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初唐文学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浅谈初唐文学

  初唐文学究竟在隋唐文学史或者唐文学史上应占有什么位置,历来有不同看法。大体说来,对初唐文学的评价不高。一些著名文学史家干脆将隋与初唐并在一起,作些简要介绍而已。我的看法,初唐文学历时时间长,人物众多,作品也多,完全可以看成唐文学的开拓时期。初唐文学成就比起盛唐、中唐自然小些,但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盛唐文学气象非凡,成就巨大,文学史家难免情有独钟,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开拓者的劳动,那来丰收者的微笑。初唐从头到尾经过三、四代人的努力,历时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这是一段朝气蓬勃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新人,作新诗,立新论,完成了盛唐文学所需要的一切历史性工作,同时,也加速并大体完成了由宫廷诗人集团主导诗坛向着社会中下层诗人集团主导诗坛的历史性转化过程。
  (一)宫廷主导,上下努力,为诗苑兴旺调音
  按照元人辛文彦编撰的《唐才子传》的说法,唐代有诗作留传于世的皇帝共有六人,他们是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唐德宗、唐文宗、唐僖宗,但这个结论和《全唐诗》上的诗作者有出入。《全唐诗》上有名的皇帝也是六人,不过没有宪宗、僖宗,而有肃宗和宣宗。大约是印刷流传之误。其实能诗的皇帝并不止六位,至少还有武则天呢。唐代共有22位皇帝,除去短命者外,真正有影响的不过十数人,影响重大的首推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
  刚好这三位都雅好诗歌。玄宗列入盛唐,此处不论。那么,唐太宗、武则天对于初唐文学有哪些贡献呢?
  唐太宗其人,可谓英才盖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其实论唐太宗家庭关系,他却是一位大不幸者。他的前期,因为权力之争,终于阴谋起于宫阙,差不多亲手杀死乃兄乃弟;到了晚年,又为儿子们的争权夺位而苦恼不堪,终于废掉太子,选了一位并不中意的儿子作皇太子。而且他在文才方面也大大不如杨广,杨广能诗,太宗也爱诗,不但爱诗,而且好文,不但好文,而且非常喜欢书法,可以说他是一位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的人物。可惜的是,他在这些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却样样平庸。他爱诗、作诗,可作来作去,不出齐梁旧格,平平板板,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他好作文,也曾亲自撰写《晋书》中的宣帝、武帝、陆机、王羲之四个人的纪传,《晋书》也因此而身价倍增,号称 御撰.其实,这四个人的传都不能算上乘之作。个个显得纤弱单薄,材料固然不少,但运用不佳,只见小巧,缺乏雄浑。可谓拙妇好为有米之炊,就是做不出上等味道。他好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字,为了得到《兰亭序》,不惜大用阴谋。后来遗命《兰亭序》随葬,无疑作了一件对不起中华民族的错事。他喜爱书法,如痴如醉,而本人书法,却实在不能差强人意。有一天他自己先写好 戬 字的左半边,留下 戈 字请初唐书法家虞世南补写。
  虞补写后,他拿这个字给魏征看,问魏征感想如何,魏征告诉他说: 惟戈字笔法逼真。 他身边一群诗人,也大体陈隋旧物,没有多少新的创造。然而正是唐太宗,对唐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不是指他本人的文学才能,而是说他雅好文学艺术,对初唐文学的崛起,与有力焉。
  初唐时期,主要是在唐太宗时,没有什么大诗人,虽然没有大诗人,却有一批旧诗人,如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李义府、于志宁、苏世长、魏征、王绩、上官仪、陈叔达、虞世南、李百药、欧阳洵、杜之松、褚亮、杨师道、蔡允恭、许敬宗等人。他在秦王府时,就首开文学馆,延揽天下英才。当时就有 秦门十八学士 之称。这十八位学士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恩廉、陆德明、孔颖达、李道玄、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也好,做皇帝时的一大批文人诗人也好,总而言之,是要提倡文明,尊重文学。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何况这些文人学士中,很有几位开国功臣,地位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其中元老有之,重臣有之,宰相有之,六部首脑有之,闲官虚职亦有之,由这样一批人组成的宫廷诗人队伍,成就可能不大,影响却不能不大。
  但仔细研究起来,李世民的诗人队伍,其实是一支杂牌军,他们之间,因为经历、地位、学识、价值追求等种种不同,所以诗风、文风以及对诗文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其主流,还是齐梁旧体。
  虽是旧体,已有新人。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是魏征,一位是王绩。魏征的风格与陈子昂有某些相似之处。王绩则是太宗时期,一群官僚贵族诗人之外少有的中下层诗人。因为他的地位低下,当时的影响也不大。虽然诗的质量大大超过那些宫廷诗人,可是孤掌难鸣,他的真正影响在初唐后期才慢慢显露出来。
