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史上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五十三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53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

  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
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
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
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
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今长城自居庸关以
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
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
河朔。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柴荣病故的第二年,赵匡胤
建立北宋政权,他鉴于北汉与契丹联盟一时难取,因而在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的时候,采取了“先南后
北”的战略方针。但他念念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准备以封桩库的钱来赎买燕云。
开宝末年(976年),赵匡胤突然故去,其弟赵光义即位,他就是宋太宗。
  这时中原统一的形势已经奠定,漳泉、吴越又相继归降,于是中原剩下来的封建割据政权就只有一
个称藩于辽的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乘灭北汉之势,移师辽南京幽州,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宋军初战
获胜,连下易(今河北易县)、涿等州,由于辽军苦守待援,宋军不得不屯兵于坚城之下。宋太宗率军于
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辽援军展开激战,在辽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援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宋
太宗中箭,急乘驴车逃走,从此不再亲临战场。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圣宗即位,年方二十,母萧太后当政,宠臣韩德让掌握大权。宋太宗认为
辽朝“主幼国疑”,正是可乘之机。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分东、西、中
三路出兵。但由于东路军受阻,宋军败退。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接着而来的王小波、李顺起
义,李继迁联辽反宋,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
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
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思,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寥寥数语,却标志着北宋王朝军政方面的
一个重大转折,它情愿把敌对的辽政权置之不顾,而把武装力量侧重使用在镇压境内的劳动人民方面。
可以说在宋太宗晚年,宋的守内虚外政策的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宋太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辽
由攻到守,故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沟通沿边河道,使西起沉运泊(今河北保
定北)、东达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南)的屈曲450公里之地,遍布塘泊、筑堤贮水,沉远泊以西则依靠种
植榆柳林,设置寨铺,派兵戍守,以与辽朝相对峙。在宋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攻势,就在宋军第
二次伐辽失利的冬天,辽圣宗和萧太后利用宋军溃散,士气低落的时机,率大军南下。东线辽兵主力在
瀛州的君子馆歼灭宋军数万。乘宋河朔守军皆无斗志,长驱直入,攻陷了深州(今河北深县)、祁州(今河
北安国)、易州,大肆纵火杀掠,然后满载金帛等战利品北还。自此,辽利用其骑兵优势,不时进扰宋的
边区。咸平二年(999年),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宋将傅潜率大军驻定州,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次
年正月,辽兵到瀛州,大败宋军,擒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四月,辽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将王继忠与王
超、桑赞领兵前去迎敌,在望都附近康村同辽兵遭遇。王超、桑赞临阵畏缩,率师先退。王继忠虽与部
下赴敌力战,但被俘后也向辽投降,娶了萧太后所赐的妻子,做了辽朝的官,还表示要“为辽尽力”。
宋真宗还以为他战死了,下诏赠官褒奖,令人啼笑皆非。
  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萧太后、辽圣宗率大军以收复失地为名大举南侵。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策
略,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大有直逼北宋都城开封之势。宋廷震
恐,朝中大臣在如何对付辽朝进攻的问题上,发生了主张迁都逃跑与坚决抵抗两种对立意见。大臣王钦
若主张放弃东京逃跑,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
等少数人力主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以振士气。十一月二十四日辽兵抵达澶州北城,随即对澶州北
城展开三面围攻,辽军充当先锋的大将萧挞览在督战时,被宋军床子弩射中额角,当晚死去。辽军因损
失大将,士气低落,就稍为退却。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使宋军士气大增。辽军的南
侵,原是以掠夺财物和进行政治讹诈为目的,及侵入宋境后,因阵前受挫败,就表示愿与宋朝议和。宋
真宗原就害怕同辽兵作战,这时见议和有希望,他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遂在十二月初与
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和议约定:
  1、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2、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
  3、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宋辽互称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桓为兄,
双方使者定期互访。这个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的休战协议,历史上就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朝来说
“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
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
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
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文学剧本(1)
澶渊之盟到底算不算屈辱?还得从燕云十六州铸定的南北大格局说起
筹备多年却总被大辽压着打,宋太宗伐辽为何屡战屡败?
“燕云十六州”无法收复,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责任更大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原因都有哪些?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宋与辽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