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白话秦汉四百年 第一章


  五、邦国时代的终点

  始皇帝赢政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度,拉开了辉煌的帝国时代的序幕。

  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邦国时代终于画上了句号,大片下片了,总要做个影评的,发表评论纯属个人意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邦国时代始终惯穿的只有一个行动——兼并。

  传说中的夏时代,据说有五千诸侯,这时所谓诸侯,只能算是小部落,到了商汤灭夏桀,就只有三千诸侯了,周武王伐纣,天下八百诸侯共助之,诸侯数量减少了八成。 周朝建立,裂土分封,诸侯小国基本有了国家的雏形,兼并战争进行的更加厉害,很简单,要强大到别人不能吞并自己,就必须要吞并别人来使自己强大,达尔文的物种选择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

  春秋中后期,主旋律是晋楚争霸,除了齐、燕、秦因为地处边远,国力较强,可以保持独立在一边看热闹外,其余的小国基本上都分别依附中原的晋国或者南方的楚国,直到公元前438年,晋国的赵、韩、魏三家权臣废黜了晋幽公,瓜分了晋国,建立了赵韩魏三个新的诸侯国,晋楚争霸才结束,一般就把这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到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基本成型,虽然还剩下三十来个诸侯国,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大战国并立,其余的如宋、鲁、卫等二十多个小国国力差距太大,都只能成为七个大国的盘中鱼肉,只有被选择由谁来吃和什么时候吃的义务了。

  剩下七国土地之广大,人口之众多和国力之强大都不是以前的小诸侯国可以想象的,以前的一战灭国故事无法重演了,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结果也越来越残酷。

  战国两百多年的跨度中,七雄先后崛起过,都有或长或短的一段威风史。

  首先是魏国,魏国第一任国君魏文侯雄才大略,对内任用李俚变法,国力大盛,对外任用乐羊和吴起治军,威震四方,灭亡中山国,雄霸中原,占领西河,压的秦国龟缩在关中喘不过气,中原五国全来朝拜,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魏武侯接班后,虽然李俚和乐羊死了,吴起后来又被排挤去了楚国,但魏武侯延续了老子的政策,发展速度虽然放慢了,国力却依然稳步增强,到了第三代魏国国君魏惠王即位时,魏国实力达到了顶峰,远在其余六国之上,魏惠王继承了大笔遗产,天下第一强国的老大怎么还能叫“侯”呢?他自称为王,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同时东征西讨,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国力日渐衰弱,终于在桂陵和马陵连续被齐国击败,父祖两代积攒的老本基本吃光,从此退出争霸舞台。

  然后齐国开始登台,自从春秋以来,齐国就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到了战国初期,田和代齐之后,作为新兴的诸侯,励精图治,国力上升的很快,齐威王当政后,邹忌、田忌、孙膑等人才得到重用,齐国已经有实力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了,在兵法大家孙膑的策划下,在桂陵和马陵连续击败魏国,从此齐国一直是中原举足轻重的力量,直到齐缗王当政,穷兵黩武,背信弃义,得罪的人太多,公元前248年,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合攻齐,齐缗王被杀,齐国几乎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守在老家再不出来,关上大门自己过,到成了最后灭亡的国家。

  韩国和燕国差不多,都属于通过变法短暂强大,但都没有强到可以傲视群雄的地步就发动了战争,韩国申不害变法,二十年国力大增,号称劲韩,灭亡了郑国,出头的太快,遭到当时的霸主魏国的打击,几乎完蛋。

  燕国就可惜一点,七国中资格最老的是燕国,那是西周建立时分封的老牌诸侯了,(本来齐国也是的,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同志,不过三家分晋后齐国的大臣田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废黜了姓姜的齐康公,取代了姜氏的国君地位,虽然还叫齐国,本质上已经变了。)但是一直积贫积弱,燕昭王和乐毅合作无间,变法图强,联合燕赵韩魏秦五国打败了夙敌齐国,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城,很有发展前途,可惜功败垂成,燕昭王死了,乐毅下台,燕国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国土最大的是楚国,差不多有其他六国加起来大,但是地广人稀,国内小封国势力庞大,中央控制力弱,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国际影响力不强,楚悼王时代,吴起从魏国来了以后进行了变法,强化中央权力,发展军队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楚悼王死了以后,封国势力发动叛乱,杀了吴起,走回了老路。

  赵国崛起的最晚,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发起了著名的胡服骑射运动,向少数民族学习,以建设骑兵队伍强化军队,进而带动国家制度改革,军事实力已经可以和秦国抗衡,商鞅变法后能够单独打败秦国的只有它一家,赵武灵王甚至设计过单独灭秦的计划。但是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领导机构水平持续下降,长平一战,由于赵国中央决策失误导致了关系到秦赵两国命运的决战的失败,自此一蹶不振。

  以上六国的崛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现了一位贤明的君主,通过变法改革来图强,而且或多或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变法都不够深彻,实施的都是一些富国强兵的办法,没有根本的改变制度,所以一旦这位贤明的君主死了,制度又逐渐走回老路,变法最终失败。

  只有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首先注重的就是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商鞅变法二十年,新秦法的执行到了近夫呆板的地步,不讲地位,不论原由,一旦违法,严惩不待,基本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长时间的坚持了下来,新秦法用一种霸道的方式深入人心,制度成为了常识,即使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五马分尸),制度也能够长期有效的推行下去,保持变法的成果。 然后是君主的贤明程度,领导的能力基本可以决定公司的兴衰,当时选举制度还没引进,国君世袭,候选人范围狭窄,能不能有出色的人选,运气很重要,一旦一位能力低下的即位,而这位又很能活,当上十几二十年国君不死,对国家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一点上,秦国明显要比其他六国运气好,战国时期秦国共产生了七位君主,能干的国君在位时间都很长,雄才大略的有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和秦王政(三十七年),精明强干的有秦孝公(二十四年)和秦惠文王(二十七年),水平不够的国君都死的早,秦武王粗鲁好战,四年不到就挂了,死因居然是亲自扛大鼎被压断了腿,(晕,这是一国家领导干部干的活吗?),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爷俩是公认的懦弱无能,可是老子只做了三天国君,儿子好一点,干了三年,还有个能干的吕不韦帮忙,对国家的影响不大。 秦国的地理位置也很有利,那时的关中平原可不是现在的穷山恶水,那是水草丰茂的沃野之地,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只要卡住了函谷关和武关等几个要塞,基本上无路可进,可以坐观六国相争,心情好了带着弟兄们出来打个劫什么的,一出门就是一马平川,战国后期,秦国又战略性的灭亡了巴蜀两国,占领了同样物产丰富且易守难攻的成都平原,战略补给能力远在六国之上,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如此秦国顺天时——改革变法,得地利——关中位置绝佳,享人和——贤君辈出,昏君短寿,能够在天下纷争中脱颖而出自然是水到渠成。 公元前221年,秦灭诸侯,统一天下,自此,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以来三千多年的邦国时代终于划上了句号,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帝国时代拉开了序幕,作为两个时代的交接期,承上启下的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年,但它却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两千多年,在它之后,中国人最骄傲的历史时段之一——大汉时代来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不断强盛?其余六国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魏国:要变法,学李悝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纷称王,你知道各诸侯国称王的时间与背景吗?
魏国简史:战国率先称霸的大国,是如何一步步输给后起之秀秦国的
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