  王绩(585- 644年)本世家子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哥哥王通是隋末著名哲学家,王绩少年英雄,年十五,游长安,谒见杨素,给杨素留下很深的印象。被杨素称为神仙童子。隋大业末,举孝廉,后来作过秘书正字。但他不愿在朝作官,称病而退。以后又作过一段六合县丞,因为嗜酒过度,妨碍了公事,加上天下大乱,于是又假称得了风症, 轻舟夜遁.自感叹曰: 网罗在天,吾将安之? ①由此可见,他虽早熟,仕途并不顺利。
  入唐后,依然作官,依然不遂意。唐武德中,朝廷下诏征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他前往应召,他弟弟问他感受如何,他说:待诏没有几个钱、况门庭冷落,没什么意思。不过每天有好酒三升,让人留恋啊!这事被当时贵人知道了,说: 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 每日供酒一斗给他,人称 斗酒先生.王绩居官好酒,归隐依然好酒,但也好读书,读《易经》,读老、庄,自然也爱作诗。他一生以饮酒,弹琴,读书,作诗成文为乐,人称 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诗文之外,另有《酒经》《酒谱》各一卷。
  王绩是初唐诗人中的一个例外。因为他早慧,所以诗名也早;因为他仕途不得意,也就不大受宫廷诗风的束缚。他常居村野,性好黄老,加上他哥哥王通是一位不守陈经旧典的哲学家,对他不免产生种种影响。他有时发牢骚,对儒、道、佛全不满意,但比较而言,他本人还是受道家影响更大。他的诗,常能无拘无束,写得自然平易。如他的《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耘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倘无生活阅历,很难写出这么生活化的优美意境。他影响最大的诗作是五律《野望》。
  东皋薄春望,徏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影响很大,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一篇五言律诗,或者说是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其时,五律并未真正定型,五律未曾定型,王绩先已有之,恰如聪明的哲学家猜到了真理的内容。本书不惜笔墨,描写王绩,实在因为他可以能算作盛唐诗歌的一位先驱者。王绩的诗虽然未成大气候,但他却似一只未来唐诗苑的报春燕子,——没有大气象,但有了新消息。
  如上所言,王绩生于隋末唐初,相对于宫廷堂庙文学而言,似是特殊人物。但相对于社会文学或民间文学或山林文学,就不能算特殊了。可惜初唐时期,还是以宫廷诗为首的一个诗歌创作阶段,这个特点,待到初唐四杰才得以根本改变。
  ①   《唐才子传》第 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月出版。
  和王绩同时的特殊性诗人中,还有一位王梵志。
  王梵志(590- 660年),巴州集阳人。他的诗早已失传,但随着敦煌窟藏书的发现,作品又失而复得。郑振铎先生认为他是一位怪诗人——是初唐几位怪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多与佛事佛学相关,但有佳作。一些摆脱说教气息的作品,写得散漫清闲,不甚重视章法。他的诗对于后来的寒山,拾得都很有影响。他的一首五言小诗,写得语言风趣,禅意绵绵。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唐太宗对唐代文学有首倡之功,武则天则对唐代文学有再助之力。
  武则天身边也有一大批诗人,其中还有一位杰出的诗歌裁判,这就是唐初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
  上官仪大约生于公元616年,其时将入唐朝。他在当时颇有诗名,他的诗婉媚绮丽,很受时人欢迎。有许多人专门效仿他的作诗路子,他的诗也被称为上官体.但从整个唐文学的历史成就考虑,上官仪的贡献,也许不在其诗,而在于他对律诗的研究。
  初唐诗歌的基本成就,在于它培养出一批新的诗人,又孕育出新的诗歌体裁,还创作和总结出一套新的成熟的诗歌理论。而所谓新的诗歌体裁,主要是指律诗;所谓新的诗歌理论,主要是对律诗创作的研究。
  成熟的律诗,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偶;二是音律,三是用一个特定的格式来安排对偶与音律。或者说确定对偶与音律的句式安排与全诗的行数与字数。后面这一条是律诗的外在形式。而前面的两条则是律诗的内在涵意。内涵比形式或许更重要些。而外在形式又加强和美化了内涵的美学价值。而为着寻找与完善这些内容,自建安以来,多少诗人作出过多少努力,但其完善,却在初唐。其先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其完全的标志是沈佺期宋之间的沈宋体。上官仪的贡献,是他总结和提出了六对、八对。
  六对的内容是:①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②同类对;如花叶对草芽,③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④双声对;如黄槐对柳绿,⑤叠韵对,如徬徨对放旷,⑥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八对的内容是:①的名对,如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②异类对,如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③双声对,如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④叠韵对,如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 ;⑤联绵对,如 残河若带,初月如眉 ;⑥双拟对,如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⑦回文对,如 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 ;⑧隔句对,如 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位,朝朝君未归。 六对也好,八对也好,待唐律诗成熟之后,都显得有些浅薄。但在当初,确是有作用的。当然律诗的形成并不如此简单,一方面,对于唐律研究的著述还有很多;另一方面,诗歌首先是一门实践性艺术,不进行大量创作,怎能真正完善?上官仪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他的诗不脱齐梁旧体,而他对诗的研究却是唐律的先声。上官仪后来因事被杀,死于公元664年。
