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惠山祠堂群 建筑


惠山祠堂群的建筑概貌

古镇的祠堂建筑,以1949年封建制度在新中国消亡为下限,因此根据1949年6月苏南军区参谋处测绘资料显示,该镇祠堂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其范围从玉皇殿(即昭忠祠)、惠山寺向南,沿黄公涧、锡山脚(锡山北麓)到直街口,再顺小桃园、宝善桥至惠山浜北岸、黄泥桥附近的唐祠小学,北以一梅园、通惠路一线以南为界,东西长842米,南北宽428米,当时古镇总面积仅为22万平方米(330亩),祠堂总用地约12.5万平方米(187.5亩),占古镇总面积的56.8%。历史上自唐、宋至民国期间,共有记载的祠堂及祠堂建筑物总数在120处以上,其中有54处惠山祠堂享受县衙每年的祭祀编银。历经兵燹战乱,特别是日寇侵华,于1937年11月10日在古镇一带投弹l40余枚,祠堂、民宅焚烧三天三夜,古镇横、直街及寄畅园一带的祠堂遭到毁坏。随后进行了一些修复。到解放初期,无锡市政府把全镇祠堂收为公产,委托房管部门管理祠堂94处,划给锡惠公园使用26处,共计l20处比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祠堂的建筑总面积仍拥有46764平方米,大小房屋l500余间。2002年8月实测惠山祠堂建筑85处,至今祠内仍居住着约769户居民共1923人及部分军人、军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一个方圆仅220平方米的古镇内,能有56.8%以上的土地作为祠堂建筑用地,至今仍保留着近118处非常集中的祠堂建筑群落,应该认为惠山祠堂群是规模极大、密度极高的祠堂建筑群,它独步江南,在国内外是不多见的。

现在惠山祠堂分布的情况,总体上是承袭着历代保存下来的大量祠堂建筑,与少量的寺院等宗教建筑、名胜区的风景建筑和街巷之中的商业、民宅等建筑,混合组织在一起,虽有些不适当的现代建筑混杂其中,但惠山祠堂的主要构架和肌理,仍然是清晰可见的。如果我们要仔细地去寻根访祖,或者去寻探这里祠堂文化的未解之迷,那么,我们建议读者可以到惠山古镇六个重点祠堂群中有选择的去看看:

惠山寺祠堂群共33处,沿人寺甬道而进,南侧是以山门至观泉坊,进二泉里至胡文昭公祠一线为寺南片。有过、嵇、张、邹、胡、华、尤、陆子祠等及泰伯殿、尊贤祠。其中多数正在恢复之中。沿甬道之北侧进听松坊到原观墩上水沟头一带,可寻邵、刘、王、周等诸祠及五中丞祠。其中的二泉书院的邵宝祠最完整,王祠祠内也有古老的遗存。随甬道直上昭忠祠,则可观无锡大型规模的公祭祠堂,江南山地特色建筑的也美不胜收。

听松坊、二泉里是原惠山寺前最重要的古代道路,在古道两侧所建的这祠,理当年代久远。

(二)横街祠堂群共8处,从惠钱路口向南进秦园街、横街、绣嶂街口、春申里至庙巷大道,系过去惠山古镇主要的南北向老街,而且集中了全镇主要的泥人、百货、饮食、茶馆等商店。主要祠堂为秦氏双孝祠及张、许、杨、钱各祠和大王庙(春申君祠)、朱、俞祠等。以寄畅园秦祠、钱祠最为有名,大王庙遗址完整,文献可靠,可待修复。

直街祠堂群共37处,它是由五里香塍街西段靠惠山部分及原绣嶂街(总长达500米长),两侧的现存祠堂所组成。这是惠山古镇祠堂群最成规模,最长的一条祠堂街。倪云林、范仲淹、陆贽、浦长源、王其勤、司马光、于廉等名人祠堂都聚集在这里。另外惠山庙会、三月香汛的活动中心老爷殿(即张巡庙)和圣帝殿(东岳行祠)也都在此地。

上河塘祠堂群,共l0处,从龙头下到宝善桥北岸一线,以廉、朱、张、薛、蒋、潘、孙、徐诸祠和紫阳书院内朱子祠、忠节祠为主。至今保存完好的扬祠留耕草堂南门,以及一梅园,栖隐园、黄园等老园林和著名的"溪山第一楼",也有恢复的可能。

