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身篇 (二)修身之道
    按:古时教育尚未纳入国事范畴,纯粹为社会或民间自觉、自发、自治、自教、自学之行为,亦多为君子或圣贤之善行,有些虽有些官方联系,但也属于民间性质。所以,古时的教育也简单,即教与学。教又可分为三部分内涵,即:教育的根本目标或指导思想,也就是提高人的道德文明素养,培养德才兼具的人才,如君子等,再就是对老师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高度重视等(该部分内涵)。所以,古时教育也是学子特别是君子修身之必不可少的重要范畴或环节。

    A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20、教书育人根本在于“道德”。

    【原文】

    子曰:“志于道①,据于德②,依于仁,游于艺③。”

    【注释】

    ①道: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称。

    ②德:循道、合道、顺应道,即为德。换言之,德,是人类所独有的对于道的表现形态,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属于社会规律范畴。

    ③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作为老师以及教育学生)要立志于追求道,要以德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据,行为处事不脱离仁,游走于六艺之中(具有六艺的综合素质)。”

    【评析】

    该篇是关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或指导思想。

    育人根本在道德,即:

    “志于道”--道;

    “据于德”--德。

    具体表现则为德,即:

    “依于仁”--心中有“仁”;

    “游于艺”--行为合“道”。(即“平衡和谐”自身与社会!)

    具体为:以道为纲领,以德为目标,以仁为保证,以六艺为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平衡发展,为未来的立身处世,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志于道”--立志于追求道,才有人生之大道,未来之“平衡和谐”天下及万物;

    “据于德”--道之表现则为德,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就是行为凭据或标准;

    “依于仁”--道德不是摆设,在心中,心中之德则为仁,凡事不违背道德即为仁;

    “游于艺”--道德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综合素质合道德。

    --以此,而作为教育教学或育人的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可乎?可缺乎?

    道德,重道有德,做人之根本,做事之根本,人生一切之根本!故,教书育人之根本!

    --教书育人根本在于“道德”!

    21、要培养人才“中道”的品性。

    【原文】

    柴①也愚②,参也鲁③,师也辟④,由也喭⑤。

    【注释】

    ①柴: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学生。

    ②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③鲁:迟钝。

    ④辟:通“僻”,偏激,怪癖,邪僻。

    ⑤喭(yàn):鲁莽,粗鲁。

    【译文】

    高柴过于耿直,曾参过于迟钝,颛孙师过于偏激,仲由过于鲁莽。

    【评析】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中,有些不合乎中庸要求,必须对他们的品质德行加以纠正,该篇表达了孔子对人才之德,即中庸品性的基本要求。

    人以德立!中庸思想或品性,就是最大的德!中庸即中道,即“天道平衡”。

    所以,践行中庸即为有德,失之,即失德!人当如此,人才者,更当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仅追求仁义礼智信可乎?然若失中庸则为极端,已非德矣!

    中庸为道,仁义礼智信为德,合则道德!道德者,重道有德,中庸不可缺。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失中庸,当培养中庸之品性。

    --人才者,要培养中庸品性!

    22、师者“四教”。

    【原文】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释】

    ①文:狭义:文献、典籍等;广义:文化知识,或课本知识。

    ②行:狭义:个人的行为举止;广义:社会实践。

    ③忠:一心一意,尽心尽力,或竭尽全力之意。为德之范畴。

    ④信:诚实,有信用,持诚守信。为德之范畴。

    【译文】

    (在教育方面)孔子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教育学生:文化知识,个人行为及社会实践,忠诚于人,诚信于事。

    【评析】

    一个人,特别是学人或知识分子,要做到“表里如一”,则必须“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浅薄不行,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良,或社会实践即办事能力差不行,对人而不忠,做事而不诚等亦不可。

    所以,该篇概括起来讲,就是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好书本知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或社会实践即办事能力;懂得如何做人,即忠实以人;懂得如何做事,即诚信以事。

    忠,忠诚、忠心,主要是指对人的态度而言的,忠诚于人,亦如何做人的问题。

    信,诚信、信用,主要是指处事的态度而言的,诚信以事,诚信通过事而表现。

    文,学生重点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或书本知识,其中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是重点。

    行,学生不可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可不重视社会实践即自己的办事能力。

    概括则为:有知识,有能力,懂做人,会做事。--是否基本的、或全面的发展?如此培养教育出的学生,是否就是一个全面或健全、健康的人?

    --师者“四教”!

