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都城(四),礼法之巅国祚悠长,开启周王朝历史都城之旅

历史长河,悠悠如梦,好似大江奔流,让我们穿越时间之门,到达周朝,去看一看周王朝宏伟的都城,跟随周代的兴衰开启一场历史之旅。

1,古老部族,周的发源

周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山陕高原上的古老部族。据《史记周本纪》,传说该部族起源于黄帝族,黄帝曾孙子帝喾娶了(有邰氏)女子姜嫄,生了后稷,名弃,是周的始祖,封地古邰城。邰又称漦(Chi二声),位今陕西咸阳阳陵区南2千米的杜家坡村东北距10千米。部族精于农业,子孙世代被夏朝封为农官,故“后稷”成了农业官名,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也称谷神,为后世帝王所祭拜并修建社稷坛)。

邰也成了中国农业发祥的象征之地。首领传到不窋(zhu二声),当时正式夏末商初,因为周族是夏的诸侯国,当商灭夏后,周人受到牵连,被迫西迁。《国语周语》中记载:“自窜于戎狄之间”,迫于亡族之祸,周族只能逃亡西北,并与戎狄通婚联姻,繁衍于姬水河畔,并且后世以姬为姓(姬姓的由来)。

到了姬不窋(zhu二声)的孙子姬公刘时,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或在长武)。他继承后稷之业,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高地处营建都邑,组建军队,设立宗庙。《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周族进入建立国家的阶段。公刘去世后传六世传到高圉、亚圉和公叔祖类的时候,周国进一步发展成为商朝西部的强大方国,商不得不封为侯国。公叔祖类之子古公亶父即位后,鉴于豳处于戎狄之地,极为荒凉,为了求发展,举族向关中平原迁移,辗转迁至岐山下的周原,建立都城岐邑(位今陕西扶风、岐山之间)。古公在此兴建城郭宫室,建立宗庙,立国号为周,后世追认古公为周太王,从此岐邑成为周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即使后来迁都丰邑及镐,岐邑因系宗庙所在地,仍为周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2,奋发图强,文王访贤

周在歧邑活动持续约四百年之久。太王死,传位于幼子季历。季历的两个哥哥泰伯、仲雍南逃江南,建立句吴国。季历娶商朝挚国的任姓女子为妻,并开始朝贡商,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在与商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周向东及西征服诸戎,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并对商构成威胁,季历被商王太丁所杀。季历死后子昌继位,后世追认为周文王。周文王被迫朝见商王,被商囚禁于里(今河南汤阴北),周人献美女名马于商纣王,纣才释放了文王。当时,传说纣王荒淫无道,信奸邪,远贤臣,贪女色,滥用酷刑,筑鹿台等豪华宫殿以享乐,商朝的统治已达到崩溃的边缘(历史有两种说法)。而周文王则是一个有作为的创业者清明勤政,任用贤能,在渭水边请来高人姜尚委以重任。在他的治理下,周日益强盛。依次向西北及西南用兵征服西戎、密须阮、共等小国,向东灭崇,占有关中核心要地,将都城从岐邑东迁于丰,建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对商国形成钳形包围,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灭商条件已基本具备。

3,武王伐纣,大周立国

文王死,太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也是一个有才能的君主。他继承父业,向商朝发动了军事总攻,武王四年(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66) 率兵东至盟津(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会集了八百诸侯,在甲子日那天的早上,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与巴、蜀和江汉流域诸方国联军渡黄河北上,与商纣王军会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军败散,奴隶也反戈一击,纣王登鹿台自焚死,商亡。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和殷,把商朝王畿分为邶(今河周武王南汤阴东南邶故城),鄘(今河南新乡西南鄘故城),祭(今河南长垣东)三国,封给他的三位叔叔,分别是处(邶),鲜(鄘)和叔(祭),号称“三监 ”,三国以监视武庚为首的殷商遗民。随后派兵扫平商的诸侯国和方国达99个之多。并得到了夏传于商的九鼎,在丰邑的东面约10千米处建新都城镐京,并置九鼎于镐京。合称丰镐或宗周,周以镐京为都城,宣布建立周王朝。

4,周朝疆域,历史之歌

周继承商地,是中国中原地区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其统治范围又较商代大为扩展,北部已达燕山,南达长江中下游东近海,西至陕甘黄土高原,东西纵横达1200千米,面积已超过百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由于面积广大,已超出中原范围,可以看成中国第一个具有全面统一意义的王朝。周王室国祚极长,由公元前1066年(或1046年)武王建国到前256年赧王灭于秦止,存在长达810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原王朝。

