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0篇 “甭”,一个土鳖的非主流逆袭

它能够以一个方言字的“身份”跻身主流文字阵营,突破了地域语音和辐射范围的双重限制。

在现代汉语中,“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字。

这不仅仅因为“甭”是一个很少见的合形合音字,更关键的是,它能够以一个方言字的“身份”跻身主流文字阵营,突破了地域语音和辐射范围的双重限制,这令它的同好们望尘莫及。


方言字是在一定区域中流行的地方用字。方言字中有一种特殊类型,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常用汉字而成的,如孬、奀(读作ēn,指瘦弱)等,它们能够在字形上直接显示字义。这种合两字形体并能在字形上显示字义的字,就是合形字

合形字字形简单,字义浅显,宜于初级文化程度的人使用。合形字一直在民间流行,有的著于古书,历史久远;有的被收录于现代方言词典,仍在一定区域中使用。少数合形字则渐入“庙堂”,被现代汉语通用字所吸收。

合音字,指的是合二字之音为一字。

宋朝人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中写到:“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

现代汉语中,化学上造新字多使用这种合音字,如“巯”(读作qíu),就是由氢、硫两字合读,化学上的“巯基”就是“氢硫基”,音、义都是氢硫的拼合。再比如“羰”(读作tāng),由碳、氧二字合读,化学上的“羰基”就是“碳氧基”。音、义同样是碳氧的拼合。

“甭”兼具合形合音的造字之法,合并“不用”二字为一字,读音是“不用”的合音,意思也是明白的“不用”之义,形、音、义一目了然。

“甭”最早产生于何时?


有人曾推论其传播路径:以北京、通州、沧州、原直隶诸县呈圆形范围扩展到北方大部分地区,影响直达东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逐渐成为北方方言通用字。若以此为定论,则“甭”的出现不会太早,其“庙堂”之旅至早也是在清朝。

有趣的是,还有两个至今尚存的合形合音字与“甭”一脉相承,俨然如一条藤上结出的三只孪生瓜,它们分别是覅和嫑。

覅(读作fiào)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查不到的,它是吴越地区的方言字。江浙一带有俗谚为“宁吃开眉粥,覅吃愁眉饭”,也就是“宁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也不在宝马车里面哭”的意思。覅,就是“勿要”的合形合音字。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中国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中,但其字形与今不同,“要”右而“勿”左。


电影《海上花》。

作者花也怜侬,也就是韩邦庆,在《例言》中曾经明确指出,覅是他自撰的合音字

他说:“苏州土白、弹词中所载多系俗字,但通行已久,人所共知,故仍用之,盖演义小说不必沾沾于考据也。惟有音而无字者,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若仍作勿要二字,便不合当时神理,又无他字可以替代,故将勿要二字并写一格。阅者须知覅字本无此字,乃合二字作一音读也。”

此字于无中生有之后,顿时在民间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因音在而字存。

嫑(读作biáo)是滇东罗平一带的方言字,在四川很多地方也通行,是“不要”的合形合音字。当地有农谚说:“天旱嫑望圪垯云,女穷嫑望娘家人。”


陕西、内蒙古一带也有同样的读音,如“嫑么!”意思是“不要这样!”

这个字到了东北地区,就转化成平声,读作biāo,一般用来形容人傻,比如:“你嫑啊,大冷天穿短裤……”但大多数时候,是见音不存字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义-音-形”关系门外闲谈:音近义通
谈文字的本质
召字异字字义字形
100个易错读音,还不快给孩子收藏好?
合体字和合音字
汉字的优缺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