  上官仪是律诗的研究者,他的孙女则成为初唐宫廷诗作的评判人。
  上官仪与其子上官庭芝不得善终,父子同时被诛。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当时尚在襁褓之中,随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儿聪慧可爱,幼年即识诗文。14岁时成为武则天宫中女官,负责掌管诏令事宜。后虽因事杵旨。武则天终不忍杀之,予以黥面处罚,依然留在身边。以后宠信愈隆,拜为昭容。她母亲也被封为沛国夫人。她在宫中,深受武则天倚重,特别在文学诗作方面,得以大显身手。她给武则天提过不少收聚文学的建议,也替唐高宗、武则天以及长宁长乐两位公主作过不少诗句。她的诗在当时颇有影响,她的诗评尤有权威。她有一首《彩书怨》,俨然律诗规范。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难怪后代诗家评说: 能得如此一气清老,便不得奇思佳句矣!此唐人所以力追声格之妙也。既无此高深,却复铲削精彩,难乎其为诗矣。 ①上官婉儿的时代,正是沈宋体诗歌的高峰。武则天又特别喜欢赐唱文学宴。宫中诗唱十分热闹。当时沈宋齐名,不免争锋斗智。武则天兴致高涨,又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评论诗歌优劣的重任就落在婉儿肩上。相传唐中宗曾命群臣赋诗,得诗百余首,其中沈宋争魁,各不相让,中宗命婉儿评之。
  她选宋之问诗,沈佺期不服。她讲理由:沈诗落句: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 不免词气衰竭。宋诗落句: 不愁明月老,自有夜珠来。 气象大不相同,于是沈佺期心服。
  上官婉儿诗才并茂,为武则天时的风云人物,可惜后来落入皇室内部的争斗之中,终于被玄宗所杀。但她对唐代律诗体裁的完成,确有不小贡献。
  当然,上官婉儿固然是武则天时代的诗坛明星,却不是诗坛主角,也不是推动诗坛发展的中心人物,中心人物是武则天本人。
  武则天的才能不比唐太宗差,对唐代的繁荣同样贡献巨大。虽然她本人的私生活颇受后人非议,加上重用酷吏,更加不得人心,毕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势强大。她提倡诗作比赛,优胜者赐与奖品。有时候,先胜者又被后来者超出,她就下令夺其奖品另赐新人。她的这些作法,无疑对唐诗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她身为一国之主,这种作用的效果愈加不同凡响。
  武则天本人也能诗。有的诗写得含情脉脉,反对她的人看了,也只能暗自叹服。如她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天下第一女强人能作这样的抒情诗作,难怪李氏天下要被弄得 镇日里情思睡昏昏 的。也难怪钟惺要说:'看朱成碧' 四字本奇,然尤觉' 思纷纷' 三字愤乱颠倒得无可奈何,老狐甚媚。 ①其实,皇帝都能做得,媚一点有什么了不起!
  武则天爱写诗更爱评诗。上官婉儿的评诗标准就代表了她的观点,有时候真的看到出类拔萃的诗作,她还要亲自褒扬。唐代国公郭震,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曾预边事,立战功。他有一篇《古剑篇》,写得大气磅礴,深得武则天喜爱,并因此诗而受重用。或说郭震不以诗名,但《古剑篇》确实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作者借物咏志,慷慨过人,深得后来诗苑名家杜甫、张说等人赞赏,可见武则天赏诗眼光确实不凡。
  总而言之,初唐时期,因为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又有比较繁荣富裕的社会生活,加上最高统治者的潜心提倡,仿佛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大潮的到来打开了闸门,从此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①   钟惺:《名媛词归》。
  ①   钟惺:《名媛诗归》。
  (二)诗坛 四杰 的新人效应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两个时期,唐王朝成为强大帝国。在这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前有唐太宗时的一批宫廷诗人集团,后有武则天时期的沈宋诗人集团,中间则出了几位影响巨大又不属于宫廷圈子的年轻诗人。哪怕是在当时,这几位人物已引起种种争论,他们就是初唐 四杰.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如果说,唐太宗时的著名诗人还大多来自前朝故旧,甚至是陈国遗民。王、杨、卢、骆就是生在唐王朝,长在唐王朝,创作在唐王朝,也死在唐王朝的完完全全的唐人,他们的作品也是完完全全的唐诗、唐文。他们四个人的年龄其实参差。卢照邻、骆宾王年长一些;王勃、杨炯则更为年轻。
  卢照邻生于公元637年,死于公元680年;骆宾王生于公元640年,大约故于公元684年;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死于公元676年,年纪轻轻便故去了;杨炯与王勃生于同年,死于公元692年,也不长寿。他们四个人均成名很早,可说个个神童;同样生活动荡,可说个个经历曲折;但又都受到社会青睐,所以虽然经历曲折又并非大曲折,更非大不幸。他们同样无长寿,其中王勃仅活了26岁,杨炯活了42岁,卢照邻大约活了43岁,骆宾王约在42、3岁之间。
  王、杨、卢、骆四位青年豪杰之士,不但诗名早著,而且文名很大。一些名篇,挟风带雨,英气逼人。
