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蠡1西施之谜

演讲人:孙立群

讲师简介: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人生,他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惊奇。他足智多谋,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称霸一方,当他站在事业的巅峰,却为何鸟尽弓藏,功成身退?他退出政治的江湖,又如何成为富甲天下的一代商圣?范蠡留给我们的谜太多太多。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谜当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他与绝世美人西施泛舟于江湖的爱情佳话,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范蠡与西施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的爱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这个故事中,范蠡与西施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结局团圆而美满,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对于爱情故事的审美心理。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民间传说,而真实的情况会是这样吗?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西施是否真有其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全文: 

解说: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人生、他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惊奇。他足智多谋,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称霸一方。当他站在事业的巅峰,却为何鸟尽弓藏、功成身退?他退出政治的江湖,又为何成为富甲天下的一代商圣?范蠡留给我们的谜太多太多,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谜团当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他与绝世美人西施,泛舟于江湖的爱情佳话。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范蠡与西施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的爱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跟随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走近传奇人物——范蠡,一同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在我们现在许多人的心目当中,范蠡和西施是一个英雄加美女的典型,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他们的事儿根据民间传说,最理想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就是说公元前494年,当时的吴国和越国打了一仗,这场战争叫做夫椒之战,就是说在夫椒那儿打的。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越国军队大败,于是,越王勾践和他的几个谋臣,包括范蠡,包括文种,就决定向吴国求和。求和的条件有许多,其中有一个条件,就是越王勾践要亲自到吴国去当三年的奴隶。在越王勾践去了吴国,被吴王夫差认为行,还表现不错,那么到了第三年把他放回来了。放回来以后,勾践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复这个仇,一定要打败吴国。那么当时,范蠡、文种他们出了好多主意,在这些主意当中,有一个主意,就是让越国送美女给吴国,让她们在吴王夫差身边,消磨他的意志。在这个选美女的过程中,范蠡和西施就发生了一些我们现在常说的爱情的火花,可能是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地升华。一个是范蠡替朝廷寻找美女的过程中,在苎萝山发现了西施,苎萝山是在现在的浙江的诸暨这一带,两个人感情上就非常的投缘。第二个是范蠡亲自送西施到吴国,那么在这个送西施的途中,两个人的感情可能进一步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关于这个传说,我们后面还要说。总之,西施到了吴国,越王勾践加上文种和范蠡就做各种灭吴国的准备,这个时间大约是十年。十年之后,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掉,西施就回到了越国。有一本书叫《越绝书》,是东汉人写的,它是这么描写西施和范蠡的关系,它说“吴亡后”,吴国灭亡以后,“西施复归范蠡”,西施等于重新回到了范蠡的身边,“二人同泛五湖而去”,就是说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一块儿泛舟五湖,五湖就是太湖。

解说:在这个故事中,范蠡与西施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结局团圆而美满,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对于爱情故事的审美心理。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民间传说,而真实的情况会是这样吗?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西施是否真有其人呢?
  这个问题是学术界目前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西施其人,他们认为我们要看历史,要相信这个事是准确的,应该看最严肃、最权威的史书,而记载春秋战国历史最严肃的史书,比如说有《左传》、有《国语》、有《史记》,可是在这些书面里都没有提到西施,《国语·越语上》这篇文章里提到了越国送美人的事,但是没有提到西施的名字。所以,认为历史上没有西施的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西施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是后来的人演绎出来的,所以不能完全相信西施确有其人。一种意见认为有西施其人,不过,我们再翻开另外一类史书,你就会发现西施的名字可就不只一次地出现了。那么这些书就是战国的“诸子”,在战国“诸子”里面,我们看到最早提到西施的,是《墨子》这部书,《墨子》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亲士篇》,它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它说:“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它这里面提到了四个人,比干、孟贲、西施、吴起,比干大家知道,是商朝末年的一个谏臣,对商纣王提意见,商纣王一怒之下,把他杀了,杀的理由就是要看他心里有几个窍,大家知道圣人有七个窍,你有几个窍,把比干杀了。孟贲是一个猛士,脾气非常大,非常勇猛,后来他的死亡跟他的勇猛有直接的关系。吴起,是楚国的法家,由于变法得罪了权贵,被车裂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史记》里面有的,而且应该说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惟独第三位西施,《墨子》提到“西施之美,其沉也”,“沉”是沉下水去的那个沉,就是西施被沉到水里,是因为她的美。这个事儿,我们觉得有许多文章可作,我们只是说,在《墨子》里提到的四个人当中,三个人《史记》写到了,如果按这个逻辑去推,西施也应该是真的。另外在《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不少的“诸子”当中,都提到了西施这个人。其中《庄子》这部书提了西施三次,大家知道很有名的那个故事,“东施效颦”就是在《庄子》那部书提到的。我们看这么多“诸子”都提到了西施,我觉得不是偶然的,应该说,西施民间传说的成分虽然很大,但是我觉得她可能是先秦时代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

