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潘璋篇(下)——擒获关羽之人

三国良将系列之潘璋(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潘璋重大事件之四——合肥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孙权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先是被张辽以八百勇士劫营导致士气低落,才十几天孙权便以瘟疫为理由撤军。

为了最后挽回点面子,给手下将士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孙权决定亲自断后,让其他将领带兵先撤。十万大军陆续渡过淝水,北岸只剩孙权带着一千卫士以及吕蒙、蒋钦等将领所带的本部兵马。合肥城中张辽见状,倾巢而出杀向逍遥津,以不满万人的兵力反将孙权包围起来。

关于合肥之战孙权惨遭包围的原因,除了孙权自身指挥能力确实不强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东吴的私兵制,也就是将领能直接指挥的只有本部几百上千的士兵,这些数量不多的士兵相当于将领的私人财产,将领死后由其后代或宗族继承,其他人不能指挥。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孙坚、孙策的继承有关,上行下效,而且在实力弱小时有利于部将们支持,但等到东吴势力扩大后,这种私兵制反过来限制了东吴的战斗力。

简而言之,上级将领只能指挥下级部将,一旦遇有突发状况二者联系不便,部队之间就会发生脱节。孙权断后时,吕蒙、蒋钦两大高级将领也在身边,甘宁、凌统两名虎将护卫左右,但大部队不是已经渡河到对岸,就是正在渡河的船上,这些士兵又只听直属上级而不听大将的命令,当孙权遭围困时,吕蒙、蒋钦也在其中,没有人能给远处的大军下达命令,导致十万大军变成无头苍蝇,乱成一团。

张辽杀得孙权丢盔弃甲,但东吴毕竟人才众多,孙权手下还是有一些将领在关键时刻顶了上去,甘宁、凌统临危不惧,跟曹军厮杀帮助孙权突围,陈武战死沙场。

然而在慌乱中能逆流而上者毕竟少数,更多的吴军还是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士兵逃跑也就算了,宋谦、徐盛两员将竟然带着部队一起跑,这实在不应该。潘璋见这两人带着部队向河边撤退,大怒不已,催马从后面赶到两人部队前,立马横刀斩杀宋谦、徐盛部队各自一人。

《三国志·潘璋传》载: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

在多数文章里提到此事,通常只粗略介绍说潘璋斩杀宋谦、徐盛部队中的两人,似乎只是由于宋谦、徐盛混乱中无法控制部队,有部分士兵逃跑,逃跑的责任不在两名将领身上。其实不然,根据这段史料,清楚显示宋谦、徐盛“皆披走”,正是因为两人带头逃跑,手下的士兵才跟着逃。

所以潘璋斩杀临阵脱逃的士兵,宋谦、徐盛看得一清二楚。在东吴私兵制的背景下敢这么做是特别得罪人的,但潘璋就是做给宋谦、徐盛看,意思很清楚,谁再敢后撤,就算是将军也照杀不误。宋谦跟徐盛见状,只得带兵返身再战。

潘璋敢于斩杀逃兵震慑友军部队,是需要非常大魄力的。在曹魏阵营也有一员大将做过类似的事,于禁就曾经在宛城之乱后攻击打劫友军的青州兵,及时稳住全军阵脚,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溃败。

上期笔者讲过,潘璋是孙权的元老班底成员,是心腹爱将,而这件事证明了孙权没有看错人,宋谦、徐盛显然也明白潘璋的地位,所以才会服从。

孙权后来得知潘璋的行为,称赞不已,史书原文“甚壮之”。潘璋因此被拜为偏将军,屯兵于半洲(今江西九江以西)。

潘璋重大事件之五——擒获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关羽北伐获得大胜,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不过关羽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孙权已经暗中与曹操勾结,准备袭取荆州。

襄樊之战的部分在关羽、于禁、徐晃等篇章中已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咱们直接从吕蒙袭取荆州之后讲。

江陵、公安两座核心城池因为糜芳、士仁的先后投降被吕蒙收编,荆州各地随即纷纷改旗易帜。吕蒙留守江陵,陆逊则带兵继续西进,一路攻取宜都、秭归、枝江、夷道,然后回到夷陵驻扎,以防止刘备反攻。

关羽自北伐前线回救,一路士卒不断逃散,无法阻止反攻,只能退入当阳县境内的麦城。孙权派人到麦城劝降,关羽假装同意,然后在城墙上立起许多旗幡,营造城中将士都在城墙上的假象,趁机逃出麦城。

不过孙权早有防备,事先已派朱然、潘璋前往临沮阻断关羽退路。这时关羽身边仅剩十几个人,只能东躲西藏躲避东吴搜捕,并寻找退往益州的道路。

《三国志·潘璋传》载: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水经·漳水注》载: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漳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

一代名将关羽生命的最后很是狼狈,数万大军土崩瓦解,最后只有连带儿子关平、部将赵累在内的十余名亲信跟随至最后。根据上面三段史料,潘璋、朱然在临沮阻挡关羽西逃。临沮是南郡下面的一个县,跟治所江陵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换算成三国时期的里大概240里,不算太远,骑兵一天就能到达,一个来回最多也不到两天。为什么笔者特意讲路程,因为后面会用到。

