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師開示於2008年春節(卷09)

(卷九錄音2:06:01 - 2:45:19

 

  ……宏忍師真厲害,開始在「十方」,有二十多年,她還記得,可見她並不是…(有人接答:「不是一般的人」)(眾笑!)。哎!古道、本如呢?(古道、本如答:「在這!」)現在恢復講「十六特勝」,搞清楚了喔!

 

  「心息相依」,這個「心」,代號啊!就是人生命以來的「知性」,剛才誰問的,什麼?「阿賴耶識」具備人生來只有四,這四個特性,一定存在的,「見、聞、覺、知」,能夠看東西、聽聲音,感覺就是觸受了,就是講五蘊了,「知」,什麼都知道,自然知道,人生來就會知道,不知道,白癡也會知道啊!只有一個人不知道,死了不知道,死了,他那個知性帶走的,中陰身還是知道,見聞覺知,中陰身也存在的。所以修「安那般那」。剛才跟你講,轉化空氣的,要關了吧?熱起來了!很熱!太熱了!熱風來了,(有人答:「關了!」)

 

 我們知性本來存在,所以做「安那般那」時,「心息相依」啊!特別注意呼吸,你再加上了,一加就加完了!不增不減,你本來就知嘛!用不著把那個知性拉到回來,跟「氣」兩個合一,「氣」,呼吸往來,長養氣,是生滅法,一來一去,它「即空即有」,你那個知性也知道它「即空即有」,不過為什麼叫你要知這個氣呢?你心念不散亂了,這就自然專一了嘛!就這麼簡單嘛!所以古道師也講到,禪定就是專一嘛!這樣自然就專一了,輕鬆的專一,不是著相的專一,就錯了!知性本來在嘛!

 

 「知息入」,知道,「知息出」,也知道,一出一入,就是這裡一個解釋,沒有第二解釋。為什麼要你數,計數呢?因為怕你的知性散亂,不清淨地看住這個呼吸,所以佛就用個方法,教你數數,一呼吸,一往一來,叫你計數。我們知性配合的思想妄想心,它是亂跑的,西遊記比方講孫悟空,禪宗比方講牛魔王,都是亂跑的,拿個繩子把它拴起來,就是這個道理,假使猴子不亂跑,牛也不亂跑,不需要繩子了,就不栓了,這很簡單的一個事。你已經知道呼吸都往來,知息入,所以就用不著數了,數不是搗亂了嗎?你那個知性又加上一個妄想了,知性本來清淨的。但是叫你知性清淨,一般人喜歡,一切眾生這個生命,一呼吸都想把呼吸留到身體拉住,好像是吸鐵石吸回來,好像一般人做生意,都是貪心把錢賺回來,放在裡頭,完全錯誤!……。

 

 一知、一進、一出,注意出息,進來一定會出去,出的時候,把身體一切的病痛、業障,都跟著出氣出了,這樣一講話,你又加上了,聽了不要加上,千萬不要抓回來,就放開了。所以「知息入」、「知息出」,一知便休嘛!休不是叫你不修喔!還是注意它,你呼吸,會看到粗的往來,慢慢變成細,細的時候,好像沒有呼吸一樣,其實也在呼吸,那非常細,你不要加上,看住就是了,所以佛的比方,為什麼教你數,呼吸往來教你數,佛有個比方,很有意思,你看《達摩禪經》,我說有幾個比方啊?古道!(古道:「有四個,好像。」)七個!你又忘了,又要槍斃了!(眾笑!)他說,開始用力,後來不要用力,上山、下山,挑東西一樣,他都比方給你講清楚了!拿你們來講吧,明天拿經典出來討論,所以他說,為什麼教你數?等於一群羊、一群牛,在野地,鴨子亂跑,我們的妄想,那你站在門口數嘛!佛說,晚上牛回家,五個一數、五個一數,一下就數完了,歸位了就好了,你還數個屁啊?心念不跑了,清淨了。

 

