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的两把密钥,或许能帮您提升领悟能力,摸到众妙之门

我说的是帛书《老子》,不是传世本《道德经》。通常,人们也称帛书《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称为《道德经》,称呼而已,无关紧要。在我看来,《老子》是一部哲学巨著,《道德经》则倾向于实修和宗教,这个观点应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或许,当年《道德经》的传抄本有多种,历史上经过稷下学宫黄老道家以及汉初经学家们的的不断改造,才有了目前这个样子。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楚简和汉墓帛书《老子》可能只是众多传本的一部分。

郭店楚简《老子》

这些版本,不管谁篡改了谁,都不过出于一己之偏好,或者出于政治和学术需要,也许并无恶意。但也有可能真的像一些学者说的那样,是儒家化了的教科书。学术问题搁置不议,称谓问题先放一边,为了方便称谓,本文一律称为《道德经》。本文只试图就老子思想的两个关键词提取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帮助大家一起打开《老子》的冰山一角,走近老子。

《道德经》用词艰深,魏源说“老子道,太古道;老子书,太古书”。好在,汉字没有断流,我们可以溯源而上,通过训诂,不断寻求破解途径,走近老子。下面,就把《道德经》中的关键词“无”“有”、“大”“一”两组关键词提取出来,与诸君讨论。

“无”和“有”是从胚胎到婴儿的宇宙真相

“宇宙”是个古老的词汇,《文子·自然篇》:“老子曰'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所以,宇宙不仅仅是空间,还包括时间。老子给万物的起源“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或者“道”就是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合称。

马王堆汉墓帛书

时间、空间从什么时候开始?科学家们说,时空源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在这场大爆炸之前,宇宙的状态是一个“存在但是无法描述”的奇点,在此之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是不存在的,即“无”的状态。时空的尽头又在哪里?在人类已知的宇宙当中,还不存在一个确切的“时间尽头”。

然而,在宇宙产生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老子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有”了宇宙。这一论断被当代科学家们普遍认可和推崇。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就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无名万物之始”,是“无”而非“無”

也就是说,宇宙是由“无”和“有”两阶段构成,“无”是那个“无法描述”的“奇点”,“有”是宇宙大爆炸后的万物呈现。老子定义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无”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万物初始萌生状态的概念,因为“无”通“元”,本身就有元始、起源的含义;“有”是描述和定义万物万物“生发”状态的概念,因为万物的呈现,人们才发现了“有”。

“无”和“有”就时间而言,是没有先后顺序的,这两个状态是一体两面的概念,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但从人的视角而言,“无和有”是有先后次序的,人们先看到的是“有”,那么它就先于“无”;先看到的是“无”,那么它就先于“有”,这是人的认知错觉。

“有”“无”的定义确定以后,《道德经》中所有与“无”相关的概念,一定是跟“万物之初”相联系的,比如“无为”,不是现在字面上的“没有作为”,而是上溯事物尚未形成的初始状态的“作为”;比如说“无知无欲”,不是说要取消智慧消灭欲望,而是上溯到事物生发形成之初的状态的那种能力和愿望。要不然老子也不会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噭”,“欲”都消灭了,还怎么“有欲观噭”?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如同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需要写剧本、选演员、筹资金、选外景、挑选发行商,然后还要自审、报备、审查等等运作,在广电部门准予发行之前,这部影视剧都是处于“无”的状态,只有批准之日起,才开始叫做“有”。

影视剧中各种人物、场景的呈现,在报批之前都是“无”的状态,要想提高影视剧的质量,不是在批准后的发行放映过程打通关节,寻求门路,这是“有”状态下的“为”,而应该在筹备、拍摄的过程中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叫“无”状态下的“为”。

所以,老子定义“无”,是想要观察事物微柔奥妙的起始发生;定义“有”,是想要观察事物终本显存的存在依据。“无”和“有”两个概念,就是对实有万物运动形式的两个方面,所作出的矛盾统一的范畴规定。有此规定,也就有了观察研究事物变化的方法,即“玄之又玄”的方法。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大”和“一”是“母子”关系

大即是道。老子说“有物昆成……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就是说,“大”即是“道”,是筮,是远,是返。老子论“道”也可说论“大”,他所阐述的“道”,也就是关于“大”的阐述。《道德经》中所有涉及到“道”的,都可以做“大”理解。

比如“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执大象,天下往”等,“大道废,案有仁义”是同义叠用,这里的“大”都可作“道”理解,这也正是之所以是“大器免成”或“大器曼(无)成”,而不是“大器晚成”的根据所在,因为自然之“器”无须人力而成。

顺便说一下“天象无刑”,是“”而不是“”,说的就是刑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在人类即是“法令、道理”。《虞书》“象以典刑”,即象征性之刑罚,也称为“画象”之刑。此说见于文献者颇早,黄老道学者慎到《慎子·逸文》和《墨子》均有:“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的记载。荀子《正论篇》:“治古如是?是不然!以为治耶,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汉书·元帝纪》:“盖闻唐虞象刑,而民不犯。”

引自《快懂百科》

天象,就是符合天意的“法令”和“道理”,“天象无刑”就是符合天道的法令没有刑罚。那是大治之世,人心淳朴,人人羞于触犯戒条,因此也没必要设置刑罚。

“大”,是甲骨文字形,如人的正面形状,有手有脚。《说文.一部》:“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若人形天,巅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是会意字,取“一”“大”二字的合意。“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指人的精神层面或灵魂,是古代灵魂观的体现。所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此“大”都含有神圣、神秘的能力和权力之特质。《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大人”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层面。

因此,在老子哲学概念里,“大”已经不是“大小”的“大”那么简单了,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即“有物昆成”之物,它具有“无”和“有”的双重属性。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一”是“大”之子。“一”是万物初始未生,阴阳未分的整体状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固有范畴。《老子》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也就是说“大”即是“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一”是“大”之子。

对于“一”,《老子》“视之而弗见”章(《道德经》14章)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抚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一”即是对“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抚之而弗得”的“微希夷”混而为一的称谓,是对无始无终那么一种恍惚而实有之物的描述,是对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统一性所作的哲学抽象,具有“本原”含义。《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庄子把“一”理解为“气”:“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 ,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宋明理学自称道学家,他们也把“一”理解为“气”,二程、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道)”、“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如同道家的道与德。

老子把“一”定义为具有终极原因或者“本原”和“根本”,是对万物存在的抽象概括,所以“一”就具有了从“道”而万物的媒介性质,是“道”的内在精神。所以,《老子》(道德经39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万物得到了“一”就会天清地宁,神妙丰盈,天下平正。否则,天下大乱,万物将萎靡枯竭。

中气以为和

两句话小结

“无”和“有”是从胚胎到婴儿的宇宙真相,从隐道显的过程于现象;“大”同于“道”不等于“一”,“大”与“一”是“母子”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4
126. “执大象”还是“执道象”?
研读《老子》有感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9)
中国道家缘起
比马王堆帛书《老子》更接近真老子真实原义的《道德经》是哪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