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义-音-形”关系门外闲谈:音近义通

汉字“义-音-形”关系门外闲谈:音近义通

    语言是发展的,语音是发展的,记录语音的文字更是后来才滋生出来的。世人总是“因物生义,由义定音,依音配字,以字表义”的。长短之长借为生长之长,又引为长幼之长,再用为君长之长,“字者孳也”,此之谓也。因而先有事物之义,后用语音表示,再造字形来记。“先义-后音-再字”是个递进式“生成”关系。讲这个话题,要有“语音史”“文字史”的知识做底子,我不行,连拼音都吃不准,只能胡思乱想,搞点“门外闲谈”,有兴趣者,可以深入探讨。

(一)“先义-后音-再字”是个递进式“生成”关系,汉语“以音表义”,“声母”的作用很大。

    相应的音义,到底用哪一个字形来记录,是挪用、借用原有的字形,或是改造、另造一个新字形,这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我国地域广大,交通不变,各地方音不同,用什么字形去记相应的语音,是地方上“约定俗成”的结果。如:在表询问义时,北京人问“可好?”江淮人问“格好?”上海人问“嘎好?”其实都是一个“-k(-g)”音,在我国,石(家)庄、左“各”寨、萧“格”铺、赵“介”堡之类地名,中间那个字的音,其实也都是“g”或“k” ,当地人说时也几乎可以“忽略”它,就如英语“麦当劳”之于“麦(克)唐纳”、波斯语“苜蓿”之与“苜(介)蓿(格)”,日语“宿舍”之与“宿(格)舍”,都一样,都是英语、日语、波斯语中那个“可发可不发”的那个音。可见,“语义-语音-字形”之间必有联系,只是随当地沿用之习惯不同而不同罢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表否定意思时,北京人说“不”,上海人说“勿”、“弗”,四川人说“莫”,湖南人说“毛”,广东人说“呒”、“冇”;因为重唇音(b.p.m.)与轻唇音(f.v.w.)原本是“一家人”。而且,汉语中表“否定义”的字(词)几乎都是用的双唇音:

1、不:弗、勿、莫、毋、无、乌、冇、没、殁、毛、末、未、冥、蔑、灭;否、非、匪、诽、费、废、拂、靡、糜、(斐、蜚、裴);背、北、败;尾(勃海之尾,渤海的终结处、边角处) ;微(式微、微君之故)。【这些字(词)都有给予否定、消除的基本义素】

2、曼:慢、漫、蔓、谩、缦(田)、幔。满、瞒。昧、抹、抹。

3、莫:暮、漠(漠然)、寞、蒙、蠓、懵憧、蒙昧、冒(冒然、)贸然、帽、梦、冥、瞀;木(麻木、木然)、墨(贪墨、墨吏)、默(肃默、默然、)、缪、穆;

4、无:芜、抚、怃(怃然)、呒;毛(眊乱、消耗、毫末、酕醄均从“毛”,湖南人“没事”就讲“毛事”)。

5、密(封)、弥(封)、秘(封),灭、蔑……

6、亡:茫、妄、忘、盲、荒、罔、惘、氓。

    【以上也都有给予否定、消除的基本义素。声母均从(b.p.f.m.v.w)】

    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发现:在“以物生义、以音表义”时,这“义”和“音”是有连带关系的,而且主要是跟“声母”相关。不信,再看:

1、此.斯.是.时.之.兹.这:都有“近指代词”的作用,身边的,可确指的。(c.ch.z.zh.)

2、逝.誓.世.时.矢.屎.死-----均表示“矢向”的义素:一去不复返的,一定不变的。(s.sh)

3、肉.柔.揉.鞣.弱.懦.儒.软.韧.忍:缺少刚硬劲儿的,使之软化的。(r)

4、号.嚎.嚣.咆.哮.嗥.嗷:大声叫唤。(h)

5、宇[宇宙、大房檐]、芋[大芋头]、竽[大斗笠]、盱[瞪大眼]、纡[大长绳]、圩[大堤]、吁[大声、喘大气]、訏[大策划]:大也。(yu)

6、原.缘.由.因.沿.依……相连及义。都是零声母(y)

7、咕噜.骨碌.屹咯.角落.毂轳、屹崂、疙瘩:圆而滚也。(g-l)

