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东公孙氏政权:三国时期的第四国,两次降吴,最终被司马懿所灭

太和七年,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得到了后者的大量赏赐。然而,这一次称臣很可能只是头脑一热,当孙权册封其为燕王之后,公孙渊马上开始担心曹魏的报复。毕竟,孙吴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曹魏的数十万铁骑却就在家门口枕戈待旦。于是,公孙渊迅速做了一个决定:斩杀吴国使臣,并将其首级进献给魏明帝曹叡。

将公孙世家当成一个武将也很贴切

于是,在向孙权交了一份《表吴主权》之后,公孙渊又向曹叡进了一份《上魏明帝表》,言辞之中一口一个“贼权”,而《表吴主权》中的“陛下”自然也变成了曹叡。将两份表前后相比,实在让人感到耐人寻味:

“宿舒、孙综前到吴,贼权问臣家内小大,舒、综对臣有三息,修别属亡弟。权敢奸巧,便擅拜命。谨封送印绶、符策。臣虽无昔人洗耳之风,惭为贼权污损所加,既行天诛,犹有余忿……臣父康,昔杀权使,结为雠隙。今乃谲欺,遣使诱致,令权倾心,虚国竭禄,远命上卿,宠授极位,震动南土,备尽礼数……愿陛下原其逾阙之愆,采其毫毛之善,使得国恩,保全终始矣。”

如果公孙渊真的降了吴,三国格局便是如此

在这里,公孙渊派宿舒、孙综二将出使孙吴成了“诱敌之计”,其与孙权之间的仇恨更是从其父公孙康那一代便开始了。洋洋洒洒近千字,最后表明诈降孙吴均是对曹魏的一片赤诚,只求曹叡能保全公孙渊的终始……

刚刚封公孙渊为“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的孙权由此可谓受到了平生最大的耻辱,怒气攻心之下欲渡海征辽东,在薛棕等人的苦谏下才作罢。而公孙渊先后背叛了曹魏与孙吴,反而在进《上魏明帝表》之后被曹叡加封为大司马,封乐浪公,其爵位比起公孙度更加显赫。

曹叡不啰嗦,一心要拿辽东

不过公孙渊毕竟非久居人下者,其祖父都能说出“我王辽东,何永宁也”的豪言壮语,更何况实力更加雄厚、野心也更为膨胀的公孙渊。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一副天子气派。

《三国杀》中公孙家的武将技似乎都很废

需要指明的是,公孙渊虽然改元,但并未称帝,其年号也是绍汉,有继承汉室之意。相比于曹魏、孙吴、蜀汉三国,公孙渊在自立方面相当保守。不过即使如此,曹叡依然派了名将毌丘俭前来平叛。公孙渊同样精通兵法,加之以逸待劳,借天时地利击败了毌丘俭。

毌丘俭还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

不过公孙渊也知道,毌丘俭这一次出征并没有尽全力,一旦曹魏倾国出击,以辽东数万兵马绝不是中原大军的对手。于是,公孙渊再次向孙权称臣,希望孙吴北伐。孙权显然对这个反复无常的“海外臣属”不再感兴趣,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司马懿征辽东,很快便平定了公孙渊,由此三国时代终于仅剩下三个国家。

孙权并不想理你

司马懿破襄平后屠城,唯独将依然被囚禁着的公孙恭释放。公孙氏对辽东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到此结束,《上魏明帝表》中的“使得国恩,保全终始”八个字,最终与“我王辽东,何永宁也”一道,化成了历史的尘埃。公孙氏灭亡后,虽然辽东由此复归朝廷,但因其地处偏远,汉人对其的掌控力反而减轻了许多。虽然有毌丘俭大举征伐高句丽之战,但三国归晋后,晋朝对东北亚的控制再不如公孙氏主辽东时期,再之后的历朝历代对于此地也大多只实行羁縻统治的政策,汉人在辽东的绝对统治地位,直到明朝都没有真正恢复,最终还是爆发了满清的入关战争。

还是我晋宣帝厉害啊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中,辽东实在算不上重要的一笔。不过公孙氏经营辽东达四代,个中之精彩却丝毫不亚于中原的三足鼎立。从公孙度称辽东侯开始,到公孙渊称燕王,这东北一隅的历史,不也正是整个汉末历史的缩影么?曹操在《让县自鸣本志令》中曾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公孙氏或许正是曹操未能操控的那一方诸侯之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末年四国并存,罗贯中为何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是谁?
“三国”并非三国,还有第四国,开国之主堪比曹操、刘备、孙权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三国》孙权复仇:乱世为人全靠演技,你占我便宜我要你性命
三国时有两位燕王,一位被司马懿干掉,另一位却差点让他提前出局
三国之诸葛亮治蜀(三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