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宣怀为啥一定要干倒胡雪岩?
盛宣怀、胡雪岩,这两人都是近代中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前者被视为“中国商父”,后者则以“红顶商人”而闻名(特别是以高阳为代表的相关小说走红后)。由于这两位的身后的靠山分别是李鸿章和左宗棠这对晚清政坛上的政敌,盛胡二人在许多当代作品里也免不得“争斗”一番,以至于有了胡雪岩最后的破产是由于被盛宣怀暗算之说。不过笔者在梳理了一些相关史实,对此颇多质疑,在此不揣浅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待方家指正。  关于这两位交手的相关作品,大概以《击败胡雪岩》(下面简称为《击败》一文)里描述的内容最为“生动精彩”,其后笔者所见的一些相关作品和文章亦不过是由此的一些“借鉴”和“衍化”或“删减”而已。《击败》一文的内容在网上也有很多同内容不同题目者,如《盛宣怀与胡雪岩的争斗》、《盛宣怀与胡雪岩的恩恩怨怨》等等,衍化体者就不用说了,如《盛宣怀抓住哪个要害斗倒了胡雪岩?》、《盛宣怀打垮胡雪岩》,这样的文章甚多,观者可网上视之。在此笔者就主要将《击败》一文作为分析。  一、  文中第一部分讲的是《架设电报线之争》,先行向我们描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两派在争夺办电报主导权上的场景。然而,笔者却发现上述的内容在与历史事件对应起来的时候,在时间和事件内容上架空颠倒之处可谓甚多,在此一一说明,先看原文:  19世纪60年代,英、美、法等国数次要求在中国建立电报线,清政府一次次加以拒绝。到了70年代,清廷对列强的设线要求,无论如何也招架不住了,只得同意他们设线,但作了个“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的规定。然而英美等国对清廷的规定置若罔闻,不仅设海底线,而且架设了岸线。建立中国自己的电报线——盛宣怀与胡雪岩的心中不约而同地都有了这个念头,而他们的后台,分别是李鸿章与左宗棠。此时,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为两江总督。在他即将赴任时,胡雪岩乘机提出:“左公可知李鸿章打算办电报的事?左公不日将去两江,何不也试一试,压一压他的气焰也好”。胡雪岩接着解释了电报的用途:“我们传送公文,由一个驿站送往下一个驿站。若是架上电杆用电报线,这头发,那头就能收到,速度非常快。那电报不仅在战时派上大用场,还有许多商务上的花样,架好了不尽财源一定滚滚来”。左宗棠听了急忙送上奏折,提出开办电报和通商救国的要求。李鸿章从李莲英那里探得风声,十分生气,盛宣怀宽慰道:“太后对此事一直犹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抚都表示电报必惊民扰众,变乱风俗。左宗棠一咋呼,大家会把反对的矛头对准他。等他们都争得疲了,我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然后争取太后同意,在最短的时间内架成电报线”。没多久,盛宣怀悄悄地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来到上海,请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郑观应出山,共商办电报之事。正如盛宣怀之料,在皇宫里,为办不办电报的事,大臣们吵个不停,慈禧认为当务之急是迫使日本归还琉球群岛,电报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左宗棠只得两手空空地南下两江。胡雪岩暂时办不成电报,也将全副精力投到他的茶叶、丝绸生意上去了。而郑观应看了李鸿章的信,大受感动,离开太古,与盛宣怀一起,开始了办电报局的准备工作。盛宣怀请示李鸿章后,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一条电报线,小试牛刀。而这里正是李鸿章的防务区。  上文内容看似极为“精彩”,其实完全在“颠倒”,为何呢?  