  王勃,字子安,是诗人王绩的侄孙。虚岁6岁时即能为文。不到18岁,就被授朝散郎,可说神童有幸,少年得志。但好景不长,因为讽刺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斗鸡,被高宗知道后,将其逐出王府。从此四处流动,很少再有欢畅岁月。也曾作客剑南, 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①也曾因藏匿犯死罪的官奴,又害怕事情泄露,竟将这官奴杀害。其罪当诛,幸好赶上会赦,免了死罪,但被官府除名。于是去投奔在交趾作官的父亲。途经南昌,恰逢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于9月9日,大会宾客。王勃因才名,受到邀请,不觉青春意气,才子情怀,一时潮涌,化而为文。文不加点,成就《滕王阁序》。个中或别有传闻,意在增加气氛而已。于是得到都督厚赠。
  然而去南方,船入大海,落水惊悸而死。
  王勃多才多艺,诗、文之外,对中医中药也颇有研究。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有名句,也有名作。例如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为送别之作,立意不同前人。有情亦有志,志在情中,情寓志里,把一位青年才子的胸襟披露得淋漓尽致。其中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两句,更是传颂千古。全诗八句,全然初唐律诗景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传颂千古的不朽名作,是他的《滕王阁序》,序后有诗,诗为七言律,作为七律体裁,在初唐也有重要意义。只是因为序名太大,诗的影响反而小了。《滕王阁序》属于骈体散文。实在说,唐代文学不以骈文为代表,但确有骈文佳作可以流传百世的。前有王勃、骆宾王,后有陆挚、李商隐,都是骈文高手。其文章锦心绣口,妙笔天成。王勃的这篇序,尤其如云如虹,如砥如砺,皇皇大作,气宇轩昂。虽为骈体,远非六朝旧声。如果说六朝旧作大抵如美女佳人,那么王勃的序则是才子风流,文中多少名句,广为流传。
  其中 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尤为脍炙人口。序文全篇抒情状景,如塑如画,而且音韵铿锵,才思奔涌,讲到自己的报负与情怀,更是脍人心肠。其中写道:
  ①   《唐才子传》第 13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月出版。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想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如此等等,虽千年之下,读者犹能感觉得这位年轻才子的勃勃青春气息。
  杨炯,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年10岁,即中童子科,时人目为神童,授校书郎,负责校储典籍的工作。永隆二年,赶上皇太子祭先圣先师,他入崇文馆为学士。后来出为盈川县令,死于任上。
  杨炯与四杰中的其他三位比较,一生所遇坎坷不多,虽然享年不永,还算死得比较自然。但他同样具有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新时代诗人特有的凛然傲气。他不能听任权贵们的指摘,也不能忍受他们的胡言乱语。他不但我行我素,而且勇于反击那些攻击他的人们。《太平广记》卷25上曾有一段记载,说杨为盈川令, 词学优长,恃才简傲,不容于时.每次见朝官,则目为 麒麟楦. 麒麟楦是一句什么话呢?人家不懂。他还向别人解释,说: 今铺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复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复麟皮何别矣! 通俗点说, 麒麟楦 就是披着一张麟画皮的驴。甚哉,斯言也;妙哉,斯言也。
  杨炯有《杨盈川集》传世。但以诗文的艺术价值而言,不算十分突出。
  特别缺少那种有震撼力的作品。但他毕竟初唐诗人,又有才气,又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比之前人,已成异响。他的古乐府《从军行》,历来为人传颂。
  诗中反映的 宁为百夫长 的情绪,更非宫廷诗人所有。实在唐诗的伟大,不在廊庙之上,而在山水社会之间。杨炯此诗,聊有此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年事,不详。但与唐高祖李渊的第17个儿子李元裕为布衣交。李元裕封邓王,卢照邻成为邓王府典签。典签者,唐朝诸王府掌管文书的官职之谓也,以后还作过新都尉。
  卢照邻一生不顺利,主要是身体很坏,史书上说他患有风病,但具体是什么风病,语焉不详。有说是风痹症,也有说是麻风病的。他因病不能为官,便进深山隐居,但他哪里是一位心闲意简的隐士?他的功名心很热,又好诗文,于是病笃乱投医,服用丹药去疾,结果反受其害,终至四肢残废,自称 手足挛缓,不起行已十年。 卢照邻的命运可谓苦矣。自己茫然四顾,不觉感慨丛生。有时想起汉代冯唐感叹身世的话,更多凄苦。自以为高宗当政时崇尚吏才,而自身为儒;武后当政时崇尚法家,自己喜欢黄老;好不容赶上封嵩山,聘贤士,自己又已经残废。由此可见,他的身体虽残,仕途心还是热的。有时激愤之情难于自制,便躺在墓穴之中,权充死人。终于不堪痛苦,40余岁时,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一身疾苦,仕途无望,于诗文极费苦心。他本大唐一代新人,自己也力求新作,挥洒不休,不能自己,他内心悲苦,不能有一时安静,纵假作死人,岂是真的心灰意冷?发而为诗,便好长歌。纵横捭阖,冲动不已。
  卢照邻留下来的诗歌近百首,其中颇有些力作,如他的《长安古意》,为长篇七言古诗,全诗68句,反复跌宕,饶有余哀。诗中托古讽今,写长安车马,街巷繁荣,写娼家,写舞女,写剑侠,一直写到王侯将相,写他们的专权与倾轧,最后归于穷居著书的汉儒扬雄,成一鲜明对比。作者心中意想,总在隐喻之中。全诗太长,聊引数语: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肖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杨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骆宾王,义乌(今浙江义乌县附近)人。7岁即能诗,也是一位神童。
