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一、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红军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革命根据地。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根据地红军的总方针。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同时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实施。

10月20日前后,从湖南省和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方面抽调“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陆续进入江西省境内,在武汉的第19路军也准备进入江西参战。11月2日,鲁涤平将集中在江西境内的7个师又1个旅编为3个纵队。并限于5日前,第1纵队第18师集结于樟树,第24师集结于丰城西北之赣江北岸,新编第13师集结于临川;第2纵队第50师集结于西山万寿宫,独立第14旅集结于靖安;第3纵队第77师集结于上高,新编第5师集结于高安;总预备队第8师集结于南昌。企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流域的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西临江镇)至分宜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尙未巩固,敌強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这一方针,并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据此,中央苏区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作战,建立支援红军作战的组织等反“围剿”准备。

二、红军主动退却,国民党军一再扑空

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国民党军;率红3军团、红1军团第4、第12军等部,从袁水两岸东渡赣江,向靠近苏区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丰、崇仁、宜黄之间地区转移,并向樟树镇、临川方向进逼。11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分別进到清江、新淦、黄土街、罗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鲁涤平得悉红军主力已东渡赣江,深恐红军夺取樟树镇、临川、遂以第3纵队仍在赣江西岸进攻,以第1、第2纵队尾追过赣江,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并进长追,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即以少数兵力配合群众武装迟滞、消耗“围剿”军,主力于11月中旬分别由赣江以东新淦、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转移。

18~20日,“围剿”军各纵队分別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再次扑空,遂转入就地“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作准备。12月初,红20军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地区活动,并与当地群众在东固附近山头构筑假工事迷惑敌人;主力则秘密移至宁都县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冈、安福圩地区,抓紧整训和筹措给养。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并急电催调第19路军由武汉入赣参战;另调驻福建的第56、第49师、暂编第2旅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至此,“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为了加强指挥,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鲁涤平兼主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其部署:第6路军第24师由蛟湖向东韶、洛口、宁都进攻,第8师由黄陂、南丰之线向广昌、宁都、雩都(今于都)进攻,第56师经建宁向石城推进,第49师和暂编第2旅向瑞金、会昌推进;第9路军第18师由永丰分经古县、白沙向东固进攻,第50师由乐安分经招携、藤田向龙冈、东固进攻,新编第5师由吉安经富田向东固进攻,第77师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军第60师、第61师经萍乡分向万安、泰和推进;第12师第34旅仍防守赣州。

三、红军适时反攻,打破“围剿”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鉴于国民党军宽大正面的“围剿”布势及战线拉长,间隙过大,兵力分散,且“围剿”军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派系复杂,难于协调等情况,于12月中旬在宁都县黄陂召开总前委会议,再次缜密研究反“围剿”作战方案。毛泽东等鉴于战场态势已利于红军反攻,决定选择接近红军集中地的“围剿”军主力为歼击目标,集中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割裂“围剿”军整个部署,然后各个击破,粉碎“围剿”。

为不失时机地转入反攻,方面军派第12军第35师赴兴国东北约溪地区引敌西向并监视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抓紧进行政治鼓动和临战准备。12月16日,各路国民党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进攻。19~21日,新编第5师(后改称第28师)、第18师先后进占东固,未见红军主力,该两师却在浓雾中发生误战。第50、第60、第61、第24、第8师分别进到招携、万安、泰和、草台岗、新丰、三坑等地。沿途屡遭红军小部队和地方武装袭扰、阻击,交通运输常被阻断,故进展迟缓。24~28日,第28师进至因富,第18师先头1个旅进到南垄;第50师进到源头,准备续攻小布;第24师经东韶进至洛囗;第8师进到广昌,先头进至头陂;第60师准备经赣州转向北进,配合泰和之第61师进攻兴国。红一方面军得悉第50师欲孤军进犯小布,遂于25日和27日两次在小布设伏。但该师惟恐被歼,不脱离源头阵地,红军伏击未成,撤回原集结地待机。28日,鲁涤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红军发起总攻。其中张辉瓒第18师第52、第53旅和师直属队,于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在赤卫军、少先队配合下,牵制源头、洛口、头陂之第50、第24、第8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求歼第18师主力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29日下午,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查明第18师主力已到龙冈,当晚确定围攻龙冈的部署;左路红3军为右翼,于30日晨占领木坑以北地区,继向龙冈攻击前进,红12军(欠第35师,指挥第64师)为左翼,于30日拂晓向表湖前进,以一部占领龙冈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断龙冈至南垄大道,从兰石、茅坪攻击第18师侧后;右路红3军团、红4军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进,以一部到还铺附近,向龙冈西北端之张家车攻击前进,如上固无敌,主力向还铺、张家车攻击前进,以一部向下固、潭头警戒。在约溪地区的红35师,于30日午前插至南垄、龙冈之间,配合红12军主力攻击龙冈,并向南垄警戒。方面军总部30日进至小别附近的黄土岭指挥。

30日晨,第18师第52旅为先头,师部和第53旅随后,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9时许,其先头在龙冈以东小别附近,突遭居高临下之红3军先头第7师迎头痛击。张辉瓒误认为是红军小部队袭击,自恃兵力、武器占优势,遂组织部队向红军阵地反扑。战至中午,红3军全部加入战斗,第18师亦展开两团兵力猛攻,战斗十分激烈。15时许,张辉瓒率4个团拼力向红军实施多路进攻,又被击退。此时,红4军和红3军团一部已插到张家车,截断了第18师与东固、因富的联系,并从侧后向龙冈猛攻;红3军团主力占领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阵地,切断了敌从西北方向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北方向突围的道路。至16时许,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合围,红军即发起进攻。张部向西北突围未逞,全军溃散。激战至18时许,红军全歼第18师师部和2个旅,俘张辉瓒。