实际上在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就借天津鱼雷学堂外籍教习贝德斯的协助,在大沽、北塘海口各炮台间架设电报线直通天津,在当年五月便开始使用。(根本非如《击败》一文中所云)由于效果良好,到了1880年年9月16日(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李鸿章正式上奏清廷,以电报有利于军事防务,便利通讯为理由,建议敷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使得南北信息灵通。其上奏的《请设南北洋电报片》中有云: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以玉帛相亲,战则以兵戎相见,海国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国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现系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等项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同治十三年日本窥犯台湾,沈葆桢等屡言其利,奉旨饬办,而因偱迄无成就。  臣上年曾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从前传递电信,犹用洋字,必待翻译而知,今已改用华文,较前更便,如传秘密要事,另立暗号,即经理电报者亦不能知断,无漏泄之虞。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如安置海线,经费过多,且易腐坏。如由天津陆路偱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即与外国通中国之电线相接,需费不过十数万两,一年半可以告成,约计正线支线横互须有三千余里,沿路分设局机,常用用费颇繁。拟由臣先于军饷内酌筹垫办,俟办成后,仿照轮船招商章程择公正商董招股集赀,俾令分年缴还本银,嗣后即由官督商办,听其自取信赀以充经费,并由臣设立电报学堂,雇用洋人教习中国学生,自行经理,庶几权自我操,持久不敝。如蒙俞允应请饬下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山东巡抚、漕河总督转行径过地方官一体照料保护,勿使损坏,臣为防务紧要,反复筹思,所请南北洋设立电报,实属有利无弊”。  由于意识到了电报将给国防带来的好处,9月18日,清廷就迅速作出回应,命李鸿章筹办北京至上海的陆路电线,明确下达旨意:“上谕军机大臣等。李鸿章奏请设南北洋电报情形,现在筹办防务,南北洋必须消息灵通,以期无误事机。该大臣请于陆路由天津至江北镇江达上海安置电线,系为因时制宜起见,即着妥速筹办,并着江苏、山东督抚,饬令地方官一体照料保护,勿任损坏,余均照所议办理”。  可见朝廷对于架设电报并没有《击败》一文中那些所谓的那么多什么朝廷内部的“争吵”,而之后李鸿章很快开始行动,10月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以及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郑观应襄理电报总局局务。同时在紫竹林、大沽、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各设分局。津沪电线工程自第二年,也就1881年4月开办,同年11月竣工。而安设电线经费共用湘平银十七万八千七百余两,先由淮军军饷筹垫,等到建成后,再招集商股,仿照轮船招商局章程,分年缴还官款。  而左宗棠又是什么情况呢?从西北被召回京城的左宗棠直到1881年2月25日才棠抵达北京,次日入朝陛见。27日,被命管理兵部事务,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到了10月28日,被授两江总督和南洋通商大臣,12月9日方离京南下(期间跟胡雪岩南北隔离,不曾碰面,等到他离京之时,津沪电线工程都已经完工了),次年2月抵达江宁后视事。不过在两江总督任上的左宗棠则迟到1883年7月6日(光绪九年六月初三)的《筹办沿江陆路电线片》中第一次正式奏上架设电报:  “窃惟电线兴自泰西,无论水陆,程途千万里,音信瞬息可通,实于军情、商务大有裨益。