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是人而不是黑猩猩?

我们为什么是人而不是黑猩猩?  

2012-06-24 11:05:56|  分类: 百科全书 |  标签:黑猩猩   |字号 订阅

我们是依靠双足直立行走的猿类,只是失去了皮毛,而且,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什么会这样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与人类的历史和过往有关但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科学探索 来源:科技网

 

 
 

 

  我们是依靠双足直立行走的猿类,只是失去了皮毛,而且,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为什么会这样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与人类的历史和过往有关但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什么人类不像非洲黑猩猩而成为人?

  没有人会把人和非洲黑猩猩认错,然而,我们与黑猩猩共同拥有的DNA要比和猫与老鼠分享的DNA要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突破给我们提供了些许答案和启发。

  将人类的基因组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并排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其差异还不到1%。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但是,这小小的差异相当于3000多万个基因点发生了突变。在我们所拥有的3万个基因中,约80%的基因会因为这些差异受到影响,而且,尽管大多数基因只出现了一两个变化,但是,这些细微变化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例如,由人的FOXP2基因(该基因有助于人类说话)制造出的蛋白质与黑猩猩体内该蛋白质相比,就有两个氨基酸不一样。而且,小脑症基因(microcephalin)和ASPM基因的细微变化可能是造成人类和黑猩猩脑容量出现巨大差异的“幕后黑手”。小脑症基因和ASPM是两个调节人类大脑尺寸的基因,它们由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罗伯特·拉德和丹·代度发现。

  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努南表示,蛋白质进化仅仅是使得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部分原因。基因调控的变化同样非常关键,所谓基因调控就是,在发育过程中,基因什么时候以及在何处被表达。关键的发育基因内发生的变异很可能至关重要。不过,努南也表示:“单一组织内的一个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或者只发生一次变化或许更容易导致一个并不那么具有颠覆性的革新。”

  努南团队和其他很多科学家们正忙于比较诸如大脑等组织内的基因表达,以揪出人类和黑猩猩之间关键性的基因调控差异,这些调控差异的大部分仍未被揭示出来。

  参与了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艾文·艾希勒表示,基因再复制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可能会产生一些功能非常多样而且能够承担新功能的基因家族。他的实验室已经找出了其中一些人类独有的基因家族,这些基因家族可能会对人类生物学的很多方面——从免疫系统到大脑发育等产生影响。他认为,基因再复制对人类所拥有的新奇的认知能力的进化功不可没,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作为代价,人类因此也更容易罹患神经性疾病。

  复制错误意味着整块DNA会被删除。这样,其他DNA块会发现自己处于新的位置上,此时,不停游动的遗传元素会在基因组周围四处跳动;病毒或许也会将自己整合进入我们的DNA中,导致人类中招。人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万多个这些所谓的“插入和删除(统称为indels)”,其中很多同人和黑猩猩之间的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阿季特·瓦尔基则表示,甚至一类完整的遗传差异都无法解决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差异问题。使得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文化可以通过学习代代相传。而且,基因和文化的协同进化是人类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奶农的后代能够消化奶蛋白。

  为了揭示人类独特性的奥秘,我们需要知道基因组如何建立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大脑如何创造出了文化以及文化如何最终反哺基因组甚至改变了基因组。而要想回答这些问题,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我们变成两足动物直立行走?

  查尔斯·达尔文曾经提出,我们的祖先第一次直立起来是为了让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以便制造工具。然而,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工具只有260万年的历史,然而,对古人类化石进行的解剖分析表明,至少在420万年前,甚至可能在600万年前,人类就成为双足动物开始直立行走了。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双足直立行走的麻烦在于,尽管熟练的直立行走有诸多优势,但获得这种技能需要让身体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人类的行走速度也会变得更缓慢、笨手笨脚,身体的平衡能力也会变差。斯特林格说:“双足行走可能首先在树上开始。”他指出,猩猩和其它灵长类动物在喂食时会在树枝上站立起来,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一个双足动物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进化出这种特有的骨骼特征。例如,在4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小腿胫骨与其脚面相垂直,而我们在现在的猿类身上却发现,其胫骨与脚面向外倾斜一定的角度,即使那些大部分时间都依靠双足站立的猿类也是如此。