前面捉住张辉瓒…

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其中,第50师于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溃逃,主力经南团撤往东韶。红一方面军总部当日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尾击第50师主力。中路红12军经南团、琳池由西向东攻击东韶;左路红3军团经头陂由北向南攻击东韶;右路红3军到达田营后,以主力牵制24师,以一部迂回东韶以东攻击;红4军为总预备队,随红12军跟进;方面军总部进到龙坛指挥战斗。3日,红军中、左路相继进抵东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稳之第50师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时许,分别突破其防御。但这时,因右路红军尙未迂回到东韶东端,第50师余部乘隙向东和东北方向窜逃。红军奋起追击,再歼其一部。此战共歼第50师1个多旅。

东韶战斗后,各路国民党军争相撤离苏区,在兴国、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之线转入防御。至此,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

红军第1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总前委书记 毛泽东

总 司 令 朱 德

总政治委员 毛泽东

参 谋 长 朱云卿

政治部主任 杨岳彬

闽西新12军

(1930年11月,由闽西红军第20、21军合编组成)

军 长 左 权

李宗沸(代)

贺沉洋 (代)

政治委员 施 简

政治部主任 李力一

第35军

(1930年11月,由赣南各县赤卫武装组成,全军三千余人)

军 长 罗贵波

邓毅刚(后)

政治委员 邱达三

罗贵波(后)

副军长 曾毅生

参谋长 鄢一心

(鄢日新)

政治部主任 谢嘉喜

副官长 肖云长

第5团

团 长 谢叶慰

政治委员 邝 佐

第6团

团 长 孙壳恢

政治委员 赵高林

第7团

团 长 曾毅生(兼)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

校 长 谭希林

政治委员 邓子恢

闽西红军学校

校 长 刘瑞生

政治委员 刘瑞生(兼)

第1军团

总 指 挥 朱 德(兼)

政治委员 毛泽东(兼)

第3军

军 长 黄公略

政治委员 蔡会文

参谋长 周子昆

军需处长 范树德

第7师

师 长 陈伯钧

政治委员 李 涛

第8师

师 长 刘畴西

政治委员 王如痴

第9师

师 长 徐彦刚

政治委员 朱良才

第27团

团 长 李聚奎

第4军

军 长 林 彪

政治委员 罗荣桓

参谋长 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 彭 祜

李 涛(后)

军需处长 吴汉杰

第10师

师 长 王 良

政治委员 李赐凡

第28团

团 长 刘海云

第29团

团 长 赵尔陆

第11师

师 长 李天柱

曾士峨(后)

政治委员 罗瑞卿

第32团

政治委员 杨成武

第12师

师 长 肖 克

政治委员 张赤男

第35团

团 长 毕占云

政治委员 刘亚楼

第12军

军 长 罗炳辉

政治委员 谭震林

参谋长 林 野

政治部主任 谭 政

军需处长 杨立三

副官处长 杨至诚

第34师

师 长 周 昆

政治委员 高子立(高自立)

第100团

团 长 寻淮洲

第35师

师 长 龙普霖

政治委员 欧阳健

第36师

师 长 张宗逊

政治委员 邓 华

第20军

军 长 刘铁超

政治委员 曾炳春

政治部主任 谢汉昌

第22军

军 长 陈 毅

政治委员 邱达三

第64师

(1930年底,由第22军第64、65师组成)

师 长 唐天际

粟 裕(后)

政治委员 高子立

参谋长 唐天际(兼)

第190团

团 长 周明元J

第3军团

总 指 挥 彭德怀

政治委员 滕代远

参谋长 邓 萍

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

随营学校

校 长 邹 平

第5军

军 长 邓 萍(兼)

政治委员 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 吴溉之

第1师

师 长 李实行

政治委员 吴溉之

第1团

团 长 王炳良

政治委员 李鸣铁

第2团

团 长 钟 彪

政治委员 于化民

第3团

团 长 周彩新

政治委员 黄春圃

第3师

师 长 彭 鳌

政治委员 谢翰文

第8军

军 长 何长工

政治委员 袁国平(兼)

第4师

师 长 黄云桥

政治委员 黄克诚

第6师

师 长 郭炳生

政治委员 彭雪枫

第一次反“围剿”时国民党军序列表 1930年12月

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 鲁涤平

第6路军

总指挥 朱绍良

第八师 师长 毛炳文

第二十四师 师长 许克祥

第四十五师 师长 张 贞

第五十六师 师长 刘和鼎

新编独立第十四旅旅长周志群

第九路军

总指挥 鲁涤平(兼)

第十八师师长 张辉瓒

第五十师师长 谭道源

第七十七师师长 罗霖

新编第五师(后改二十八师)师长 公秉藩

新编第十三师师长 路孝忱

第十九路军

总指挥 蒋光鼐

第六十师师长 蔡廷锴

第六十一师师长 戴戟

独立第三十二旅旅长 刘夷

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旅长马琨

航空第一队队长 张有谷

航空第三队队长 刘芳秀(刘牧群)

航空第五队队长 田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0年11月5日-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红军牺牲的高级将领(已知)
传奇25军!失去领导后分散着坚持斗争,重建后打破清剿连连取胜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
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
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部队情况简介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