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绍兴茶文化
         茶与人名、地名

 

 旧时绍兴人的取名是多种多样的:有用婴儿降生时的体重取作名字的“六斤”、“七斤”;有以出生时祖父年龄取名的如“六一”、“六三”;有怕养不大而取“贱名”的如“和尚”、“丫头”、“猫狗”;有以五行缺一行或二行而取名“炳”、“木根”的。而女孩子则通常以花、月、娟、萍、雁、香、丽等取名,什么“杏花”、“秋月”、“雪娟”、“冬丽”等等。不论男童女孩,以“小”、“阿”命名的则多半带有爱称,如“小英”、“阿福”。

至于以“茶”作为人名的,除与产茶区有关外,更体现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因为“茶”本是一个姓,据《万姓统谱·麻韵》载,明时有茶昱。又据《辞源》载:唐时“茶”为对小女孩的爱称美称。金代诗人元好问《遗山集》成13卷《唐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牙牙姣女总堪夸,学会新诗似小茶”。“小茶”是对女孩的爱称。“茶香”这个名字在茶乡女孩子中比较普遍,会稽山区有个采茶能手叫“杨茶香”。同名的“王茶香”、“李茶香”、“沈茶香”等等,甚至同姓同名的也有。同一个村子里的则以“大王茶香”、“小王茶香”加上 “大、小”来加以区别,不是一个村的,由往往冠以村名来称呼,“下堡沈茶香”、“叶村沈茶香”等。 

“新茶”、“茶富”给男孩子命名,前者是对“茶叶宜新不宜陈”的注释。从外形看,新茶墨绿油亮,陈茶灰色暗淡;新茶香气浓郁,陈茶则香气淡薄;新茶茶汁清澄晶宝,陈茶茶汁色黄浑浊。从茶味区别,新茶清洌甜润,初冲时淡,二冲渐浓,三种味来,使人有“正吃出味儿来了”的感受,四冲、五冲尚余味末尽;陈茶则味重而带苦涩,初冲太沉,二冲有味,最为得灵,三冲已淡,使人有“三冲胀胀”的感受。所以茶区男孩取名“新茶”者有之,而绝无“陈茶”之名可寻。另一方面,还有“象新茶那样受人喜欢”的含义,希望男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成为“畅销货”。“茶富”是希望以茶致富。旧时,绍兴产茶区的茶农,常常要受茶栈、茶行、茶商的重重剥削,如“插青苗”就是一种中间剥削的公开秘密。当地流行的民谣就有“茶叶青,泪满襟”的说法。茶农想以茶致富,实非易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取名“茶富”,确实值得同情与认可。

 绍兴的四时茶俗

       

 绍兴产茶,历史悠久,名品辈出,各种茶俗,一年四时,均有所闻。

一、大年初一元宝茶

绍兴卖茶的茶楼、茶室、茶店,无论通衢大道还是里巷小街,旧时比比皆是。解放前花巷里的“适庐”茶室,宝珠桥堍的“宝珠茶楼”,上大路的“天香阁”,都是上档次的茶肆,内设雅座,兼售香烟点心,至于街坊小茶店,往往是劳动者和老年人休憩、娱乐场所。通常半夜生火,五更天就供应茶水。一些老年人睡不着觉,很早就去茶店消闲解闷;一些赶早市的商贩,因尚未到上市时分,也就近入茶店等待开市。这些都是 “老茶客”,喝的是“茶缸满碗茶”,不求茶叶好歹,只求浓汁浓味,所谓“头开苦,二开补,三开胀胀肚”。意思是头开汁浓味苦,二开最得灵,三开茶味已淡。如有事起身,还要来喝,则把碗盖盖住,茶博士是不会撤去的;如不准备再来喝了,则茶缸盖翻转,茶博士就会撤去。

常年的老茶客,不必现付茶资,在店主账桌的“水牌”上有专户名,每天划上一笔,五天写成“正”字,一月结账一次,三文钱一碗,一个月月大九十文,月小八十七文,名曰“日积月清”。大年初一,这些老茶客总会得到“元宝茶”的优惠。所谓“元宝茶”,一是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如原喝“茶末”,这天喝“茶梗大叶”;并在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 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二是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外乎“招财进宝”。在一些上档次的茶室茶楼中,如以布业沙龙性质的“适庐”,以箔业沙龙性质的“天香阁”,以米业沙龙性质的“宝珠茶楼”,大年初一不仅能喝“元宝茶”,而且还供给瓜子、花生、寸金糖、芝麻糕之类的茶食。因为这些茶客多系行业老板、跑街、掮客等,又往往熟人围坐一桌,所以茶壶、金边茶碗,茶具也比较讲究,茶食用碟子装,氛围自然比小茶店要雅致了,当然茶资也不是三文大钱而是小洋一毫。 其实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也是“元宝茶”,备有金橘或橄榄,只是茶杯上不一定贴红纸元宝而已。至于瓜子花生是户户必备的,考究人家还用“什锦盒”装十色糕点饷客。