即如法国之于越南,俄国之于珲春,日本之于朝鲜,皆设电线,盖有事呼应灵捷,无事可便商贾。故凡用兵要地、通商码头,彼族无不谋设电线。同治十二年,丹国商人在沪设立电线,以达外洋。本年英商即以此藉口,来沪争设,幸总理衙门坚持同治九年原意,饬拆丹国所设上海旱线,咨行到臣。当经札饬江海关道邵友濂、电报局道员盛宣怀、洋务局道员王之春,一面向丹商辩论,一面阻止英商勿遽添设。往返争论,几致颖秃唇焦,始援中英约章,将丹国已设吴淞至上海旱线一道买回,以保中国自主之权,而英商遂无异议。虽经臣严饬该道等坚持定论,然非天威震慑,何能遽就范围?已将所立合同章程咨报总理衙门在案。昨又有洋商议添设水线,由长江以达汉口。虽经盛宣怀、王之春竭力阻挡,幸即暂止,然洋人狡诈嗜利,未必遽作罢论。臣惟汉口居长江上游,又为各国通商口岸。洋商既有添设长江水线之议,应由中国先行设立陆线,杜其狡谋。所有一切经费,仍由华商自筹,并不动支正款”。而这时候,离历史上的“红顶商人”破产之期已经不足5个月了。  二、  再看《击败》一文的第二节《积怨已久又添新仇》:  通过进军电报业,盛宣怀加速发展其一生的事业,这也为最终击败胡雪岩打下了经济基础。胡雪岩以左宗棠为靠山,在数十年间,集商场、洋场、官场势力于一身,财富愈聚愈多。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李鸿章,并最终成了李鸿章和左宗棠官场斗争的牺牲品。盛宣怀早年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就因胡雪岩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弹劾,丢掉了督办之职。1878年盛宣怀到湖北勘查铁矿,开办荆门矿务总局,又遭到胡雪岩暗中诋毁,中途被调回京城。在创办电报局的交锋中,胡雪岩也让左宗棠利用手中权力设置了重重障碍。天津电报总局成立后,盛宣怀任总办,任命郑观应为会办,着手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分局,一切都很顺利,惟独郑观应把架设长江电线的计划呈请左宗棠批准时,遭到拒绝——后者要在两江卡盛宣怀的脖子。  与此同时,胡雪岩托熟人混进了盛宣怀办的电报学堂,弄了几套密码出来。接着通过左宗棠上奏朝廷,开始架设长江之线。盛宣怀自然不甘心,先后邀请丹麦大北公司和英国大东公司的负责人密商电报线之事,表示只要他们不向胡雪岩提供电线器材,愿以三倍的价格收购。他还警告他们,胡雪岩大量收购丝茧垄断原料,也严重威胁了洋商的在华利益。如果为胡雪岩提供电线器材,等于为虎投食。胡雪岩曾多次和洋商斗法,大北公司和大东公司的负责人对他并没有好感,何况盛宣怀又肯出三倍的价钱。双方于是暗中结盟,共同对付胡雪岩。胡雪岩行事也很有韧性,他不断派人与大东公司的负责人腾恩和大北公司代表道森交涉,并提高了购买价格。盛宣怀知道以后,就和大北公司商定了一个计谋。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道森才给胡雪岩运来一批器材。胡雪岩喜出望外,很快动工安装。谁知由于电线器材质量低劣,工程进行不到三分之一就被迫停工了。盛宣怀得信后,迅速把胡雪岩架设电线失利的消息告诉李鸿章,并要李鸿章在朝廷上予以弹劾。不久,李鸿章上书弹劾胡雪岩,说他办理不力,给朝廷带来不少损失,要求改派盛宣怀前往办理。朝廷中许多大臣也纷纷上奏,要求撤换胡雪岩。不久,朝廷下令长江电线速由盛宣怀办理架设,左宗棠只好拱手把长江电线架设一事交给盛宣怀。  本人试着就上文再分析:  在这一节中,所称:“盛宣怀早年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就因胡雪岩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弹劾,丢掉了督办之职。1878年盛宣怀到湖北勘查铁矿,开办荆门矿务总局,又遭到胡雪岩暗中诋毁,中途被调回京城”。也毫无根据,为何?  首先胡雪岩并不参与航运和开矿等行业,在这方面与盛宣怀无利益冲突,而且盛宣怀在早期的轮船招商局里也就是一个会办职务,并没当过什么“督办”,而且只有“总办”这一职务,当时属于唐廷枢,历史上轮船招商局直到1885年8月才有了“督办”这一职务。而荆门矿务总局则是盛宣怀在1879年6月结束湖北开采煤铁总局后开办的,之所以失败,则是其他原因,跟所谓的“胡雪岩暗中诋毁”无关,而此年末盛宣怀回到天津署理河间兵备道,参与了地方赈灾的事宜。