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白书——千古一臣张居正(上)

青年张居正——老年张居正

我的一生,崛起于对皇室宗亲的仇恨,却陨落于对黎民百姓的责任。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孙子,却又是个名副其实的失败父亲,我就是明朝唯一一个活着的时候被授予太师和太傅称号的一代名臣张居正。

我刚出生时我的曾祖父给我取名“张白圭”,“白圭”这两个字可是大有来头,当年我母亲怀我的时候,我的曾祖父梦到一只巨大的乌龟跃进了倒映着白色月亮的水潭里,因乌龟是上古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曾祖父为求吉利,给我取名“白圭”。白圭即是“白龟”的意思。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说,我小时候的名字通俗点讲就是“张家白色的王八”。

我出生于李白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江陵。

江陵,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国都,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曾经有十代政权在此建都,虽然比不上“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的陪都“南京”来得有名,但也是长江中下游赫赫有名的荆楚古都。

我有幸出生于古都的书香世家,从小就是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王八神童”。

我自小聪颖,5岁识文认字,6岁可读论语,7岁通晓六经,8岁可背唐诗三百首,9岁可记宋词五百篇。

我家每逢宴请宾客,保留节目就是在宾客们酒足饭饱之时,由我这名“王八神童”给大家背诵诗词助兴。我犹如一本可以行走的唐诗宋词,刚开始时还是想背什么背什么,后来祖父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孙有多么的聪明伶俐,增加了节目的难度,改由宾客点读,宾客点到哪一首我就背哪一首。由于本人真的太过天资聪慧,在宾客们点读的唐诗宋词里头,还真没找到我背不出来的。

我一直很同情来我家做客的小孩们,他们往往回家后会被一同回家的父母呵斥或鞭打。他们的父母会一边打一边说“你看看张家的小王八,年纪比你小,懂的比你多多了,人家平时该有多用功阿。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没生出个白色王八来呢?”人比人,喔不,应该是人比王八,气死人阿。

我的祖父姓张名镇,是辽王府的“不带刀侍卫”。辽王是太祖朱元璋的后人,因永乐大帝朱棣是从北京靖难(造反)得的皇位,所以为了后世子孙皇位的安全,把他的所有兄弟都安排到了南方当藩王,美其名曰善待兄弟,事实上是把这些兄弟当做猪猡圈养了起来。

由于背诗记词的次数太多,我渐渐变得不乐意在众人面前表演,祖父并未责骂于我,而是变着法子哄我。我揪着他的胡须说,以后一首诗换一串糖葫芦,祖父陪笑着说,只要你肯背诗,几串都行,就这样,每次邀请完宾客,第二天附近卖糖葫芦的都会到我家门口呦喝,我会带着那些昨晚刚被骂过或被揍过的小伙伴们挑糖葫芦,这也是我虽然招人恨,但好友仍然众多的原因。

有句俗话说,顺风旗不要扯太高,我本就是天纵英才,祖父又太过疼爱于我,每每与人聊天,总以我为谈资核心,不知因何惹到了当时辽王府不学无术,纨绔成性的小辽王,被小辽王用莫须有的罪名关了一晚上,回家后交代了几句就一命呜呼了。

辽王虽然只是皇帝圈养的猪猡,但却是和当朝皇帝有血脉关系的猪猡,除非是造反,否则天下间几乎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和人物,一名侍卫的性命在皇室宗亲面前何等卑微,辽王在害死我祖父后连毛都没掉一根。

因祖父得罪的是辽王,所以家里丧事都不敢大办,草草就安葬了事。看着父亲母亲叔叔伯伯们哀伤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听着他们偷偷啜泣的声音,跪在祖父的坟前,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我却一滴泪水也流不出来,这一刻仇恨已覆盖了我的整个身体,我咬着牙,在给祖父磕头时默默起誓:“不管今生要付出何种代价,我必杀辽王,并灭他一脉,让他断子绝孙。”

仇恨可以让人蒙蔽眼睛,但仇恨也可让人知耻后勇。祖父的逝去让我明白了权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要想报仇,我唯一的途径就是金榜题名,迈入仕途,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以合理的方式整死辽王。就这样,我这无可匹敌的读书天才带着无可匹敌的仇恨开始了进军科举的步伐。

火力全开的读书天才要掌控自己科举人生的进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我12岁中秀才,被荆州知府改名“居正”,从而脱掉了“白色王八”的帽子。13岁本应中举人,因为湖广巡抚顾璘怕我成为“仲永”,故意让我不第,一直等到我十六岁时才让我在乡试中高中举人。二十三岁,我高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终于一只脚迈进了帝国的中枢。

很幸运,我碰到了一辈子的人生导师——“少湖公”徐阶。

是时严嵩把持朝政,道君皇帝嘉靖一心修仙。朝中清流毫无用武之地。


嘉靖皇帝——忠孝伏魔帝君

朝中忠义之士皆亡于严嵩、严世蕃父子之手。朝堂之上污烟瘴气,徐阶公为求自保,居然将自己年幼的孙女嫁于严世蕃。

我曾质问徐阶公“国贼当道,君为清流之首,却嫁孙以求自保,寒尽天下忠义之士的心。”

徐阶公淡然的对我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舍亲孙,焉取国贼!”

