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梦春秋136|孔子在陈绝粮,在我看来,却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河南淮阳,太昊陵

大约在公元前492年夏天,或者稍晚些时候,孔子抵达陈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此后将近三年时间,孔子一直待在陈国,入仕为官。虽然所作官职距其理想差距很大,但孔子颠簸日久,渴望相对安定的生活,再加上陈国君臣大都对他十分尊重,所以孔子也就安下心来,乐得享受一段平静无波的岁月。

三年之后,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兴兵伐陈,孔子的安宁岁月戛然而止。为避免陷于兵乱之中,孔子和弟子们离开陈国,再次踏上南行的路途。

自陈向南,过去曾是蔡国之所在。蔡国始都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后徙新蔡(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两地相距不到两百里,都离陈国不远。公元前493年,蔡昭侯姬申畏于楚国之威胁,在征得盟友吴国的同意之后,将蔡国迁至东南数百里外的州来(在今安徽省凤台县),以求得吴国的庇护,至于北方的故土,则弃之不顾。彼时,楚昭王熊轸有心北上扬威,便乘机取了蔡国故地,令叶公沈诸梁(楚叶县之长,字子高;叶为楚国大县,在今河南省叶县)等人收罗不愿南迁的蔡国人民,使居于负函(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境内)。

叶公沈诸梁收罗蔡国遗民,在公元前491年夏,此后他便以叶公之身份,兼治负函,而那些曾经的蔡人从此成为楚人。

公元前489年,当孔子自陈国南下,目的地显然是楚国。他想到楚国寻找机会。

楚人的祖先曾经以蛮夷自居,不愿行中原之礼仪,但经过几百年的征伐交往和文化交流,到孔子的时代,楚国实际上已经与中原诸国在文化上融为一体,彼此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而孔子对楚国素来没有偏见,他曾经盛赞楚国令尹子文为“忠”,对于名声一般的楚昭王熊轸,孔子也曾称赞其“知大道矣”。

蔡国故城遗址

孔子之所以称赞楚昭王熊轸懂得大道理,是因为他听说过发生在熊轸身上的一件事。

某一年,熊轸生病,负责占卜的人说:这是黄河之神在作祟,应该到黄河边去祭祀。熊轸不同意。大夫们很着急,说不去黄河边也行,就在国都郊外祭祀黄河之神吧。熊轸还是不答应,他说:三代(指夏、商、西周)时就已定下制度,祭祀不得超越本国的山川;长江、汉水、睢水、漳水是楚国的大川,福与祸,都不会越出这些地方;我虽然德行不够,也不至于得罪遥远的黄河之神!

熊轸这番话,对于孔子而言,无疑是奉守礼仪的典范,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吸引他前往楚国。

当然,孔子称赞熊轸,必在熊轸死后,但他听闻熊轸的相关事迹,却极可能在熊轸生前,至少也是有所了解。

《左传·哀公三年》书影

孔子南下赴楚,显然怀抱着极大的希望,尽管此时他已经六十三岁。

只是孔子不会想到,自陈至楚的这段旅程,竟然如此艰辛,差点儿让他命丧荒野——在陈、楚交界地带,粮食吃完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行人陷入绝境。


和此前遭遇的所有危险相比,断粮的危险或许更具有象征意义。刀剑的威胁是可见的,当它们劈空挥来,人对死亡的恐惧只是一瞬,而饥饿则缓慢来临,像寒冷一样,将人包裹起来,一丝丝浸入体内。饥饿的步步进逼拉长了人的恐惧感,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恐惧,并在这种感受中重新评判此前的人生——是对还是错?是了无意义,还是值得付出生命?是该至死无憾,还是临难懊悔不已?

断粮数日,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都找不到了,一群人饿得头晕眼花,有些弟子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一股绝望的气息弥漫四周。

《圣迹图·在陈绝粮》

孔子饥肠辘辘,却依然弦歌不辍,讲诵如常。

子路带着浓重的怨气问孔子:难道君子也该困厄到饿肚子的地步吗?

孔子说:君子当然也有困厄之时,但是君子不会像小人一样,陷于困厄就没了底线,胡作非为。

这样的时刻,最能检验一个人对信念的坚持和理解。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弟子们回答:我们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呢?是我坚持的道不对吗?

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行不够吧,所以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要么就是智谋不足,不能从人家那里获得施行的机会。

孔子说:这话不对,仲由啊,倘若有德行就能换来信任,伯夷、叔齐怎会饿死首阳山?倘若有智谋就行得通,王子比干又怎会剖心而亡?

河南濮阳,子路墓

子贡说:或许是夫子之道过于博大和崇高了吧,如果稍稍降低一点标准,也就能够施行于世了。

孔子说:好农夫善于耕种,却未必有好的收获,好工匠技艺高超,其所作亦未必人人喜欢;君子修道也是如此,但不能因为世人不接受,就降低要求去迎合他们;赐啊,你志向还不够远大。

颜回说:夫子之道,的确是博大崇高,所以天下莫能容;但这又有什么呢?天下不容,夫子依然努力推行之,正可见出君子之本色!道不够崇高,是我辈之耻;道崇高却不得施行,那是当权者之耻!不容于天下又有什么呢?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听了,欣然而笑:回,你说得很对啊,要是你家财万贯的话,我愿意去给你当管家!

作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似乎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富翁,就像孔子对他的评价一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子心目中完美的承继衣钵者,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是孔子理想主义的化身。颜回身上充溢的那种安贫乐道、泰然自若的气质,事实上已经接近古之圣贤,所以孔子在颜回身上投注了太多希望。有一次,孔子甚至对子贡说:我和你,都不如颜回。此处孔子赞扬的虽然是颜回的悟性,但已足够说明他对颜回的喜爱和欣赏。

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评价,显然更注重实际,比如,他认为子路有能力为千乘之国理财、掌管军赋,冉求适合为卿大夫做家臣,公西赤适合做外交官……但是他们都算不得“仁者”。

子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想得到孔子的夸奖,有一次向孔子提问: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个器。子贡追问:什么器?孔子答道:瑚琏。

河南淮阳弦歌台,传说孔子在这里“弦歌不辍,讲诵如常”。

瑚琏是一种食器,比较贵重,但孔子并不看重。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以掌握某种技能为目标,君子的追求应该高远得多,那就是德行,是道。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无疑就是颜回了。

陷于断粮绝境的孔子,用和颜回开玩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乐观和对信念的执着。他批评了子路的简单思维,又指出子贡对信念不够坚韧,并试图说服弟子们,他们应该像颜回所说的那样,为了心中的道,百折不挠。

换句话说,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梦春秋》136,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在陈绝粮(15-2)
《卫灵公篇》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十六、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子率弟子游学:周游列国
15.2【辉光日新1599】(在陈绝粮)真金还需火来炼
论语连载(269)《先进篇》第2章,“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