8、芬芳.芳菲.霏霏.纷纷.纷纭.缤纷——皆为“多而无序”也。(f.f;vv;bf)可见,汉字“以音表义”,主要是“以声母表最基本的义素”。换句话说,声母相同、相近的一组字之间,肯定有一个“基本义素”关联着,把各个字串接起来,然后发散开去,可以形成有“血缘关系”的一组字(词),可以形成一个“字单元”,或曰“字家族”:这说明汉字音义之间是有“义缘关系”的。

)“以字记音”是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同义词、近义词多半出于不同方言,“文言”原本是当时当地的“白话”

    不同的时空里有不同语音,也就可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当“地方话”进入“公用语”时,会带进几微的语意差别,从而使同义词、近义词不断增加,新字(词)、新义项不断增加。如“前往”义,杨雄《方言》中讲:“徂:齐语也;适:宋、鲁间语也。”又如,美好的“好”,“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 (苗条之苗加女旁,同“妙”,妙龄女郎之妙) ,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又,娥,嬴,好也。古诗“盈盈楼上女”,《文选·李善注》:盈同嬴,美好也。《初学记》:南楚以美色为“娃”……这些方言,进入书面语后,都成了“近义词”了。在本地,它是“口语”,一到外地人眼中,它就成了“文言”—--“文章中才看到的语言”(书面语)。我们读到的《论语》,原是用鲁方言写的,所以也叫“鲁论”;秦代《问诊式》是用关中方言写的。所谓“不懂文言”,其实是“不懂古方言”。

    顺便说一下:人都说“文言难懂”,其实是“方言”惹的祸,是“时代语”惹的祸。举个例子:“阿姆给在美国开公司的儿子打电话说:‘我八点半起床’。”这句话很“口语”吧,孔子就听不懂,因为他那个时代,根本就不知道“阿姆”、“美囯”、“公司”、“电话”、“八点半”、“床”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跟我们今天听不懂他说的“钟鸣鼎食、箪食壶浆”一样。孔子语录,在他那个时代,是“白话”,非“文言”。“五·四”时,有人主张用“方言”写“白话文”,那些“文”,今天读来,比读先秦“文言”更难懂。再过几十年后,读鲁迅杂文,比读孔子《论语》可就难多了。

    字音与字形不是天生地捆在一起的,不是非得要用那个字形,“约定俗成”而已。用行政命令规定“形-音-义”的“硬配”,从秦始皇到武则天,很少有成功的。孔子说“吾之书”,说的就是“我的书”。但是他那个时候,“的”作“箭靶”、“目标”讲,若写成“我的书”,当时人倒反而看不懂,因为“的”字还没有“约定俗成”,所以古人只用“之”字。今人写文章还用“之”,那就是摆弄“文言”装“雅士”了,孔子可不承认这种“雅”。

又,在“汉大赋”中,双声词“澎湃”就有好几种写法:滂湃、滂濞、澎濞……;方以智《通雅》中“委迤”一词,写成逶施、逶迤、委佗、逶迟、威迟、委移、委维、委蛇、逶遗等31种字形,司马相如《上林赋》有“诸柘巴且(读ju)”,不知何物;《史记》作“诸蔗搏且”还是看不懂,后人写做“甘蔗芭蕉”,这就很好懂了。“元曲”中“我们”写成“我每”,《康熙字典》中“拾”字条下注:不知而问称“拾没”,俗讹为“什么”。北京人“侃大山”之侃,早年写成“砍”。“字者,孳也”,新字、新义项都是从原有字形中孳生的,孳生得好就推广开了,如“巴蕉”这个词头,就“约定俗成”了。

    清人吴玉缙的《别雅》,把同声假借、转韵变异、字别义同的字(词)都搜罗在一起,很有趣:空同、空桐,崆峒也。从颂,从容也。效邮,效尤也。冯同,逢同、扶同也。贫穷(左.昭.14),贫空(后汉书.虞延传注)也。《尔雅》之穹隆,《淮南子》作冲隆,冲降,一义也。《易》之童蒙,《国语》作僮蒙,《后汉书》作疃朦,《抱扑子》作重蒙,《淮南子》作笼蒙,《荀子》作逢蒙,《贾谊新书》作风氓,《易林》作聋梦,皆一义也。字形不同,词义一致。

