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装、古饰、清服知识之零零碎碎

其实是不看清宫戏的,传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就没看过;《甄缳传》在反复播放后,抽空看几集,《琅琊榜》也没看,所以对古代服饰无感。不过年中一次到图书馆看书,无意听了一场对小朋友介绍清朝的服装的讲座,有了一点了解。后来,又收集一些有关古代服饰,零零碎碎凑成了这篇文章,表示一下对中国服饰文化的高山仰止,顺便激励自己多花一点功夫,穿美服,着美裳,挂美饰,通过服饰尊重人,即使作不了美女,也衣衫得体,不作懒惰的丑女。

 

作为一个崇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经历了中国发展转型中不断进化失落找不到北的无脚鸟,谨以此文与时俱进,进入新常态,表示一下对中国时尚和服装服饰事业的支持。 

 

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服饰功能强调以“用”为主。《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周代的上衣下裳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制度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

 

春秋战国的衣着,上层人物宽博,下层社会窄小。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先介绍一下汉服,最近常常见于现在社会。

 

 

 汉朝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褙衣。

 

从摆脱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服饰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我国是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随着民族间融合,服饰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NancyDuong, 美籍亚裔插画师,Nancy收集资料绘制了中国传统服饰进化变迁图。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得到新发展。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服色尚黑。

西汉沿袭深衣,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一体;外衣里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显露在外,成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汉代有了舆服制度。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冠服在因袭旧制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 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的制度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大融合,服饰改易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唐朝,思想的开放,物质的丰裕使服饰开始重视审美功能;隋唐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空前灿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隋及初唐,妇女短襦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甚至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俏丽修长。中唐的襦裙比初唐宽阔。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流行胡服新装。 

 

安史之乱后,服饰呈现出一片暮相唐时的服饰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之气象被宋以后的保守、拘谨和对人性的压抑所代替。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结束。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宋朝服饰,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宋代的女装上身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褙子领口和前襟绣花边。

 

元代是民族融合,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l321年元英宗才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明代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旧传统,品种丰富。服饰用色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清朝暴力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现代时期。

 

 

(以下图片以讲座和收集故宫博物院图片为主)

   

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本民族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方便实用,便服缤纷竞妍,最为华美,由此演化的旗袍,则成为中国服装文化在世界民族服装之林中永不落幕的代表



皇帝礼服



清朝礼服(祭祀)

肃穆庄严,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通过冠服的形制和色彩等,得到极致的张扬。礼服为清代帝、后参加重大典礼时所穿用。如皇帝登极,祭拜天、地、日、月,皇后亲蚕,及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日接受朝贺时须穿用的配套服装。清代帝、后礼服繁复,有着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还融入了马鞍、马蹄和弓的形象,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与满族特色巧妙地融为一体。

 


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

皇帝礼服包括端罩、衮服和朝袍;皇后礼服包括朝褂、朝袍和朝裙。

朝服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在举行朝会和祭祀等盛大活动时穿着的一种礼服。

 

 

皇帝礼服中的衮服

 

 

清朝皇帝的朝服正装像。

 

皇帝吉服像

清代帝、后吉服又称“花衣”、“彩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

 

男款龙袍 女款龙袍  区别在袖口和衣襟 

吉服喜庆热烈 皇帝吉服包括衮服和龙袍;皇后吉服包括龙褂和龙袍。

清代帝、后吉服,于庄重中蕴涵活泼,于成规中追求精美,可谓异彩纷呈,独具特色。

 

服装色彩的认定、浪漫和称呼

香色、红色、杏黄色、绿色、藕荷色、雪灰色。花衣和彩服,这些服装会根据不同时令节日里(花衣期)不同需要,随时变换衣服的纹样或色彩。有时,皇帝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定制其喜欢的颜色龙袍来享用。 

 

 

常服

常服是皇帝一生中穿用较多的“正装”,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如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等。

清代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礼吉服之外,唯一一类可佩戴朝珠的服装。

 