  一个更加令人信奉的解释人类双足直立的理由是,双足直立会大大提升人类的存活率,有些人认为,正是双足直立使男人能够获取更多食物,这样,他们就能为伴侣和后代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但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约翰逊指出,这一说法成立的前提是非常原始的一夫一妻制,而现有证据并不支持这一前提。约翰逊和汤姆·格雷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发现了320万年前的原始人种——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露西(Lucy)”,这个名字源自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天上的露西手拿钻石》。约翰逊指出,在早期的古人类中,男人的体型比女人更大,在灵长类动物中,这预示着两性之间存在的主要是竞争而非合作。

  约翰逊表示,“露西”在被发现后的数年里成为研究的主流,她与黑猩猩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短腿、长臂和小脑袋),而且,其膝盖骨和盆骨有明显的双足性特征。这个发现给古人类学家在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道路上提供了明确标识,并且支持了在进化过程中双足性特征的重要性。在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森林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时代,从树上下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是重要的生存策略。

  约翰逊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双足直立行走有什么好处。”一个可能性在于,能去往更遥远地方的人能获得更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会使他们存活的时间更长并繁衍出更多能生存下来的后代。另外,双足直立可以让古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以便携带物品并让古人类长得更高;而且,双足性特征可能也有助于捕获猎物。约翰逊表示:“双足直立可能有很非常多的优势。”而且,他还补充道,双足直立可能出现了不止一次。

  上述一切为大约170万年前人类第二阶段的进化做好了准备。那时,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前往大草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人类的身体结构发生了迄今最大的变化:他们的肩膀向后伸展,双腿变长,而且骨盆也适应了双足直立的生活。

  为什么双足直立发生在这一时期呢?这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原因:开放的草地上不断升腾的热气似乎可以将人烤焦,而直立行走使空气能够在身体周围四处流动,同时减少太阳的直射,有助于解决身体过热的问题。另外,双足直立行走也可以让人的行动更加灵活。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说:“我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双足直立会使古人类行进的速度更快,距离更远。”

  双足直立行走使我们的祖先行走的距离更长;使他们能在大草原上捕获到更多猎物。一项研究甚至提出,人类变得适应耐力跑,不过,现代社会的“沙发土豆”们(指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他们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可能会认为这一想法简直是不可思议。

  为什么技术发展得如此缓慢?

  20年前,科学家们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干裂的河床内发现的锋利的石头片是迄今最古老的工具,可以将其追溯到260万年前。然而,直到100万年后,我们的祖先才实现了第二个技术突破。那时候,人们发现,河里圆圆的卵石本身也可以被加工成工具,因此他们便不再使用卵石的碎片作为刀片或者刮片。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迪特里希·斯图特表示:“新制造出来的工具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手斧,但是做工非常粗糙。”在早期的现代人对这一技术进行完善让其变得完美之前,另一个100万年又倏忽而逝。那么,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步伐迈得如此缓慢呢?

  智力一定起了部分作用。第一个工具出现了200万年之后,古人类的脑容量才翻了一番,达到900立方厘米左右。制造工具无疑需要心灵手巧,斯图特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人们敲碎石头时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扫描,试图发现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大脑的哪些区域。这项研究表明,早期的技术创新依赖于新奇的知觉—运动功能,诸如控制关节的坚硬和柔韧程度的能力等,但是,技术随后的发展进步则要求人类认知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包括学习语言所需要的循环思维能力等。因此,尽管工具本身并没有太多改进,但是,其产量受到大的认知进步的支配。有鉴于此,斯图特得出结论说,这段时期出现的技术进步比我们以为的要多;而且,人类可能使用木头和骨头等制造出了其他工具,只不过这些工具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消失得杳无踪迹,人类无处寻觅而已。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则指出:“即使考虑到这一点,石制工具的技术进步看起来也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在其2011年出版的书籍《人类的物种起源》中,斯特林格给出了技术进步如此缓慢的另一个理由:人口统计学。他说:“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谁。”

  现代人拥有人数更多、更大的人群,在每个群体内,人们相互模仿,很多方法会因此四处传播。另外,现代人的寿命更长,有利于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而直立人和生活在距今6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的寿命最长可能只有30年,尼安德特人的寿命或许也只有40年。斯特林格说:“他们必须快快长大,且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很少。”

  而且,即使不进行冒险的探索,我们祖先的生存就已经十分艰难,因此,他们可能有意拒绝改变。斯特林格说:“进行创新和发明本身就非常危险。”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则表示,即使在智人以前的古人类想要进行发明和创新,也囿于当时缺乏创新和交换想法的土壤。他将智人同黑猩猩进行了比较,尽管黑猩猩也能制造粗糙的石制工具,但是技术却没有什么进步。他解释道,在很大程度上,黑猩猩们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摸索来学习;然而,现代人却通过相互观察来学习,而且,我们也知道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如果佩奇尔是正确的,那么社会学习才是点燃技术创新的灵感火苗。他说:“现代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工具的游戏规则。”

  语言何时出现?