解说:孙立群教授认为,历史上的西施确有其人,只是随着后世的传说而变得神秘莫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西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她是如何被范蠡选中的,从中卷入吴越战争的呢?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西施的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如果我们读西施最早的身世,大家会发现,她不过就是一个出身在普通人家的一个卖柴的女子,长得很漂亮,正好赶上越国要准备送美女到吴国,于是派人到各地去走访,去挑选,西施被挑中了,然后送给吴王了,她不过就是在宫中,在吴国的宫中呆了十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灭掉了,吴王夫差自杀了,西施也就离开了吴国。西施到吴国,不过就是越国送给吴国的一个礼物,她的作用并不像他们说的这么大,这么可怕,也是正是由于西施就是一个女子送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在《国语》、《左传》、《史记》当中,在他们这些书的作者心目当中,这事不值得一提。她不是什么大人物,不是什么对社会有多大影响的人物,所以在他们的那些书里面都没有真正写到西施。关于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就是他们的这个故事,离历史越来越远,却和人民的这种愿望越来越近,他们的故事文学性,民间传说的这种色彩越来越浓,但是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西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西施已经成为咱们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当中一个美的符号。因为中国人对美的这种热爱,是与四大美人西施、王照君、貂婵、杨玉环相联系到一块儿的。而她们这四个人的之美,又与那八个字有联系,那就是“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婵、羞花——杨玉环”,所以大家想,这四个人的美,确实是构筑了一个中华民族的人物之美的一个典型,而西施她具有的“沉鱼”之美,又是四大美人之首,据说她是由于非常漂亮,站在河边,河里的鱼抬头一看,这么美丽的女子,看呆了,不由自主地沉下去了。西施的美,人们不断增加新的元素,比如说,据说西施到了越国的时候,刚选送到越国的时候,人们争相目睹西施的芳容,于是朝廷就规定谁想见西施,先输钱一文,先拿钱来,就是先交给钱才能看。

解说:西施作为名垂千古的绝世美女,她的沉鱼之容固然令人神往,但是她的美名却与范蠡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范蠡与西施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爱情,真如传说中的那样美满吗?