而因在湖北开矿失败导致官方投资的“官本”遭受损失,盛宣怀于是年将剩下的官本存于钱庄生利,以每年的利息来弥补动缺官本,而其中就有胡雪岩的钱庄。  不过文中有“惟独郑观应把架设长江电线的计划呈请左宗棠批准时,遭到拒绝——后者要在两江卡盛宣怀的脖子”。却大致符合事实,事情是这样的:  1882年3月,盛宣怀与郑观应、经元善等将架设沪汉长江间电线的禀稿同时禀请李鸿章与左宗棠批准,之后有将架设闽浙、豫鄂等省各报的禀稿递交相关地方的督抚,却受到了来自左宗棠的阻扰。左宗棠在在郑观应、经元善的呈文上是这样批复的:“电线为商贾探访市价所需,实则贸易之获利与否,亦不系乎电线。至军国大计或得或失,尤与侦报迟速无关……本爵阁督大臣预闻兵事三十年,师行十五省,不知电线为何物,而亦未尝失机,则又现存实证”。这样拒绝的理由十分奇怪,似乎重弹着他于1879年致函总理衙门有关铁路、电报意见时说的“铁路、电线,本由泰西商贾竞利起见,各岛族遂用以行军,一似舍此别无制胜之具者。实则生计之赢绌,兵事之利钝,不在乎此。观彼商之近多折阅,各国之互有兴衰,同有铁路电线而其归不同如此,亦可得其大概”这样近乎顽固的论调。  盛宣怀当然觉得没那么简单,他意识到左宗棠的阻扰,其实是不让淮系插手长江水线而已。经过消息侦查,也的确如此。原来左宗棠有意让胡雪岩承办。不过郑观应之后活动了当时洋务局道员王之春(两人关系不错),还是疏通并说服左宗棠,设长江水线的要求最终还是得以通过,郑观应还得到了左宗棠“襄办长江电报事宜”的委扎。如《击败》一文中的如:胡雪岩派人去偷密码出来,接着通过左宗棠上奏朝廷,开始架设长江之线等这样的内容,压根全然没有,(前面已经说过左宗棠第一次上报电报的奏章都1883年7月的事情了)事实上胡雪岩从未实际进行过电报架设活动,李鸿章也没有因什么架设电报失败之事弹劾过胡雪岩。如果有人称有,请拿出有关奏折的文字来!凡是要讲证据不是吧?而在历史上为维护中国电报权益屡次和洋人争斗的不是别人却正是盛宣怀,当然此话题就此也不多展开了,接下文。  三,  当然,说盛宣怀暗算胡雪岩的关键那一节是《挤兑风潮置胡雪岩死地》。看一下大致内容(此段真长啊!)先录一段:  盛宣怀主持电报局后,实力大增。由于与胡雪岩在很多生意上争端日多,他谋划着要给胡雪岩更沉重的一击。这个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无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再招左宗棠入军机。左宗棠南征北战,每次都要有大笔的银子作后盾。这回为了准备与法国人交战,胡雪岩又一次忙得不亦乐乎。而李鸿章和盛宣怀却趁左宗棠不在两江,准备向胡雪岩下手。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这生意越做越大,垄断了生丝市场,控制了生丝价格。盛宣怀抓住这一时机,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叫他们今年偏偏不买胡雪岩的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上述内容也有意思,为何?  很多此类文章都说盛宣怀算计了胡雪岩的年份,是在1883年的。《击败》等文章都如此“类称”,盛宣怀为了击败胡雪岩,采取“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叫他们今年偏偏不买胡雪岩的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不知言盛宣怀如此如此,有何根据?他何时收购过生丝,进行过此项“生意”?)什么“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无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再招左宗棠入军机。左宗棠南征北战,每次都要有大笔的银子作后盾。这回为了准备与法国人交战,胡雪岩又一次忙得不亦乐乎。而李鸿章和盛宣怀却趁左宗棠不在两江,准备向胡雪岩下手”。(而事实是,历史上左宗棠被再度宣召入北京是1884年5月的事,并不是1883年,整个1883年,左宗棠本人一直在两江,写此类或者用此内容的人连事实都弄不清楚!)  