关羽自麦城出逃,至章乡被擒杀,麦城与章乡之间距离更短,也就一百多里,所以可以看出关羽出逃后没多久就被擒获,潘璋、朱然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且因为擒获关羽,潘璋部下马忠也得以在史书上留下姓名。这个马忠也只有这么一次被史书记载,所以我们还是把主要功劳记在潘璋的头上。

孙权特意将宜都郡的巫县、秭归县分出新设固陵郡,拜潘璋为太守、加振威将军、封溧阳侯。

这里讲点题外话。关羽被俘后,是立即被杀,还是见到孙权后被杀?

笔者的观点是见到孙权后被杀。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俘后押至孙权面前,孙权劝降不成,加上左右劝谏要以曹操故事为鉴,于是孙权才决定杀掉关羽。随着近年来三国正史的介绍文章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关羽被擒获后当场被杀,并没有见到孙权。

其实,孙权欲劝降关羽的说法确实来源于正史,只不过演义进行了一些润色,史料源自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蜀记》,主要情节与演义差不多,这里就不引用原文了。不过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表达了不同意见。

裴松之注载:臣松之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意思是裴松之认为,关羽被潘璋抓获即被处死,而且临沮距离江陵二三百里之远,潘璋不大会冒风险押送关羽到江陵。而且裴松之颇为得意地认为距离作为证据,可以堵住持孙权见到关羽这种观点的“智者”之口。

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笔者对裴松之注补充的史料表示过高度信任,对裴松之的许多个人观点基本也持赞同观点。但此处裴松之的分析,笔者并不认同。

上面笔者提到过距离,临沮到江陵为240里,骑马一天就能到达。而且临沮是个范围,关羽被擒的地点在章乡,这里离江陵还要更近些,骑马的话不到两天就能到。押送队伍的速度再慢,潘璋三五天时间就可以把关羽送到孙权面前,以距离分析孙权没见到关羽是不成立的。

何况关羽这种在当时就获得了“威震华夏”评价的人物,远不是潘璋这种级别敢擅自做主的。按照常理,孙权一定想要见见这个在荆州欺压东吴多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家伙,是杀是活不用急着下结论,先见见关羽,看看他穷途末路的囧样也好,要是他主动请降那就是好上加好。这么一个让孙权寝食难安、恨之入骨的大人物,手底下的人是不敢擅自做主的。而且实际上孙权与关羽之前应该从未见过面,仅从好奇心来讲,他一定会想见见传说中“威震华夏”的关羽,以战胜者的姿态,去见手下败将。

既然距离不是问题,陆逊又在夷陵守着,潘璋其实没什么可担心的,不必急着砍掉关羽的脑袋,可以从容不迫地押送关羽去见孙权。而且按《吴历》记载,孙权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躯体以诸侯之礼下葬,如果潘璋擅自杀了关羽只带着首级送给孙权,关羽的躯体是潘璋先草草掩埋一下,然后孙权下令,再挖出来重新举办葬礼?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孙权有大局观,吕蒙有大局观,再往下的战将们可都是大老粗,不大可能善待敌方将领的遗体,再等着孙权重新下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裴松之的分析不成立,关羽跟孙权确实见了最后一面。

潘璋重大事件之六——夷陵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擒获关羽的“罪魁祸首”潘璋继续作恶,在夷陵之战时对阵黄忠,以拖刀计诱使黄忠进入东吴伏击圈,被潘璋、周泰、韩当、凌统围攻致受箭伤,撤回营中当晚去世。连续害死两名五虎将,自然成了小说中正义的蜀汉集团眼中钉,必须除之而后快。

所以罗贯中安排了一场乱战之后,关兴与潘璋先后到一户老人家中投宿的情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再加上关公显圣,关兴得以手刃仇敌,不仅传潘璋首级至刘备处,还夺回了青龙偃月刀。至于潘璋的躯体,被老人给烧了。对,你没看错,这里用的词是“烧化”,都不管埋的。受儒家观念影响,三国时期还是基本实行土葬,即便是阵亡将士尸体太多,也只是堆成小山外面以土覆盖筑城京观,并不会焚烧,这是当时的观念问题。以“烧化”来处理潘璋,其实是罗贯中在给演义的读者们出气。

当然这只是小说情节,作为害死关羽、黄忠的大恶人,以这种方式退场使得读者的愤怒、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善恶有报”的朴素价值观也得以伸张。

不过,正史的三国鼎立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潘璋也谈不上大恶人,更没有死于关公显圣,甚至也没死在夷陵之战中,人家过得还挺好。