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谁真正动了感情了范蠡。我们读《史记》,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到,司马迁笔下的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感情的人,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范蠡同情西施,钟情西施,这句话是我自己感觉出来的,总结出来的,不一定对,甚至他暗恋西施,说的不对大家可以商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这样描写,“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我们仔细读这个话,第一个意思是说,他离开了越国,乘了一条小船,在江湖中寻觅。我觉得,他去浮于江湖,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可能是为了寻找他自己生活的栖息地,去经商,去生活,找一个好的地方。还有一个,他在江湖上游来游去,我觉得他还有一种对西施的那种恋恋不舍之情。他要到湖中去找西施究竟在哪里,我觉得他找呀找也没有找到,可能是心里头非常的难受。于是,到了齐国,显然这是从湖里面到了陆地,到了北方,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以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怪的现象,范蠡改名了,改名叫“鸱夷子皮”,“鸱”是鸱乌(鹞鹰)的鸱,鸱夷是什么呢?就是用皮革做的大皮囊,“鸱夷子皮”这个名字非常怪,我们现在看,好多人都在说,他为什么改这么一个怪怪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要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大皮囊,而为什么叫大皮囊呢?因为有一说,西施被沉到水里的时候,是把她放到大皮囊里,装上石头给沉下去了。范蠡太想念西施了,这种想念怎么能够表达出来呢?又不好直说,于是干脆我改名成大皮囊吧。只要看到我这大皮囊的名字,让我永远记念西施。他用自己的改名字的办法怀念西施,而后来证明,西施这个美丽的女子,她的故事,她的传说,已经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时空,成为我们今天想起西施来都是寄于无限同情的一个女子,在西施流传故事过程中,还有一个,就是她和范蠡一见钟情,和范蠡一见钟情,应该说是在朝廷派人去找美女的过程中,找美女,我们看朝廷派的谁去呢?有一说是文种,有一说是计然,还有一说是范蠡。后来人们不相信文种和计然了,只相信是范蠡去的。范蠡到那儿以后,就发现了西施,两个人一见钟情,其实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大的让人感觉到不可信的地儿,就是范蠡当时已经是五十岁出头的人了,西施不过十六七岁,我想可能也就是这个年龄,这两人相差年龄太大了,所以我后来觉得只能说是范蠡暗恋西施,西施要是真正能看得上范蠡,那真是典型的“老夫少妻恋”了。

解说:在传说中西施伴随范蠡泛舟江湖,传出了爱情佳话,但是《墨子》一书中,又提到西施最后沉水而死。“自多红颜多薄命”,那么,西施最后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关于西施的命运,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被沉水而死,这种说法,我觉得可以叫做“被杀说”,依据就是《墨子》,刚才我说过,墨子他在《亲士篇》里面有一句话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像这句话,我们仔细一想,它就讲到西施是被沉到水里去的,就等于被推到水里淹死,为什么?就是因为她的美色,谁做的这件事?我想是越王勾践做的,越王勾践大家知道这个人非常有城府,有忍耐力,他非常记仇,他为了打吴国,可以说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打吴国成功以后,他得了天下,他觉得自己的事业已成,他不允许和别人一块儿坐天下,所以我们大家知道,他要杀大臣。其中文种就是被他杀掉的,范蠡巧妙地逃脱了,既然他连大臣都敢杀,那西施算什么呀?你西施不过就是礼物嘛。所以,用完了,就可以把你杀掉,所以,后人很多人都相信,西施是被杀掉的。比如我们读唐朝的诗,唐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有这么一句,他说“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李商隐《景阳井》)。那就是说,在李商隐看来,西施就是被沉到水里去了,这是一说,被杀说。

第二,西施自沉说。就是西施自己投水而死的,关于这个,在现在诸暨一带,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说吴国灭亡以后,西施默默地回到了家乡,家乡有她的母亲,她去侍奉、陪伴,她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又不好,范蠡知道这个事儿以后,主动拿出钱来,去资助西施她们母女俩,定期地给她送钱。后来,西施的母亲死了,西施的母亲死以后,西施感觉到自己一个人活着也没意思,所以她就自己走到村外,跳到了河里,可巧就在她要跳河的时候,范蠡赶到了,拿着钱要给她送来,范蠡赶忙上前去拉,一把没有拉住,西施投水而死。所以这里头,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说。

第三,就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与范蠡泛舟而去,李白有一首《西施》的诗,是这样说的,“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依据这个诗,大家可以去猜测,可能两个人确实走了,这是第三,泛舟江湖。

第四,还有一说,这就更民间了,是说她不慎落水,是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不慎落水。