当时我年少气盛,大声说道“国贼不除,社稷危已。”

徐阶公冷然的对我说“严阁老上顺帝王之心意,下掌百官之运途。我等清流,自保尚且吃力,何来锄贼之力。此时击贼,犹如以卵击石。”

我听完更加气愤,歇斯底里的喊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乃圣贤口中大丈夫所为。”

徐阶公听完忽然笑了,拍着我的肩膀说“圣贤之言只能用来当敲门砖,朝堂之上,靠的是权谋,拼的是隐忍。叔大,你乃我辈清流之希望,万不可意气用事。记住我的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为保护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天才,徐阶公时刻不忘提点我,我在他身边,看着他与严嵩斗法,慢慢的了解到了严嵩的厉害。

在世人眼里,严嵩只能算是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但在渐渐成熟的我眼中,他确实是个能屈能伸,知人善任的政治高手。

是时,道君皇帝嘉靖帝自封“九天宏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一心希望能修仙飞升,朝中大事,惟有赋税及倭寇二事能让他稍微放在心头。

严嵩为奉承嘉靖帝,以堂堂内阁首辅之尊,研究青词。但逢嘉靖帝祭拜“玄天上帝”之时,每每能进献华丽优美的青词,文笔甚佳,所作青词无不合乎嘉靖帝之意,时人虽讥讽他为“青词首辅”,但却成为了嘉靖帝心中得道成仙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对内,他重用鄢懋卿,总理四盐运司,为求满足嘉靖帝修仙盖道观耗资巨大银两的需求,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将每年盐税大幅提高,虽搞得天怒人怨,但却颇得嘉靖帝欢心。

对外,东南沿海,倭寇危害百姓,边乱不止,他重用奇才胡宗宪为直浙总督,胡宗宪知人善任,麾下有戚继光及俞大猷两名虎将,每次抗倭,均杀敌无数。严嵩曾自傲,胡宗宪乃其最得意门生,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而胡宗宪唯他马首是瞻。严嵩曾多次书信于胡宗宪,坦言自己年迈体弱,时日不多,严世蕃不堪重用,衣钵必然尽数传于胡宗宪,然朝堂形势瞬息万变,东南抗倭,不能不胜,但也不能全胜,需学三国司马懿,留外敌以求自保。

面对这样狠辣老练无懈可击的敌人,我终于明白,在当时,我等朝中清流确实无能为力。

我的人生导师,内阁次辅,清流领袖——少湖公徐阶,此时也只能学着严嵩写写青词,安抚朝中正义之士,保存实力,看能不能熬死严嵩,再拨乱反正。

无所作为的日子总是让人感到沉闷和无聊。徐阶公为了使我不至于太过颓废,安排我在翰林院做教习,边教边学,对于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变法更嘱咐我要认真研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徐阶公曾对我说“国富才能民强,为人处世应以躬行为实际,济世治国当以经济为真诠。”

嘉靖二十九年,我因胸中之闷气无从发泄,朝堂之上也无法施展拳脚,索性向嘉靖帝告了病假,回到了故乡江陵,感觉心中所有志向都快烟消云散了。

回到江陵后,我颓废了很久。一日,父亲带我去拜祭祖父,跪在祖父坟前,想起当日所立的誓言,我默然不语,祖父身前音容笑貌犹如梦境般在我眼前出现,我突然无法自制,嚎啕大哭,泪如雨下,边哭边喊:“我恨,我恨,我好恨啊!”,整个人犹如癫狂一般。

父亲在旁边啜泣道:“哭出来就好,你自小性格倔强,你祖父去世后,爹就不曾见你哭过,你心中有多少郁闷,全部哭出来,不要憋在心里。”

在江陵住的这一段时间,我发现了大明帝国早已病入膏肓,藩王地主兼并贫民之土地,地方官员上下其手,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贫民纷纷失业,无所生计,整个天下,一遇灾年,十室九空,饿殍遍野,真的是怵目惊心,让人心寒。我心中最恨的辽王,仍然安稳的做着纨绔子弟,在江陵仗势欺人  ,鱼肉百姓。而我呢,虽贵为朝廷命官,却一事无成,眼睁睁的看着天下百姓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无能为力,辽王府近在咫尺,我却不能手刃仇敌,如何叫我不恨。

我突然想起祖父生前问我的话“小圭啊,知道什么叫虽千万人而吾往已吗?”我当时还小,脱口而出:“意思是只要自己认定是正义的事,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尽力去完成。”我还记得当时祖父抚掌大笑“我的好孙儿,你天资聪慧,读书进学应会一帆风顺,但他日若碰到挫折,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万不可自甘堕落。”

“叔大,要隐忍,隐忍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反击!”

祖父和徐阶公对我的敦敦教诲在此刻犹如一道闪电般击破了我胸中的郁闷。我终于明白我的使命,既然上天让我年幼成名,仕途坦荡,我又岂可因奸臣当道而消磨意气,一蹶不振。

我的天资既是上天所赐,我就要用这天资辅佐君王,惩戒贪官,拯救万民于水火,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该有之行径,这才对得起上天、祖父、恩师对我的期望。

在祖父坟前,我心中郁结之气终于一扫而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心中再次暗暗起誓,以后将把天下百姓的安危担在肩上,不再轻言放弃。(未完待续)

后一篇:自白书——千古一臣张居正(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非相,乃摄也
大明王朝1566:所谓清流,实在是有负“清流”之名!
大明王朝:嘉靖皇帝登峰造极的帝王心术——一次操作,团灭内阁
《大明王朝1566》讲了个什么故事
大明王朝6:被众人绑架的“改稻为桑”国策!
大明王朝1566中的十大顶级权谋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