 什麼叫「隨」呢?「隨」,沒有叫你跟著呼吸啊!看住就是「隨」!這樣懂了吧?隨時不散亂、不昏沈,那麼這個裡頭呼吸就慢慢體會,身體變化大了,(2;14;55)呼吸知入、出、呼吸長短,呼吸有長有短,有時候長,有時候短,這個時候,《達摩禪經》佛給你作了七個比方,太高明了,有時你身體不好,胸口有阻礙,腸胃有阻礙,入息就短,出息就比較長,有時候身體某一部份,入息長,出息短,都要看清楚,他作了七個比方,對不對?宏忍師講!七個比方,你怎麼講?拿到擴音器,記得嗎?或者,宏達,記得嗎?(宏達:「我是在寫在…」)我講的嘛!你們兩個講一下,就是代表我,你們不是要多給我休息嗎?

 

(下面是馬宏達的報告:)

 

【這七個比方,是講知息長短的這一段,而作的七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如火熾然,一堆火在那裡邊燃燒,著火了,如果你沒有往裡邊增加柴火,這個柴燃盡了,這個火就一點一點地熄滅了,這時候,如果你要是添一把柴火,它又著大了,這比方什麼東西呢?呼吸它自己有長有短,然後這個時候,沒有加上一個念頭,說要控制它,或者保留它,或者怎麼怎麼樣,或者加了其他的念頭,也就是說,沒有掉舉,沒有散亂,這個時候,等於呼吸順其自然,它會一點點自然的變得微細,到最後止息的樣子,而這個時候,如果你加了別的念頭進去,不管是哪一個念頭,只要有了雜的念頭進去的話,等於又加了柴火一樣,這個呼吸,它沒有順其自然一路下去,慢慢停止,它又重新燃起新的火來,又變得長啊,或者短啊,又亂起來,這是一個比方。

 

 第二個,如彼汲深井,就是你打水的時候,在這個井裡面,桶下去,井很深,那個水從五十米、一百米深的井,打水上來,一點點的抽上來,呼吸的深長,就等於這個打水的桶,下了一百米深一樣,然後打了水,一點一點上來,就等於呼吸,一點一點地回來,比如呼得很長,或者吸得很長,很深很勻很緩,那麼一點點的在變得短,都是自然的,順其自然的,這樣一點點的變短,就如水打上水面一樣,(懷師:「其實都講你身體內部,修這個會有很多的變化。」)它是從不同角度來講很多種情況,應該估計比這七種情況,還多得多。

 

 第三個,如仰射空,就是你射箭,對著天空中射箭,那個箭飛上了天空了,像我們現在打高射砲也好,或是放子彈也好,那個箭、子彈、砲彈,它有一個慣性的力量,一直上冲,冲到頂了,冲到最高點了,就要下落,最後變成流彈掉了下來,也是比方這個呼吸,這個呼吸,你不去增加一個念頭,或減少一個念頭,不要去打擾它,順其自然,僅僅是看著它,順其自然的,讓它自己這箭從上邊,不管是長也好、短也好,自己就落下來,這裡頭之變化,裡面長長短短的,都是因為氣在身體內部有種種的障礙或者無障礙,有通的地方,或不通的地方,所以它在呼吸的表現上,就是變成了有長、有短,或是長裡邊有短,短裡邊有長,反正變化很多啊!都是因為風在體內各種通或不通的地方,氣息流動有的時候堵,有的順暢,它自己自然的在裡面會變化,它溝通裡面的結合之氣脈,跟外界溝通起來,最後整個身體跟外界完全溝通起來,變成一個空的一個身體,完全是空的桶一樣,跟外邊溝通起來,這個過程裡邊,有這麼許多現象,總之,一個原則,就是你不要去打擾它,不要去增,或是減,它自己會像打水、射箭、著火啊,就這樣,(懷師插說:「可是你知性是要看住呼吸啊!」)對!這就是最關鍵的,你要看住它,你不看著它,實際上已經散亂了,(懷師補充:「這就是止觀了。」)這就是止觀,你沒有知性看得很清楚的時候,你已經散亂了,或者昏沉,這個時候,你的呼吸更亂,你等於添了柴火,或把裡頭燃燒的柴火又拿掉了;(2:21:13)或者打水的時候,這個桶本來自然的搖這個路的話,一點一點的搖上來,中間又作亂了,又散亂了,或昏沉,還沒到水面,又掉下去了,或者是根本沒有打到水,就直接搖上來了,都是散亂的;射箭也一樣,在中間你的力道,射到上邊,你在旁邊又干擾它,又不符合它本身的自然力。