  武后当政,他多次上书言政事。幻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报负报告给当权者,以求得到他们的赏识。然而,不但没得到赏识,还因此而获罪,蹲了监狱。他的仕途经历原本比较顺利,好像与王、杨、卢三位不同,年纪轻轻便先后作过道王府属,武功、长安主薄、侍御史等官。本来春风得意,不想权贵一怒,成了罪人,好不容易出狱,又被贬到临海县作县丞去了。骆宾王何等样人,区区县丞,怎能如意?正好赶上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后,他就加入到徐的军中,还为徐写了一篇千古传颂的名作《讨武曌檄》。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言被杀,或言自杀,或言不知所终。
  初唐四杰,虽然都不算得志。杨炯的生活经历平稳些,同样恃才傲物,为权贵所忌。王勃年纪轻轻,便名扬四海,少年心性难   移,情绪不免燥烈。
  卢照邻,骆宾王可谓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两个人都有追求,都没希望。前者的悲剧主要是疾患,身患绝症,如之奈何?后者的绝望则出于仕宦,一腔热情,尽成冰冷。二人的诗风,也不免有殊途同归之感。骆宾王亦擅长长歌。
  经历如此,非长歌不足以抒其情,不足以泄其愤。后世论者,以为骆诗 整炼缜密,长篇最见才力。 ① 《帝京篇》、《畴昔篇》等诗慷慨流动,排比铺陈而不堆砌,是初唐仅有的大篇。《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 绝唱'. ②他与卢照邻同样都在无数坎坷中挣扎奋勇。毕竟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又时有机遇在面前,所反映的情绪,与卢相比,或有不同。他的五言律诗不多,但也颇有成绩,是初唐律诗中最早的一批成熟之作。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但他最有影响的作品还是《讨武曌檄》,虽然也是骈体文字,却能做到慷慨陈辞,语意庄严。晓天下以情,言兴兵之理;加之音节铿锵,琅琅上口,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可叹徐敬业的兵,却没有这等厉害,空自辜负了这样一篇千古少见的好文章。文章最末一段,号召天下人马共讨武曌,写得极有气势:
  ①   《唐诗选》第 2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月出版。
  ②   《唐诗选》第 2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月出版。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其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据说武后得此文,使人读之。听到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猸偏能惑主 ,不觉一笑。待听到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就严肃起来,几乎惊出一身冷汗。但她毕竟是一位有才能有气派有见识的女主,见到这样的文字,不是一怒之下,便去掘骆家祖坟,或者一定要将其人碎尸万段,而是责怪宰相,说 宰相安能失此人? 总而言之,初唐四杰是四位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们的时代是矛盾的,他们的命运是矛盾的,他们的作品是矛盾的,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是矛盾的,最后连他们自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矛盾重重;一方面又蓬勃向上,正是他们那个时代与他们本人的鲜明特征。
  时代是矛盾的,因为那还是一个英雄草创的时代。自汉末大乱,经过五百年动荡,终于走向统一和稳定与繁荣,多么惬心如意。然而,还有许多内部冲突,一忽儿李世民屠兄杀弟,一会儿武则天望政争权,皇家内部矛盾不断,多少臣子逐波赶浪,随上随下,但毕竟这是一个向上的时代。各种社会力量虽然相互冲突,但走向繁荣与昌盛的形势,已然深入人心,不容更变。
  矛盾尽管矛盾,毕竟日有所进。安定繁荣已成主流,其他种种疑问、彷徨、麻烦、失误、问题、困难,都退到次要地位。或者一经出现,很快清除;或者无暇顾及,便任凭他去;或者争论未止,主旨犹然;或者虽有小见,难抵大识。初唐四杰正是乘此统一发达之风,成就一段才子风流。
  就初唐四杰的命运而言,他们的命运也是矛盾的。他们命运如何?应该说十分幸运。如果不是赶上这样的时代,哪能产生这样年轻的文坛人物和这样具有个性的诗文?但他们却又个个命运凄苦,既无一人长寿,也没有一人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盛世太平。这是他们的大幸,也是他们的大不幸。他们就在这幸与不幸之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
  他们的作品也是矛盾的,他们人是新人,作是新作,但此时的新人新作还远非盛唐景象。因为时代没有给他们提供那样的机遇。他们的文章,还使用骈体,至少妙文皆为骈体;诗歌犹有旧痕。因为用骈体,有旧痕,所以后人才有种种争论。有人说他们是六朝文学的叛逆者,也有人说他们是六朝文学的继承人,而且是最充分的继承,把六朝诗文推向极致。继承也罢,叛逆也罢,反正他们全然一代新人。试问,若不是一代新人,那些六朝才子,能够写出《滕王阁序》吗?能够写出《长安古意》吗?能够发出 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号喊吗?能够写出《讨武曌檄》这样的檄文吗?