常服中的 常服褂
在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有序的服装分类中,帝后常服的属性显得与众不同,既蕴含礼服性质,又具有吉服作用,且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在皇帝举行的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帝后们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肃穆而虔诚。


常服中的常服袍
在清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斋戒活动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而清代皇帝每一年里要在那些繁杂的各处拈香、祷告以及频繁的斋戒期内完成自己的使命。

 


常服袍

常服是清代帝后一生中穿用较多的一类服装。常服以素织暗花为装饰主体的格调。

便服

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时穿用的服装,具有形式繁复多样,颜色与纹样绚丽多彩等特点。包括便袍、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袄、衫、裤、套裤等。



皇帝便装照

 

清朝的便服  实用和审美的纠结 缤纷竞妍,最为华美



便服:氅衣    衬衣   从实用性到审美性

服装的装饰方法与风格,体现出清代早、中、晚期,由简约质朴到奢华考究,最后发展为舒适合体,突出审美情趣与张扬个性的不同时代特征


便服:从实用性到审美性  马甲

实用和审美的边缘:其精美绝伦的工艺、个性鲜明的款式、高雅超凡的情趣,至今仍是传统民族服装创新的不尽源泉。


 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时穿用的服装,

形式繁复多样,颜色与纹样绚丽多彩。便服的装饰方法与风格,体现出清代早、中、晚期,由简约质朴到奢华考究,最后发展为舒适合体,突出审美情趣与张扬个性的不同时代特征。缤纷琳琅的后妃便服,以其夸张的绦边镶滚与精美的织绣工艺,谱写了清代宫廷服饰最华彩的乐章。

演化的旗袍就来自于便服。

行服:实用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狩猎曾是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满族创造性地缝制出方便、实用、自成一款的服装,后世称为行服。


清代行服包括行服袍、行服褂与行裳。在满族“骑射尚武”历史中,行服享有“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被载入清代史册。 

 


行服:实用性和民族性  梅花鹿皮行裳(左)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右)

随着满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行服退居为围猎、马上驰骋征战以及外出巡幸所用。其重在实用,既没有繁缛的纹饰,颜色也非常朴素。在款式上,缺襟是其显著特点,以便跨腿骑马及开步射猎。


戎服

  


清朝八旗的服饰

红黄蓝白黑  

红色代表太阳  黄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铁。

 

零零碎碎


清朝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满族文化 衣袖束袖 

披领:弓;衣袖:马蹄袖;缘:马鞍(自上而下)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汉族文化的龙

正龙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汉族文化的龙

服装设计借助龙的形象:团正龙  团行龙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汉族文化的龙

服装设计借助龙的形象:立龙(升龙)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十二章纹

服装的设计继承了古代传统礼制中的十二章纹饰,五行的黄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十二章纹

服装的设计继承了古代传统礼制中的十二章纹饰

清代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暗八仙

暗八仙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葫芦(或拐仗)代表李铁拐,扇子代表汉钟离,花篮代表蓝采和,阴阳板代表曹国舅,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宝剑代表吕洞宾,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张果老,笛子代表韩湘子。


朝珠作为清朝人必不可少的朝服装备之一,是清代帝后大臣穿朝服时所佩戴的珠串。朝珠只有在穿朝服时才佩戴,皇帝和文武百官在举行朝会和祭祀等重大活动时佩戴朝珠。



朝珠与念珠     朝珠为清代冠服中必不可少的配饰,是体现清代冠服制度的重要元素。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 

 

朝珠和一般念珠一样,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

不同之处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

 


只有皇族和重要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朝珠。

《大清会典》规定对朝珠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帝、皇子王公以下文五品、武四品官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至五品命妇以上均可佩戴朝珠。官员佩带朝珠质地好坏预示官员的品级高低。  