    23、师者“四忧”。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④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修:修身,修养。

    ②讲,讲究,深究,探究。不讲,不求甚解之意。

    ③徙:迁移,此指靠近、接近、学习、看齐之意。

    ④不善:不良,不好,此指缺点或错误。

    【译文】

    孔子说:“对品德不重视修养,对学问不求甚解,听到义者不去学习,做错了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该篇是关于“育人”,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教书育人常遇到的主要矛盾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即一个问题两个角度:

    一方面,“育人”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德之不修”--即要以德育人,修身以德。也就是要培养有道德的人,育人德为首;

    “学之不讲”--即要做个勤学善思的学生,深入钻研学问,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闻义不能徙”--即要见贤思齐,见好则学,才有希望成为一个道者、贤者、德者;

    “不善不能改”--即要闻过即改,失败是成功之母,善于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智者。

    另一方面,教书育人常遇到的主要矛盾问题:

    “德之不修”--既不重视道德之教育培养,又不重视修身其德,则是育人之失败;

    “学之不讲”--学习不求甚解,不善深究,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

    “闻义不能徙”--道者、贤者、德者,与己无关,既无人生追求,也无发展目标。

    “不善不能改”--屡错屡犯,文过饰非,任其发展,只能沦落为非善者或失德者。

    此“四忧”,既是学生之忧,因为事关学生的学习进步,乃至未来的发展或前途问题;更是教育者之忧,因为这是教育者教书育人最常见的矛盾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处理或化解,轻则影响教育的质量,重则就是教书育人的失败或败笔,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是吾忧也。”--连孔子都忧了,您忧了吗?

    --师者“四忧”!

    B对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24、师者,当重“师德”。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之一。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很久我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

    为何该篇是关于育人者之师德呢?

    孔子为何常梦见周公呢?周公何许人也?乃孔子所崇拜的圣人,圣人者道德崇高者是也!所以,孔子之所以经常梦见周公,是因为心怀其德!

    “甚矣吾衰也!”--人衰老了,但心中之德则不曾衰落,暗示至死不渝之志(德);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久不梦见,但并未放怀,既言之则说明不敢失其德也。

    孔子以自身的行为,即一个“梦”而表露出心中崇尚道德之心迹,形象而又贴切。

    心中有仁,行为有礼,是孔子毕生追求或强调的,为师者为人师表,焉能不注重师德?师表很重要,而师德则更关键!

    师德,就是一名老师的内涵,德有多高,则内涵有多丰富,即德高望重是也!

    内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美其内,才能美其外!师德、师表,则相得益彰!

    内涵的美,仁!==师德!

    外在的美,礼!==师表!

    德(内)艺(师)双馨!

    --师者,当重“师德”!

    25、师者,当重“师表”。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注释】

    ①燕居:安居、家居、闲居。

    ②申申:如同绅士,仪态从容,衣冠整洁。

    ③夭夭:行动迟缓、斯文舒和的样子。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冠整洁,仪态从容,活泼愉快,悠闲自在。

    【评析】

    该篇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教育者应具有的仪态、仪表,即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或师表。

    教书育人,不仅在于老师知识上的教与育,也在于老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就是常形容的师德、师表、师范。

    很难想象,一个缺德者能培养教育出道德高尚的学生,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人,能培养出恭敬、严谨、讲究礼仪,即注重外在形象与仪表、仪态的学生。

    高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什么样的先生,往往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闲居时:衣冠整洁,仪态从容,活泼愉快,悠闲自在。

    充分表现出孔子作为一代大师,从容、自信、悠然、内涵丰富的师表。

    而且,无论上朝、待客、教书等,孔子都表现出了不同的装束或仪表,

    所以,师表,实质就是一个“礼”字,即礼节礼仪,故师表重在以礼。

    师德+师表==礼之外在形象或表现!==内在于仁(德)+外在于行(道)。

    即:心中有仁、有德,外在行为处事则表现为礼或礼节礼仪(合道)==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平衡和谐!==美!即:涵养的美,道德的美,高尚的美,高雅的美。

    老师,切不可忽视了自己日常的师德、师表的养成。

    没有师德,是徒有其表;然,没有师表,焉知其德?

    --师者,当重“师表”!

    26、师者,师之以礼。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①饱也。子于是日②哭,则不歌。

    【注释】

    ①尝:曾,曾经。

    ②是日:这一天。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评析】

    该篇同样是关于师德、师表的问题,即教育者当以礼垂范,师之以礼!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示之以“礼”!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也是为了表现以“礼”!