二、清明尝“仙茶”

旧时没有大棚培植茶叶,如遇天时适宜,清明前采摘头档茶虽不会多,但总可采到一些。这种“明前茶”最为名贵。因茶树刚吐新芽,采新芽而制成的珠茶或龙井,往往只一芽一叶,如果在产茶区,用溪流之净水,以松子实做燃料,紫铜茶壶煮水,在紫砂壶中泡开,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清莹,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所以称之谓“明前仙茶”。

品尝“明前茶”是茶区很高的礼遇。因为这种茶售价很高,数量很少,一般茶农不会轻易飨客。但清明这一天,一些来茶区的贵客,茶农大都会请客品尝“仙茶”。 在明清两朝,“明前仙茶”是绍兴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而且朝廷在绍兴专门开辟了“御茶园”,专门栽培名贵品种,采摘“明前茶”,制成皇家御用茶叶送上京城,为此还设置了“御茶监”这个衙门专司其事。据《职官志》记载,“御茶监正”是个六品官,比山、会两县的知县还大一个品位。这是为了派差、派工的方便,“御茶监正”有权指挥当地政府。清明尝仙茶,绍兴人视为一种福气,要有福之人才能享受。作为一种茶俗,是人所向往之的。

三、端午茶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在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白酒中洒上雄黄粉,传说饮雄黄酒之俗源于《白蛇传》。白蛇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后,金山寺住持法海视白蛇为邪端妖孽,劝说许仙离开白蛇,许仙不信妻子是蛇精,法海暗中唆使许仙在端午日强劝白蛇饮雄黄酒,使其现出原形。白蛇虽明知是法海作对,但一来自信千年修炼未必会现出原形;二来碍于笃爱之情,不能扫丈夫之兴;三来丈夫既启疑窦,不饮此酒无法解脱,只得勉为其难。但结果难逃此劫,终于原形毕露,吓死了许仙。

因此故事,人们以为雄黄酒可以镇邪除魔。杭绍一带民谣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据现代医学科学分析,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具有抗菌与驱逐吸血的作用。但此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躁热难当,必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人口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过去绍兴号称锡半城,锡箔工人多达数万。端午节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黄酒”宴请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锡箔师傅多善饮酒,往往雄黄酒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浓茶供他们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为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相沿成习。

四、盂兰盆会茶

         

 七月十五古谓中元,俗称鬼节。绍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来了”的说法,称“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 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所以绍俗有盂兰盆会的盛事,专为给鬼过节。据《佛说盂兰盆会经》云:目莲出家修行,回来见母亲已死,而且成了饿鬼。于是目莲即以钵盛饭去供奉母亲。岂料食未入口,已化为火炭,以致救母无效。目莲请如来佛施救。如来佛赐他“目莲”法号,并教他在七月十五日用盆子盛着百味五果去斋养四方僧侣。目莲照此办理,果然救得母亲,一切众生亦为之高兴。盂兰盆会由此而兴。

据《万历会稽志》和《乾隆绍兴府志》载:是日城内大善、应天两塔燃灯照明,一般人家悬灯于树或放灯于水,喧以箫鼓,儿童则垒瓦塔燃灯。是夜,设席宴鬼,摆茶供鬼饮。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名之曰“盂兰盆茶”。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所以戏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绍兴名茶

 