  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将很难交换想法或者影响他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类社会也将不可能存在。语言这种独特技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然而,语言何时出现则很难追本溯源。

  我们当然知道,智人并非唯一拥有语言能力的古人类。在大约23万年前完成进化的尼安德特人同样也拥有大脑同舌头、横隔膜和胸肌之间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对清晰地发出复杂的声音并且控制呼吸以便很好地说话来说不可或缺。证据源于尼安德特人的颅骨和椎骨内小孔的大小,为这些区域服务的神经通过这些小孔。而且,尼安德特人也拥有和人类一样的FOXP2基因的变体,FOXP2基因是形成与说话有关的复杂运动记忆的关键。假定这个变异仅仅出现一次,那么,早在约50万年前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分界线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说话了。

  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大约60万年前,首次在欧洲出现的海德堡人就已经拥有了这一天赐的礼物。化石遗迹表明,海德堡人失去了一种与喉头相连接的球状器官,该器官使其它灵长类动物能发出巨大而低沉的声音吓跑敌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语言进化专家巴特·德-布尔说:“失去这一器官对我们来说极端不利,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失去它。”他的研究模型表明,身体内的气腔会模糊元音之间的差异,使人们很难发出清晰的词汇。

  更古老祖先的化石告诉我们,他们并不能很流利地说话。然而,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表示,身体的横隔膜和胸部内显示出了类似猿类的神经连接的距今最近的古人类出现在大约160万年前,这表明,语言可能出现在160万年前到60万年前的某个时间内。随着要表达的事情日益复杂,最早的语言可能是手势,然后才变成声音。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在化石记录上所留下的古人类用言语交谈的痕迹之前很久,他们就用手语在交流了。

  即使对现有证据进行解读也可能非常困难,因为能够说话的古人类不必进行有意义的谈话。邓巴说,古人类的声音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围绕着篝火唱歌。就像鸟儿鸣啾一样,这些歌唱可能并不携带特定的信息,但这一活动对于群体的凝聚力非常重要。不过,斯特林格指出,鉴于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制造出了复杂的工具并且捕获到了危险的猎物,如果没有至少某些原始语言的存在,这些活动将很难在群体内进行协调。

  传递了复杂思想的毫无争议的语言证据仅仅同文化复杂性和象征手法相伴相随,而这种象征手法与智人有关。因此,无论智人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最终改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社会、技术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如此大?

  单个变异或许为大脑的快速进化铺平了道路。其它灵长类动物拥有坚硬而发达的颚肌,其能对整个颅骨施加强大的力量,从而限制了颅骨的生长发育。但是,在大约200万年前,人体内的某个变异削弱了这股力量。自此以后,大脑的生长发育进入井喷期(《自然》杂志第428卷,第415页)。

  促使大脑加速生长发育的却是另外一些动力。环境可能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挑战;社会发展可能也起了部分作用。为了测试这些压力的相对重要性,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大卫·吉尔里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下(诸如年度温度估值不同)的不同古人类的颅骨的大小以及社会压力的代数值(诸如种群规模)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两者都能让大脑的脑容量更大,但是,对大脑的脑容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在更大的社会网络中生存的难度。

  毫无疑问,脑容量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饥饿,所以,早期的人类需要改变其饮食行为来支撑更大的大脑。因此,饮食习惯从食素转变到食肉非常有帮助,而且,在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在饮食中加入能够提供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鲜对脑容量的生长发育也大有裨益(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207卷,第10002页)。对食物进行烹饪有助于消化,这对脑容量的增加也有帮助。这就迫使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让肠子变得更小并将更多资源用于脑部发育。

  然而,脑袋变大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婴儿出生时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当脑袋变大的好处不再大于代价时,我们的大脑达到了1.3公斤,而且,也足够回答大脑如何存在这一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失去体毛?

