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篇):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又称西夏碑、凉州碑,现存于武威西夏博物馆。该碑雕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清代嘉庆年间被重新发现,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块西夏文和汉文并存的石碑。1961年,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身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刻字。其中一面刻有西夏文,碑额用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碑身为西夏文楷书,共计28行,每行65个字,第一行翻译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另一面刻有汉文,碑额有汉字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体,共有26行,每行70字。

西夏是历史上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享国一百八十九年。疆域范围包括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对河西等地区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发展儒学,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河西地区广泛的佛教遗址很多都与西夏王朝有着密切关联。

相传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国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费时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蕃书或蕃文,目前总计共发现6000余字。其结构多仿汉字,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用点、横、竖、撇、拐、钩等组字,多斜笔,无竖钩。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的发现,使得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西夏文实物再次进入学界视野。碑原存于大云寺碑屋中。1927年古浪大地震,大云寺被毁,碑移存武威文庙。2004年,转移至武威西夏博物馆保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威西夏博物馆
武威市民勤县名胜古迹简介
银武威 | 西北学宫之冠,千古奇绝之碑
清嘉庆九年,张澍逛武威大云寺时,无意中见...
千年沧桑西夏碑
甘肃这座适合避暑的小城,夏日平均气温20度,古迹众多游客还不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