 宋代,境内平水、兰亭等地已有固定茶叶交易市场,茶肆、茶事甚盛。陆游《兰亭道上》有“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句;其《湖上作》又去:“兰亭之北是茶市,柯桥以西多橹声”。民国29年(1940),毛茶生产地集中在绍兴平水、王化、王坛、富盛,诸暨绛霞,嵊县谷来、石璜、雅安,新昌澄潭等地。在绍兴也有许多茶店,茶店亦称茶馆,属传统饮食行业,出卖开水和碗茶。民国时期,绍兴城内以花巷布业会馆内之适庐茶室为最著名,院落广阔,轩窗开豁,四周游廊,茶室数十间,椅榻舒适,茶资每壶小洋壹角,为富家子北、商贾等上层人士约友聚会之处。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时有绍兴传统曲世“平湖调”弹唱。其实在绍兴茶也属于绍兴的名优特产,其中有: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产于绍兴县王化乡日铸铃,为中国名茶之一。宋代列为贡品。宋欧阳修《归田录》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 宋吴处厚《青箱记》云: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宋杨彦令《杨公笔录》云,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芽长寸余,自有麝气。”日铸茶外形条索细紧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滋味鲜醇,清香持久,汤色澄黄明亮,别有风韵。1980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 

       

 平水珠茶,因旧时集散地在绍兴县平水镇而得名。产区甚广,包括绍兴、嵊县、新昌、上虞、诸暨、余姚、奉化、东阳等县(市)。清宣统《诸暨县志》载:“有一种名圆茶,揉一叶如丸,焙干,仿古里龙团凤团之制,售于外洋。”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似墨绿珠子,落盘有声。品香味浓,经久耐泡,茶汤清澈,芽叶完整,堪称绿茶一绝,被誉为“绿色珍珠”。 

石笕茶,产于诸暨东白山,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明代,石笕茶列为贡品。明隆庆《诸暨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新茅肆斤”。清未以后,石笕茶失传多年。1980年恢复生产。1984年被评为浙江名茶。 在绍兴还有不少与茶有关的文化,像茶与名人,陆羽盛赞越州茶,还有茶与风俗,茶与诗歌,茶与艺术,茶与茶具等。

 别具一格的茶宴

        

 清代乾隆年间始设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举行,多在重华宫,时也在圆明园的同乐园等处进行,茶宴以赋诗联句为主,入宴人要必备良好的文学造诣。乾隆初期入宴人数没有严格规定,联句体载上也是古今并用。乾隆十一年始定为18人,寓唐代“十八学士登瀛洲”。到乾隆三十年后又增加到28人,是“以符周天二十八星宿”之举。茶宴所做联句诗,小从花卉大到政治事件,从节令性活动到国家大事,可谓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茶宴的另一个内容,即在作诗的同时饮“三清茶”。“三清茶”以梅花、松实、佛手加雪水烹煮而得名。乾隆十一年御制“三清茶”诗曾写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沃之承筐雪……”乾隆三十三年再次以“三清茶”为题联句,御制句曰“高洁为邻德表贞,喉齿生香嚼松实,心神春满泛梅英,拈花总在兜罗手”。寥寥数语把三清——梅花、松实、佛手的含义讲得十分明确。 每次茶宴前,清宫要特制一批带有松、梅、佛手纹饰的三清茶碗,茶碗外壁镌刻乾隆十一年的三清茶诗。三清茶碗有瓷、漆、玉等多种质地。茶宴毕,三清茶碗赏赐给入宴的满汉文臣,同时颁赏的还有荷包、如意、书籍、端砚等。诸文臣将赏赐物与三清茶碗“怀之以归”,当作最荣幸的恩宠,在紫禁城内招摇过市,令人羡慕不已。

    吃讲茶

        

 旧时绍兴民间有在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 旧时绍兴的茶店,遍布城乡集镇的大街小巷,其中又有几爿规模较大、格局较高的,如“适庐”、“第一楼”、“天香阁”,吃讲茶的茶店,在城区往往选择在这些地方。在旧社会,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纠纷,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不愿上衙门打官司。

“吃讲茶”有一定规矩:一般总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情人士,约日集合到某家茶店里。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憩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处所。诸凡街坊、邻里、亲友之间发生房屋卖买、租凭,田产出入瓜葛,水利灌溉权益,山林开发、砍伐以及婚姻、分家、析产甚至收养义子、领女等大大小小的纠纷时,多半按传统习俗到茶店里去“吃讲茶”解决。

吃讲茶按规矩待双方当事人邀集的“茶客”到齐后,“茶博士”就给每一“茶客”沏上一碗用上边有盖的焖碗盛泡的“焖碗茶”,给坐在“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等“龙井”茶。先请大家喝茶,到“茶博士”冲第二开后,大家就不再“东说梁山西说海”了,由“调解主持人”把手中擎着的茶杯在马头桌上一放,表明“调解程序”开始,这时全场肃静。先由双方当事人当众陈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及自己所持的理由,指责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或驳斥对方的无理和无情,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待双方陈述完毕,就开始由“茶客”们根据双方的陈述理由和自己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有关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提出个人处理意见,表示不偏袒一方,也不为任何一方护短,公正、公平的态度。