  因为他们处在英雄草创的时代,所以难免有种种不足。或者身上留有旧时代的影子,或者作品中留有旧文学的痕迹。因此,许多论者便在他们身上看到许多毛病,给予过于苛求的批评。当然和盛唐以后的文学大家比,他们毕竟还是 小巫.虽然六朝文士写不出《滕王阁序》、《讨武曌檄》,唐初四杰也写不出《送孟东野序》和《祭十二郎文》,写不出《永州八记》和《封建论》。虽然他们能写出许多超越前贤的诗章,毕竟写不出老杜的七律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但这不能成为苛求前人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代新人,是一代创世纪的新人。因为他们是时代的先驱者,其自身难免并不成熟,往往因此而受到别人更多的责难。然而,他们属于未来的时代,而不属于已成古董的先人。
  就初唐四杰的内部关系而言,也是矛盾重重。虽然未必相互攻击,但确确实实存在一个座次问题。同为一代文坛豪杰,豪杰与豪杰比,别人看着他们比,或者干脆代替他们比,都要给他们排排座次。新、旧唐书就看法有别。
  或说骆、卢、王、杨;或说杨、王、卢、骆。他们自己也有看法,但看当时的一般排法,似乎还是以王、杨、卢、骆的顺序比较流行,所以杨炯才说: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但卢照邻与他看法不同。卢说: 喜居王后,耻在骆前 ,态度谦虚多了。但对座次不能不想。现在又有新的说法,认为王、杨、卢、骆的排列,与他们的水平无关,而是汉语发音习惯问题。王、杨、卢都是平声,而且一个比一个发音时的口形要小,骆是仄声,只好居后。
  可谓别出心裁,另是一论。我的看法,王、杨、卢、骆的排法,大约是一种约定俗成,反映的是当时的一种审美时尚,细论诗文,或有高下,但大致处在同一个档次上。四位都是一时人杰,并无大的优劣之别,还是杜甫的几句诗说得好: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体。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从大处着眼,看到初唐四杰的历史作用,写出这样评价,才是不刊之论。
  (三)沈宋体的诗歌创作与宫廷诗人时代的结束
  初唐诗歌或者说初唐文学的兴起,有两股力量。一股起于社会,一股起于宫廷。宫廷力量,先有太宗时代的宫廷文人群,后有武则天时代的宫廷文人群。初唐时期,两股力量并存,时有起伏,总的来看,宫廷诗人的力量更大些。这大约也是一个文明时代兴起的时候,难于避免的情况。但无论如何,宫廷文学的价值总是低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宫廷诗人可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可以享受种种方便,可以产生很大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学人士毕竟超不出 平庸 二字的束缚。他们的诗文,也不过是些平庸之作。但这派诗人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的诗作,虽然常常格调不高,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极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创作技术上往往也能做到精益求精。
  这在大时代的大作家看来,无非是些雕虫小技,不足一道。但从唐诗发展的总体效应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初唐宫廷诗人都有这个特点,而武则天时代的宫廷诗人,这个特点尤其鲜明。其代表人物首推宋之问、沈佺期,与他们相互呼应的还有 文学四友 ,特别是杜审言。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最终完成了绝、律两种诗歌体裁的创立。或者说他们是绝句与律诗两种唐代最重要诗体的完成者,虽然使这两种诗体大放光彩的还另须他人。
  本书反复强调绝、律的完成,非一时一事之功,它大约经历了五百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这两类诗体最终需要一种严格的表现形式,而确立这种形式,有多少探索者为之付出过艰巨劳动,而作为一锤定音者,却是两位并不十分出色的诗人。
  单以初唐而言,为律诗与绝句定型作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尤其是那些音律与习俗的研究者和尝试这种形式的实践者,更是功不可没。论前者,就有上官仪、元兢、崔融、皎然以及已不属于初唐的王昌龄等。罗根泽先生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此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本节限于篇幅和体系,不再一一详解。仅将罗根泽先生一书的有关题目转述如下,以使读者观其大概。
  罗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相关章节的内容是: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一、对偶说的兴起;二、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三、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四、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五、元兢的六种对;六、崔融的三种对;七、皎然的八种对;八、总不对与首尾不对。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其作法一、元兢的调声三术;二、佚名的调声数;三、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四、李峤详诗格;五、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六、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七、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八、皎然诗改;九、皎然诗式;十、佚名的诗文作法。