建安二十五年(220)前后,甘宁去世,潘璋兼并了其部队。

黄初二年(221),刘备大举伐吴,夷陵之战爆发。潘璋作为主要将领之一随陆逊出战。

《三国志·潘璋传》载: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有不少文章认为冯习是刘备伐吴时的统兵大将,是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将领。其实不是,冯习确实是高级将领,不过他担任的是中领军(潘璋传称中护军),也就是皇帝禁军的指挥官,当然这也是高级将领。因为此君官位高,记载不详,所以就像陈到,只被提及只言片语,没有任何详细具体记载,却容易得到神话。

从《季汉辅臣赞》“休元轻寇,损时致害”的评价来看,冯习在夷陵之战中有轻敌的行为,而且因此引发严重后果。到底冯习犯了什么重大失误不得而知,但显然潘璋抓住了机会,不仅击败蜀军,而且把冯习干掉了。看来不仅演义中潘璋与蜀汉结怨甚深,在正史中也不遑多让。

因此功绩,潘璋被拜为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潘璋重大事件之七——江陵之战

演义里的潘璋早就死了,不过正史还活着,所以咱们还得继续讲。

黄武二年(223),曹丕三路伐吴,其中西路以夏侯尚、曹真共同围攻江陵。夏侯尚派出三万大军搭建浮桥,与长江上的百里沙洲相连,形成了对江陵的四面包围。东吴以诸葛瑾、杨粲派兵救援,因魏军势大而逡巡不前。

潘璋建议道:“魏军声势浩大,江水又很浅,不利于水军作战,眼下不要急于交战。”然后,潘璋率兵潜行到魏军上游五十里,采伐大量的芦苇草制作巨大的草筏,只等江水上涨便放火,以顺流而下烧断浮桥。

在夏侯尚篇笔者讲过,夏侯尚计划以沙洲为基地直接攻过长江南岸,但曹丕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没有同意,加之进攻濡须的曹仁大败,曹丕无意再战,夏侯尚只得撤军。

就这样,夏侯尚无意中捡回一条命,也挽救了三万曹军将士的生命。否则一旦潘璋顺流而下放火,浮桥一断整个沙洲就被东吴水军包了饺子。

战后潘璋领军驻扎于陆口,此后荆州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魏吴双方再没有以荆州为主战场。

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称帝,潘璋被拜为右将军。

自建安元年(196)十五岁的孙权被哥哥孙策任命为阳羡县长开始,潘璋就跟随左右,至孙权称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潘璋也已经是一员老将。

跟随孙权时间如此之长,使潘璋在东吴拥有特殊地位。在合肥之战中敢于斩杀徐盛、宋谦的士兵来阻止溃败,即能体现潘璋处事果断、凶狠,作风强势,其实也是地位特别的原因。这可不是笔者乱猜,而是有确凿证据。

《三国志·潘璋传》载:征伐止顿,便立军巿,他军所无,皆仰取足。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

东吴诸将作风奢华喜好钱财的并不少,但敢于在军队里开设市场的可没有第二家。这可是乱世,战争状态下,军队里,既没有稳定的市场价格,又没有稳定的商品来源,甚至又没有公平可言都难说。这种环境下的市场,当然就是潘璋牟取私利的工具。“他军所无,皆仰取足”,兄弟部队缺的东西必须拿钱买才行。

而且潘璋这种贪财的性格越到晚年越厉害,服装与使用器物都超出了他应有的规格。最败坏的是部下士兵里有发点小财的,潘璋竟然会把这人杀掉占据其财物,类似的事件还不止一次。

潘璋是北方武人出身,在江东并不是大族,没有根基又没有门第的情况下,当然少不了得罪人而被报复。可是每当有人向孙权检举潘璋的不法行为,孙权却全都压了下来。

一方面,潘璋是一员猛将,治军严明,战斗力很强,潘璋本传称“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孙权爱才,潘璋又确实有功劳。另一方面,潘璋跟随孙权时间太长了,孙策在江东四处征战时潘璋就跟着孙权,潘璋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孙权亲自给的,这种交情在整个东吴除周泰之外无人可比了。

嘉禾三年(234),潘璋去世。按照常理其子该继承爵位,但并没有。孙权对待大臣后代戒心极强,一部分原因是想减轻私兵世袭制弊端,一部分原因实属疑心过重。潘璋擒过关羽,斩过冯习,一生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在世时孙权百般庇护以向世人展示爱才之意;一旦死后,人走茶凉,儿子潘平以“无行”为理由发配到会稽。所谓无行,就是没有德行、缺德,那怎么叫缺德呢?不知道。反正史书没给出详细理由,这根本也不重要,因为一大批东吴创业猛将的后代遭遇都差不多。

东吴的“大恶人”潘璋就讲完了,下一位要讲的东吴将领是哪位呢?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夷陵之战陆逊为什么自比蔺相如
孙权百般强调不能杀关羽,吕蒙为何仍执意要杀?| 三国专题
他被刘备轻视,曾和关羽发生冲突,孙权相邀数次,封他为奋威将军
夷陵大战,蜀汉政权风雨飘摇,刘备留在白帝是最正确的抉择
关羽失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没有责任吗?
吕蒙:差点毁掉孙刘联盟的人(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