       

 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在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不无“马首是瞻”的内涵。凡进出茶店的新老茶客,都知道“马头桌”的尊严,一般都不会去“染指”而自讨没趣的。有资格坐“马头桌”的,必定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号称“老爷、店王”之辈。如民国初期辛亥先烈徐锡麟的三弟徐叔荪,被尊为“三大人”,曾名重一时。在吃讲茶时,他们总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也就是众望所归的当然载判长了。

当众“茶客”各自发表意见和提出处理办法的建议后,“载判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就在马头桌上发表个人理由和决定意见,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槌定音。而“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护载决,说些诸如“三大人话咚就算数哉!”这类的话。理亏的一方一般都有只能服判,照例就得负责付清全部“茶客”包括坐马头桌的主持人那壶上等龙井的茶资,相当于当庭缴付败诉的诉讼费一般。事后按“裁判长”的裁定执行,不得再生异议。一般地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有个别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的。但不管这种不逞之徒如何胡闹,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众公认,最终还得在吃第二次讲茶时认错服输,赔礼道歉,从而解决纠纷。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绍兴“吃讲茶”习俗,重视民间调解纠纷而不愿上衙门官司,既有时代因素也有条件因素。它成为绍兴风俗范畴内的一条亮丽风景线,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在《绍兴百俗图赞》序文中所指出那样:“至于像《吃讲茶》中所记,那种民间自动调解民事纠纷事件办法的美俗,就不仅是民族社会文化史的宝贵资料,而且是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特别值得提倡的良好风尚了。” 

分茶钱

旧时分茶钱是造箔行业的一件盛事。锡箔是由锡片锤打而成的薄页,褙上鹿鸣纸,其实应称锡箔纸。锡箔行业主要有箔坊、箔铺、箔行三种经营方式。作坊又分本作作坊、行人作坊两种。而行人作坊中,为箔铺加工页子的作坊,又叫落页子作坊;出售页子的作坊,又叫卖页子作坊。锡箔相传始于明初,据记载,我省先有杭州的杭箔,继有宁波的甬箔,迨绍兴有绍箔,已在清代乾隆年间,而且只是摊基行式的手工业,至咸丰年间,绍兴才有资力雄厚的箔铺,故绍兴最早的华三泰、华德记、华源泵鼎记三家箔铺,均开设于斯时。

       

 但绍兴的锡箔业发展很快。其一,绍兴素重礼仪,逢年过节必要祭祖,需用锡箔纸焚化。绍兴的寺院又多,仅千年以上的古刹,即有26座,而庵堂庙观更是比比皆是,也需要大量的锡箔纸。其二,绍兴水陆交通便利,北抵杭嘉湖,南达台、温,东至慈、甬,西迄金、衢、兰,客商云集。其三,绍兴是毛竹的集散地,周边山区毛竹资源丰富,而毛竹是制造鹿鸣的原料。其四,绍兴人富有进取心,手艺认真,精益求精,所以绍箔的质量凌驾于诸箔之上,执箔界之牛耳。产品不仅销行沿海各地,甚至远销于北京、内蒙及有华人集居的港、澳、东南亚、美国等地。其五,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耕地少,闲散劳动力甚多,除了从事箔业外,尚有过剩。而相对而言,别的行业劳动力很贱,打箔一行则可以养家糊口,因此,打箔同人为保障这一优势,必须限制其他人员加入打箔业,遂有分茶钱之习俗形成。 

箔业规定,凡遇辰、戌、丑、未年之清明,各作坊开科收徒。原则上只收箔司子北,外人欲就此业,即便是箔铺小老板,也得向全城及附郭之作坊,按焙笼数分送茶钱,此谓之“买生手”。以民国二十四年为例有焙笼1080个,每个焙笼分15枚铜板,即为540角,12角为1元,计大洋45元,折合大米9石,还是给“ 主张”、监师馈送谢仪并办大洒,如此昂贵的费用,实乃拒人于千里,难得有入行者,即为下间箔司。3年后满师,正值下科收徒,又须分茶钱一次,茶钱加倍,方可晋升为上间箔司,此谓之“过间”。而箔司子弟欲继父业。同样要拜师,但毋须“买生手”,3年期满,即可“过间”,按例也须分茶钱一次。

        

