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肿瘤治疗药物,如何发挥最大功效?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药物服用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如何让药物最大程度地集中到肿瘤病灶,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口服或静脉注射等传统的药物传输系统中,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到达肿瘤病灶。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药物不能发挥最大功效;二是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副作用。无论哪一点,都是人们并不愿意接受的。


那么,这该怎么办?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




半分钟读全文

  • 靶向药物传输系统,是一种通过载体将药物经过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集中于身体某些部位的方法。

  • 蛋白质电晕现象使数百种蛋白质附着在靶向药物传输系统上,降低治疗效率并带来毒副作用。

  • 最新研究发现,蛋白质电晕屏蔽纳米颗粒可以增加药物的肿瘤靶向能力,增强药物功效,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发生。


靶向药物传输系统

靶向药物传输系统,也可以称为智能药物传输系统,是一种通过载体将药物经过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集中于身体某些部位的方法


靶向药物传输系统的建立主要基于纳米医学。这些纳米颗粒装载药物并靶向身体特定部位,既避免了在健康组织中的聚集,也抑制了宿主的防御机制和肝脏、脾脏中的非特异性分布


与常规的药物传输相比,药物能够最大程度地集中于肿瘤病灶,并尽可能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这样看来,也许解决了上述问题。但真正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困扰,尽管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药物传输系统,但下一个问题也出现了。


蛋白质电晕屏蔽纳米颗粒

蛋白质电晕现象是指蛋白质与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当靶向药物传输系统在血液中运送药物时,会有数百种蛋白质附着在药物传输系统上,降低治疗效率并带来毒副作用

 

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提出了蛋白质电晕屏蔽的概念,将纳米颗粒与超分子预包被重组融合蛋白结合,可以把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最小化,防止巨噬细胞清除纳米颗粒的同时,保持靶向特异性



通过在小鼠癌症模型中进行试验,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蛋白质电晕屏蔽纳米颗粒组在体积上抑制肿瘤生长约90.0%,抑制效果增强2.5倍,并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肺、肝、脾、肾异常或损伤



这一结果表明,蛋白质电晕屏蔽纳米颗粒可以增加药物的肿瘤靶向能力,增强药物功效


写在最后

对于肿瘤治疗药物,最大程度的治疗效果与最小的副作用发生,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


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子刊重磅发布:靶向治疗效果提高2.5倍,纳米粒子显奇效!
朱俊杰&姜立萍&马诚Angew.:电化学发光显微镜研究单纳米药物载体的蛋白冠形成动力学!
纳米医疗技术及纳米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技术论文
《环球科学》 | 纳米医学:抗癌药物直击靶心
最新研究:设计用于防止癌症复发或转移的纳米颗粒
蜂毒可杀死乳腺癌细胞?这些知识你要提前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