道”,60.6%的教师认为对“家有背景”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从家长卷看,虽然有77.4%的家长认为“孩子老师求您办私事”“应该帮忙”, 但真要布置了的话,有74.6%的家长也只是“看着办”,当然,也有22.7%的家长“不敢打半点折扣”。以上情况说明,原来社会上的种种说法,如“不给老师送礼,孩子要吃亏”,“老师喜欢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等,并不是普遍现象,相反,还较少。
    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种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又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呢?有个专门研究教育的家长跟我们解释:如今社会风气就这样,家长们难免有这样的想法,何况学校又不是真空地带,总有个别教师贪图小利“因小失大”,再加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社会上一些人因此推断出学校也是个“太讲物质利益”的地方,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拿学生的东西,求学生给自己办事,我还怎么教育学生?”有教师这样解释自己的“拒礼”行为。
    中小学师生关系,是个重大而复杂的话题,很多现象我们也无法解释清楚,也许,还得请专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解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家教方法缺乏导致师生家长与学校关系紧张
孟繁华 张爽:对“索要或收受财物”等的解读
有偿补课与师德到底是啥关系?
师生与恩怨
师生合力 用汗水铸就辉煌   全力以赴 交高考满意答卷--腹有史书气自华
郑州73中校长的这张教育答卷只有一个字,却悠远绵长!【顶端校长专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