下河塘祠堂群,共20处,自龙头下到宝善桥一线南岸,南侧与直街祠群相邻,这是一群最有特色的祠堂群落,整体风貌也最富江南特色。乡贤、名人祠堂众多,以王、顾、杨、李诸利最著名。

下河塘祠堂群

(六)惠山浜祠堂群,共l2处,自宝善桥到黄泥桥一线。惠山浜的北岸这里祠堂建筑疏朗,田园风光浓郁,惠山浜水体宽畅,旧时许多进香船只都需到此转头停泊。这儿的徽国公祠和唐桐螂先生专祠最为重要。

二、祠堂的平面布局

惠山镇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为最完整的三路四进式;张中丞庙为两路三进式(西路由许远殿、鲁班殿、垂花厅组成);邵宝祠为两路三进式(有北路超然堂)。

以上几类祠堂侧路及后部均可能附有花园,笔者早在1993年与《无锡寄畅园》作者黄茂如总工谈及惠山古代园林时,就注意到惠山祠堂群中出现的这一重要的祠堂园林群问题。如顾可久祠右部花园、张中丞祠后部花园、王恩绶祠右路花园、杨延俊右路花园。某些祠堂中路凿有略具园林趣味的泮池水面,如华孝子祠、邵宝祠、唐文襄公祠等,泮池上加石梁平桥。其中陆宣公祠享堂与戏台间的院落较小,水池索性溢满整个院落,成为幽深的水院,最为别致。以钱王祠的平面最密集。

一些在惠山山坡上利用山地建造的祠堂,如忠烈祠,进、路形式多变,序列更加优美。这类祠堂是建筑规格很多、民间影响较大、祠内都配有戏台。但由于横直街的拓宽,较多祠堂的祠门或门楼被拆除,使整条祠堂街的街景缺乏界面的变化。

惠山祠堂的建筑形制

当我们走进惠山古镇,踏进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神位的宗祠庙宇,那或平易质朴,或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祠堂建筑形制,马上会使人进入了"宗,尊也,庙,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精神境界。哪怕是昭忠祠步步向上的台阶,还是观音兜式的封火山墙,或是其他柱础抱鼓石之类的建筑构件,都渗透着时代的光彩和精神的符号。
   惠山祠堂的主要建筑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单檐硬山式的,以粉墙黛瓦灰调子为其特色的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它们简朴无华,规制不高,绝大多数为单层式,二层楼式较少,尚未见有三层者。屋面只有在重要的华孝子祠、陆子祠、钱王祠、荣氏贞节祠等少数祠堂的主体建筑中出现单檐歇山顶形式。

在祠前空间较宽裕的沿街、靠山、临河的地方,用建码头、立牌坊、筑圈门、跨水建桥等手法,构成了完整而富于山居、水乡情趣的惠山祠堂的前导空间。

我们也可以发现整个惠山祠堂群群体特色:祠群中有高高耸立的东岳行祠中的原五岳楼,它在龙光塔下,鹤立鸡群、统帅着古镇118处大大小小的祠堂;在五里香塍原圈门口(辕门)附近,关刀河畔的锡山东北坡,则矗立着孝贞女坊、女中铁汉坊、井水盟心坊,马贞女坊等一群牌坊群,簇拥着清代东林书院山长、古代无锡诗歌总集《梁溪诗抄》的总编顾光旭题刻的诗冢,引导来自无锡古城顺五里街陆路而来的人们。而经过漫漫水道而来,转过了古老而神奇的黄埠墩,穿过了苍古的宝善桥,到达龙头下的人们,泊船抬眼就见一座惠山古镇最雄伟壮丽的"人杰地灵"人杰地灵坊牌坊,恭候着来惠山的朝拜、祭祀和游览的人们。

然后,在唐、宋石经幢边,在古木森森的寄畅园里,顾可久祠的太湖石--小惠山石下,在张巡祠的古戏台前,在玉泉观阿炳与生父一起生活的地方,在古惠山寺后的南朝大同井畔,在尤文简公祠的万卷楼上,在二泉之上茶神陆羽祠的古朴殿堂内,在昭忠祠古银杏树的巨大树干周围,在华孝子祠前的四面牌坊中,在杨藕芳祠西洋式的砖柱旁......读者们都有可以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轻轻抚摸这些古老的建筑、去触摸这些古老的历史、去谛听它们千百年沦桑的往事,去感悟它们繁浩的文化内蕴,去体会惠山古镇古朴的历史风韵。

