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四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兴衰转折

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兴衰转折

启迪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犹不及的最好教训。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年-499年)实行了一系列汉化运动,史称孝文帝改革,也称为“孝文汉化”。

一方面,这场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缓和了北魏内部冲突严重的民族矛盾。鲜卑族和汉族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为后期中国的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改革也恢复了北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北魏农业生产的水平。其农业工具得到改进,水利复修,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手工业随之兴旺,商业活动频繁起来。

不过,历代改革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自我蜕变过程。孝文帝改革时也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一度难以进行。

那么,孝文帝为何要坚决进行汉化改革呢?

第一,维护北魏在北方地区的有效统治。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前秦之后再次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几十年的分裂局面,成为南北朝中北朝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它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这时,北魏的统治区域包括了华北平原在内的大片农耕区。

五胡内迁后,大量少数民族涌入北方,这些游牧民族开始向农业定居的转化,胡汉文化相互渗透。北魏也处于部落制度向封建国家过渡的时期,开国皇帝道武帝曾采取定居编户的政策,来离散自己亲族部落的势力。建立完全的封建制度是稳定北魏政权的首要任务。

第二,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北魏在统一战争中常常进行种族间的屠杀和掠夺,王朝建立后也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使得胡汉矛盾十分激烈。北魏建立以来,一直面临高发的汉族起义事件,孝文帝登基前后,是北魏汉族叛乱最严重的时期,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一起。

第三,扩大汉化运动的成果。

太武帝在位时,在中央设置尚书台机构,任用大量汉族官吏。还令汉族大臣崔浩来推进汉化运动。推崇道教,来宣传北魏王朝的正统性。

崔浩

此后,文成帝时期,进行了汉化的法制改革,淡化鲜卑贵族对待被征服者较为原始粗暴的习惯法。献文帝时期,则任用汉臣高允,在统治基层设立乡学,这等于在汉文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扩大了北魏统治集团中的汉族基础。

因此,孝文帝改革,和前几任皇帝一样,符合北魏统治者扫除部族势力残余、实现汉化的历史趋势。

那么,孝文帝是如何通过改革实现彻底汉化的呢?

第一阶段,冯太后垂帘主持改革工作。

影视剧冯太后形象

孝文帝登基时只有5岁,便由冯太后掌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整顿吏治。鲜卑官吏大多不善治理政务,而是擅长作战,有掠夺财物的习惯。因此,484年,北魏颁布了俸禄制,正式规定了官员俸禄的具体数量,如坐实贪污行为,全部处死,且实行连坐制。在严峻的刑法下,官员贪污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另外,废除宗主督护制,建立三长制。北魏时有许多大地主阶级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聚族而居,筑堡自守,拥有很多依附农民甚至是武装力量。北魏政府承认他们的既有利益,任命其为宗主,督护百姓,这称为“宗主督护制”。

王朝初期,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人口、田产,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收入。因此,用三长制取而代之。重新建立了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这样,把地主家的依附农变成了国家的编户,增加了国家的人口和税收。

最后,是均田制。即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民耕作,农民享有使用权,并按田亩数纳税和承担一定的徭役。各级官员也会被授予相应数额的公田。这些田地为国有,不可出卖。均田制限制了鲜卑贵族的土地兼并行为,恢复了北方长期动乱以来的农业经济。北魏灭亡后,均田制被隋唐两代所继承,直到唐代中期逐渐瓦解。

第二,孝文帝亲政,迁都洛阳。

北魏·齐

孝文帝迁都前,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但平城偏北的位置不利于北魏对广大黄河下游地区实行有力控制,且保守派鲜卑贵族势力大多集中于此,不利于推行汉化。

493年8月,孝文帝以伐齐为由,率领百官和国家的主力军队从平成开拔向南进发。而大军一路秋毫无犯,于当年9月抵达洛阳。稍事休整后,孝文帝假意冒雨行军,相比迁都,大臣更不愿意冒死南伐。于是,孝文帝就势下诏正式迁都,虽然遭到留守平城的官员强烈反对,但军队和文武官员已经驻扎洛阳,大局已定。

为了解决洛阳缺乏战马的问题,孝文帝还将河西牧场南迁,在洛阳北部建立了河阳牧场(今河南孟县),保证了都城的军事力量。

迁都表面上是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迁移,实际上意味着北魏从游牧民族向农业文明的过渡完成,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直接带动了鲜卑族向汉族文明的靠拢。

第三,迁都后全面汉化。

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全方位的彻底汉化政策。

一,改革官制。北魏建国后便十分推崇文治,不断吸收汉族士大夫进入统治中心。孝文帝从小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致力于建立一个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政治体制。他先是设置了更加细化的官僚体系,明确规定官职和品阶。然后完善地方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并废除民族歧视的授官习惯,确立唯才是举的原则,慎重考察官吏。

二,禁胡服、断胡语。

南北朝时期服饰

489年,孝文帝实施了服饰改革,禁止官员穿戴短衣窄袖的游牧民族服装。迁都后,这项政令自上而下普及到平民。

此外,孝文帝下诏“断北语”,以洛阳地区的官话为正统,令三十岁以下的人员必须掌握汉语,不从者降爵黜官。

三,定姓族。

孝文帝以自己和五个弟弟为表率,带领了鲜卑贵族与汉人世家大族联姻的风气。减小两族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地位后,在496年下诏改变鲜卑族原本的姓氏,并与汉族相结合。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为八大姓,分别对应鲜卑的丘穆棱、步六孤、贺赖、独孤、贺楼、勿忸于、纥奚和西方尉迟。当然,这不只是简单的改姓。

定姓族后,孝文帝制定了相应的门阀等级制度。规定家族三世中做过几等官,才有资格入对应等级的姓族,而姓族高低又反过来作用于官阶的尊卑,称为“ 以贵承贵, 以贱承贱”。这与中原王朝的士族门阀文化如出一辙。

三管齐下之后,洛阳的北魏人已经与汉人无异了。

从“汉化”的程度和速度来看,孝文帝改革无疑是成功且坚决的,他甚至不惜把反对汉化的亲儿子处死。但是这场速成的改革,也暴露出它致命的缺陷。北魏在汉化改革之后不到25年,就爆发了六镇之乱,王朝从此走向分裂和灭亡。

那么,孝文帝改革的副作用有哪些呢?

六镇起义

首先,门阀制度促成了鲜卑贵族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风气。他们身居政治高位,却没有管理能力,反而要依靠模仿“士族风范”来附庸风雅,从而养成了奢靡腐化的生活作风。王公贵族们终日无所事事,沉迷于贪污捞钱,互为攀比。为北魏的衰落奠定了基调。

其次,鲜卑六镇上下军民被逐渐边缘化,他们没有接受到政府的汉化措施。将领们获得了远远不如洛阳贵族的升迁机会,普通军民则被征发过于沉重的劳役。这些仍然保持“鲜卑化”的北魏民众,到头来却受到了来自“汉化”统治者的歧视。

贫富分化的巨大落差再加上激进的改革带来的逆反心理,最终引爆了来自鲜卑六镇的大举叛乱。孝文帝改革成为北魏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国家飞速走向不可逆转的衰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
第二十课
华夏文化的魅力,伟大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对北魏政权的灭亡是否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少数民族中的千古一帝 让多个民族融入汉族 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