 是年,箔司公会向各作坊发石印名单,即大牌。上列全县东南西北四厢及乡区作坊坊名,坊名下注出地点,如是双焙笼,旁边写一“又”字,余类推。而每个作坊,需印有坊号,地址及过间,买生手名字,并指派两人按大牌分送茶钱和纸条,而乡下作坊则有人在指定地点坐等。如有遗漏,回头补上,否则会遭骂。

所谓分茶钱,只是泛指而言,大约套用“一茶之敬”而来。学徒习艺时,除了师傅亲授外,其他箔司倘肯不吝指点,于行规无忌,茶钱又寓有给长者润喉之意。而箔司打箔,茶水必不可少,他们各置有一把六角形的锡茶壶,每天泡好茶,放在脚边,以备不时吮几口解渴,茶钱之名目,合乎箔司的生活习惯。另绍兴常有“此钱买酒勿醉,买饭勿饱,权当喝杯茶吧”的说法,茶钱又孕有菲薄之意。 实际上,作坊所收茶钱数量可观。此项收益用来烧焙笼纸、办焙笼酒。是日全体歇工,推举两名老年人为买办,其余人等下厨帮灶,中午聚餐,菜肴有硬十碗,晚上是大杂烩。一切开销除去,尚有余钱,按人头平分。分茶钱固系陋规,但彼时足有半个绍兴城沉浸在欢乐之中。

兴:生岁茶俗

       

 绍兴人在生育和寿诞时的茶俗中,大致上有祀神和待客两类,现分述于后:

剃头酒中的茶俗

绍兴习俗,婴儿满月要剃头,剃头时要祀神、祭祖,为“剃头酒”,宴请至亲好友。剃头要拣吉时,一般先焚香点烛礼神,供奉福礼和“十盘头”,“放生鲤鱼”,两旁罗列“三茶六酒”,由亲娘抱着婴儿叩谢神明。然后开始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头。因胎发极其软弱。凭理发师傅的师传经验,先用一盅白酒代水给婴儿润发,再用剃头刀轻轻剃成瓦爿头,或在脑后留一撮胎发,形如鸭尾巴,称为“鸭尾巴头”,据说可保婴儿平安永远。剃完头,理发师傅还得用祀神过的茶叶冲泡出来经过冷却的茶叶茶,蘸新毛巾给婴儿洗头,再后用温开水洗净。剃头也就礼成了。按下去的节目就是祭祖、吃剃头酒了。

寿诞茶俗

        

 旧社会,绍兴地区平均寿命比较短,三十六岁就算“本寿”了,活不到本寿才算夭殇。所以对寿诞比较看重,俗谚有“十岁外婆家,廿岁丈母家,三十自做,四十要蹉,五十大寿,六十大庆,七十高寿,八十堂寿,九十以上期颐之寿。”这俗谚含几重意思,一是逢十祝寿,十岁还是外婆家的事,由外婆家来庆贺;其二,男子三十而立,所以自己家庆一番。四十因与“死”谐音,为避讳,所以得蹉跎过去。五十岁事业已成,子孙绕膝,可做大寿了。其三,六十以上已属高寿,大大庆祝一番,“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更值得庆祝,八十岁可能已四代同堂,举家同庆,九十岁已寿至期颐,一百岁号称“人瑞”,不仅家庆,连当地官府也要来寿。史书上就有皇帝设宴,请九十以上的耆老进宫赴宴的记载。绍兴习俗不做“十足”寿,而提前一年,名曰“做九”。

庆贺寿诞,五十大寿以上,通常由儿孙辈主持,寿诞之日摆筵称“桃觞”,前一日谓之“暖寿”,由出嫁的女儿来为父母庆贺,正寿则由儿子承办庆典。“庆寿” 祀神祭祖是少不了的,而贺客临门,先茶后酒,不能怠慢。而所献之茶,一般家庭献的是:“糖茶”,要在吃了甜甜蜜蜜的糖茶后才上清茶;官绅士大夫之家,则先献“莲子茶”以示子孙满堂,如莲蓬结籽。绍兴习俗,不论贫富凡做得起寿的都要向邻里亲友分送寿面、寿馒头,不管是否送过寿礼,如送礼的无论送的是寿桃、寿联、寿幛、寿轴的,都得邀吃寿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交风俗──江南“吃讲茶”
盛泽茶馆业的兴衰(六)
八卦之所、说书之地——茶客眼中的顾山老茶馆
漫谈成都人民公园里鹤鸣茶社
苦茶
什么是吃讲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