惠山祠堂建筑大致包括码头、圈门(辕门)、池沼、石梁、小桥、照壁、牌坊、祠门、二门、戏台、享堂、祭台、寝堂等类别。

码头:

在惠山浜、龙头河西岸及烧香浜一带祠堂码头

沿河的祠堂,都有各式"踏渡",停泊船只和生活用的码头,多用花岗岩条石驳成。较远的族人祠祀期间,大量祭品用具和客人,都是由船泊经水路到达惠山的。

圈门

即辕门,是在原胡昭文公祠、尤文简公祠前二泉里古道上、宝善桥陶公祠、赵公祠沿河的南塘路上,祠堂门前两侧设有跨路而筑的圈拱门,从公共道路中划出小片段的半公共空门,作为祠前前导空间之用。

(见彩页宝善桥)

照壁

即北方的影壁,在风水学上是一种避邪、趋吉、聚气的建筑,有石筑砖砌的数种,还有用砖水磨细作的精美照壁,它也是在祠门前半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现已知惠山祠群中,有照壁者共4处、今多数已毁、改殆尽。有李鹤章祠前的隔河照壁,顾可久祠、张巡祠、王氏贞节祠前的隔街照壁。顾祠照壁上有"忠君

祠堂照壁

爱国"等题字。

牌坊

祠群内牌坊原有廿四座之多,以"人杰地灵"坊为最高大,立于龙头场西,为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坊,建成于明代,由邹迪光等题刻,上世纪初已破败,门楼塌圯,后被毁,主要大石构件据说尚存,埋在地下。以关刀河畔锡山脚分布的牌坊最密集,以华孝子祠和顾可久祠的两座四面牌坊规格为最高,它们俗称无顶亭,其实并非为亭,误导也。它是由东南西北四座牌坊组合而成的。四根方形石柱粗犷稳重,坊顶内坡落水于中央水井之中,构思奇妙,朱宇辉博士意为:"其建筑艺术价值可与徽州歙县许国石牌坊相辉映,在整个江南地区也不多见"。

其他主要牌坊有张巡祠的显忠坊、嵇祠的忠节留芳坊、秦祠的孝友传家坊、五里香塍坊、张义祠、祝祠和王祠处有四座乐善坊等,在封建礼教和宗法的长期统治下其余大多数为贞节牌坊。当我们拨开掩盖历史的层层弥彰,一座座矗立在惠山古镇街头巷尾、古道沿河的牌坊,或像千人报德坊的华丽显赫、或像五里香塍坊那样独具风韵,或是宝善桥头乐善好施坊下的仁慈善举,或是抗疏忠臣海端的先师顾可久祠前令人震惊的四面石坊,还是惠山祠堂群东南西北中处处设立的浸淫血泪的贞节坊。千百年来,只要读者们仔细留意,它们一直在向世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秦周氏节孝坊演绎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人生演义。

池桥

在东岳行祠前,在张巡祠前,以及嵇祠、华孝子祠、王问祠、陆贽祠中均挖沼筑池,引二泉山水于其中,或引山溪于祠前,上置石梁桥,以单挑平桥为多见,池沼涧溪中,终日流淌着二泉的涓涓清流。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顺路看看陆宣公祠的小景,虽然其门头在拓宽路面时被拆,现存祠堂与戏台之间院落很小,造祠者灵机一动,索性将水溢满整个院落,全筑成池,使陆祠院落成为一个幽深的水院,上架精美小石桥一座,维系前后交通。池中锦鲤可数,上有小戏台弹唱戏曲,实在是风雅别致,又精于环境生态。

祠门

多数为单檐式平屋,也有门楼者,如过去的李公祠、钱王祠、邹公祠以及现存的邵宝祠。独立式砖雕门楼仅见于惠山昭忠祠和浦长源祠等,一些祠门已被拆、改。

昭忠祠碑亭

碑亭

存昭忠祠、王恩绶祠、邵宝祠内之四面碑亭,顾宪成祠内之芙蓉亭及嵇祠、唐桐卿祠内之碑亭已毁。祠中碑亭多见为攒尖顶方亭,方正端严,内置相关的名人所撰之石碑,如清代赛金花之夫洪钧状元所撰之碑记,尚存在王恩绶祠内,而邵宝手书的点易台四面碑,则是现存邵宝最大的亲笔书法刻石、珍贵至极。