 

 如牽旋輪,等於說演雜技的很多人,我們看到過,那個點著一把火,這個火把呢,牽一根繩子,自己在搖這根繩子,劃一個圈,就變成一個火輪,這個呼吸也一樣,等於這個火在周圍旋轉一樣,在體內的整個內部的循環,跟外界形成更大的循環,這個裡邊,如果你這個力量,你這個觀照的知性,觀照的時候,起了雜念,也等於這個旋轉的力道,出現了不平衡,不穩定的情況,(懷師補充說「譬如說,你呼吸進來,這裡是講到深一層不是鼻子的呼吸,你內部的左脈、右脈,都會轉動的,…」)左脈、右脈、中脈,什麼左裡邊又有什麼陰陽,前前後啊,然後跟外界,循環來循環去的,朱校長也有了一部份的體驗了!,從這個任督二脈的轉,或是從額頭進來,到衝脈這邊,比方這一些境界了,你這個時候,加了念頭進去,散亂了,或是昏沉了,那麼就擾亂了它,那個旋轉的虹,就起了一個奇怪的變化了,就不是那麼優美了。

 

 第五個,如山頂泉,山頂的泉水,大山的頂部有個泉水下來,如果旁邊沒有新的支流匯進泉水的話,那這個河流,不會流得很大,不會流得很遠,長江、黃河之所以變得愈來愈大,因為旁邊有支流匯進去,這支流就比方我們人的雜念,山頂的泉水,也等於呼吸一樣,這個風自然的在裡邊變化,也是生滅的東西,這個作用,你觀照著它就好了,起了個雜念,就等於加進了支流,旁邊的水又加進去了,這就沒完沒了,就流啊流,生生滅滅不止,因為跟著生滅跑起來了,陷入妄想執著裡去了。恐怕 老師還有更深一步功夫的解釋,是吧?(懷師:「對!」)跟這個「頂」啊差不多,…,四加行,(懷師:「對對對!」)

 

 第六個,說健士夫,很健壯力量很大的一個人,上山的時候,背了個東西,呼吸很短促的,然後到了山頂上,一把東西放下來,自己休息了,然後呼吸慢慢變得緩慢了,越長了,就是這樣子,你背了這個色身,等於一個麻袋一樣,如一個力士背了個包袱一樣,你在修行的時候,不管用什麼法門,反正你慢慢轉化色身,受陰的過程,這些東西,都是粗重的,就等於背了包袱,開始的時候,其實干擾是很難受的,這個受,酸、痛、脹、麻、養的,……,這個觸受,非常痛苦,會讓你的氣也變得短短長長,長長短短的,一會是冷,一會是熱,雜七雜八的,很是辛苦,可是當你慢慢開始到達「知息遍身」、「除諸身行」這個狀況的時候,它就變得很輕鬆了,等於身體這個包袱,變得如氣球一樣,輕了,放下了,這個時候,似乎止息了,似乎很長時間,有一點點呼吸,胎息啊!這種境界,慢慢進入「受喜」、「受樂」這種初禪以上的境界。

 

 第七個比方,如壯夫射,就是有力量的一個人,射箭吧,好像是這樣,這個是比方什麼來的?我記不太清了!這個有力量的人射箭,(宏忍師補充說:「有力量的人射箭可射得遠!」)可以射得很遠,沒有大力氣的人,射得就很近,就是說,你的智慧也好,或者你的十六忍,你的忍耐力也好,你的般若智慧也好,你能夠比較強的話,你在修證過程之中,在呼吸的表現上也好,或者色法、受陰的轉換的狀態,它就快一點,或者是順利一點,當然,中間也包括你功德做了多少?你的純淨的功德做了多少?(懷師:「沒有錯!」)沒有這個功德,沒有這個智慧,或者沒有這個忍耐力,忍耐力也是定力,都談不上,就等於身體很瘦的,跟我一樣瘦的人,射箭是射不了多遠的,大概是這麼一個比方吧!七個比方。】(馬宏達報告完畢)

 

 這個內容很深,這就講「十六特勝」的「知息長」、「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內容包括那麼多,大概!還是大概!