  哺乳动物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来让身体保持温暖,体毛是天然的抗寒抗冻屏障。为什么人类会放弃这个好处呢?最富有想象力的解释是,在大约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一段水生时期,在此阶段,人类和鲸类动物一样,放弃了自己的体毛,因为在水中,体毛的价值并不大。有人表示,要想在水中保持温暖,需要身体是圆滚滚的,而且要有厚厚的脂肪,不能长得高而瘦。但麻烦的是,上述“水生猿类”理论缺乏化石证据的支持。

  一个正在逐渐被更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当过热而非受寒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威胁时,人类失去了体毛。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说:“我们没有像大象一样巨大的耳朵或者那么长长的喘气来给自己降温,我们降低体温的唯一方式是出汗,而身披厚厚的体毛会让出汗非常不方便。”

  在荫蔽的森林里,出汗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来到更加开阔的草原生活时,物适者生存理论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体毛稀疏的个人,因为这样能更好地让空气在流汗的身体周围流动,以便给身体降温(《人类进化杂志》第61卷,第169页)。但是,出汗需要摄入大量液体,这意味着人们一般会在河流或小溪附近生活,这些地方一般绿树成荫,因此减少了出汗的机会。而且,在大约160万年前的更新世的冰河时代期间,即使在非洲,夜晚也都让人觉得寒冷刺骨。

  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指出,其它在大草原生活的动物则抓紧了它们的体毛不放。他认为,人类在变得非常聪明、足以应对体毛脱落可能带来的后果之后才放弃了自己的体毛,这一行为可能发生在大约20万年前,现代人进化之后。佩奇尔说:“人类会通过制作衣物、搭建住所以及生火来代替体毛脱落。”佩奇尔也指出,物竞天择理论更倾向于选择体毛更稀疏的个人,因为体毛过多容易滋生细菌,让人罹患疾病。后来,性选择也出来帮手,因为拥有光滑洁白的皮肤本身就可以表明这个人非常健康,他们也因此会成为最受青睐的性伴侣,因此,也能将更多基因传递给后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第270卷,第S117页)。

  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间接的证据表明,早期人类是赤裸裸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马克·斯托金说,阴虱在大约330万年前才进化而成,这必然是古代人类失去体毛为阴虱创造生存环境后,阴虱才会进化成功(英国《BMC生物学》期刊)。而且,他还表示,生活在衣服上的体虱约7万年前才进化而成(《当代生物学》杂志第31卷,第1414页)。如此看来,我们的祖先似乎赤身裸体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我们遍布全球?

  我们的祖先曾经完成了一些史诗般的迁徙。大约180万年前,直立人首次走出非洲并且到达东亚。此后过了大约100万年,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出现在欧洲;随后,在大约12.5万年前,智人首次拜访了中东。这些人种中,没有一个人种繁衍生息到今天。但是,大约6.5万年前,一群现代人离开非洲,并征服了世界。对于任何物种来说,这都不啻为一项非凡的成就,更不用说弱小的、无体毛的猿类了,是什么让他们走得如此遥远并且范围如此宽广呢?

  起因可能在于人口的过度拥挤。所有的人类都属于四种线粒体(L0、L1、L2和L3)谱系中的一种,这四种线粒体谱系对应着四位祖先母亲,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只有L3谱系走出了非洲。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昆丁·埃金逊和同事发现,在大约1万年前,这一谱系的人种经历了一次人口大爆炸,从而促使大批人群背井离乡,远走他乡(英国《皇家学会会志B》第276卷,第367页)。因此,可能是“非洲之角”这片地区的人口过度拥挤,使得部分人穿越红海并沿着亚洲南部的海岸迁徙到他处。

  尽管如此,这种解释仍然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数会增加呢?埃金逊指出,在大约10万年前,非洲的气候在干旱和洪涝之间摆荡,随后,在大约7万年前,天气变得稳定。或许环境不稳定迫使人类变得更富创造性,一旦环境改善,就导致人口不断增长。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人类进化和史前学名誉教授保罗·梅拉斯指出,科技、经济、社会和认知行为的日益复杂程度驱动了人口数量的不断激增(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103卷,第9381页)。人类很早就拥有了控制火的能力,或许语言能力也是如此。但是,这一段时期的确见证了制造复杂的工具、高效地利用食物来源、艺术表达和象征装饰等创新行为的蓬勃发展。英国雷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佩奇尔表示,这些文化进步可能至关重要,他说:“我们不仅能够直立行走,我们也能够改变我们身处的世界。”这种适应性让人类不断向外迁徙,随着人口快速达到当地的承载容量,就会有人迁徙到其他地方以避免竞争。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有些迁徙行为可能也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背井离乡的船员在不同的岛屿之间旅行,当风将他们刮到更远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这样,澳大利亚就有了居民。遗传变异可能也使我们更富有冒险精神。例如,所谓的猎奇基因DRD4-7R在那些从非洲出发并走得更远的人群中更加常见(《美国自然人类学杂志》第145卷,第382页)。斯特林格说:“当然,人类精神的实质就在于攀登未曾攀登过的山峰。”

  我们都是混血儿吗?