二门

又称仪门,王恩绶祠二门为横长的硬山顶平屋,张中丞祠、陆宣公祠二门则为二层楼屋,因其背面需与重要的戏台建筑相连组合成内院式戏台。张巡祠戏台

戏台:

区内现存张中丞祠、陆宣公祠戏台、照忠祠戏台、范仲淹祠园内小戏台四座均为单檐歇山顶,春申君祠,王恩绶祠、杨延俊祠戏台则仅存基址。春申君及张、陆两祠戏台位居中轴,利于酬敬祠主。王、杨两祠戏台位居边路临池挑筑,面向花厅,可供评弹、清唱曲艺之用。古镇中比较珍奇的戏台为范仲淹祠院中的微型戏台,只可供一人在其中弹拉清唱。惠山香会、茶会祠祭期间好戏连台热闹非凡,以大王庙(春申君祠)戏台最为旺盛,有时还需增设许多草台戏班助兴。该戏台在文革之后被拆除,很是可惜。

享堂

区内现存享堂中以一殿一卷的张中丞祠享堂规模最大,而以单檐歇山顶的华孝子祠享堂规格最高,其余多为面阔3间的单檐硬山顶建筑。顾可久祠享堂前还有祭台配套。

华孝子祠享堂

 (十一)寝堂

寝堂体量通常略小于享堂,也常采用楼屋,如顾可久祠的敬思堂、华孝子祠的承志楼、钱祠之饮福楼等。享堂与寝堂间可用廊道从两侧连接,也可沿中轴或偏中轴一侧以工字廊连接,如王恩绶祠、薛中丞祠、浦长源祠。

王武愍公祠寝堂

 (十二)其他

除了上面所涉及的建筑、构筑物外,沿河祠堂外的码头驳岸、古道,祠内外的名泉、古井、高台、祭坛、古树名木、奇石假山、池沼园林等均是祠堂建筑规制中重要的内容。

四、典型祠堂介绍

(一)昭忠祠

又称"淮湘昭忠祠",是清同治四年(1865)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建"清祠堂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祠利用惠山寺旧址倚山而筑,有殿有庭,对称整齐,进、路层次丰满。其结构形式与平面配置,都是无锡现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代表。它是祠堂群中规格很高、富有无锡特色的山地祠堂建筑。  (见图)

祠东向,沿中轴线由砖雕门楼式头门、正门、前殿、寝殿、等组成。面阔一问,头门歇山顶,檐下斗拱,刻有"河岳英灵"四字。门前置抱鼓石。进门一歇山顶碑亭,正面刻同治三年李鸿章奏请建立昭忠祠文,背镌五龙戏珠图案,最近此亭已移上部北侧。

正门,面阔3间,进深2架。中间将军门,两旁耳室。歇山顶。

前殿,面阔3间,进深7架,前轩后廊,明间五架梁,硬山顶。后金柱间置屏门,后为通道门,置高门臼刻花门枕抱鼓石,后檐为砖雕门楼,匾额刻"名山相木r四字。南北次间嵌立李鸿章撰《惠山昭忠祠记》、  《敕建惠山昭忠祠记》碑各一块。前殿南北两起居殿,各面阔3间,后廊式,硬山顶,前殿庭院,北部点缀湖石假山。南院墙外有戏台一座。

寝堂,面阔5间,前轩后廊。前檐重叠斗拱,硬山顶。方形花岗石檐柱,殿前两庑配殿南北向对,硬山顶。

祠堂主要建筑的梁枋、柱头、门楼都有雕刻装饰,题材主要是吉祥图案,山水庭园戏文等。木雕精细,线条流畅,砖雕细腻,制作精美。

昭忠祠

(二)华孝子祠

古时孝为万善之本,百行之先,人们对华孝子祠的缅怀,都是尊其贤、褒其行而祀其孝,十分敬重。现存四面牌坊、祠门、楠木厅等建筑。其中祠门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翌年建四面牌坊,楠木厅则初建于明成化年(1485),虽经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落架翻修,仍保留较多明代建筑特征,并留存有风格古朴的彩画。祠中尚完整留存着明前期修凿的承泽池、溯源桥、鼋池,石色润泽,令人珍爱不已。该祠古朴精美,为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建筑规格、艺术价值最高者。最近华氏家族后裔华仲厚老先生已数次从国外回来,出重资要求进一步修复好祠堂内容。