还什么为了对付胡雪岩,盛宣怀“专门坐镇上海”?  那么到底那一年盛宣怀究竟在忙什么?细究了盛宣怀历史上这一年前后的具体活动,主要是忙于架设电报方面相关的活动,以及和英国大东公司、丹麦大北这两个外国电报公司的谈判。当年7月5日因公离开上海北上,当月23日,还奉左宗棠命,为杜绝洋人在长江设水线,赶速加紧架设沪汉长江水线。当时法越事兴,又受经济危机影响,市面清寥,商股观望,盛宣怀不得已,暂挪金州矿款十余万金以济急需。而部议谓为办理含混,铺张失实,科以降级调用处分。而当时左宗棠方奏保盛宣怀才堪大用,奉旨以海关道、出使大臣交军机处存记。  盛宣怀因急办长江水线而挪用金州矿款之事下南北两洋,会同查覆。旋经曾国荃、李鸿章奏办,有“苏、浙、闽、粤电线所以速成者,皆该道移缓就急之功,于军务裨益尤大”等语。旋得旨宽免降调分处,改为降二级留任。9月19日,左宗棠还上奏,表示因长江至汉口添设陆路电线,已经于熟悉洋务的道员中添委候补道王之春、龚照瑗、郭道直、郑观应四员,会同电报局总办盛宣怀专办长江架设电线事宜。之后因法越战事的缘故,又因为当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轮船招商局运营艰难,而徐润、张鸿禄等人因亏欠公款颇巨,盛宣怀才奉命又回到上海整顿招商局大略章程,之后11月2日又匆匆赶往福建,通过谈判,于19日通过与大东续订福州电线合同,收回外国在中国侵夺的电线权利。所谓盛宣怀“专门坐镇上海”对付胡雪岩,谈何之有?  之后的内容就为我们很熟悉了:西征借款的还款日子快到了,可“盛宣怀在此却动了手脚,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二十天。邵友濂是李鸿章的人,虽然畏惧左宗棠,但想缓发二十天也不算什么事,自然照办了。对于盛宣怀来说,二十天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串通好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了。这时,左宗棠远在北京军机。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阜康银号各地钱庄的钱调来八十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窟窿。他想协饷反正要给的,不过是晚发二十天而已。然而盛宣怀却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他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都了如指掌,估计胡雪岩调动的银子陆续出了阜康银号,阜康银号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人到银行提款挤兑。这些提款的人都是绅商大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盛宣怀知道,单靠这些人是挤不垮胡雪岩的,他便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银号存款。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八十万,阜康银号倒闭在即。尽管人们相信胡雪岩财大气粗,但他积压生丝和欠外国银行贷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快,人们由不信转为相信,也开始提款。挤兑先在上海开始。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胡雪岩到了杭州,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星夜赶回上海,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邵友濂叫下人假称自己不在。胡雪岩这时候才想起了左宗棠,又叫高达赶快去发电报。殊不知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的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催讨。  上述内容如何呢?  