 

 然後,下一個是什麼?「知息遍身」,整個的氣脈,五臟六腑打通了,好像都不要呼吸了,每個毛孔自己裡頭,自己有活動的,有生滅活動,也等於呼吸一樣,所以這些都是要專修來的,專修不一定入山閉關,心念專一的修持,在家人修持更難,可是專一也做到了。「知息遍身」有時候會起特異功能,千萬不要要,不要管這個,把身體轉化,如果知道「知息遍身」,所謂本如師講的,什麼熬腿啊!屁股痠痛啊!痠痛脹麻癢,這些這些都過了,沒有了,只有氣充滿遍身,這一步到了以後,你知性不增不減,你就看住,止觀嘛!這一步,止到這裡,就觀了看了,止當中就是觀,觀當中就是止。

 

 然後,「除諸身行」,身體感覺沒有了,空了,跟虛空合一,身體的感覺沒有了,一切的障礙沒有了,這個時候,最難的是頭腦這一部份障礙,最難打通的是,……,頸子後面頭腦,到頭輪,很難打通,有時候,頭痛啊!各種病會來,痛苦的,這個就有很多方便法門,要懂了!宏達講的對,這個裡頭要功德了,自己修行的功德,非功德不可,打通了,「知息遍身」以後,就是「除諸身行」,前天,開始教你們……,管「五陰」,色陰部份,前五識,剛才徐江也問到,到這裡都轉變了,第八阿賴耶識沒有動哦!前五識,換句話,色、聲、香、味、觸,變了,觸受都變了,所以「除諸身行」,受陰這一方面觸受變了,變空靈了,變自在了,也可以說,無病無痛,或者少病少惱了,個性也當然變了,脾氣、個性、聲音,什麼都轉變了,都會轉變的,這是功夫,……,再告訴你,一步一步功夫,這步功夫,色陰、受陰,到這裡,一個轉變了,然後,就到心地法門了。

 

 「受喜」,這個心境高興啊!知道,心裡頭喜,臉上都是笑容,不是那個欠債的面孔,對任何人都要慈悲喜捨的面孔,不是故意裝的,因為都鬆開了,那個業報氣是喜,等於山門外畫的彌勒菩薩的笑,都是笑容,微笑狀,自然的,因為每個臉上細胞都打開了,自己也曉得高興,這一步做到了,怎麼不高興!樂,發快感了,身體轉化了,這個時候,身體發的快感,台灣話就是「爽」(音「宋」)啊!傳宏常用的「爽(宋)歪歪!(眾笑!)很土的話,整個身子樂,發樂是什麼?是快感,我們現在坐在的身體,你回想,隨時有難過在裡頭。這個時候,是徹底的,「受喜」、「受樂」。

 

 下一句就難了,「受諸心行」,裡頭起心動念,喜怒哀樂,貪嗔癡慢,每個念頭,要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用得到什麼?六祖的師兄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受諸心行」,這已經不在呼吸上,超越安那般那,可是安那般那已經達到止息狀態了,氣住脈停,都會做到了,非常安詳,始終都在受喜、受樂的境界裡,這個注意到了,懂了吧?(眾答:「懂了。」)

 

 再進一步,完全心理狀態,「心作喜」,這個喜同前面的喜不同,即使前面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已經到初禪、二禪這個階段,然後,「心作喜(實應「心作攝」)」,就是戴XX講的,他看過《瑜伽師地論》,行啊、識啊!這個階段,二禪、三禪的階段了,「心作攝」。

 

 「心作解脫」,鬆開了,心念可以超越,心氣合一了,這個時候可以達到「心氣合一」、「心氣自在」的境界,心氣自在就是神通自在,心氣合一,念動、氣動,都看得很清楚,捨念清淨了,捨念就清淨,到四禪,然後四禪裡頭,轉到大乘,一看,這個業境界,也空了,徹底的空,那就不同了,完全不同了,所以禪宗、禪定,打破了一個茶杯,碰到一個什麼,噢!悟了!遇到一個瓦片看得到,悟了,那是意識上偶然的清明,也有定境,這個就是補輟(2:36:41),,這個就是功夫。到這裡很清楚,這樣,十六特勝講了幾個?(古道:「講了十一個」)哦!古道,你講得清楚,不要槍斃了,(眾笑!)