华老与作者座谈华祠的保护

顾可久祠

今存四面牌坊残柱、享堂、后楼、拜石山房及明代湖石名峰丈人峰。其中享堂前有宽广的祭台,仆倒在地的10余面青石围栏似为明代初建成时原物。享堂则应为康熙二十八年(1649)重建时遗物,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年代较为古老的,其梁架、柱础均被遮挡,保存完好,祠楼、拜石山房为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时遗物。明代古银杏巍然挺立,使祠院生气盎然。

顾可久祠总平面图

至德祠

今存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构架精美的享堂--泰伯殿,在祠堂群中,规模似仅次于张中丞庙正殿,系建于明愚公谷炼石阁遗址处,年代也较古老。其入口门楼为今荷轩北行来雨亭,绳河馆人至德祠享堂。至德祠旧貌(1958)

张中丞庙

原门前有石坊、照壁及泮池石桥等。现存二门(背面为戏台)、正殿等建筑,同治八年(1869)重建。该祠在惠山古镇祠堂群中规模最为宽敞,构造也极精湛,其中戏台、厢楼均尺度宽绰,正殿为整座祠堂群中体量最雄伟的建筑,后部存有花园。原来其湖石假山艺术,为无锡湖石堆山之最。此庙为"同光中兴"时期江南大型祠堂建筑代表作之一。

杨延俊祠

民国四年(1915)建,中路主体建筑已毁,但位于边路、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祠园(留耕草堂)连廊、半亭厅堂、古木得以完整留存,基本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其西侧平缓的土坡似仿自寄畅园,尤具"平冈小坂"风韵,只是南北两片水面缺乏面积对比与联系,是其主要弱点。南侧有戏台遗址临池,为原潜庐的一部分。

留耕草堂总平面图

中西合壁的杨藕芳祠

(八)杨藕芳祠

民国十年(1921)建,以清水砖墙二层楼房围成口字院落,一派西洋风范,是洋为中用祠堂建筑的特例,体现出民国时期的无锡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西洋文化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九)武肃王祠

民国十七年(1928)由国学名家钱基博等到无锡钱氏宗亲集资重建,其中钱基博即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此祠忠实采用传统建筑手法,原钱武肃王祠,有巍焕门楼三楹,上为御书楼,楼下横悬祠匾,匾字古雅,相传为宋朱子所书;内有光远楼、五王殿、锦树楼、庆系堂、见山楼、饮福楼及厢楼等,极为壮观;祠中大殿为单檐歇山顶,与祀主的身份很相称,内部梁架彩绘绚烂夺目,更是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彩绘的珍贵遗存。

 (十)邵文庄公祠

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也叫"二泉书院"。

祀主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永斋,别号"二泉居士"。为官清正廉洁,勤于职守,人称"千金不受先生"。正德二十一年,回无锡建二泉书院。

初祠即二泉书院旧址,清顺治年问,督学佥事张能麟重葺,塑邵宝像,列明代碑刻于左右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顾光旭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裔邵涵初、文涛等再次重修。有超然堂、君子堂、拜石亭、永锡寨等,祠通向山麓有逊名泉、滴露泉、点易台等。近年作者受命重新规划恢复该祠,已按原祠逐步恢复完成书院及庭园,迁四面碑于今原处。厅堂廊榭,池溪山石,景色诱人。

(十一)胡文昭公祠

在二泉东侧,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顺治年间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南巡时,为祠御书"经术造士"匾。祠有厅堂三进。一进门厅悬"经述造士"匾。第二进仰止堂,供胡瑗塑像。第三进敦本堂设神位。园内以花木果树取胜,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将胡祠礼塔屏改为茶室,仅留仰止堂旧屋数楹。

