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州往事(10)荀彧之死

  十九、述志令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曹操开始思考与汉室之间的关系。

小皇帝的确好用,但是小皇帝也越长越大,慢慢成为一个麻烦。

迎天子的时候,皇帝15岁,严格讲还不算成年,独揽大权还说得过去;而赤壁之战以后,皇帝已经29岁了。

要不要还政于天子?曹操心里很犹豫,权力这么好的东西,他当然是不想还的,但如果不还,也会面临朝野上下的压力。

 

可还记得,关东联军讨董的时候,袁绍等人作壁上观,只有曹操冲在最前,几乎丧命。

年轻时的曹操的确心怀汉室,一腔热血,可自从迎天子,尝过权力的滋味之后,便再也不想放弃了。

公元210年,正当周瑜、刘备围攻江陵的时候,汉献帝主动向曹操示好,下诏给曹操增加三个县、两万户的封地,不久,曹操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这篇文章也称《述志令》,它很重要,想要了解曹操的性格、心理,及曹氏篡汉的始末,有必要好好读一读。

白话文版(红)及评析(黑)如下: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怕被人看作平庸之辈,立志要当个郡守(第一个志向,地级市长)。

谁年轻的时候还没点梦想呢。

后来当了济南市长,我大刀阔斧扫黑除恶,得罪了权贵,怕牵连家人,只好称病还乡。回家后,我自忖还年轻,就想读读书、打打猎,二十年后再出来做事。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有的则是官场失意,还有的人是借隐居以示淡泊,博得清名,好让朝廷重视而启用。

唐朝时很多人故意隐居终南山,等着朝廷来请,然后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出山,比考试还管用,成语“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来的。

曹操的隐居除了官场失意,当然也有最后一种,他自己都说出来做事了。

不久,朝廷召我当都尉(驻军地方官员),又调任典军校尉(禁军副军长),成了军人,心里就又想着驰骋疆场,封个侯,再搞个将军当当,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第二个志向,封侯拜将)。

讲述两个志向,第一个直接说“志向是什么”,第二个说“希望死后墓碑上写什么”,表达不重复,好文笔,写文章可借鉴。

后来讨董卓,我本可以趁机招兵买马,扩大实力的,可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我觉得兵多了不好约束。

不招更多兵,不是怕人猜忌,而是怕管不过来,这句话很实在,当时曹操阅历少,眼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

又后来,我担任兖州省长,打败了黄巾军,一下子收编了三十多万人。

实力大增,可并不是有意为之。

再后来,袁术这瘪犊子称帝了,我岂能坐视不管,往死里打。

袁术死后,袁绍也要步他弟弟后尘,我虽然实力不济,为了国家拼了命也要灭他,赖天子洪福,我最终打败了袁绍和他的儿子。

还有荆州刘表,仗着自己是汉室宗亲,目无朝廷,自立山头,因此我奉旨南征,灭了刘表,这才有了天下太平。

一一陈述功绩,好引出下文。

起初,我只想做郡守、封侯,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如今当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人的一生难以预料,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们觉得我当丞相、位极人臣过分了是吧?实话告诉你们,国家如果没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设使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么大的功劳,我当个丞相怎么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的人看我权重,怀疑我有进一步的想法,这是他们想多了。 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尊奉殷朝;齐桓公、晋文公兵势强大,仍尊重周天子,我每次读书,读到古人的事迹,都会感动到流泪,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同时我也告诉家人,让他们知道我的心意。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确表态,不过曹操举周文王的例子有点怪,我不明白为什么古人会将周文王称为“至德”,文王再忠心,他儿子周武王毕竟造了反。难道曹操的意思是,我当忠臣,我的后代另说?本想说自己没有野心的,可拿周文王举例,反容易让人多想。

评价一个人,应该从历史的角度,不光看他本人的事迹,也看他儿孙的表现,比如诸葛亮本人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生清白,他的后代诸葛瞻、诸葛尚也都为国捐躯,算得上满门忠烈。比起周文王,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至德”。

话又说回来,我虽忠于汉室,可要我交出权力,回到封地养老,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些年,我得罪的人太多,交出权力,我和家人就会被仇人暗算,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得不握权以自保。另一方面,我若死,国家一定会遭到颠覆,我岂能让这种事发生?