 

 然後,還有五個。這五個,不是後面,這五個,從開始到後面,隨時有,心裡境界,隨時做到「觀無常」,一切諸法無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真正修行,「觀無常」。

 

 第二個,「觀出散」,注意出氣,不注意入氣,一切都放掉,就是放下,出散就是放下,丟了,什麼都丟,身體也丟開,什麼都丟,隨時念念在此。

 

 「觀離欲」,一切欲望、貪嗔癡,念念空。然後,得滅盡定,進入阿羅漢得定境界,「觀滅盡」,滅盡的,妄想沒有了,想念、感覺空了,感覺在前面喜、樂、受諸心行,就已經空了,想、受各念屬滅盡定,即生羅漢,現在活到,就是肉身羅漢了。

 

 最後,「觀棄捨」,徹底的佈施還要多,都不是,所有的功夫,統統空了,迴向,轉到菩提,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證入大乘。這個時候,才做得到,譬如說,以禪宗來講,百丈禪師:「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親證到菩堤境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那麼,佛在菩提樹下,也證到這個境界,「異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前面這些執著、妄想,都不是,身心統統轉變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真正的生命科學、認知科學,都給你弄得清楚了,然後,懂得教理,懂得《楞伽》,懂得《楞嚴》,懂得《解深密經》,懂得一切大祖師的真見道的,你像古道、本如,曹洞弟子,也講的,他(洞山)見道的:「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不要在身體呼吸上,給它捆住,你一知就別了,一知了了,不要吹牛哦!你要看住它,「渠今正是我」,這個肉體不是我,可是我呢,現在正需要個身體,「我今獨自往」,一念清,「處處得逢渠」,都是佛學理頭四大氣脈在轉,「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知性跟身體,「應須恁麼會」,你從這個裡頭進,「方得契如如」,你可以進到大乘佛法境界了。

 


 這些大祖師們悟道,譬如宏達跟我的因緣,他來見我的第一次,我指引宏達的四句話,他一下子就進入到現在,是夾山禪師的,「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他就進去了,那是用禪宗的方法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你問宏達,我接引他的是不是這個?宏達呢?(宏達:「是!是!」)(眾笑!)我跟他見面,簡單扼要,就是這個,他打起坐來在我旁邊,我告訴他,他就體會進去了,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這是禪宗了。




 我們現在講「十六特勝」,由禪定,規規矩矩修禪定,到達禪宗徹悟之路,乃至包卓立作白骨觀,也對的,安那般那跟白骨觀是連在一起的,十六特勝修到「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就看到自己白骨,清清楚楚,連白骨化光都丟掉了,都自由了,所以,白骨觀跟安那般那,是分不開的,兩個甘露法門,這樣清楚了吧?(眾答:「清楚了!」)

 

 可是你們不要去亂吹的,還要真作功夫的,…,在家居士們,你們聽了這小玩意,到外面亂吹去,做生意了,罪過下地獄,不是我的事,拿這個去為名為利,下地獄是你們的事,但是,逢其人,是那個根器,應該傳的,你吝法,不傳他,你也是下地獄,(有人答:「這個不好玩!」)這不好玩!(眾笑!)(古道師:「還是自己先修吧!」)對!兩頭都不好玩!……。

真還有些嚴重的法門,不能跟你們隨便講,你們功德在哪裏啊?這輩子做了多少功德啊!(有人提醒:「十點鐘了,老師!」)啊!休息了!(眾說:「謝謝老師!」)不要謝!不要謝!……(2:45:19

 

(吉祥圓滿)

 

 

(附錄一)