    总之,字形与字义不是“硬配”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哪个字形最能表达特定的“义”,它就会被筛选出来,走向固定,如“甘蔗”。

)时代在变,语意会精密化,字形也就随着变;凡用“形声造字”法造出的字,形旁表义,声旁也表义。

    “语音-语义-字形体系”是在确定字形的过程中逐步成形的。原有音和新生音、原有字和新造字的字义都会向精确化、严密化、定形化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许多 “音近义通”甚至“义同”的字(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家族”。创字时“由物定义,先音后字”,解字时“音近义通,形声识字”,这是识字的诀窍。“秀才不识字,认字念半边”,是嘲笑人的;其实,造字时,那“半边”本来就是“表音”的,“念半边”本来是有道理的,没啥大错。只是今人可能不知道造字时的“音”而已。比如从“各”的字,有“洛、络、烙、落”一组,又有“格、搁、客、铬”一组,怎么读?上古“各”字有两读,声母是g或L;不明白就会弄错。

    汉语造字,主要用“形声法”:形旁加声旁,历来说“形旁表义”,殊不知声旁也表义。试看:

1、京、高、亭、亮:有一个通用的“构形部件”(“京”字头),这些字就都有“高敞”的义素;

2、浅、笺、钱、贱:有一个通用的“构形部件”(“戋”字边),这些字就都有“卑小”的义素;

3、红、江、虹、杠:有一个通用的“构形部件”(“工”字边),这些字就都有“粗壮”的义素;

4、地、池、虵(蛇)、他:有一个通用的“构形部件”(“也”字边),这些字就都有“阴性”的义素;

5、铺、博、敷、捕、簿、薄、葡、蒲:有一个通用的“构形部件”(“甫”字边),这些字就都有“平展、展开”的义素;

6、“兼”字,原意为“手握双禾”,表“兼有”义。于是凡从“兼”的字,都与此义相关,或取相反义:兼:谦、亷、嫌、赚……另,从音义连系上讲,“兼有”与“占有”也就挂上了钩。

7、“他”字:古人只有“他”字,近代语言发展了,造出了“它”字,只表物不表人;英语传到中国后,字也讲“性别”了,于是就造出个“她”字,专表女性;又有人推广了一下,用“牛”旁的“牠”表动物;宗教徒写文章,用“福字边儿”的“祂”,表示对上帝、神仙之“他”的敬意。可见越往后,语义、字形就会更加精致化了。简化汉字搞字形归并,反着走,却也承认了新造的“您”字的“合法存在”。

    以上都是用“形声造字”法造的字,都是“形与声,双表义”的,最科学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提出一种看法,还有待深入探讨。因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形声字”,其“形旁”且不论,同“声旁”的字未必“同音”,并没有共通的“义素”,如从“十”的字:计、汁、叶、什、针之间,似乎就无“共通义素”可讲(待考)。

    如果不想造新字,就用“假借”法,用“转注”法也行,那其实是两种“用字”之法:给原有的“字”增加新的义项,就成了“新字(词)”。新义项被广泛确认后,有的就“久假不归”了,原义反而隐晦了,于是另造一个字,用更新的字来表达原义(或表达新新义)。如虚词“也”字、“且”字、“然”字、“而”等字,本来都是“实词”,实指某个实物之义。《说文》中讲:也,女阴,象形。故“地”、“池”都从“也”,表阴性。“且”,原是祖宗的“祖”字,象祖先牌位之形;郭沫若说是“像男根”。“然”从“火”,是“燃”的本字;“而”是下巴长的胡须,象形。这些字成为虚词后,久假不归了,原义就淹没了,只得就原义另造一个新字。人穿的“背心儿”古称“两当”,取“当心又当背”义,露出胳膊来;后来写做衣旁的“裲裆”,反而看不出原义了,于是造出“背心”一词,还是只管“背”又管“心”,不管胳膊。“西”,远古人的甲骨文中原本象“飞鸟归巢”的形态,音义皆为“栖”;上古人把它当方位词“西”用之后,即另造出一个新字“栖”来表原意,仍是“鸟在树上”之义;中古人却又造了个新新字“棲”,让“妻”上“木(树)”,这太不讲道理了;现在搞简化,恢复了“栖”字,很对;可又有人嫌“简化字不美”。哎,造字,咋就这么难呢?总有一伙人有意见。看来,要想做成一件事,还真的管不了那么多。

