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0年代的人“下馆子” 的场景,五毛钱能吃到肚圆,勾起无限回忆

七十年代下馆子状况

六七十年代下馆子谈何容易啊!六七十年代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的饭店除了国营的以外,还有大集体(在县城和大点的镇里都有,待遇基本和国营一样)和小集体的(如公社的社办小饭店)。首先缺粮票。这些计划经济阶段处处要凭票供应,特别是粮食主食类,中国人均资源很少,菜价多在五角钱左右,还不说身上没有钱。只有单位出差人员偶尔超得起。他们身上才有粮票。人们走过馆子闻到香气,只能吞口水而叹息。

七十年代一年下不了几次馆子,那时候没有私人的,大多数是国营的,集体的也很少,过去的饭店都是有标准的,专门有配菜的,炒一个菜几两肉,几两菜分毫不差。全市统一,只不过厨艺分等级了。吃饭不能一步到位,那时候进城下一顿馆子,先开票钱和粮票付完再等桌子板凳,服务员喊号自己去窗口端饭菜。先排队去开票,等桌子,服务员按票的顺序叫号,自己去端饭菜。七十年代顾客就叫'来吃饭的”,饭馆少,饭桌少,有座就坐着吃,没座就先看别人吃,或端着饭来找个桌角站着吃。这伙吃完马上就得占座,桌子都没收拾呢。

那时候下馆子,店里规定,不许打骂顾客。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饭店都公有的,有时吃饭待挨号,服务员铁青着脸…好像是咱们欠他们似的,所谓的上帝是他们。那时候吃饭要排三次队,买饭票一次,端饭一次,找坐位,四两陪一两粗粮,吃饭难住宿难,

县辖区以下各公社都有至少一家餐馆,大的场镇有多家,都属集体企业,合作性质。很多人进去吃饭不炒菜,就要一碗合汤(当时烧煤,有前锅后锅,前锅炒菜,后锅烧汤,炒菜洗锅的水全倒入后锅),又称浪锅汤,有盐有味,还有点油水。所以不炒菜,只要一碗合汤,有的可能不知道,当时只吃饭不炒菜馆子是挣不了钱的,因为,饭1角8/斤,买米0.138,如用米换只有0.042/斤,并且经常接受检查,1斤米煮成熟饭是有标准的,1份晕菜多少肉多少配菜多少油有严格的规定。发现扣斤压两是要处罚和开除人的。

七十年代,五毛钱下一顿馆子:二两酒、一毛钱小菜、一碗面条,小嘴一抹,红光满面。那时吃饭要付粮票,用米换每斤米出三分钱的加工费,有猪肉的炒菜不用肉票可以吃到,每份三角钱。几角钱吃一顿饭是可以的。当时一碗面不过8分,肉面1角2分,1个菜也不过3一4角钱。一顿饭下来,也不过1一2元。记得76年我在北京出差,寻常菜4角钱使可买到,便宜些的有2角便可以了。七十年代,凑几个人下馆子,每人两块钱,一大桌好菜,足够了,论质量绝对好,绝对放心,干净,都是好食材,有机食品,味道好,一走进馆子有一股纯正的香味。

七十年代的饭店,吃饭的桌子都是大方桌子,坐的是长条凳。那时候没有菜谱,想吃什么,先问服务员有没有,有跟服务员说就行。服务员只是在脑子里记着。选座位时,要坐在离厨房门口近的地方。看到服务员端出的菜,赶紧说这是我们的菜,服务员就会给你端上去;有时服务员端着菜刚出来会问:某某(菜)是谁的。你快点说:是我们的。服务员会先给你端上来。所以在厨房门口坐着能先吃上饭。离厨房远的顾客,吃饭的时间会很长。 现在想想那时候去饭店吃饭真便宜啊(收入也少)。三四块钱三个人就能吃顿饱饭。

那时条件差的家庭喝粮食酒(老白干,凭票买),稍好点的家庭喝尖庄,绵竹大曲,文君酒,泸州老窖头曲。条件好的才能喝到五粮液,泸州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蒜苗回锅肉,蒜苔肉丝,凉拌鸡块,肥大块(耳巴子大小)腊肉,韭黄肉丝,萝卜汤(煮过腊肉的汤)是各家各户的最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十年代“下馆子”和现在差距有多大?曾经“下馆子”是什么体验
七十年代“下馆子”是啥体验?有多奢侈,按现在生活条件是啥水平
六七十年代“下馆子”的场景老照片,2元能吃些啥,勾起无限回忆
70年代,下馆子特别有面子,但有钱也不一定就可以下馆子
还记得曾经七十年代,你手上有10块钱,在街边饭店能吃到什么?
国营饭店的历史记忆:当年去下馆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