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盎:懂大势、敢直言、会做人;虽然他弄死了晁错,却绝非小人

公元前154年冬,汉景帝决定听从恩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随即,影响了西汉历史发展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

虽然,景帝对于“削藩”必然会引来叛乱的结局,早有认知。可是,当声势浩大的几十万叛军,真的向长安打来之时,年纪轻轻的他,还是不由自主地慌了神。

不久之后,汉景帝便“病急乱投医”——听从袁盎的建议,斩杀晁错,以求平息事端;并最终酿成了西汉历史上的第一冤案“晁错之死”。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

说起这一段历史,大多数人都会为那个一心为国,却最终不得好死的晁错叫冤喊屈;更会对那个“进谗言”的袁盎嗤之以鼻。

在年少之时,青史君也是这个想法,提起“奸臣”袁盎总是牙痒痒,觉得他和害死岳王爷的秦桧没什么两样。

可是在后来,当青史君真正地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才发现:晁错之死的根源,其实并不取决于有没有袁盎“进谗”,而是在于汉景帝的决心,更在于晁错本身的性格。

(关于“晁错之死”,青史君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晁错是冤死的?你错了,其实他必须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

而且,在细读过史书中有关袁盎的记载之后,青史君更发现:这个袁盎不仅不是个奸臣,而且还是一个少有的诤臣、能臣!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被误会了两千多年的袁盎。

懂大势——身为“吕氏”一党,却受文帝重用

袁盎,字丝,西汉时期楚国人。

在秦末汉初的乱世,袁盎的父亲也“随大流”地做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强盗。

后来,西汉开国,已经洗白并且成功上岸的袁老爷子,一番运作,竟然将自己的幼子袁盎,送到了吕禄(吕后的侄子)身旁历练。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位袁老爷子绝对是一位政治眼光高绝之人,因为在同时期,他的另一个儿子袁哙,正和周勃等人打得火热。

很明显,彼时的袁家人已然看清了大汉朝堂的政治态势;而且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两头下注。

公元前180年9月,“诸吕之变”事发,掌控了西汉王朝,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吕氏一族及其党羽,被诛灭殆尽。

按照常理推断,那个吕禄的贴身侍从、实打实的“吕党余孽”袁盎,肯定也是在劫难逃了。

可是,由于袁家人早就留了一手,最终袁盎不仅没有受到清算,竟然还被破格提拔为汉文帝的贴身侍从。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看来此话一点也不假!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不过,青史君认为:对于袁盎为什么没有受到清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至关重要,那就是:袁盎本人非常识时务、懂政治。

因为,后来的史实无一不在表明:这个袁盎绝对是一位有见识,且爱谏言、敢挑刺的主;可是在吕禄当权的那几年,他却一言不发,眼睁睁地看着其灭亡。

青史君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袁盎早就看出了吕禄等人没有人主之相,向他们直言相谏,不仅自己的建议不会被采纳,甚至还会因此遭殃(很少有人会真的喜欢爱提建议的诤臣)。

也就是说,由于袁盎早就看清了大势,所以他才会在最终的清洗中幸免于难,并最终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

这不是青史君在臆想,因为后来的一件事,完美印证了青史君的观点(后文有论述)。

敢直言——不畏权贵,以公心道义处事

公元前180年10月,代王刘恒在周勃等人的拥立之下,成为了新一任的大汉天子,史称汉文帝。

对于周勃等人的拥立之功,汉文帝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他不仅将周勃擢升为大汉第一丞相,并且还对于礼遇有加——每次周勃汇报完工作,汉文帝总是站起来目送周勃离开。

而周勃呢?

对于文帝的超常规礼遇,不仅坦然接受,而且还愈加得意。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目)送之。

有一天,作为汉文帝的侍从袁盎,就趁机问汉文帝:陛下,您觉得周丞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汉文帝想都没想,立马回道:这还用问,周丞相是我大汉天下的社稷之臣啊!

谁知袁盎却说:微臣以为,周丞相可以称之为功臣,却不能称为社稷之臣。因为,所谓的社稷之臣,讲究的是:主在臣在,主亡臣亡。

当年,吕太后掌权,吕氏一族把持朝政、封王拜相,刘氏江山差点易主;在那个时候,周丞相任职太尉,掌握着天下的兵权,却不能制止;他显然没有做到“主在臣在,主亡臣亡”。

后来,吕太后驾崩,大臣们不服吕家,都想着拨乱反正;在彼时,由于周太尉恰好掌握着兵权,才会立下大功。

所以,臣认为,周丞相只是一个功臣,并不是社稷之臣。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陛下您对于丞相礼遇过甚,他已经有了“骄主之色”,这样下去,不是好事!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其实,汉文帝对于周勃等人的超常规礼遇,本来就是“七分真情、三分假意”,有刻意拉拢的成分在里面;汉文帝的最终目的还是:收回权力。

故而,听到袁盎这么说,文帝也就不再矜持了。

后来,当周勃在来汇报工作的时候,文帝就不再刻意地嘘寒问暖了,而是摆出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主模样。

一来二去,周勃就不敢再造次了,并且还在内心里害怕起汉文帝来。

最终,当周勃知道,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袁盎,在“整”自己时,便大怒道:我和你哥哥关系那么好,你小子竟然“阴”我!