权力交出去会遭仇人清算,确有这个可能。

39年后,曹爽就是因为交出了兵权,被司马懿灭了门。

有没有例外?也有。

诸葛亮去世后(抱歉,我就是这么粉诸葛),权力交给了蒋琬等人,可诸葛瞻走哪都有鲜花,还当了驸马,甚至到了晋朝,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还得到了司马炎的重用。

这都得益于诸葛亮无私的品德与治蜀的功绩,蜀国没有人愿意加害他的子孙。就连诸葛亮的政敌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也痛哭终日,郁郁而亡。

而曹操四处屠城,滥杀平民,又杀了边让、孔融等名士,据说没钱发饷时还掘人坟墓,成了盗墓界的祖师爷,可谓自绝于天下,唯有紧抓权力才能自保。

有人说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8岁,接不了权;可诸葛亮还有个亲弟弟诸葛均呢,到老也只是个小小的长水校尉。而曹操的亲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等,个个身居要职,这个对比还不明显吗?

以前,朝廷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拒绝了,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不为别的,就是要确保朝廷和自己的安全。至于封地,就少一点吧,我把三县二万户赋税还给朝庭,只享受已有的一万户就够了,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吧。(完)

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原来不是“让县”,而是“换县”,拿三个县的封地来换三个儿子封侯,这笔买卖很划算。谁叫儿子们不成器呢,没有战功,想封侯只有拿地去换。

以上就是《述志令》的主要内容。

曹操这样无拘无束的写文章,在当时也是一大创新,所以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丑话说在前头”是个好事,曹操这篇文章,自我剖析比较到位,把众人的疑虑、猜测,不藏不掖,不装糊涂,都摆在桌面上说了,即使是自己的私心,也袒白示人,这样一来,反而有说服力我都说保权就是保命了,再为难我的还是人吗?

但要说从这篇文章,便判断曹操没有篡位之心,也过于武断。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狂话,不是一个臣子该说的。说这种话的臣子,眼里就没有天子。

改朝换代的路上,曹操的步子越迈越大,当然,他也无路可退,他的背后是万丈深渊。

二十、荀彧之死

潼关之战后,关中平定,曹操凭军功,打算再进一步,晋升魏公、加九锡。

公,是仅次于王的爵位,退位的皇帝才能享受这个待遇,曹丕篡汉以后,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司马昭灭蜀之后,封刘禅为安乐公。

所谓九锡,是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件礼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器、虎贲(卫士)、御酒、红漆大门等等,是皇帝能给大臣的最高礼遇。

加九锡不是什么好事,历史上第一个受九锡的人是王莽,后来他篡汉了,九锡也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曹操当魏公、加九锡,就是为了给子孙篡汉铺路,也顾不得天下的非议了。

曹操需要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二把手荀彧(yu四声)。

荀彧何许人也?

他对于曹操的重要性,等于诸葛亮之于刘备。

荀彧比曹操小8岁,出身于汉末四大士族的颍川荀氏,其他三家是弘农杨氏、颍川陈氏、汝南袁氏,代表人物有杨修、陈群、二袁(袁绍袁术)。

荀彧早年在袁绍手下,后投奔曹操,官至尚书令,统领朝政,地位仅次于曹操,后世尊称“荀令君”。

投奔曹操以来,荀彧的贡献,无人可匹。

政治方面,他力劝曹操迎奉天子,最终使曹操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条件。

战略方面,他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

军事方面,他面对陈宫叛乱,为曹操保全了兖州三城;献计将袁绍军扼于官渡,使袁绍不能前进;曹操南下,他建议一面公开从宛县、叶县出发,一面抄小路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奇袭荆州。