  罗根泽说: 对偶说的历史,盖源于唐初,而成于元兢崔融。元崔之前,普通的对偶,已泰半次第完成,至他俩又创立许多较新奇的对偶,由是对偶说遂至登峰造极的地位。以故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宋之问,便能以完成' 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律诗.①罗公之言,差强人意。
  ①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册第 19 页。
  沈佺期(?- 713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武则天主政,他官运不错,累迁考功郎、给事中。中间虽曾流放一次,后又召拜起居郎等职,历官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宋之问(?- 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人。也有认为是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的。经历和沈佺期差不许多。武后当权,他作尚方监丞。后来也曾流放,  不久,逃归。中宗时,入选修文馆学士。以后又因罪贬为越州长史。睿宗继位后,他被流放钦州,旋即令其自裁。
  沈宋二人皆武后时宫廷诗人的代表人物。他们并非不聪敏多慧,可惜人品不好,甘心为宫廷权贵效犬马之劳,甚至投靠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所作所为,为时人不耻。宋之问竟然堕落到为张易之捧溺壶的地步,连忠厚长者范文澜先生,言及至此,都气愤难平。沈宋一生,大半时间在宫廷上下蝇营狗苟,只因一时富贵,不要人生气节,一旦靠山倒了,只好树倒猢狲散。
  二人的流放,其实都与张易之兄弟有关。从这一点讲,沈宋堪称无耻文人。
  宫廷诗人,原本难有大成就,加之人品不好,成就还须再打折扣。虽然沈宋体风行一时,被时人推崇为当代诗宗。但是香风难持久,春雨早归来,结果并不美妙。沈宋二人及其沈宋体,往好里说,是 二流中的人物,人物中的二流 ,比起当时也在作官的张说等人,大为不如。
  但沈宋对律诗的成形定形和发展,确有功劳。二人智商不低,作诗又多,勤学苦练加上脑瓜聪明,必然有一些佳诗佳作。总体观察,宋之问的五言律诗好些,沈佺期的七言律诗强些。二人水平相当,诗风相类,人格相近。但也有些小诗,颇有些人情味的。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得很好。出门久了,信息不通。忽一日,兴冲冲还乡而来。不想越走近故乡,内心反而害怕起来,以至遇到乡里来人都不敢随便交谈了——真怕家中亲友有什么事哟。
  这诗的立意很妙,为崔颢、王维等人的思乡诗开了一条先路。诗的立意妙说明诗人此时的情意是真挚的。因为真情发自内心,才有这番妙想。
  宋之问长于五言,流放时,过大庾岭,留下一篇五律,写得十分恳切。
  看来一出宫门,好处自见——那怕流放也罢。不过人已定势,要改也难。诗虽云好,落句依然骨头太软。诗曰: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沈佺期善七言,他有一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写得也好: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与沈佺期、宋之问同时的诗人,还有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等人。
  杜、崔、李、苏当时也颇有诗名,而且对于律、绝诗体的确立,也多有贡献。
  这四人被时人合称 文章四友 ,但比较而言,还是杜审言的诗更出色些。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约公元646- 约708年),字必简,原籍襄阳,自祖父起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附近),比王勃年长4岁,但他活得久,享年62岁,这在当时,也算长寿了。他是咸亨元年进士,作过丞、尉级小官。
  武则天当政,他授著作郎,以后又升迁膳部员外郎。因为与张易之兄弟有牵连,曾被流放峰州。但很快即被召还,作国子监主簿,并和宋之问一起入选修文馆学士。但他人品比沈、宋好得多。青年时与崔融、李峤等人为友。本性好诗,又以文章自负。他的五言律诗已臻成熟境界。七言律诗少些,也有意味。难得的是他有一位好孙儿杜甫。杜甫确也受到他诗风的影响。加之杜甫最以儒生自命,对自己祖父尤多推崇之词。杜审言有一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得也确实不错: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写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后有人,深得唐律之三味。《全唐诗》将此诗分别列于杜审言和韦应物名下。内容不过二字之别。韦应物自是唐诗高手,这诗能混淆其间,可知端的是好。
  但以总体水平而言,杜审言的诗不出宫廷诗风之右。
  唐诗至沈宋体,绝、律的体式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宫廷派诗人主导诗坛的时代也随之而结束。自此之后,虽然还颇有几位作大官的诗人在,但诗风已入民间,视野随之开阔,沈宋体也随之被一风吹散。但它确立的绝、律诗体却被继承下来,并经其后诸位名家和几代人的努力,创造许多绝、律精品出来。唐诗若无绝、律,至少减色一半;唐诗能有绝、律,沈宋二人功不可没。
  (四)站在文学历史阶梯上的陈子昂
  陈子昂是初唐文坛上的一位斗士。
  陈子昂,(公元661- 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地方富贵人家。18岁之前,不曾好好读书。大凡富家子弟的毛病,均沾染上不少。史书说他 任侠尚气弋博 ,想来全有事实依据。18岁后入乡校。
  乡校即乡间学校,也是地方有身份的人们的议事场所。于是受到感悟——足见教育虽于天才,也是十分必要。从此于梓州东南金华山一所道观读书。 痛自修饬,精穷坟典,耽爱黄老、易象。 ①光宅元年上书朝廷,武则天皇后因此召见了他,对他的才能很是赏识,拜为麟台正字,即在秘书省做典籍管理工作,以后累迁至右拾遗。
  陈之昂生性耿直,敢说敢言,不但对当时的文风诗风痛加鞭挞,对于当时的弊政也时有指责。因此得罪武三思等朝中权贵,终被解职还乡。县令段简受武三思指使,竟以诬告,将子昂收监。陈家花去大量资财,始终不见起色。子昂好易经,自己占卦卜筮,以为不祥,惊叹说: 天命不祐,我走到末路了。 竟死狱中,年仅42岁。