    丧事,是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礼仪活动,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痛与尊重!在当时,以孔子的影响力恐怕无人能比,可以说是社会上第一莫属的著名学者或知名公知,更是一位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而受人敬重的老师,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或对自身的影响,比如像对待丧事这样重要的礼仪场合,孔子的行为表现等,就是他的态度或立场、观点,如赞成?反对?重视?轻视?等。--孔子则以鲜明的态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弟子们,做出了师之“礼”的垂范与表率,即:师之以礼!这就是该篇的题旨所在。

    仁,是德之内涵或内化状态,心中有德即为仁;礼,是德之外在形态或重要的行为表现,德则礼,无礼则无德或失德、缺德等。这些不仅构成了孔子重要的道德(德)内涵,更是其毕生所追求或践行的,该篇则是以事实表明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或立场。

    孔子为中华民族后世乃至天下人,特别是老师树立了一个关于“礼”的伟大典范。

    老师的特殊职业或角色,决定了其非同一般的社会形象,即鲜明的“师德”、“师表”。

    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有三类人最受人尊敬,这就是:老师、医生、清官,而老师始终都是排第一位的,尊师重教代代传承,原因就在于此!

    --师者,师之以礼!

    27、师者,表里如一。

    【原文】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弟子,以为我所教导你们的还有什么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丝毫的隐瞒。我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和你们一起做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评析】

    道德自信,就必然表现为:表里如一。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开宗明义,假如有隐瞒,那么就是表里不一。

    “吾无隐乎尔。”--没有任何隐瞒,即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表里如一。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有论点,则需论据,孔子证明自己之论据。

    “是丘也。”--结论:我孔子,或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表里如一的人。

    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君子、师德==合道、有德,即老师是也!

    该篇,孔子以自身的说教或作比,教育自己的弟子,当然也是教诲、教导、希望天下人,都能够像他这样,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即表里如一。这是道德者的表现。

    “表里如一”的反面,则为:“表里不一”,如言行不一,名不副实,虚伪,虚假等,具体表现则如:阴谋诡计,奸诈而玩弄权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两面三刀,口是心非等,再如极端智慧、智巧、心机、投机、玩心眼、耍小聪明等。“表里不一”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表里如一”==合道、有德,即道德==平衡和谐==阳光人生,成功人生,快乐人生!

    “表里不一”==悖逆道而失德,即道德缺失==心理阴暗==失衡失谐==痛苦失败人生!

    做人,要像孔子那样,讲道德,重道德,有道德,以德立人,即表里如一。

    做事,要像孔子那样,重道、有德,善于平衡和谐人与万物,非表里不一。

    老师,讲究师德、师表,当率先垂范,做个阳光者,道德者,表里如一者。

    表里如一,实为:道德之纯真质朴!

    --师者,表里如一!

    28、师者,表里如一就要谨言慎行。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②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④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⑤犹犬羊之鞟。”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②质:品质,质朴,内在的涵养。

    ③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④犹:犹如,等同于。

    ⑤鞟(kuò):去掉毛的兽皮。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品质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讲究修饰呢?”子贡说:“真遗憾,先生您这样论及君子。就像驷马拉的车子,跑得再快,也追不回您说出的话了。外在的修饰等同于内在的品质,内在的品质等同于外在的修饰(二者是一致的,不可分开,同等重要),就像去掉了毛的虎、豹,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一样,没有价值了。”

    【评析】

    该篇讲的是如何做到或能够确保做到表里如一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无须外在的修饰或外表的文采。子贡对此予以了反对,子贡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即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并用“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做比喻,可谓形象贴切。

    然而,随便乱讲话,或讲过多的废话、虚话甚至假话,还何以表里如一呢?就像文中的子贡指责棘子成那样“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即言之不慎,一样的道理。

    该篇的棘子是重里轻表,而现实中,更多的、危害更大的则是重表轻里。大连有句俗语,毛料裤子,酒糟肚子,这只是形容爱打扮或过于追求外在的美而轻视内涵,更有道德瑕疵的比喻危害就更大了,如驴粪蛋子外表光,就是形容一些伪善、假德、伪君子以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即徒有其表,而内涵缺失的失德行为。甚者如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之衣冠禽兽,表面上衣冠楚楚,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等,像那些贪官、恶官等,莫不如此。

    所以,反对重里轻表时,更要反对社会上更多的、危害更大的重表轻里。

    然而,表里如一,就必须警言慎行,“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当树立正确的表里观:“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实质,则为讲道德,有道德,即道与德相统一。

    故,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即:表里如一==谨言慎行==“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师者,表里如一就要谨言慎行!