在漫长的八百余年中,疆域和都城有极大变化。由武王立国到平王东迁,史称西周,当时周代比较稳定,大体保持统一局面。西周历十一世十二王,总年数说法不一,据《中国通史》为296年,约相当于前1066年至前711年,西周以后称东周,东周自平王起历二十二王,514年,相当于公元前771至前公元前256年。如不计西周,东周也是中国历史上存在年代最长久的中原王朝。但东周国力远不如西周,无力管控诸侯国,各国不断互相攻伐,互相兼并和独立,统一状态被打破,国家逐渐分裂周王室,其势力还不如一个较大的诸侯国。这一时期社会制度有极大变化,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大约东周前期,由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诸侯大国称霸的时代,基本维持奴隶制,史称春秋。当时小国林立,最大的有十二个,《史记》中列为十二诸候。东周后期及秦帝国建立期间,由前475到前221年,是大国称雄的时代,社会发展完成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史称战国。战国时期最大或最强的国家有七个,即“战国七雄”,其最大特点是国家间的连年战争与兼并,最终的结果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西周初期国家的治理主要依赖于周公。

5,周公辅政 演礼分封

武王灭商后二年而死,成王年幼,周公受命辅佐成王。成王元年(约前1063),“三监”居然伙同商遗族首领武庚和商的与奄、蒲姑东徐、熊、盈等国发动叛乱。周公率军东征,于成王三年(约前1061)将叛乱讨平,诛武庚、叔鲜,放逐叔度。

周公执政期间政绩卓著首先是“封邦建国”以巩固统治;其次是贯彻武王遗志,经营洛邑;还有就是创立礼乐典章制度(周公演礼),规划土地,推行井田制;使朝政统一,经济有所发展。

大量“封邦建国”以拱卫王畿,对巩固王朝边土起着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决策。实际的分封始于武王时期,武王五年(约前1065),除封“三监”外,还封姜尚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叔振铎于曹、舜后人胡公满于陈、禹后人东楼公于杞、仲雍曾孙周章于吴、周章弟虞仲于虞。周公平叛后的成王三年(约前1061)又集中分封一次。周公共分封(含武王时)71国,其中姬姓占3国。姬姓国之中,属于文王弟的有东及西虢,属于文王之子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16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邗、晋、应、韩4国。参与“三监”叛乱的叔鲜之后另封于管,叔度之子仲另封于蔡,叔处另封于霍。故文献有“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之称。并灭蒲姑归于齐,灭奄以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国。防患于未然,周公封其六子于商王畿,各派重 176 兵驻守,即凡、蒋、邢、茅、胙、祭6国。

除分封同姓诸侯及异姓亲戚以捍卫疆土外,还分封若干异姓民族首领和其后代,如封商旧臣微子于宋,传“五帝”及夏禹之后裔都得到分封。周公之后,分封仍继续实行,差不多持续到周代之末,但分封数量大减。

周公另一重大政绩是“营周居于洛邑”,在今洛阳建王城(成周)驻重兵,以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从此,今西安与洛阳形成东西二都之制,后历汉至隋唐延续达两千年之久。周公规划的王城形制与结构也是后世都城建设之典范,周公摄政7年,又佐成王4年后去世。当时国家大治,到康王时达到鼎盛,史称“成康之治”,为之后昭王、穆王的军事扩张奠定了基础。

6,西征南伐,扩大版图

“昭王南征”是为了征服荆楚,为了加强对南部边疆的控制,将部分姬姓诸侯国自山陕一带迁到南方,因位汉水之北或东,故史书称“汉阳诸姬”或“汉东诸姬”。大致同时迁移的有随、霍、蓼、应、息、唐、曾、申、蒋(各姓氏)据说还有鄂、沈、黄等国。这些诸侯国负有镇抚荆楚,隔断荆楚与淮夷、徐夷和群舒诸国联系的职责,也是为了开发南部边土,使西周王朝对南及东南方的控制达到最大规模,“穆王西征”曾征服犬戎,其足迹可能达了中亚。(传说穆王到达昆仑瑶池与西王母相会)。穆王还曾出征淮夷,征服强大的徐国,使周王朝的版图规模达到了最大。

7,幽王无道,西周灭亡(正史纪年)