二泉书院剖面图

五、惠山祠堂群的建筑年代
   江南地区的祠堂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由于湿热多雨的气候,加上惠山山林中白蚁蠹虫的啃食,历代刀兵水火及风霜雨雪的侵毁,这些南方祠堂建筑自难以长存。历代对所毁原物进行复修时,因时代的更替、伦理道德观念的制约,以及司事者的思想素质、技术能力的良莠不齐,对祠院建筑进行随意拆删、增改组合,如原锡山脚、愚公谷,二泉里祠庙群的改造等,使祠堂的原貌自然也就在不断缺失了。所以明代以前的祠堂,均经过不同程度的修建、改建和重建,部分仅存遗址基础及断垣残壁。明代及其以后的祠堂保存较好,建造年代大致可分为明代以前、明至清中前期、晚清及民国四个时期。清代中期与晚期的年代划分根据古镇区实际,确定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

 (一)明代以前期

从大量文献资料和现场察勘可知,原黄公涧春申君祠、二泉华坡附近的华孝子祠、张巡祠、东岳行祠(宫)等均建于明代以前。前二祠至迟唐代就有此祠,但原建祠屡毁屡建,现建筑仅为明清风格,真正唐风宋韵之古祠今已不存。但与其相关的石质文物、瓦当和砖、瓷器物,在遗址中均不断有发现。

(二)明至清前期

以现存华孝子祠和顾可久祠为代表。布局疏朗,祠门前或后均有四面牌坊,后有楼屋作寝堂,建筑梁架曲线柔美。

今华孝子祠享堂为单檐歇山顶、楠木金柱,在规制普遍不高的惠山镇建筑群中可视为孤例。

 (三)清中朝

以陈文范公祠、司马温公祠、浦长源祠为代表。其中浦祠布局灵活,尚留原砖雕门头;陈祠依托锡山北坡山势砌筑高台,布局规正,建筑严谨,保存完好,在古镇中较为突出。

晚清时期

现存的张巡庙及王恩绶祠、薛中丞祠为代表。

现存张巡庙为晚清兵燹后"同光中兴"时期江南地区大型祠堂建筑的代表,其建筑体量宏大,屋面陡峻,细部装饰繁缛,主体建筑--享堂受规制所限,虽为面阔3间的单檐硬山顶,由于前部加设翻轩,扩大了厅堂进深,丰富了建筑形态。

王恩绶祠规模不大,但规制极为完整,为适应不规则的用地而巧妙腾挪,完成了三路四进的紧凑

薛中丞祠进深3进,其间院落狭小,首进门厅为,楼屋,与张柬之祠及已毁的陶公祠、赵公祠类同,体现出晚清的时代特征。第二、第三进享堂及后堂之间中轴位置以廊连接,整体忝工字形,与王恩绶祠及清中叶的浦长源祠类同,显示出适用于江南多雨地区的建筑特点。

民国时期

此时期的祠堂数量较多,大多数采用简朴的江南民居形式。钱王祠、荣氏祠堂及杨藕芳祠为此时祠堂建筑的代表。

钱武肃王祠是全部采用了民国时最高档传统的建筑工艺建造的,今钱祠主殿五王殿旧建仅为略仿殿式,民国十四年大火尽毁。民国十七年三月全族议定新建祠宇,特请吴县香山邦巧匠李乾泰建造,自十七年3月24日开工,到8月竣工,历时200余日,耗资共15418.21银元,建成今存全殿宇式的五王殿这一华美纯正的传统建筑形式。

荣祠则虽仅沿袭传统建筑外形,却以民国时西洋风盛的钢筋混凝土等俗称"洋灰"的现代建筑材料,用钢骨水泥塑造出仿古单檐歇山屋顶,现在仍可见此痕迹。

杨祠则标新立异,洋为中用,从整体到细部,均以清水砖墙精细砌造成独具西洋风格的楼屋,即使是享堂中两根园形的巴洛克园柱,也竞用特制青砖砌造而成。楼廊柱、檐框式,也全是优美西式曲线。但其东西两侧山墙,却全用纯无锡最古老传统式的"观音兜"封火山墙式,加上精美的筑瓦正脊,把第五立面完全外包装成传统式风格,与古祠群风貌非常协调。

在室内门楼门罩花饰中,在大块西洋图形纹饰中也不忘用中国传统的"暗八仙"图案装饰。表现出主人既不忘祖、丢掉传统,又力主洋务、锐意改革、罢科举、立西法、较早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熏陶的个性,成为整个祠堂群中的难得的孤例。