    29、师德者,得也!

    【原文】

    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

    ①畏于匡:畏,遭到围困,遇到危险之意。匡,地方名。

    【译文】

    孔子在匡这个地方遭到当地人的围困,颜渊最后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评析】

    “子在,回何敢死?”--表达出颜渊对老师的真挚的情感。

    老师有德,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老师最成功、最得意、最有成就感之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一辈子,学生也尊重老师一辈子,就有赖于这种纯真的师生感情做纽带,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或所不及的,也是老师的真正的职业自豪感,或事业幸福感所在!

    桃李遍天下,也是老师的德馨遍天下!

    然而,若变成金钱利益关系,如同市场等价交换,还何以尊师?

    所以,老师是世界上最清贫的职业,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职业!

    而且,老师的职业如果一旦不再是清贫,那么也就不再是富有!

    德者,得也!

    失德,失得!

    --师德者,得也!

    南怀瑾:[这本来是普通的话,记载在《论语》里,是代表孔门师生之间道义的真挚情感。孔子在匡,人家误以为他是阳虎,所以他在那里受到包围。后来归队的时候,颜回最后才回来。孔子一看到颜回就说,你把我急坏了,我还以为你这次蒙难死了呢!颜回答道,老师,你还在,我怎能敢先死呢?这流露出孔门弟子对孔子的尊敬,以及道义之情的真诚自然。]

    C对教育方法的高度重视:

    30、启发式教学。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yǔ):角落,此指某一方面生疏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道理,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道理,那就不再给他讲新的道理了。”

    【评析】

    该篇是关于教育的方法问题。

    在该篇,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方面,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即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何为启发式教学?或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该篇之表述已非常明确,无需赘述。

    教学之大忌:“填鸭式”、“满堂灌”,等。

    学习之大忌:“学之不讲”死读书,读死书。

    正确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

    正确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即勤学善思。

    --启发式教学!

    31、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自行①束脩②以上③,吾未尝无诲④焉。”

    【注释】

    ①自行:自己主动去做,或自觉自愿的行为。

    ②束脩(xiū):束,束缚,约束;脩,同“修”,修身,修为,指自我检点之意。束脩,能够约束或检点自己,也有认为是干肉,又叫脯。

    ③以上:以,从此,自此;上,向上,进步,上进心。

    ④诲:教诲,教育,此指受教育的机会。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自觉自愿地前来求学,并能够做到自我约束,有上进心,我从来没有不给予其受教育的机会的。”

    【评析】

    该篇是关于教育的对象问题。

    “自行束脩以上”--不少对此的解释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即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莫非孔子有吃干肉的奢好?为何非要“束脩”?还是“自行”自觉自愿地送“束脩”,莫非是孔子自己不好意思张口,而以此暗示求学者必须送“束脩”?很难自圆其说矣!

    然而,富人送十条干肉微不足道,穷人无疑就是巨大的负担,可能会因此而拒之门外,因为能拿得出十条干肉者恐怕也不是一般家庭吧。不说别人,就是颜渊恐怕也难以拿出十条干肉出来吧!而且假如孔子每个学生收十条干肉或相当的资费,何以有时会穷得揭不开锅,有时甚至连弟子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以至于引起子路抱怨,孔子又不得不来安慰勉励他们,并把“安贫乐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呢?

    所以,按照历来一贯的解释,而将“束脩”解释为十条干肉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忽视了“束”亦有约束、束缚之意,“脩”则同修,更有修身、修为之内涵。

    人们常说,孔子是最早提出或倡导“有教无类”的,如此就不成了“有教有类”了吗?即必须能拿得起十条干肉者,否则对不起,免谈?如此而言,孔子的弟子莫非皆富家子弟?

    如果打破“束脩”即肉干解释的误区,那么一个鲜活而重大的主题则跃然纸上,这就是人们一直推崇的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只要有求学的意愿,能够约束自己,好学上进,就可入学而为孔子的弟子。这也合乎孔子为何那么多弟子却不乏非常贫困弟子的历史事实,更与合乎、印证,亦突显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

    即不管什么人,什么家庭背景,什么经济状况,什么政治出身等,只要有求学的意愿,能够约束自己,好学上进,即可入学,等于是没有条件,不设门槛,谁都可前来接受教育。这不就是典型的“有教无类”吗?