朝珠根据颜色来进行搭配

皇帝佩戴一盘朝珠,而皇后却身披三盘朝珠。男朝珠,不论皇帝文武百官,佩戴时都是一盘。

女朝珠用法不一样,着朝服参加重大活动时,身上要佩戴三盘朝珠。佩戴的方法是左右斜交叉各一盘,中间正挂一盘。

 


东珠朝珠:东珠朝珠主要产自东北松花江。

因为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祖先的发祥地,所以松花江的珍珠也因此蒙上一层政治色彩,象征着清朝皇族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皇族才能佩戴东珠制作的珠宝饰品,且只有皇帝皇后在最重要场合,如登基、大朝、元旦、东至、万寿圣节等典礼中,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时才会佩戴,一般搭配明黄色朝服佩戴。



祭地 蜜蜡朝珠


祭日  珊瑚朝珠

红珊瑚朝珠:制作红珊瑚朝珠的主要产自海洋中的红色珊瑚。因为只在局部海域出产,加上生长周期极其缓慢,自古被视为奇珍异宝,受皇家喜爱。红珊瑚火红的颜色好似温暖的阳光,所以皇帝在春分时赴东郊日坛朝日时,都会穿着红色朝服并佩戴上红珊瑚朝珠。 

 

 

祭月 緑松石朝珠

 

石的颜色是绿中带蓝,颜色浅的发淡蓝色,就像月光的颜色。所以,松石朝珠是秋分时,皇帝到西郊月坛夕月时所佩戴的朝珠。

 

 


祭天
青金石朝珠: 

青金石是深蓝色的,因此要搭配蓝色朝服佩戴。皇帝赴南郊天坛祭天,举行祭天大典时要穿蓝色朝服,也会佩戴青金石朝珠。



朝珠的组成 主体、记念、背云   三部分。

朝珠主体:108颗大小、材质均一的珠子串制。108,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侯,即12+24+72=108。每隔27颗珠子,就出现一颗形状稍大、材质与主珠不同的珠子,称为佛头,也叫分珠。  
   


记念  背云

记念:是垂挂在朝珠主体上的三小串珠串,每串由10颗略小的珠子串成,三串共计30颗,代表1个月有30天,分为上中下三旬,每串代表一旬。

背云:朝珠颈后正中那颗佛头之下,悬坠“背云”。一般多用绦子坠串各种质地的珠宝玉石。“背云”起到平衡整串朝珠重量的作用,使朝珠佩戴时不会过于前倾或左右移动。

 

 

扳指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以扣住弓弦。放箭时也可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清代以民族军事力量夺取天下,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入关后,八旗风气日渐奢靡,扳指从军事器械渐成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攀比炫耀,形成上下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的风气。

 

 

 

 清  米黄色缎绣五谷丰登纹高腰棉袜

 

说完穿的戴的,顺便说说画的


 

“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服饰与社会文明休戚相关。

 

即便是到了21世界,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完善,服饰还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载体,服饰的伦理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得到很多的演化和发展。 

 

当今世界的时尚服饰中心,米兰、巴黎、纽约、伦敦等等赚取了中国多少的银子,让多少中国土豪折腰。我不是服饰专家,也不是唯衣冠外表论,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财力和范围内,通过服饰表现自己,表达对人的尊重,很重要。无论衣穿人,还是人穿衣,彰显个性才是硬道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经过了埋头苦干,韬光养晦的几十年,外交、经济、金融、全球治理、话语权、区域治理、软实力,全面进入了新时期新常态。作为长期埋头拉车,穿衣戴帽蔽体为主,以算计省钱实惠的乡下土妞,也琢磨着我们也该穿的漂亮些,美一些,时尚一点呢!从历史开始,从了解开始,洗心革面,不,改头换面,努力作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从头脑武装到灵魂,从内到外,谨以此文为激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经得住推敲,我们就认真一回:说说历史服饰的场合、时间与身份
历史真实的皇帝新装应该什么样?
历史| 我国古代帝王身上''龙袍''的演变
清代官服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
对慈禧、溥仪及部分皇室成员服饰的浅析
明代官服(配有图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