总之在这些西施之死的传说当中,我们看无论哪一种传说,都有人们对西施的同情,都有对她命运的不平,这个女子的命运,实在是太不平凡了。

解说:西施的一生都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女人因为她们的美丽而成为了国家兴亡的“红颜祸水”,商朝的妲己,西周的褒姒,史书中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而西施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吴国的灭亡,也背负了“祸水”之名,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孙立群教授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面前,那些政治家为了取胜对方,请客送礼是司空见惯的,送美女也是当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他用这个办法拉拢或者叫腐蚀对方,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古代,女子永远是悲剧的承担者,取胜了是男人的功劳,你看哪一部书说取胜了有女人的功劳?功勋章上有你的一半,那是我们现在的观点。如果一旦失败了呢?女子总承担着那个使国家灭亡的一个祸首。所以,西施就是这么一个礼品、牺牲品,一个乡下姑娘,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地位,被朝廷选中,晓以厉害,软硬兼施,让你干什么你不就得干什么吗?对于西施而言,她有什么主动权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呢?而且事成之后,勾践连大臣都敢杀,何况一个弱女子?所以我们读这个《东周列国志》,你发现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了为什么要杀西施,当时是这样说的“勾践搬师,带回西施,越夫人(等于勾践的夫人)潜使人引人(让人把西施带出来,等于在船上了,说了一句话),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然后把西施身上捆上大石头,给推到水里去了。我想这是后人根据“西施之沉,其美也”的这个典故给它演绎出来的,但是它流露出的一种口吻就是,女人,用你的时候,你是礼物,你是工具,不用的时候你就完了,没有用,它流露出一种大男子主义,那么其实,我们看古代的,还有我们当代的一些有心胸、有见识的一些人,对西施是抱有不平的,比如说,北宋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曾经对西施的结局,认为不行,你们太冤枉西施了,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他说“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王安石《宰嚭》)你们听王安石的这个话,说的是比较公允的,他第一句话说“谋臣本自系安危”,那就是说国家的大臣,你们才是国家的安危的承担者,女子,贱妾就是女子的意思,女子怎么能够是国家的祸根呢?所以我们想,王安石真是有很高的见识,看来他在那个时候,他就不同意女子是“祸水”这一说,他说如果要杀,应该杀吴国的那个奸臣伯嚭,大家知道伯嚭这个人贪财,越国就是利用他在吴王身边,经常说伍子胥不好,经常替越国办事儿,说如果要杀先杀伯嚭,“不愁宫里有西施”,西施在宫里有什么作用?我觉得王安石这个诗应该是很有深刻性的。再有,我们如果读一下鲁迅的一句话,你发现更是一语道破了这种女人是“祸水”这个谬论的它的要害,鲁迅有一篇杂文叫《阿金》,它是在《且介亭杂文》里面,在这个杂文集里面说的,他是这么说的,鲁迅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决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鲁迅的话你觉得太让人感觉到痛快了,确实他说出了我们大家心里面确实是这么想的,鲁迅的语言的犀利确实我们感觉到是非同一般,这些没有出息的男人,把亡国的责任才推到女人身上,西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西施从开始到结束,我们看到她没有留下一句话,她没有写过一篇文章,这是一个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把自己的内心的各种感情都默默埋藏起来的人,怎么她成了罪人了呢?所以这是不公平的。

总之,我们看到,西施之美,西施的与范蠡的那种恋情非常的美满,许许多多都是后人加的。我认为,西施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首,她的原型是有的,只是后人不断注入了不同时代的新的内容,所以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因为人们不愿意看到这么好的女子被推到水中活活的淹死,所以又演绎出她和范蠡之间的那种非常美满的结局,所以西施的故事和范蠡紧紧是联在一起。那么范蠡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范蠡从一个偏僻的山村,是怎么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是谁发现了范蠡?范蠡的从政之路顺利吗?我们下集再说,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施悲歌
大美女系列—西施
西施
西施的归宿如何?
揭秘历史上的范蠡和西施(组图)
未解之谜---西施魂归何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