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卦之所、说书之地——茶客眼中的顾山老茶馆




   

    清晨3:00,顾山镇上习惯早起的老人已经踏着晨露走进了老街附近的社区老年活动室。在这里,老人们花上1元钱,就着无限量供应的茶水,可以和茶友们耗上一整天。

   这样的喝茶消遣从古就有,延续至今,积淀着浓浓的茶香。在历史悠久的古镇顾山,类似的茶馆曾经还有几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剩下这间老年活动室为镇上乃至周边老人提供消遣、娱乐和回忆,其余茶馆消失的消失,转变的转变。唯一不变的,只有那群忠实的喝茶人,只要不是雨雪恶劣天气,他们不论早晚都要进去坐会儿,喝早茶或者下午茶。


位于老街东段的茶馆内整齐摆放着茶壶,店里的“小弟”在泡茶。


旧时茶馆里混合着茶香的“吃讲茶”

    2012年8月,因被鉴定为危房,顾山老街东段经营了20年的老茶馆被迫停业。老年活动室应运而生,它和老茶馆合并成为社区服务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活动室3:00-7:00、10:30-16:00开放,分为喝茶区和棋牌区,喝茶区摆放着一排排长凳、长桌,最前面的主席台上架着一台平板电视,里面播放着越剧录像,供老人观赏。棋牌区内摆放着几张方桌,4人一组,或打麻将或玩纸牌。

    在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工具出现之前,茶馆就像一个信息中转站,周边居民来到茶馆,就着一壶茶,说着张家长李家短,交换信息、互通有无。“茶馆店比较容易聚集人,大家有什么消息都第一时间到茶馆来分享。”在顾山老街上住了几十年的周业民,见证了镇上茶馆的兴衰。他虽已搬离老街住进了附近的养老院,但回忆起镇上老茶馆里的故事,依然印象深刻。

    周业民年轻时从事纸钱生意,在纸栈店工作。在资讯封闭的年代,想要了解市面行情、八卦新闻只有去茶馆。“哪家需要纸钱、哪里的货更便宜、哪种商品卖得好……这些问题在茶馆都能找到答案。”虽然周业民年轻时不常出入茶馆,但每次去喝茶,总能得到一些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店内货物。不过,在顾山这样的小镇上,宏大的政治议题、商场的行情分析远不如邻里间的各种八卦来得有吸引力。“谁谁谁的老婆跟别人跑了、谁家的小孩把家里财产去输光了,谁淘到了一个老古董……这些市井新闻在每个茶馆里都能听到,议论也最多。”

    有时候一众人为某件事情争执不下,又因贫困诉之无门时,大家会到茶馆“吃讲茶”,请来镇上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出面调停。所谓“吃讲茶”亦作“吃碗茶 ”,是指旧时发生争执的双方到茶馆里请公众评判是非。吃讲茶的议题多为遗产继承、邻里纠纷、婚姻失和、人格伤辱等。争执双方来到茶馆,泡壶茶分坐两桌,通常每桌8人,各自陈述观点进行辩论。“吃讲茶允许别人旁听,旁观者也可以讲话。辩论结束后,由请来的老前辈们进行评判、调停,输了的一方要帮对方支付所有的茶钱。”周业民说,每次茶馆有吃讲茶时,围观者众多,有的参与声讨、有的看着热闹不予置评、还有的则“墙头草两边倒”。


茶馆里弥散着久远年代的气息。不过,如今这间茶馆已经不在。


“顾山码头”是说书人最想征服的地方

    除了喝茶、吃讲茶,听说书是喝茶人的另一个消遣。江阴历来有“华东第一书码头”之称,江阴人素爱听说书。

据周业民回忆,旧时的顾山镇是江阴四大书码头之一,当地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普遍较高,说书名家都以征服此地为荣。“解放前,有名的茶馆兼说书场包括东来园、张园、德全苑等,很多达官贵人去里头听说书。”李伯康、蒋月泉、蒋云仙等当时有名的评弹艺人都曾在顾山茶馆登台献艺,为老茶友们送上精彩的演出,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毛振华在他8岁那年第一次跟着父亲进茶馆听书,印象最深的是《文武香球》。“当时好像是在东来园听的,评弹加说唱,《红楼梦》选段等传统故事被说书人演绎得活灵活现。”上世纪50年代,孩童的玩乐方式只有打弹子、扔铜板等,毛振华最期待的就是休息日爸爸能带他进茶馆听说书。“哪能每个礼拜都带我去啊,白天家里大人要忙没空带小孩,吃过晚饭爸爸才能把我带上。”

