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情分析,让课堂重现生命活力
 “现在的孩子,讲什么都没兴趣……”“唉,越是精心准备,越是没法上……” “学生不配合,再好的设计也没办法施行……”我们常常会这样的抱怨,似乎都是因为学生的冷漠、无知、厌学,才使我们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真的如此吗?试想:我们讲的是学生已知的,他会想再听一遍吗?我们讲的都是参考书上有的,学生自己就能看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听你唠叨?……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它必然是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教师本人)把精心准备的重点首先放在关注、分析、研究学习者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 “学情”的基本定位
所谓“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通常意义上它一般包括这样几个主要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学生的知识基础,③学生的学科能力,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然而针对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情还应包括: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包括个体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还包括学生个体的阅读经历等,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的“原始性资源”。
2、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及缺损处,即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而必然带来的学生个体间情感体验的差异性,以及由于获得情感过剩或不足而造成的情感麻木或缺失。
3、学生思维中的盲点及可能产生的误区,即因惯性思维、生活经历的不足等带来的思维的局限性,及可能产生的偏差。
二、学情分析的意义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也同时存在着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种存在只有被充分挖掘、利用,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学情分析的意义及在此。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准确的预设学习目标。
(1)分析学生起点知识能力,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习知识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因而,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从初一要讲到初三。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这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2)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缺损处,准确预设学习的重点难点。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指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书本知识与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即所谓“激活”书本知识,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了每个作品背后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岁月流失、文化传承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情感、思想,以及新时期新背景下可能产生的全新的感悟,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准确把握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所存在的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及缺损处,并据此制订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2、有利于制订合理的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联系和强化储存的过程,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应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应重点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我们知道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完善自我的过程。因而在制订教学流程时,就应关注学情,并充分挖掘、利用学生以有的知识、体验等,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学生是带着自身的全部丰富性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已拥有的个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掌握学习内容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乃至由此提出的不同问题或得出的不同答案,甚至是错误,都可能构成重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不仅在课前要作好充分的预估,在课堂上也应随时关注、即使把握、适时生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收获,但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一定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灵动的语文课堂增添静的美丽
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表 - 鱼洞四小语文低段情趣课题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体验式教学之我见
更新观念,促进发展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