后传至周厉王,厉王暴虐无道,国人发动暴动。公元前前841年,暴动者攻入王宫,厉王跑到彘(今山西霍州),与周公与召公的继承者共同主持行政,史称“共和”而治。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中国历史有正确纪年自本年始。共和持续14年,历王病死于彘。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时国势十分衰弱,以后略有起色。但终不能挽回颓势。传至周幽王,周幽王宠爱褒姒(高冷美女),为求褒姒一笑,点燃烽火以嘻诸侯,招致天下不满,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缯及犬戎的军队攻破都城镐京,杀幽王,西周亡。

8,平王东迁,东周立国

犬戎退后,镐京残破。东周的诸侯国,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共同拥立平王。在公元前70年东迁洛邑,东周王朝开始。东周王室势力衰弱致使全国处于诸侯国分裂割据状态,大小国家居然有近200余个,最有势力的为十二诸侯”即晋、鲁、齐燕、秦、楚、郑、卫、宋、陈、蔡、曹。春秋后期西南还崛起巴、蜀,江南崛起吴、越。此外邾、徐、杞、虢、薛、滕、莒等的势力也不小。

9,王室见微,春秋乱世

周王的地位下降至诸侯国地位,统治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各诸侯不再向周天子纳贡、朝见。所谓天子已是徒有虚名。通过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少数强国崛起,纷纷称霸,经诸侯会盟,先后得到霸主地位的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称“五霸”。但宋襄公称霸并未完成,也有吴王夫差及越王勾践为霸主一说。因此,终春秋之世五霸不是固定的。从国家分裂及诸侯称霸、兼并来看,春秋是一个天下纷争乱世。但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春秋又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年代,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0,战国争雄,东周灭亡

通过春秋的兼并战争,原有小国逐渐消失,至战国初大约只剩约三分之一了。这些国家中,最强大的有七国,即齐、楚、燕、赵、韩、魏、秦,史称“战国七雄”。二等国家是宋和中山、西南的巴、蜀,越。周王朝已沦为一个小国,常向大国摇尾乞怜。三等小国还有鲁、滕薛、邹、费、孤竹、无终等。但除七雄外,诸小国先后被大国并吞,最后剩下的七雄也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战争频繁,且规模空前,一次动员兵力数十万是常事。长平之战,秦即坑赵降卒达40 万之多。经过二百余年的较量,僻处关中一隅的秦国迅速壮大,势力超过六国,在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京畿,其后又于公元前221年扫平六国统一中国。战国时期结束,秦帝国建立。

东周战国时期,诸国政治经济改革显示巨大威力,成为一个时期的特点。英雄辈出,文坛繁荣。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化典故出于此时。魏的李悝,楚的吴起、齐的邹忌、韩的申不害、燕的乐毅、秦的商鞅和李斯等,他们的改革与变法都收到巨大成效。此外,诸子百家学说进入大发展时期。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外,还有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辨诸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学说一直流传两千余年至今,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人类社会思想智慧结晶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周朝都城的迁移

周先世的发展一直局限在今陕西中西部区,都城主要有多次迁移,分别是:邰、豳、岐邑(周原)、丰邑。周朝建国后迁都不如夏商两朝频繁,且间隔距离一般不远。西周主要都城是丰镐,但又营建东都于洛邑,成王曾居成周数十年。到了周懿王时又以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为临时都城。

周王朝都城的考证(正式立朝都城)

一,周原(岐邑)

中国古建筑建造鼻祖

广义的周原泛指今陕西关中平原西部,是夏商时周族发祥的地域。而狭义的周原指的是早期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营建的都城,又称岐邑,考古称周原(岐邑)。位今陕西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处的北部。

公元前前12世纪,周族自始祖弃(后稷)十三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陕西句邑西),处于戎狄包围之中。由于不堪戎狄逼迫,古公亶父率部族南迁越过梁山(今永寿梁),沮水(今沛河)西上,漆水(今横水河),到达岐山下的周原。古公开始抛弃戎狄的原始落后的风俗,按照商的城市样子修建城墙和宫舍来居。

《诗经·大雅·縣》描述古公亶父建筑都城当时情况:坠绳来标记直线,并筑板材为墙(现在建筑方式还保留),并大量修建了宫殿。皋门是宫殿外门,皋门外又修建了应门为王宫正门,并修建冢土(社)”为祭坛,是祭祀和献俘之所。古公亶父在周原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建立军队多次击退戎狄进攻,为周人的崛起奠定基础。