人事方面,他以颍川大族的身份和影响,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人才。

可以说,曹操没有荀彧,就不会有今天;没有荀彧,曹操也许死的比吕布还早。

迎天子后,荀彧的主要任务就是留守许昌,替曹操看管皇帝,随时报告皇帝动向,不再跟随曹操左右。

这绝不是说荀彧不再受信任,曹操与荀彧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凡有大事必征求荀彧的意见。

关于当魏公、加九锡的事,曹操私下里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果断拒绝了,他认为,曹操兴兵的目的是匡扶汉室、安定国家的,不应有僭越的行为。

荀彧的地位和影响非同小可,他不同意,这件事万难实行,所以当魏公、加九锡的事,也就暂且搁置。

曹操心里不高兴,却也无可奈何。

与贾诩、华歆等谋求高官厚禄、封妻荫子的人不同,荀彧是有信仰的,他是汉室的坚定维护者,当初弃袁投曹,正是看中了曹操心存汉室。谁想到迎天子后,曹操的权力欲日渐膨胀,再往下走,分道扬镳,甚至反目为仇,是迟早的事。

《军师联盟》这段对白很精彩

这件事之前,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就已经出现过裂痕。

衣带诏事件败露之后,曹操杀了董承全家,包括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就连董贵人腹中的胎儿也未能幸免。

曹操的种种暴行,伏皇后都看在眼里,她写信给父亲、辅国将军伏完,请他找机会除掉曹操。

伏完不是个做事的人,不懂得吸取董承的前车之鉴,竟拿着女儿的信,到处找人入伙,找着找着,就找到了荀彧。

荀彧当然不同意,且不说曹操之死将对天下造成多大的震荡,大汉将回到诸侯混战的乱世,单是谋杀老领导,这种事荀彧也做不来。

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也没有及时向曹操汇报。

过了些年,扶皇后的信的被她弟弟捡到,去向曹操告密。

荀彧知道不能再隐瞒了,只好去邺城,先聊家常,七绕八绕的向曹操说了扶完找他的事。

 

曹操惊讶的说,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荀彧说,说过的,你忘了而已。

曹操说,皇后要杀我啊,这种事我能忘?

荀彧瞒不过去,只好说,当时你在官渡跟袁绍决战,我怕你分心,所以没告诉你。

曹操说,那打完仗这么久,你怎么不说?

荀彧无语,他确实是做错了。

这种事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了不汇报,你到底站哪边??

这件事以后,曹操对荀彧的感情变得有些复杂。

关中平定后,曹操又南征孙权,令荀彧到谯县劳军,并留他在身边,曹操大军到濡须时,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

荀彧养病期间,曹操派人给他送了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天子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士大夫死称“不禄”,空食盒,即不再享受俸禄之意。

曹操虽然对荀彧心怀感激,但为儿孙铺路显然更为重要,他希望荀彧病死在路上,这样大家面上都好看。

这也是曹操特意把荀彧从许昌叫出来的原因,许昌不方便,影响不好。

于是荀彧服毒自尽,以他的理想提前为汉室殉葬。

司马懿晚年说,我这一生,目见加耳闻,贤才没有超过荀令君的。

曹操怀着愧疚,厚葬了荀彧,并赠予“敬候”的谥号,荀彧之子官至五官中郎将,其他后代也备受关照。

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僵持了一个多月,由于春雨连绵,江水猛涨,曹操见胜利无望,便引军撤退。

荀彧死后第二年,汉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于是曹操建魏国,定都于邺城。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忠于汉室 诸葛亮绝对不是第一 曹操阵营此人才是汉室第一忠臣
曹操要汉献帝给他加九锡,九锡究竟是什么玩意?
三国四大战略家:曹操刘备孙权麾下各有一人,周瑜和郭嘉不在其中
【历史】三国战略规划大盘点
蔡邕哭董卓被杀死,姚崇哭武则天却没事,背后的权谋,你真懂了?
《中华荀姓》-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