其实,如果问写出此内容者所谓的“二十天”有什么“原始根据”,怕是根本没有!(而且“虚假”的一切前提和历史背景都是错误的)能给这些假内容提供“想象空间”依据的的恐怕只有《异辞录》中的一段话“上海道邵小村观察本有应缴西饷,靳不之予,光墉迫不可耐。风声四播,取存款者云集潮涌,支持不经日而肆闭”。许多文章在讲述胡雪岩失败的时候都会引用这段内容,且不论野史的这一根据何在,也不论邵友濂是不是李鸿章的人(如果他真如此,前面已经“揭破”,左宗棠当时其实一直就在两江,那么上个奏章弹劾他岂不容易?然而,有嘛?)而事实上,当年的《申报》却记载着10月22日上午,左宗棠在上海两次会晤胡雪岩,至于他们谈什么,自然无人知晓了!  在当年12月5日,胡雪岩在全国开设的的钱庄全部闭歇。由于很多官员和权贵在阜康钱庄是大主顾,此时急红了眼,要求中央干预(因“胡所倒约近千万两,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据说,恭亲王奕、协办大学士文煜“皆折阅百余万”。)朝廷于是发文:“现在阜康商号闭歇,亏欠公项,及各处存款为数甚钜。该号商江西候补道胡光墉,著先行革职。即著左宗棠饬提该员严行追究,勒令将亏欠各处公私等款,赶紧逐一清理。傥敢延不完缴,即行从重治罪。并闻胡光墉有典当二十余处,分设各省。买丝若干包,值银数百万两,存置浙省,著该督咨行。各该省督抚,查明办理。将此谕令知之。”户部飞咨各省扣抵追查,各省开报胡光墉亏欠公款以及亏欠两江与江海、江汉关采办经费总计达240多万两(当然,数目还不止这些而已)。  在清查阜康的账目过程中,盛宣怀在胡雪岩钱庄存放的因湖北办矿失败而存放生息用来弥补损失的“官本”也在其中。李鸿章于1884年4月转致户部咨文称:湖北开矿亏折的直隶练饷钱10万串,应责成盛宣怀一人赔偿,不得以官款生息弥补。为此,盛宣怀大是不服,于7月上旬,写信给户部尚书阎敬铭诉苦说,说因为湖北开矿失败,“李傅相以办无成效,未便奏销,饬令将剩本十万串援案发典生息,弥补本项”,如今又事败要他承担赔偿,“侄自李傅相奏调十四年,差缺赔累,祖遗田房变卖将罄,众皆知之。今再被此重累,恐欲求吃饭而不能。父年古稀,无田可归。从此,出为负官债之员,人为不肖毁家之子。”虽然话说得很夸张,何至于到“祖遗田房变卖将罄……求吃饭而不能”这样的地步,但盛宣怀损失很大却是事实。  等到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开矿,欲借用有“开矿经验”的盛宣怀时,盛宣怀依然念念不忘湖北开矿失败之后带给他的损失,于5月回电报于张之洞,道及当年湖北开矿“官本”受损后,“傅相以炼铁难筹巨款,半途中止,致难奏销,不得已将未用钱十四万二千千发典生息,分作十年归还卅万千。讵料光绪十年典商胡雪岩、刘翌宸倒账,此项本钱倒去十万余千。本已失,利赔尽,户部复饬缴制钱,钱价比光绪初年每银一两少换四百余文,遂致赔上加赔,宣怀以此败家,若非得官,必不能了。”让张之洞以“宣怀以为戒”。  试想下,像盛宣怀这样的聪明人,去算计胡雪岩让他破产,最后反而弄得自己损失惨重,岂不是咄咄怪事?!  总结下来,所谓的盛宣怀算计胡雪岩,完全是不成立!胡雪岩的失败其实是归罪于当年那场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金融的恶劣波及外加自己本身的一些经营失误所致!(说他跟外国竞争生丝用银2000万,亏损600万、800万也属于清人笔记夸大其辞,方家已经指正,其最多投资了600万,而亏损150万。据说胡雪岩该年又曾在上海做银钱投机生意,结果又亏折400万两,笔者则不敢确定!)  笔者最近看有关历史相面的一些书籍多矣,感觉有些历史小说,完全是人物和历史事件“凭空想象”,随便“架接”,或者有些书抄另外些书(直接拉网文的)。如此出书,实在是容易!把历史当小说写重要的还是不能“失真”,否则。。。实在无话可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宣怀和胡雪岩】
用30年成为首富,仅20天便破产,胡雪岩败因:心慈手软放过一个“朋友”
1885年11月,散尽家财的胡雪岩在愤恨...
谁葬送了“晚清第一豪商”胡雪岩的白银帝国
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
从外滩老建筑看红顶商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