袁盎笑了笑,没说话。

後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

两年之后,曾经温情脉脉的刘恒,终于卸下了曾经的伪装,开始展示自己“经天纬地”的帝王之才了(谥法有云:经天纬地曰文)。

那个曾经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的周勃,早已被“玩”得三荤两素——不仅失去了相权,而且还被人告发“谋反”。

由于周勃的那些故旧好友,早就领略过了汉文帝的权谋手腕,所以他们明知道周勃是冤枉的,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替周勃说话。

眼看着周太尉就要凉了,那个曾经被周勃骂作“小人”的袁盎站了出来,几次三番地向汉文帝表示:周勃不可能谋反;并为其求情。

虽然,周勃的最终出狱,是由于薄太后(汉文帝之母)出面说情所致,但是,袁盎在此事中的所作所为堪称完美:

首先,他看清楚了汉文帝绝非庸主,也看到了周勃“得意忘形”之后的不妥,所以他才会敢言直谏,将文帝与周勃的矛盾消灭于萌芽;

后来,在周勃落难之际,袁盎又不怕牵连,公正直言,帮助周勃度过难关,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绝不是一个只会背后进谗的小人。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会做人——时常比领导正确,却不让领导厌烦

公元前200年,在白登山上整整喝了七天西北风的刘邦终于脱困,来到了自己女婿张敖的封国赵国;心情不太美丽的刘老丈人,刚见到女婿张敖,就是好一顿数落、谩骂·······

为了抚慰老岳父那受伤的心灵,也为了自己的耳根子能够清净点,赵王张敖竟然给自己的岳父刘邦,献上了一位美女(以下简称赵姬)。

要说这刘老大的身体也真是好,都五六十岁的人了,竟然还能让美人有孕,并且最终诞下了少子,刘长。

后来,赵王张敖的丞相贯高等人,因刘邦欺辱赵王一事,而意图刺杀刘邦失败;赵王张敖,以及那位出生赵国的美人悉数受到株连。

当时,赵姬的哥哥曾经请托吕后的相好辟阳侯审食其,想请吕后为妹妹赵姬说一两句好话。

可是,吕后当时连自己的女婿(张敖娶的是吕后的长女)都顾不过来,哪有那闲心思再去管一个“情敌”?

最终,赵姬愤恨自杀;而年幼的皇子刘长,在几经周折之下,被刘邦安排由吕后抚养长大。

初,赵王敖献美人于高祖,得幸,有娠。及贯高事发,美人亦坐系河内······美人已生子,恚,即自杀。吏奉其子诣上,上悔,名之曰长,令吕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后封长为淮南王。

再后来,汉文帝继位,面对自己这个唯一在世的弟弟,那是极尽恩宠。不仅给予了其自行设置两千石(dan)以上高官的权利,更是让其和自己同乘一辆车,出入天子专用的猎场。

而这个刘长呢?仗着汉文帝的宠幸,简直毫无人臣之礼——他见到汉文帝从来不称“皇上”,而是直呼“大哥”。

更为离谱的是,他将自己母亲死亡的责任,看到了“中间人”审食其的头上,认为是其办事不利,才会导致自己的母亲惨死。

于是,刘长竟然自己动手,杀死了拥有大汉侯爵身份的审食其。

诸侯刺杀朝廷大臣,这和谋反没什么两样!

不过,汉文帝却最终选择宽恕刘长。

当时,袁盎就说了:诸侯王太过骄纵,必然会生出祸乱。

可是,汉文帝却不听。

不久之后,袁盎的话就应验了,这个刘长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参与到了“谋反案”中。

汉文帝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刘长,我这么宠信你,你竟然谋反?

于是,直接剥夺了刘长的王爵,并且特意下旨,用囚车将其押送到蜀地劳改。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

看到汉文帝这么做,袁盎又说话了:陛下您一直放纵淮南王,事情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现在您又突然这么苛刻地对待他;淮南王性格刚强,去往蜀地的路上瘴气丛生,环境很差,万一淮南王因此而遭遇不测,陛下您就要担下骨肉相残的骂名了!