《達摩多羅禪經》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

……

或說長在前 或說短在前

如其決定義 今當次第說

謂出息始起 說言短在前

是說非所應 勢漸增進故

息去漸久遠 乃至未還間

當知盡是長 謂短則不然

出息漸增長 未到究竟處

是中所觀察 說名長中短

一心勤方便 專念正思惟

增長至究竟 說名長中長

觀已風迴轉 捨離餘求想

然後得決定 此則短中長

入息極短時 還到所起處

於是所觀察 說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 修行善明了

已得決定分 復進餘方便

滿身遍覺知 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覺 則為決定分

如火熾然 光炎則長遠

薪盡火將滅 光炎還漸短

若更增益薪 光炎普周遍

勢盡乃歸滅 四種風亦然

或說於長短 內外互立名

或二俱長短 如是種種說

彼汲深井 瓶下轉就遠

既攝令還上 訖至復之短

如仰射空 矢發疾無閡

其去漸高遠 勢極還自下

修行正思惟 觀察依風相

初遠然後近 長短義亦然

如牽旋輪 屈伸互往來

往遠名為長 來近則為短

息風迭出入 長短亦復然

譬彼真諦觀 先苦而後集

觀息亦如是 先長然後短

若初禪息短 第二禪息長

以違正受義 是說則不然

於彼初禪中 息風勢極遠

第二禪息短 正受漸差別

滿身遍覺知 則依第三禪

最後身行息 以離毛孔故

此說諸三昧 隨順功德相

修行安住彼 不為覺想亂

何故初禪中 唯說長無短

不捨諸所依 由是故息長

彼以覺想力 能令息去長

第二捨諸依 勢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羅 佛說山頂泉

涓流勢不遠 餘處無來故

如彼山頂喻 第二依亦然

唯從其處起 是終不能遠

說健士夫 負重而上山

竭力令氣奔 息風急迴轉

既到安隱處 其息乃調適

是喻說彼息 前短而後長

所說健士夫 負重而上山

以身力方便 是乃令息長

如彼劣方便 不自力負重

以無力方便 息微故不遠

如壯夫射 能令箭極遠

劣力無方便 勢弱去則近

此喻應當知 是說長短義

修行細微覺 一切諦明了

如是十六分 悉名為決定

如方便升進 分別功德住

決定安般念 亦應如是說

……

(附錄二)

百丈禪師名偈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他說,我們本來在這裡嘛,自性不變的,你要無想無念,那個無念無想不是你去無念無想,這個妄想根本不在你裡頭停留的,它本來沒有根的,所以是無想,所以叫無念。無所謂空,無所謂有,自性的靈明,靈光獨耀。肆脫根塵,什麼是根啊?眼睛,耳朵,身體,頭腦,這些都是生理的。什麼是塵呀?外面物理世界聲,光,變化都是塵。我們的自性離開物質,離開肉體,可一切生理,物理世界起的作用都靠它來的,所以脫離開根塵,你只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是故意做的,也不要故意把念頭壓制下去,自己本來很現成的。

 

 “身露真常”,自性全體顯露了,它是永恆存在,不生不滅的。“不拘文字”,你叫它佛也好,覺性也好,道也好,叫它祖宗也好,上帝也好,叫它哈不隆咚也可以,它也不怪你。“心性無染”,我們自心自性的本體並不受任何東西的染污,不受好的染污,也不受壞的染污。“本自圓成”,本來現成的,那麼你怎麼用功?“但離妄緣”,就像一群野鴨子飛過去了,馬祖問百丈,這是什麼?去了?飛過去了。同“金剛經”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是一樣嗎?過去就過去了嘛,還管理幹什麼,所以離了一切妄想因緣,這心境呢?“即如如佛”,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恩愛,一切的榮華,一切都過去了,只要離開這些妄緣,當下一念清淨。

 

(附錄三)

曹洞宗 洞山禪師悟道名偈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附錄四)

夾山禪師名偈

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目前无法」,眼睛前面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你说一切皆空了,意在目前,等于说第二句又否定了。「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非常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天,我們可不可以如此幸福【情感美文】
濟公老師談修道細節
想做,就對了
人和人千萬不要靠的太近!(深度好文)
明心見性 ─ 妙不可言的境界
何謂功德與福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