西洋式的杨祠用传统外包装的观音兜山墙。

古镇现存祠堂,多数作居民住宅使用,人口密集,后经改造和添加临时建筑很多,在拓宽路面时,临街一些祠堂的祠门或牌坊、照壁、仪门被拆毁或被改造切齐,功能上变为商业店铺。要知原貌已非易事,而凭空想象则毫无依据,再精雕细刻,也仅是假古董而已。可喜的是最近获悉,在1937年日寇侵华,轰炸无锡西门惠山街之前,民国当局曾拍摄过大比例尺的无锡最早的航空摄影照片(1:1000-1:2000)达数百张之多,判读精度可达2米。笔者已查阅过无锡市区以外的几箱数百张珍贵照片,可惜原老市区部分的照片,则惜数未见,是以为憾事。据探访获息,当时无锡老市区不但有上述航摄照片,而且还有当时实测的1/500地形图。如果能寻找到这两项资料,那对惠山古镇的一些保护修复将有极其重大意义。

惠山祠堂群的建筑特色

我们在惠山古镇,可以见到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祠堂建筑群落。江南城市中,位于核心城区与山林名胜之间,沿水上交通线分布的祠堂、庙宇、义庄、公所、会馆、园林群落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即有位于苏州古城区与虎丘山之间,沿山塘河发展的七里山塘街;位于无锡古城区与惠山之间,沿惠山浜展发的五里惠山街。其中山塘街的商业气息较为浓厚,公所、会馆建筑在其中占据很大比重,独立于住宅、聚集于祠堂区的祠堂建筑数量相对较少,仅数十余处,这或许与姑苏城习惯将祠堂与住宅并列有关;而惠山镇则明显以孤悬城外,较为纯粹的祠堂建筑群落为主,形成特殊的祠堂街区,不仅数量达到惊人的ll8处,而且保持了自唐代至民国的共l200余年的时间跨度,类型又较为丰富,达l0大类20余种类型,规模相当可观,形成独步江南的祠堂群落。

倚就着秀丽的锡山、惠山和古运河汉浜,丰富的地势构架,祠堂的布局也十分灵活、朝向自由。惠山的祠堂群较多属民间自行建造的宗祠,原本就不规则的地形,数百年间并无统一规划的次第建筑,使这一祠堂群落展现出极为生动灵活的总体布局,可谓妙趣天成。惠山浜、绣嶂街(直街)等两条水、陆轴线斜角交接于惠山古寺,使半数以上祠堂未按传统的座北面南方式建筑,各祠面面相对,祠门相错,但并不觉触目,仍显得协调井然。

惠山祠群的又一特色是与山水环境结合紧密:祠堂群中位于锡山北麓锡山脚和惠山东麓昭忠祠等一线的祠堂多依山势逐级升高,凸显出雄伟气势,这或许也是它们甘愿座南面北或座西朝东的原因之一,如锡山的张中丞庙及陈文范公祠,其后更高居于天街的于忠肃公祠、史光禄祠,惠山东麓的昭忠祠、陆羽祠,二泉书院的邵宝祠及玉泉道观祠等都是倚山而建的名祠。祠堂群所处地域泉流纵横,这也使许多祠堂建造者着意于凿池引泉,不只活跃了空间氛围,而且蔚为体系,如二泉的北流的一支在华孝子祠、二泉书院(邵宝祠)、寄畅园秦双孝祠、王文静(仲山)祠水池间的泻注;再二泉东流一支在唐文襄公祠、陆文宣公祠、浦长源祠、张巡祠、司马温公祠中形成的水面。

从祠堂的特殊类型看,惠山祠堂有许多无锡风格的特色,其独特的单体建筑类型:祠堂群中位于祠门外的四面坊、祠门内居中的碑亭、俯临水池的戏台、享堂与寝堂间的工字廊、多进式边间的通风过道院弄,森颇具特色。其中华孝子祠四面坊的艺术价值堪与安徽歙县许国石坊相辉映,在整个江南地区亦不多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行笔记》无锡(二)惠山古镇
祠堂文化
江南游记之无锡篇
无锡惠山古镇,中国祠堂最集中的古镇,历史文化烙印浓郁
惠山胜景
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