当时的汉文帝正在气头上,没有听从袁盎的建议。

不久之后,袁盎的话又应验了——刘长走到半道上,气愤难耐,竟然病死了。

汉文帝听说之后,立马后悔了:看来自己“杀弟”的骂名,是跑不了了。

所以,当汉文帝看到袁盎之后,就说道:都怪朕当初没有听你的劝说,以致于事情弄到了这个地步啊!

青史君先插一句话啊!

私以为:汉文帝的这句话,看似在自责,其实也是对袁盎的考验——毕竟没有几个领导会真的喜欢别人总比自己正确。

听出汉文帝弦外之音的聪明人袁盎,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尴尬,于是安慰道:这都是过去的事了,陛下您就不要再介怀了。况且,陛下您还做过三件天下人都不及的、品行高洁之事;现在的这点小事,不足以玷污您的圣明!

果然,听到袁盎替自己开脱,汉文帝立马来了精神,他问道:我做过哪三件“高世之行”啊?

只见袁盎缓缓说道:

陛下还是代王的时候,薄太后身体不适,三年时间,陛下您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伺候太后;汤药您不亲自尝试冷热,是绝不会喂到太后嘴里的。当年,大孝子曾参作为一介布衣,都不能完全做到,而陛下您当时身为代王,公务繁忙却可以做到,由此可见:陛下您比大孝子曾参还还孝顺

后来诸吕之变事发,那些功勋故旧虎视眈眈,大汉天下危在旦夕,又是陛下您不顾个人生死,勇闯龙潭虎穴,最终挽救了我大汉社稷。陛下您这样勇猛果敢的行为,就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比不过啊!

当陛下您到了长安之后,面对天子之位的巨大诱惑,一再谦让,达五次之多;想当年圣人许由,谦让尧帝对他的禅让,才只有一次。这么看来,您的品行,比古圣许由还要高洁!

再说了,陛下您之所以会惩罚淮南王,完全是为了磨炼他一下,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现在,由于那些押送的人照顾不周,淮南王病死了,只要处罚相关责任人就好了。陛下您何须自责呢?如果您实在心里过不去,好好照顾一下淮南王的遗孤,就行了嘛!

汉文帝一听,我X!原来朕这么伟大呢?!

这件事就算是翻篇了,而袁盎也由此“名重朝廷”。

每每看到这里,青史君都不由地被袁盎的机智所折服。

问: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如果你曾经向领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最终事情果然出现了问题。那么,当你再见到领导时,该怎么做呢?

处处嘚瑟,夸耀自己比领导厉害?肯定是在找死!

啥也不说,就当没这回事?虽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心结要是不解开,你和领导直接难免心生膈应。

青史君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向袁盎一样会做人,自己主动自觉,帮助领导“圆”过去。因为,这样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然“小鞋”跑不了。

晁错之死

史书中,对于袁盎与晁错二人为何会交恶,并没有言明因由,只说他们两人关系很差,甚至都到了不愿意同时身处一间屋内的地步。

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但是,对于袁盎最终为什么要搞死晁错,在《史记》中却明确记载了前因后果:

由于袁盎为人刚直,喜欢犯颜直谏,所以最终还是被“贬”出了京师,派到吴王刘濞那里做丞相。

后来,文帝驾崩,景帝继位,曾经的太子太傅晁错,也水涨船高,“宠信盖过九卿”。

晁错此人,虽是能臣,但却性格乖张。史书上对他的评语是:错为人穞直刻深;直白点说就是:晁错为人心眼小、爱记仇!

所以,在晁错得势之后,就处处针对袁盎,不仅免去了袁盎吴国丞相的职位,更是在“七国之乱”爆发后,给袁盎扣了一顶“早就知道吴王要造反,却隐瞒不报的大帽子”,意图整死袁盎!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毫无疑问,晁错此举做得非常不地道!

于是,袁盎绝地反击。最终,就有了“袁盎进谗”害死忠臣晁错的后续!

青史君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晁错之死的根本不在袁盎,而在景帝,更在于晁错本人的性格。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然而,纵观袁盎一生种种,就算是他真的和“忠臣”晁错之死脱不了干系,但是,青史君认为:再怎么说,袁盎也绝不是一个小人吧?


相关文章链接:

晁错是冤死的?你错了,其实他必须死

贯高:因怀“匹夫之勇”而刺杀刘邦 ;终以气节、担当而流芳千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56、历史人物:袁盎
袁盎晁错列传(一)
袁盎晁错列传
君子人设 礼乐故事:袁盎为汉代政治埋下了儒家的种子
如果有人总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咋办?看看《史记》中袁盎的做法
象棋如何无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