(四)语音是转换的,语音又总是“携带”着字义、字形一起转换的;于是好多今人认为不相干的字,原来存在着亲缘关系,我把它叫做汉字的“义缘关系”。

    据清代学者研究,说“古无舌上音( z.c.s.l),归入舌头音(d.t.n)。”所以,南方人至今“n.l”不分,因为本来就无“L”;孔子说“吾之书”本来就发 “wu.de.su”之音,“之”本来就该读为“的”。这三个字的古音跟今天武汉人或京剧演员发的音一个样儿,是“白话”,非“文言”。古代宗庙之路称“唐”,庙前之路称“陈”,唐、陈总称为“途”或“道”。“唐、陈、途、道”这些字,古时都是“舌头音”,声母全是(d.t),故“陈”在“澄”母,读“den” ,因为“陈”字的音符是“东”,从“d”声;澄清之“澄”,从“登”(d),今方言中“澄”仍有两读:den或chen(cen)。从“寺”旁的字,今有“等、待、特”,又有“峙、侍、時(繁体)”,既然“古无舌上音”,那么,“等、待、峙、侍”的古音就一定相近(有待查证)。

清人又说“娘日归尼”, 意思是上古声母(l.r)字都归入(n)字的声类了;现在仍有些地方念“人(ren)”为“nen”或“ying”(东北话)。念“日”为“ni”,“儒家”跟“奴家”读音也差不离。那都是“古音”。

    清人还说: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f.v.w)是归于m、b、p 的,而且又和“h”相对应(川北人“飞机”说成hui-ki)。故上古“伏羲”又可称“庖羲”、“宓牺”,字音全同,只是字形有异,其因在此。远古人发音器官、发音方法不发达,语音分化不充分,许多声母、韵母没有明确区分,不同时地又有不同转变,用不同字形来记录。这些,都可以理解。

    顺便说一下“声调”。南北朝以前,汉语声调发展尚未成熟,汉代人只会“说汉语”,就是不知“四声”为何物;到了六朝,有了声律学说,文人们大讲声--韵--调,可是连既懂佛学、又善写诗的南朝梁武帝,也不明白何谓“四声”,要请教他的大臣沈约们。因此,你看,在声律学说指导下的“唐诗”“宋词”“元曲”,连同骈文、骈赋、八股与工整的“对联”,都是隋唐以后才陆续发达起来的文体。奇怪的是,现在小学生都会拼音,都通四声,这本来是亘古以来“写格律诗”的最好社会条件;可是,而今,大学中文系教授却讲不清楚“唐诗的格律”为何物,不懂得写诗时如何“调四声”。怪得很!自家不肯用心去学,却推说是“格律束缚人的思想”,岂非天大笑话!到底是写唐诗、宋词的人们的思想被“束缚”住了,还是“反对写格律诗”者在“束缚”别人、或被别人“束缚”了,天知道!今人不该再被这种懒汉哲学、文盲哲学“束缚”住了。自己不肯用功,却去诬赖古人。

    再说,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入中原,中原人又走向四方(主要是“南迁”),汉语语音语汇必然受很深影响。如元代以前,中原音韵中,z.c.s与zh.ch.sh是不分的;前鼻音n与后鼻音ng也是后来随语音发展而分开的。这与蒙元人学说汉语有密切关系,是他们把“卷舌”的习惯带到汉语中来的,古汉语音就必然要变化。另外,地域不同,语音会有对转。j.q.x与g.k.h就是对转的:江淮之间人的方音与普通话就是对转的,下面的字,江淮人至今都有两读:家(j.k)、卡(k.q)、斜(q.x)、壳(k.q)、霞(h. x)、虾(h. x)、下(h.x)、卸(h.x)、夹(g.j)、匣“h.x”、咸(味)(h. x)、鞋(h. x)、械(k. x)、懈(h.x)、信(x.h)、行(h. x)、杏(h .x)、项(h.x)、巷(h.x)、奚(q.x)、溪(q.x)…… 名诗《枫桥夜舶》就依古音“家(g)、斜(q)、花(h)”押韵。