周原(岐邑)至今毁灭已近2800年,大约位置今陕西扶风法门镇,另一种说法是在今岐山横水河北,北至岐山下,南至扶风桥东、桥西村东到扶风奕村,西到岐山岐阳堡一带。都城遗址面积约78万平方米,有相当大的规模。

考古发掘显示,一些建筑与院落墙壁与地面明显的运用了细砂、白灰和黄土混合的“三合土”涂抹,表面光洁,质地坚硬。遗址出土大量西周灰色板瓦与筒瓦,说明建筑已使用瓦顶,是中国已知最早用瓦的建筑之一。

二,西安--西周丰镐(丰邑,镐京)

西周都城丰镐遗址位今西安旧城西南约10千米的沣河两岸,丰邑在西,镐京在东。丰邑遗址位长安县西北马王镇南北一带,东界沣河,西界灵沼河,北至客省庄北南到石榴村至鲁坡头,遗址面积约8-10平方千米,是一处南北狭长、四面环水、相对封闭的地区。

镐京遗址位长安县西北斗门镇以北,西周时西北临古沣水,东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处四面环水、相对封闭的地区。遗址面积约5平方千米。丰镐二地加起来面积达到15平方千米左右,规模相当大。早期周文王以其地势优越,将都城从岐邑(周原)迁此。至西周灭亡为止,大约由在公元前1080年至前770年,早期西周在丰镐建都约30年。

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城市位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灌溉条件良好,自古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它前临渭水,背靠秦岭,具重要战略地位。由西周至唐代的两千象年间,这里可以东控中原,西通西域,南倚巴蜀,北抚大漠,成为十几个王朝先后选定的最佳建都地点。建都年代之早、时间之长、朝代之多、都城规模之大、形制之完备、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而言,它可位居各大古都之首。约前1080年,早周文王迁建丰邑,距今已逾3100多年。

三,洛邑(洛阳)

西周建都丰镐(宗周),同时营建东都于洛邑,形成相互制约的东西“两都制”,以弥补丰镐过于偏西的缺陷。周成王不仅将洛邑作为别都,也将之作为实际都城,“成王定九鼎于郏酈”,并派“成周八师”镇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洛阳成为东周政治中心,连续维持达五百余年之久。周洛邑由两个城池组成,西有王城,东有成周即下都。西周营建东都时称雒邑,“洛”即古“雒”字,故实为洛邑,因处洛水之阳,始称洛阳。

周公营建的是成周,位今洛阳澳河两岸,这里已发现大批西周贵族墓地、大型铸铜作坊遗址、车马坑和有人殉的祭祀坑,有一条南北向西周建大道还发现成批的“殷人”之墓,与“成王迁殷顽民居之”的古书记载相符。整个遗址面积6平方千米。

王城近正方形,“方千六百二十丈,郭方七十二里”,每边3门,共12座城门,城有经纬道各9条。(九宫格布局)主宫位于城中心,按“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的形制规划,与《考工记》所载“王城图”模式完全一致,是平原型都城建设之典范。(后世朝代建都,都依周公承法)王城在西汉后废弃,隋完全平毁。遗址北墙长2890米,西墙北部在涧河东岸,南部在润河西岸,两端相距3200米,南墙和东墙各残存约100墙周长约12千米,估计全城面积约10平方千米。城外有5米深的护城壕。洛阳建都时间最长且最繁荣的时代始于周洛邑。

洛阳位河南西部黄河南岸的伊洛河盆地,古称郏鄘。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伊、洛、瀍、涧四河贯流其间,土地肥沃,地形险要。西扼关中平原,东控中原大地,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战略中枢要地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地域有限,核心在黄河中游,所以洛阳一向被视为天下的中心,素有“洛阳天下中”之称。不仅周代曾建都洛阳,夏都斟那、商都西毫都在洛阳东面不远处。公元前770年,西戎灭西周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正式定为都城。从那时起到五代的近2000年间先后有19代政权在洛阳建都,主要朝代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9代,号称“九朝故都”。按建都时代之早、时间之长、朝代之多和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均可与西安相比,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很多朝代还曾以洛阳为别都,故洛阳在中国古都中是充当别都角色最多的城市。

如有不完善之处,还望见谅。

参考资料

中国古城古都

历代帝陵

中国通史

上下五千年

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昆明池与周王室的渊源,远比你想的复杂
历史上周王朝灭亡后,周天子的后人去了哪里,得到了怎样的待遇?
东周末期周王室的最后疯狂:三周并立!
东周究竟有多惨?从三周并存到二周分治
第六章 洛阳修建“周文化城以及周室宗庙”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