  陈子昂是一位斗士,不但与权贵弊政斗争,终不妥协,而且在转变初唐文风诗风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斗士形象尤其鲜明。他反对六朝文风,推崇建安风骨,曾作《修竹篇序》,为改变旧习,大声呼号。他写道: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凛然正气,势不可犯。
  陈子昂主张改变文风,随处而言,经久不懈。正如他对当时弊政反感,反复上书不计后果一样。他在上薛令文章启上说: 然则文章薄伎,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岂非大人君子以为通德之薄哉!某实鄙能,未窥作者,斐然狂简,虽有劳人之歌,怅尔咏怀,曾无阮籍之思,徒恨迹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之列。 ①陈子昂的主张,其实由来久矣。只不过没有形成潮流,时断时续,让后人不好遵循。早在隋代,隋文帝就特别厌恶浮华文风,为制止此风,不惜使用刑罚。隋唐之交又有王通等人,陈说六朝文风之弊。唐之后,更有李百药、魏征诸公,先后呼应,各自陈辞,都认定六朝文风有害无益。可惜当时社会正处在剧变与恢复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不在这里,虽义正辞严,认真对待者总嫌不多。唐之初,文风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史学方面。唐初官方开始修史,如《北齐书》、《隋书》、《陈书》、《梁书》、《周书》、《南史》、《北史》等史籍的主要编篡者李百药、魏征、姚思廉、李延寿、令狐德棻等,对于六朝文章旧习,莫不鸣鼓攻之。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当推魏征。
  魏征系大唐功臣。但他首先辅佐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后来归于世民,君臣十分相得。魏征敢谏,太宗能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的文章很好,力主实用,反对浮华。他的诗也很有特点。现代中国大陆学者选编唐诗、唐文,十有八九自魏征开始。足见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虽千载之后,犹有公论。他的文章朴质严谨,言之有物。他的《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李世民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文字明白实用,字字肯切,不作夸张,不用雕饰。但事实深沉,不由开明的当权者不洗耳恭听。此类文风,虽未明言建安风骨,却与陈子昂的主张相同。他的诗风类似文风。但毕竟久在皇帝身边,应酬之作不少,难免染上几分平庸。但他的《述怀》诗,直抒胸臆,颇能看出魏征个性。
  ①   《唐才子传》第 33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①   《全唐文》卷 214.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思。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人已矣。而且他们各位的主张,大抵收效不大。唯陈子昂站在历史升华的紧要关头,于是一声呐喊,生出许多精彩。他的诗颇能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尤其《感遇》诗38首,堪称代表。这些诗的内容丰富,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或关心边疆战事,或取喻言理,不平而鸣。其中有一篇专为幽燕游侠子弟所作,记述他一生经历,表彰他军役边州,感叹他有功无赏,足称慷慨悲声。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陈子昂的诗文批评,发出的声音十分有力,这不但和他本人的努力相关,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到了呼唤这种理论出现的火候。唐诗至陈子昂,初唐诗人的历史任务大抵上算是完成了。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一直影响到李白、杜甫,影响到元稹、白居易,影响到韩愈、柳宗元,以至影响到宋代词人。可谓影响深远。命虽不永,功在后人。陈子昂曾有一首《登幽州台歌》,气象不凡,影响很大,但看唐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知道唯有此公,当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其实,陈子昂的时代并不算糟糕,可见真爱国者,并非那些只会歌功颂德高呼万岁的人们,因为他们希望国家更好,才有许多痛切之言。
  不过,新的时代——盛唐文学就要出现了。前边既有古人,后面必有来者,陈公其实亦不必悲伤。
  与陈子昂同时,风格和主张相近的人中,还有刘希夷、乔知之等。
  刘希夷(公元651- 679年),字延芝,或云挺之,汝州(今河南许昌一带)人,是宋之问的外甥。他相貌英俊多才多艺,又善长谈笑交际,还是一位瑟琶高手。他的诗歌 词情哀怨,多依古调。 ①特别长于闺帷之作。只是酒量奇大,史传说他饮酒数斗而不醉。但年未及30,即为贱人所害。也有说,因为他写了一首《白头吟》,其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联,宋之问很喜欢这两句,向他索要,他不给。宋之问便阴使恶奴将他用土囊压死了。此传言未必可信。但宋之问人品不好,一些坏事难免瓜葛于他。
  ①   《唐才子传》第 30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骆宾王和他的《咏鹅》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唐诗高潮的酝酿——“初唐”时期的诗坛
初唐四杰骆宾王简介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摭谈以文词知名海内的初唐四杰和初唐诗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