    这些今古音不同的字,有变迁的轨迹,在历史长河中繁衍滋生,这就必然会形成“音近义通”的字(词)家族或“声转义连”的字(词)家族。正是这种历史发展的承续性,为摸清字词之间的“音义关联性”提供了客观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词汇树”,从而把汉字的识字教育、放到一个科学的“语音--语义--字形”体系中来。

    请注意一下,下列各组字(词)内部,均有相通的“义素”。我们从此处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1、超.蹈.跃.踔:双腿跃动义。

2、遥.辽.杳.黝.奥.澳.坳.窈.幽:幽远貌。

3、小.少.秒.眇.妙.沙、梢.稍.艄.悄.消.宵.霄、渺.苗.藐.幺、屑.细.稀.纤、叔.粟.菽:均含“细小”的义素。(xi、mi)

4、空.孔.窟.糠.壳.窍.腔.罄:大而空之义也。

5、疾.亟.及.紧、棘:快利也。

6、去(汉书“去草实而食之”).趋.取.娶.趣.催.促.窃:取也。

7、叩.敲.拷.考:击打也。

8、篝.构.媾.觏.遘.逅:交叠也。

9、将(大头领).绛(大红、深红).犟.酱.强.樯.墙:大而强也。

5、岗(大山脊).钢(硬铁).纲(大绳).亢[大喉头].吭(大声).坑(大陷坎).杠(粗扁担).缸(大坛子).江(gang,大河):大而壮之义也。

    清人王念孙《释“大”》说:含“大”义的字有176个,辗转滋生,“使牙喉八母之字得以大备,且知其皆有“大”义也。而强、劲、领、岭,与“冈”一声之传,皆由“冈”派生出来。此类“派生”字很多:

1、小犬为狗,小马为驹,小羊为羔。古文:勾即句。则钩.沟.构.枸.拘. 朐.再连接局.曲.倨.屈.锔.踞.据…… 均为一个“家族”,都有弯曲义。古语“高句丽”与“高勾丽”读音一致。古人在“句子”断句的地方打勾(√),句和勾本是相关联的。

2、车[读居].居.遽[轻车].舆.处[居处].庐.闾.尻.住.驻[这些字均应用湖北音念ju]:都有居、住义。

3、称首为元(yang),高平为原,大声为喧,大火为烷,大垣为院,大欲为愿,大龟为鼋。表体量之大也。

4. 回.雷.归.还.怀.寰.环.旋.园.圆.院.垣:都有“回、绕”义。

5.顺驯训,顺也;火毁化坏,化也;九久旧柩韭,久也;贯关棺管,关也;改更革,改也;胯奎跨裤,双叉也;支肢枝芰,分支也;熹曦熙煦旭,朝阳之光也;喜戏嬉,喜也;沽酤贾(gu)雇,买也;下写泻卸,下也;尔而汝如你,尔也;猿援:攀也;守兽狩,守也;卫尉为,护也;断段,一截儿也:各组字义皆相关相联。

6.包抱胞;教校较;生性姓;畏威;仓藏;胁挟;地底;巫舞;腥胜[古称生肉味腥为“胜”]……皆是。 

    世人“因物生义,由义取音,依音造字”;声转义连,音近义通。故可由字求声,沿声寻义。声义相关,音义相联,创建“词汇树”因而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训诂家、宋代理学家、清代朴学家都已注意及此,并广泛地用于注经,但他们不从语音“史”、文字“史”出发,反而从追索“微言大义”出发,为构建“儒学体系”服务,故往往强为索解,这是不可取的。如《白虎通》解释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兄者况也,况父法也。”“女者如也,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这类解释,今天看来是很荒诞的。“父母兄女”之类的字,绝对在“矩法义理”这些“名”产生之前,怎能以后起义去释前文呢?古人很爱玩这套把戏,它无助于“识字”;不过,其训释成果对我们也多少有些启发,如能全面钩稽出来,另加整理,必有好处。

    说明:“音近义通”不等于“音近意通”。“义”指“义素”,仅是“词意的构成元素”,它并不等于“词意”本身,不要搞混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谈汉字
【好文共赏】孙玉文 || 古代语音和文言诗文阅读
先语后文而后有字,古今十万个汉字,是怎么形成的?
汉字的读音从哪里来?
中国孩子本可以6岁就自由阅读,现却推到了12岁!
翡翠宝石文玩文化知识第72期:汉字的维基百科知识(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