  201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斯万特·帕博领导的研究团队在5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指出,他们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来自克罗地亚、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的6副生活在约4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来自中国、法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南部和西部的5个现代人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除非洲人外,现代人有约1%到4%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源自尼安德特人,这是科学家们首次找到这种“基因共享”的证据。

  随后,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2010年12月23日的《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美拉尼西亚人基因组的7%也来自于“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科学家们表示,在30万年前到40万年前,可能有一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迅速分异为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亚洲的丹尼索瓦人。现代人的祖先则是7万年前到8万年前才离开非洲的,他们先后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并有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美国加州大学圣他库斯分校的理查德·格林表示:“显而易见,这些信号明确地表明,人类曾同其他族群交配过。”

  这些研究也表明,现代人类和我们的“堂兄弟姐妹们”之间的交配并不那么频繁地发生,而且,每个族群可能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对于尼安德特人而言,他们与现代人的交配可能于大约5万年前发生在中东。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人类进化和史前学名誉教授保罗·梅拉斯说:“在过去的4.5万年间,随着人类在欧洲各地繁衍生息,他们可能会随时与尼安德特人相遇。然而,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在欧洲发生过交叉繁殖。”为什么会这样呢?格林反驳说,这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如果人类的数量远远超过尼安德特人的数量,那么,他们在欧洲发生交配的DNA信号在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将会非常微弱或者完全没有。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会出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呢?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想象一下,在非洲的古人类,不同族群的基因组组成之间或许都有些许差别,他们因此相互区别开来。如果一个古人类族群是所有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古人类的祖先,那么其他族群就成为了所有非洲人的祖先,所以,即使不同族群间随后并没有发生过杂交繁殖,非非洲人和尼安德特人族群仍然会共享一些非洲人所没有的DNA。格林和同事曾在他们早期的论文中提到了这种可能性,随后,英国剑桥大学的安德烈·马尼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马尼卡相信,这将有望解释今天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分布模式。

  但是,即使我们接受出现了杂交繁殖这一观点,而且,大部分人确实认为出现了这种杂交繁殖,那么,那会使我们成为混血儿吗?美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马丁·理查德斯指出,物种的概念“非常模糊”,使人们很难区分不同的族群。物种的一个定义是不能同其他物种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一群人,因此,基因分析本身就会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对人类来说是否属于不同物种”提出异议。确实,尼安德特人有时候就被认为是智人(现代人的学名)的一个子物种。

  然而在格林看来,物种问题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他说:“我们可以非常精确详细地定义我们和尼安德特人以及丹尼索瓦人之间的遗传关系,不需要在这些群体上贴上物种的标签。”然而,从最核心的层面来说,我们的祖先是否曾和其他物种交配对于我们认识和审视自身至关重要。

  现今还有其他古人类存活吗?

  与“大脚怪(据称生活在北美洲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中的野人,亦称Sasquatch)”、“雪人”、“幽微(Yowie,传说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可怕的类人动物)”等类人物种有关的传说在人类历史中流传了数百年。它们或许是好的故事素材,但是,它们真的有可能存在吗?

  这似乎不可能的。最近,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昆虫学家杰夫·洛齐尔和同事们应用生态龛位模型对传说中的北美“大脚怪”进行了分析,他们收集了所有报道“大脚怪”曾经出没过的目击地点,其中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并使用环境数据预测了“大脚怪”的分布状况。分析结果显示,所谓的“大脚怪”生存信息特征与黑熊相一致,这项研究表明,“大脚怪”是否真的存在仍值得人们深思,最新技术模拟显示,至少人们有一次将黑熊误当成大脚野人。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大卫·科特曼补充道:“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可以说服我的证据。”他最近对一小撮疑是“大脚怪”的头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是一撮美洲野牛的头发。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观念,那就是,智人并非唯一的人类。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的杰弗瑞·梅尔德伦指出,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他古人类与我们的祖先一起存在。情况还不止于此。人类的谱系树仍然使我们吃惊,就像9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弗洛勒斯人”一样。

  2004年,有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利昂·布阿洞穴中发现了“弗洛勒斯人”的化石,研究结果一经宣布,“弗洛勒斯人”便被一些人视为百年来人类进化史研究中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小体型原始人是已灭绝的人科动物的一个分类的名称,该支人科动物据推测最晚于1.8万年前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地区,处于智人的生存年代。