    因为孔子的教育是对于人性的普施性教育,一个“德”字则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所以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即自我约束(合德),好学上进(合道),便皆可受到教育,可谓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相反,如果将教育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比如必须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或只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红色接班人!”那么是否等于是前置了条件,或预设了门槛?如此将会有多少人被拒之求学的大门之外?而如果又都是平等纳税人的话,是否就不平等?即剥夺了另一部分同为纳税人应当享受的受教育的权力?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并践行了“有教无类”,人类进入到二十世纪,却又退回到了“有教有类”(如强调“红色”),或政治欺压式的教育(如看出身等),人类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一个因无私而目光远大、胸襟宽广!一个则因极端自私而鼠目寸光、心胸狭小!还何以自以为是?如此,是否也更彰显了“有教无类”这一人类最伟大的教育?

    然而,却是古老的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子。

    --有教无类!

    32、因材施教。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②,故进之③;由也兼人④,故退之。”

    【注释】

    ①闻斯行诸:闻,听说,明白。斯,此指道理,或正确的思想。行诸,付诸行动。

    ②退:此指退缩、后退、保守之意。

    ③进之:此指鼓励、激发向前之意。

    ④兼人:好勇过人,此指冲动之意。

    【译文】

    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付诸行动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付诸行动吗?'你回答‘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斗胆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做事比较保守,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做事容易冲动,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同样的学生或人才,一个约束,一个鼓励,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与诱导,因而孔子著名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跃然纸上,形象生动鲜明。

    无论何人何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或规律,只有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或规律,注重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对学生、各种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尤其如此。故,无论什么事,大呼隆、一刀切等,不仅不会有什么效果,反而十分有害。

    该篇看似篇幅较长,但内容简单简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与启发,很好理解与操作。--因材施教!

    33、因人而“言”。

    【原文】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②喻于利。”

    【注释】

    ①喻于:喻,比喻,晓喻,谈论,论及等;于,予以,与其,对于。

    ②小人:小人物,此指普通家庭或普通百姓,即除了“士”之外的“农工商”。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君子,可与其谈论天下大义的问题;对于小人,可与其谈论切身的实际利益问题。”

    【评析】

    该篇的意思是,教育、交流、谈话等,要看对象,要因人而异、因人而言。

    一方面,老师面对或施教的,是各种各样、各种类型的学生,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等,就必须区别对待,注重针对性或实效性。

    另一方面,老师还要面对社会,与社会不同的群体打交道,所以在言谈交流或行为处事等方面,也要注重对象,不能不加区别,一个语气、一个强调,说好听是书生气,不好听,就是书呆子气,不仅难有效果,还会被人轻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大原则!

    要注意和讲究谈话与交流的艺术!

    --因人而“言”!

    34、鼓励上进,既往不咎。

    【原文】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②进③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④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⑤也。”

    【注释】

    ①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有一种说法是,徐州沛县合乡的古城,古时被称为“互乡”之地。

    ②与其:与,动词,使其,令其,即加之于“其”的某种动作或行为。与其,即帮助、鼓励、促进、肯定等之意。

    ③进:上进,进步。

    ④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积极要求上进。

    ⑤不保其往:保,保有,保守,此指抓住不放之意。往,以往,过去。

    【译文】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比较难以沟通,一天互乡的一个少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的弟子们却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在促进他进步,不是促使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自好追求上进,就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帮助,不要抓住人家的过去不放吧。”

    【评析】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当因人施教,然而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则不能因人而异,亲疏有别,厚此薄彼,当不歧视,不偏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待曾经落后或犯过错误的人,更不能有任何偏见,思维固化,或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只要对方尚有要求进步的意愿,就要伸出友好的手,满腔热情地予以关心和帮助,既便是暂时尚无上进意愿,像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破罐子破摔,自以为看破红尘而人生消沉等,也应当不歧视,无偏见,不冷漠,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就像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亦即孔子的“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这可以说是教学上或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如对落后学生、犯过错误、意志消沉、不求上进、乃至失足青年等,当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对待?

    正确的态度当为:“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鼓励上进,既往不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名言警句精选140条
《论语》述而篇第七
乾卦·文言传
古文中“修身”类名句赏析
《论语》齐家篇:仁义
《论语》平天下篇:讲道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