    这种断断续续的观赏让毛振华一直心痒难耐。1962年,17岁的毛振华找到了工作,开始自掏腰包进茶馆听书。当时工作繁忙的他只得选择性听书,“小时候说书以老书为主,长大后新书渐渐流行,包括《枪打冷铁新》、《五十一号兵站》等很受欢迎。如果有名家来演出,我肯定会去听。”毛振华记不清小时候爸爸带他进茶馆给了多少茶钱,自己第一次花钱进茶馆时的茶钱是1毛1分,后来涨到1毛2分,接着是5毛钱。2012年起,老年活动室的茶钱涨到每个人1元钱。

    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多的人选择听广播,毛振华也不例外。1973年,28岁的毛振华有了第一台收音机,自此,他进茶馆的次数逐渐减少,“那时候白天在农场工作,边做事边开着收音机,能收到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地方频率,播放的都是名家的书场,没必要去茶馆听。”越来越多和毛振华一样的听书爱好者听起了广播,茶馆的书场逐渐冷落,之后被电视书场所取代。


就这样一壶茶、一场说书,老人们可以耗上半天时间。


新时代茶馆的主角却是老年人

    不管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茶馆里聚集的多是中老年人,且以男性为主。周业民的外祖父曾经经营着一家茶馆,在他的印象中“年轻人白天都要干活,根本没时间喝茶消遣。”

    老街上的茶馆停业后,茶馆老板和伙计索性退休回乡养老。但那群忠实茶客却没有“退休”,依然从四面赶来捧场老年活动室。其中有一位每天踏着小三轮的“陈老”。“陈老”今年88岁,身形消瘦但硬朗。他家住港下,18岁起进茶馆喝茶。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天清晨3、4点骑车到活动室,喝两个小时茶,买一副大饼油条到老街上的小店边吃边和老板聊天。待7点多再骑着三轮车回家。“老街上的茶馆还在时,从常熟、无锡、张家港赶来喝茶的人不少。或许人老了走不动了,茶馆搬进老年活动室后,来喝茶的周边茶友少了。”“陈老”对此颇为感慨。

    今年78岁的勇丙江茶龄只有4、5年,之前从未踏进过茶馆。“年轻时候一直在工作没时间进来消遣。如今退休了就每天下午过来坐会儿。”勇丙江进茶馆之时,现场说书的时代已经结束,电视机、DVD出现在茶馆舞台上。“我每天下午来看看越剧录像和茶友一起喝茶聊天。”他们的话题紧扣当下时事,地震、车祸、房价……电视里的新闻他们都知道。勇丙江之前在老街的茶馆喝茶,老茶馆关了以后,勇丙江随“大部队”来到活动室继续喝茶消遣。“大部队”里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65岁,“年轻人不喜欢到茶馆来,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活动室里,喝下午茶的比喝早茶的人多,也显得热闹。但再热闹也不如从前。那时,评弹艺人现场表演,每到精彩之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如今,再好看的越剧录像也没有掌声相伴,大家不过交流几句。或许是年龄大了,听力都不太好,茶友与茶友之间的关系淡了,关心也少了,彼此不过点头之交。每到中秋、重阳,茶馆里都会准备月饼、重阳糕供老人们享用,此时茶馆里的气氛显得格外和睦融洽。老人们就像小孩分到了糖果一样开心,胃口大开的同时,也敞开了心扉。这时的茶馆才有了旧时的韵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泽茶馆业的兴衰(六)
苏州 茶馆 吃茶
风土识小|上海人“吃茶”
百年兴衰老虎灶(作者:蓝翔)
漫谈成都人民公园里鹤鸣茶社
船撞屋,吃讲茶(史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