  研究表明,“弗洛勒斯人”的脑容量和黑猩猩相似,个子矮小,只有0.9米高,因此还被人们给予了“哈比”的昵称(《魔戒》中的一种小矮人)。但随后, 2006年,有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遗骸可能只是天生残疾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的穴居人留下的。 “弗洛勒斯人”可能属于身患头小畸形症的早期人类,这一病症致使他们的身体出现反常变化——小脑袋外加其他一些缺陷。“弗洛勒斯人”可能只是现代俾格米人(属一种矮小人种,身长不足1.5米)的祖先。

  两年前,科学家们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惊奇,遗传分析表明,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的丹尼索瓦人大约4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

  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的杰弗瑞·梅尔德伦表示,不难想象,一小群我们的“堂兄弟姐妹们”可能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加索山脉等遥远的地方,或许他们生活的地方离我们的家园更近。1996年,梅尔德伦听闻有人报告称在美国俄勒冈州东部地区的蓝山森林中发现了38厘米长、疑似猿类留下的痕迹。他到了那儿,本以为会看到一场蹩脚的骗局,但结果,就解剖学而言,脚印非常清晰。某些脚印的脚趾弯曲着,其他则很舒展,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就好像这种动物跑了很长一段距离。梅尔德伦表示,这样的细节很难伪造,他说:“我并不打算让人们相信‘大脚怪’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拒绝这种可能性。”

  是我们杀死了尼安德特人吗?

  大约10万多年前,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地中海的直布罗陀岩山上安营扎寨。此时,这一族群已经去过了很多遥远的地方,并且到达了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地方。但是,几千年后,他们的人口开始慢慢萎缩,只有生活在直布罗陀的尼安德特人存活下来。而到了2.4万年前,这批尼安德特人也销声匿迹了。

  大多数与尼安德特人灭绝有关的理论都指出,现代人类是导致他们灭绝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的祖先也在亚洲和欧洲四处走动,他们可能携带了尼安德特人无法对付的疾病。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在对食物和土地的争夺中,尼安德特人可能远远不是我们的对手。尽管他们的大脑容量与我们的大脑容量一样,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他们的脑容量很大部分贡献给了视力,这使得他们能在黑暗的北方拥有很好的视力,但是,大脑赋予合作和使用先进工具等其他技能的灰质非常少。即使我们给尼安德特人带去的是爱而非战争,我们仍然要对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承担一定的责任。

  然而,这种推测也并非无懈可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克里夫·芬利森尼表示,尼安德特人生活过的地方很少存在着他们与现代人类相接触的证据,更不用说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竞争或者战争了。他推测,正是环境条件的快速变化,逐步将尼安德特人逼入绝境。环境变化得越快,就要求尼安德特人在越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当树林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就没有了赖以藏身的树林,如果要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变狩猎方法。工具和猎物的变化说明,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确适应了不断变化的世界,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却在变化中死去,只留下非常零散的群体。

  正常情况下,这些古人类很可能重新崛起,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经历,只要环境变化不太频繁、间隔期不要太短。然而这一次,环境变化太快,尼安德特人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人口数量。因此,芬利森尼认为,尼安德特人在气候的反复攻击下,人数锐减,最终走向灭绝。

  比如大约10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季出现,当时气候变化无常,而且,在欧洲北部,大批植物死亡,留下冰冷的被风扫过的平原。智人拥有一些抛射或弹射武器,使他们能远距离捕获猎物;但是,尼安德特人只适合近距离捕获猎物。芬利森尼说:“随着捕获到的猎物越来越少,他们慢慢就走向了灭亡。”尽管最后一批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气候更加稳定的地区,但随后干旱或疾病等带来的压力也成为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这个日益萎缩的族群最终走向了完全灭绝。

  然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特林格并没有让我们如此轻易地摆脱困境。他表示,气候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低估尼安德特人同现代人之间的竞争。斯特林格说:“对尼安德特人来说,真是祸不单行。如果变幻无常的天气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影响尼安德特人,说不定尼安德特人现在就在你旁边呢。谁知道呢?”(刘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探索]人类进化的10大谜团
人类在解与黑猩猩差异原因:基因仅差1%现状迥异
古人类为何只剩我们这一个分支
人类的进化谱系
你爱吃的,黑猩猩不一定爱吃
基因组学研究追溯人类迁移历史(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