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徙之“走西口”

“走西口”,史上最著名人口迁徙”事件之一,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又被称为“跑口外”,“口外”,在清代文献中多指长城以北地方,包括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但不包括东三省,后者一般称“关外”。所谓“口”,是指杀虎口、张家口、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明朝时有“九边”,即为防范蒙古势力,在北部边境沿长城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各关隘尤为重中之重。到了清朝,内、外蒙古盟旗先后内附,清帝以“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自许,长城的军事防御地位下降,长城各关隘则成为中原与蒙古通驿、通商的要口。

清廷入关之初,以长城为界,不许汉人出塞屯垦。但这一禁令执行地并不彻底。大约自康熙初年,来自直隶、山东、山西的穷苦民人就不断向口外地区迁移,靠近各口的数十里地面,逐渐被开垦。后由于对准噶尔战争的粮食需求、中原地方连年大旱、以及直鲁晋三省人地矛盾突出等多种因素,雍正时期正式出台了“借地养民”政策,将长城沿线以北五十里辟为耕作区,允许内陆汉民凭票据至蒙地开垦种田,春去秋回,同时要求蒙古各盟旗容留流入当地的灾民,准各王公享“吃租”之利。这样,内陆汉民出口外谋生更加踊跃,虽然名义上是“借地”,但大多都定居了下来,而且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逐渐突破长城外五十里的限制,继续向北进深入旗地,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归化为“蒙古籍”(用当地话说即“随蒙古”)。这些移民以直隶、山东两省为最多,也有一部分山西人,他们通过张家口、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等关口前往蒙古地区谋生的行为,也称为“跑口外”。

雍正以后,随着关内移民大批出到口外地区,这一带汉人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满洲、蒙古人的总和,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当中,于是设置了口北三个直隶厅:多伦诺尔、张家口、独石口管理旗民交涉、词讼事件。

从历史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陆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陆民人垦种,而清朝政府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叫走西口
西口路上采风日记(连载)
长城内外都是家:“走西口”圆梦第二故乡
为什么很多鄂尔多斯人是“走西口”到鄂尔多斯的?
探访山西古村镇(46):杀虎口村——清代大税关,晋商走西口
历史上的“走西口”与“走东口”和张家口的渊源!涨知识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